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谣谚

谣谚

谣谚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1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8篇、相关期刊101种,包括政府法制、船山学刊、东岳论丛等; 谣谚的相关文献由95位作者贡献,包括孙立涛、赵瑶丹、吴鹏霄等。

谣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8 占比:100.00%

总计:118篇

谣谚—发文趋势图

谣谚

-研究学者

  • 孙立涛
  • 赵瑶丹
  • 吴鹏霄
  • 李阳
  • 王凯旋
  • 伏涤修
  • 傅绍磊
  • 刘馨琳
  • 卢有泉
  • 吴凯旋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关键词

    • 傅绍磊; 郑兴华
    • 摘要: 古代丝绸之路谣谚在复杂多元的地理、政治、商业、文化等环境中生成,主要由胡商、士兵、宗教人士、士人等主体进行传播,从中能够反映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自然名物、社会民情、政治趋势、战争冲突等多元化内容;因为古人没有“丝绸之路”的概念,所以,也就没有集中归类,而是分散记录在正史、笔记史料、诗歌总集、谣谚总集等文献之中。
    • 柏俊才
    • 摘要: 谣谚是人们口耳相传的一种民间文学样式,以短小精悍、词句简炼、格调质朴而著称,其中不乏人民思想感情之流露,故而颇受学人关注。在对古代谣谚研究中,北魏谣谚为学人所遗忘。北魏谣谚现存54首,这些作品关注国家政治生活、品评人物、描绘风景农事,犹如一幅社会生活风情画,反映了北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艺术上呈现出朴素稚嫩的特点,符合谣谚文体之美学形态,是儒家“辞达而已”文学思想之延续。
    • 郗文倩
    • 摘要: 谚语言辞精简,语态活泼,浓缩了前人的经验和智慧,体现出社会群体的共识和认同,遂成为一般知识和公共思想话语资源。谚语源自先秦“语”类文体,周代重视历史经验,“古语有之”是确认意义的一种标志和依据,借此言事说理能迅速言明主旨,也有不容置疑的言说力度。同时,引“谚”引“语”是借重他人说理,“辞达”但表意委婉,符合周代知识阶层对言语修辞的审美需求,因此,谚语在先秦时期即发展成熟,成为“雅”言的重要特征,其内容也多关乎治国理政和道德修养。战国以后文化下移,更多民间谚语得以记载并流传,所反映的思想文化领域也在扩大,民间性大大增强,谚语遂被认为是“俗之善语”“俗所传言”流传至今。引“谚”引“语”,代表了一种“古典”式的言说方式。
    • 王林飞
    • 摘要: 北宋都城开封谣谚对传播包公清正廉明、为民请命、抗击权贵的形象起了重要助推作用。开封在当时是一个国际性大都市,这使得有关包公的谣谚能扩散至边邻四方和偏远地区,并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兴起而进入诗文小说及各种说唱艺术中。包公既是司法公正的象征,也是民众清官情结的凝聚。包公扬名开封有诸多缘由,北宋都成开封关于包公的谣谚对于当今的城市文化发展和廉政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 王林飞
    • 摘要: 北宋都城开封谣谚对传播包公清正廉明、为民请命、抗击权贵的形象起了重要助推作用.开封在当时是一个国际性大都市,这使得有关包公的谣谚能扩散至边邻四方和偏远地区,并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兴起而进入诗文小说及各种说唱艺术中.包公既是司法公正的象征,也是民众清官情结的凝聚.包公扬名开封有诸多缘由,北宋都成开封关于包公的谣谚对于当今的城市文化发展和廉政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 刘馨琳
    • 摘要: 东汉时期人物品评谣谚发展极盛,这些谣谚或源自民间,或源自士阶层,此两类品评谣谚特性不同,所具备的功能也大有不同.源自民间的人物品评谣谚表现百姓生活状态,具有监督官吏和教化乡里的社会意义.源自士阶层的品评谣谚以标榜为主要目的,其品评格式出现了"称赞词+姓名"的七言程式化倾向,且七言品评谣谚的格式和语音特性使得桓灵时期党人所造舆论更具威力.
    • 刘馨琳
    • 摘要: 东汉时期人物品评谣谚发展极盛,这些谣谚或源自民间,或源自士阶层,此两类品评谣谚特性不同,所具备的功能也大有不同。源自民间的人物品评谣谚表现百姓生活状态,具有监督官吏和教化乡里的社会意义。源自士阶层的品评谣谚以标榜为主要目的,其品评格式出现了"称赞词+姓名"的七言程式化倾向,且七言品评谣谚的格式和语音特性使得桓灵时期党人所造舆论更具威力。
    • 傅绍磊; 郑兴华
    • 摘要: 汉唐时期,高昌在政治文化方面高度汉化,又是中外交通枢纽,所以,在归唐前夕对唐朝形成强烈的认同感.这些,都深刻反映到民间谣谚之中.高昌歌谣与音乐,大大丰富和完善了南北朝边塞乐府的表达范式.高昌归唐,推动唐朝整合高昌音乐,形成纪功凯歌,彰显唐朝的文化自信和开明的民族政策,影响所及,在元和中兴的背景下引起回响.
    • 王柳芳
    • 摘要: 部编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相当数量的古诗词与谣谚有着密切的关系,或模仿谣谚的创作形式,或借鉴谣谚的内容素材,或化用谣谚的语句,从而使诗歌创作始终充满着活力。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适当地从谣谚的视角切入,有助于学生理解古典诗词的创作与传播,从而获得深入浅出、耳目一新的教学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