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轨道炮

轨道炮

轨道炮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75篇,主要集中在武器工业、电工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0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102588篇;相关期刊51种,包括测试技术学报、兵工学报、爆炸与冲击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3中国科学院电磁场前沿学术论坛、2012年全国军事微波会议、2012年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2012年第九届电磁技术学术年会、第五届全国电磁发射技术学术交流会等;轨道炮的相关文献由30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辉、王爱涛、国伟等。

轨道炮—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0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02588 占比:99.89%

总计:102699篇

轨道炮—发文趋势图

轨道炮

-研究学者

  • 刘辉
  • 王爱涛
  • 国伟
  • 雷彬
  • 张倩
  • 曹斌
  • 栗保明
  • 苏子舟
  • 张涛
  • 李治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刘志耀; 狄长安; 朱新成
    • 摘要: 轨道炮的轨道直线度与发射过程中的电接触性能密切相关。为获取轨道直线度,融合使用激光测距传感器、位置敏感探测器(PSD)、电感传感器,提出一种轨道炮轨道直线度测量方法。并对测量方法的工作原理及测量系统设计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对30 mm轨道炮轨道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测量精度能控制在0.03 mm以内,满足轨道炮轨道直线度测量要求。
    • 葛一凡; 秦实宏; 陈彪; 王万
    • 摘要: 为了研究轨道炮在发射过程中的局部区域过热现象对轨道炮的发射精度与使用寿命带来的严重损害,基于Comsol Multipysic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轨道炮二维瞬态有限元模型,考虑电枢高速运动产生的速度趋肤效应的影响,分析了不同驱动电流上升沿时间作用下的电磁热紧耦合轨道的电流与温度分布规律,并进行了轨道炮发射实验,对仿真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发射过程中,轨道温升最高点出现在电流上升沿结束时刻附近,临近炮尾的一段轨道上,温升峰值由炮尾向炮口逐渐降低,且热量在枢轨接触面透入轨道1~2 mm。根据仿真与实验结果,轨道炮尾的内侧为热管理系统设计关键位置。
    • 陈忠勇; 张维康; 唐俊辉; 李峰; 夏胜国
    • 摘要: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是我国参与规模最大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目标是验证大型托卡马克装置实现聚变能的可行性。等离子体大破裂是ITER安全运行面临的最大威胁,会对装置造成严重的损坏,因此缓解破裂危害是ITER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目前缓解破裂危害的基本策略是主动注入大量粒子,但现有的破裂缓解系统尚不能完全满足ITER的需求。该文通过分析现有破裂缓解系统的特点,介绍J-TEXT托卡马克上新一代用于破裂缓解的电磁弹丸注入系统(EMI),该系统使用电磁力发射弹丸,可有效提高弹丸的注入速度并缩短响应时间,克服了其他系统的局限性。电枢是EMI的核心部件,在发射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介绍尾翼接触型电枢的结构及功能,说明这类电枢运用于EMI时在减速阶段存在枢轨电接触性能不足、运动稳定性不够高等局限性,由此根据EMI减速阶段对电枢性能产生的特殊需求,设计了一款具有X型结构的新型固体电枢。仿真结果表明,电枢的电磁、机械性能满足发射要求,电接触特性良好。在发射性能试验中,电枢完成了加速至520m/s后主动减速至0m/s;电枢-弹丸分离性能试验中实现了电枢、弹丸的稳定分离,弹丸的飞行速度为358m/s,且该速度能随着加速能量的增加进一步提高。EMI为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破裂缓解贡献了一种高效注入杂质的先进方案,该文提出的X型电枢具有良好的发射性能,为EMI提供了一种优良的新型固体电枢结构及设计方法。
