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调神

调神

调神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0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1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47502篇;相关期刊114种,包括环球中医药、吉林中医药、江苏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次皮肤科学术年会、全国第16届针灸临床学术研讨会、全国第11届耳穴诊治学术研讨会、当代临床治验论坛暨中西部十省区学术研讨会等;调神的相关文献由418位作者贡献,包括田建辉、姚嘉良、郭静等。

调神—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1 占比:0.40%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7502 占比:99.60%

总计:47695篇

调神—发文趋势图

调神

-研究学者

  • 田建辉
  • 姚嘉良
  • 郭静
  • 刘海涛
  • 张宏
  • 林咸明
  • 郑爽
  • 刘映芬
  • 刘耀东
  • 孙丽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毕丽娟; 胡国华
    • 摘要: 胡国华教授认为不孕症的发生、发展及演变均与患者体质密切相关,其主要病因病机以体质易感为本,同时与月经失调、精神因素紧密相关,提出运用“三调法”治疗,即调体、调经、调神。非经期以调节患者体质为主,如痰湿质以健脾化痰为主,阳虚质以温补脾肾之阳为主、阴虚质以滋补肝肾之阴为主,气虚质以补气养血为主,瘀血质以活血化瘀为主。经前或经期以调经为主,调经常用温经、清经、调经、通经、益经、摄经六法。调神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主要从心肝着手,在调体或调经的基础上参以养心安神、疏肝解郁等。
    • 陈昊; 杜宇征; 张丽丽; 班海鹏; 孟祥刚; 褚德旭
    • 摘要: 介绍石学敏院士在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中的"调神"思想和临证经验。石学敏院士认为脑主神明,并根据中风病的病机提出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病机为"脑髓空虚,神机失用",治以益精填髓,调神益智。治疗重点在于"调神",分醒神(内关、水沟、三阴交、太冲、丰隆),养神(百会、四神聪、神门、四白、风池、完骨、天柱)两部分取穴,具有严格的手法量学标准,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延缓疾病进展,为临床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提供新思路。
    • 林子濠; 张正
    • 摘要: 总结张正采用贺氏三通法治疗抑郁障碍的经验。张正治疗抑郁障碍以疏肝理气,调神固本为原则,又兼顾其余四脏经气之畅达,使用贺氏三通法套穴,如“神10组穴”“小扶正组穴”“肾8组穴”等辨证施治,疗效显著,可供临床拓宽思路。并附1则验案加以阐释。
    • 姚嘉良; 从恩朝; 李鹤; 田建辉
    • 摘要: 妇科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女性生命健康,其发生发展与抑郁、焦虑等精神心理问题密切相关,共同导致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失衡,从而影响整体防治效率。基于经典理论和临床证据,提出精神心理障碍导致的“神”失调在妇科恶性肿瘤发病和治疗中均起关键作用,急需构建形神并调的妇科恶性肿瘤防治体系以提高防治效果。
    • 王茸; 许军峰; 俞晓阳
    • 摘要: [目的]总结石学敏院士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经验。[方法]通过临床跟师、临证记录及参阅文献,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临证治疗特色三个层面总结石学敏院士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经验,并附医案佐证。[结果]石学敏院士认为中风后吞咽障碍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本虚标实,即风、火、痰、瘀等邪趁虚而入,破坏人体阴阳平衡而致神窍阻遏,神机失用,关窍闭阻,故将治疗立足于"醒脑""醒神""调神",将治则概括为调神导气、滋补三阴、通关利窍三方面,创立了以内关、人中、三阴交、风池、完骨、翳风为主穴的"通关利窍"针刺法。石院士认为中风病多责于神,故提出"调神"是核心;强调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标本同治,因人而异;并将针刺手法量学化。所举验案以中风后吞咽障碍、左侧肢体不遂为主,治以调神导气、滋补三阴、通关利窍,以标准"通关利窍"针刺法操作,随症加减,疗效确切。[结论]石学敏院士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谨守"醒脑、调神"之大法,强调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标本同治,因人而异,临床疗效满意,并将针刺手法量效化,便于临床应用及推广。
    • 王佳慧; 鲍超; 李建兵
    • 摘要: 总结吴旭论治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经验。吴旭认为抽动障碍的病证特点为“肝风贯穿疾病始终,肝血耗损为其终末”,以“调肝息风”为治疗大法,创新性提出了“四辨一神”,即“辨体-辨病-辨证-辨经-调神”体系化诊疗方案。吴旭通过辨体、辨病、辨证、辨经,分侧重、分病程、分阶段论治本病,在疾病早期采用“调肝息风”针法,中期在此基础上针药结合,辅以活血化瘀之品,晚期在前期基础上尤重调神,重视心理干预,并根据患儿体质及中医证型进行加减配穴。在针刺手法上,吴旭强调以刺经筋为度。并附验案3则。
    • 姜同菲; 胡俊霞; 王桂玲; 郭静
    • 摘要: 五脏气血阴阳失调均可导致失眠,火针疗法属温热刺激,兼具通、调、补的特点,其温补热益,补而不滞,又具开郁散结、通行交互之功,因此可调神助眠,促进昼精夜瞑、阴平阳秘状态的恢复,已被逐渐尝试用于失眠的治疗。火针通过调整五脏气血阴阳以调五脏神,体现了温通法与调神法在治疗失眠上的灵活应用。本文基于五脏皆主神志理论,根据火针的调补兼施的特点,对火针调理五脏治疗失眠的思路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丰富失眠的治疗途径提供有益借鉴。
    • 宋瑶; 林咸明; 王莉莉
    • 摘要: 目的:使用文本挖掘技术寻找“调神”相关针法文献中的特征词汇及词汇间的内在联系,探析“调神”类针法内涵。方法:检索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调神”相关针法文献,结合词典与分词工具进行分词预处理,提取单词频率-逆向文件频率(TF-IDF)值,进行聚类及可视化分析,总结“调神”类针法主治病机、适用病种、主要选穴归经。结果:共提取到“调神”相关针法主治的病机54项,与脑神-安神-心脾两虚、气血-疏肝-气郁关联性最强;“调神”相关针法被用于34种疾病,涉及内科、外科、妇科、皮肤科4个科属,适应病症广泛;在取穴归经上,TF-IDF值前10位腧穴从高到低依次为百会、内关、神门、印堂、太冲、三阴交、风府、足三里、合谷,所属经脉为督脉的穴位最多。结论:通过文本挖掘技术分析得到“调神”类针法主治病机、适用病种、选穴归经,三者相互联系、结果自洽,可为“调神”类针法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 彭家琪; 薛莉; 杨格; 张雅楠; 胡家旺
    • 摘要: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顽固的面部疼痛性疾病,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薛莉主任认为疼痛是在元神之府——脑的调控下,通过心的“任物”作用感知的结果,主张心脑相通,二者共主神明,治疗痛证时应当心脑并治以调神,运用调神止痛针法——“水沟穴、内关穴、耳穴神门穴”调神导气止痛,再根据其自身多年临床经验,在该针法基础上加取行气、祛瘀之穴及辨证、循经选取配穴治疗三叉神经痛,效如桴鼓,为该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指导,值得学习推广。
    • 姚嘉良; 张龙; 田建辉; 刘嘉湘
    • 摘要: 刘嘉湘教授创立的“扶正治癌”理论体系,具有“道、法、术、理”完备的科学属性和医文融合的人文属性。“扶正治癌”之“术”是形神并调,内外兼治,旨在有机整合内外治法,重视心身调节,从而达到扶正目的。其中形神并调重视在癌症综合防治体系基础上,对肿瘤患者之“神”的积极调护,最终达到形与神俱的疗效,充分体现了“扶正治癌”理论体系“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本文通过对“扶正治癌”重视形神并调的人文基础进行溯本求源,丰富“扶正治癌”的社会文化内涵,为中医肿瘤学的传承创新发展提供借鉴,助力中医肿瘤学的优势创新与传承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