    • 王增基; 陈立学; 尤彭昊; 兰昕宇; 葛一凡
    • 摘要: 该文采用有限元法,仿真研究了轨道炮的电流分布特性。根据有限元模型中影响因素的不同,建立了三种模型,即速度趋肤效应模型、接触电阻模型以及两者都包含的综合模型。首先在运动电枢上建立坐标系,在麦克斯韦方程组中增加速度项,实现考虑速度趋肤效应的运动电磁场计算;其次接触电阻模型考虑了电枢与轨道的粗糙表面特征以及枢轨间接触压力;最后将两种模型结合建立了综合模型。该文通过对比分析各个模型中的电流在枢轨界面上的分布特性,表明综合模型能更准确地揭示电流分布特性。基于此,以电感梯度为例,该文进一步分析了不同模型中电感梯度变化规律,研究表明,速度趋肤效应与接触电阻都是影响电磁轨道炮性能的关键因素。
    • 张威; 李海元; 栗保明
    • 摘要: 为了探究轨道炮身管结构对发射时变形情况的影响,选取两种常用的轨道炮结构,通过建立截面面积相同的轨道模型,利用有限元仿真方法,进行电磁—结构的多场耦合计算,得到发射过程中某一瞬间的轨道各部分形变量,以研究发射过程中截面形状对轨道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方形截面轨道,圆形轨道内部主方向上的形变量更小,同时圆形电枢受到的体积力更均匀.选择圆形截面轨道可以有效减少发射时的轨道变形.
    • 李明涛; 曹斌; 国伟; 裴朋超; 葛霞; 巩博瑞
    • 摘要: 电枢作为电磁轨道炮用弹丸核心部件之一,对其进行设计与改进一直在电磁轨道炮工程化研制中占据重要位置,其中应力评估是其设计的关键环节.基于电枢的负载要求和膛内不同时刻的工作状态,形成了电枢载荷及约束的加载方法,对所加载的载荷进行了参数化处理;依据轨道炮发射原理及发射试验结果对关键参数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膛内工况进行了进一步假设及细化,建立了基于有限元方法的尾推式固体电枢应力评估方法;并以某型尾推式电枢为例进行了电枢应力的示范性计算.
    • 张洪海; 张涛; 范薇; 刘勇
    • 摘要: 轨道炮发射过程中在轨道上积累的热量,对轨道炮身管寿命、炮口初速、身管动力学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为避免不利效应在身管上累积,需要为轨道炮身管配备热管理系统.轨道上的热生成及主动降温分析工作需要联合使用多种有限元工具才能完成,并需要较为复杂的软件操作.通过分析轨道炮发射过程中热量累积的组成,获得轨道轴向上的温升,进而以典型轨道材料和轨道尺寸为基础,用分离变量法求解了轨道径向及轴向的热传导方程,讨论了在轨道轴向和径向的温度场瞬态分布特性,基于二者的分析对比,讨论了在设计轨道炮热管理系统时,轨道温度场分析过程的简化方法及依据.
    • 朱安迪; 成佳敏; 陆毅; 巩飞
    • 摘要: 为研究轨道炮高速动能射弹底凹结构的减阻效应,利用ANSYS Fluent软件对超高音速下射弹的气动特性进行数值模拟仿真,并分析对比两类底凹结构的减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考虑飞行稳定性等其他设计因素,在30 mm直径的射弹条件下,若设计底凹结构为圆柱体,在深度为4 mm、直径为14 mm的底凹结构下,阻力系数最小;若设计底凹结构为半球体,在球半径为7 mm左右时,阻力系数最小。当底凹深度介于5~8 mm时,半球体底凹结构较圆柱体底凹结构结果更优。
    • 郭仁荃; 李豪杰; 杨宇鑫
    • 摘要: 针对电磁轨道炮发射的弹丸中,引信部位电子器件会受到低频脉冲强磁场干扰的问题,在采用COMSOL仿真软件建立轨道炮面电流模型,进而分析发射过程中电枢前端磁场分布的基础上,对铜1J22、铜铁、铝坡莫合金三种组合屏蔽方式及铝坡莫合金屏蔽层厚度比例对屏蔽性能的影响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发射过程中距离电枢前端越近磁场越强且屏蔽效能越差;三种屏蔽方式下铝坡莫合金的屏蔽效能最好,在电枢前端10 mm位置屏蔽前后磁通密度为2.9025 T和0.1099 T,屏蔽效能可达到28.44 dB;在总厚度为4.5 mm的铝坡莫合金屏蔽组合方式中,导磁材料坡莫合金厚度增加屏蔽性能也会提高,但其层厚度增加超过2.5 mm时对屏蔽效能的影响已不那么显著且最后将趋于某一恒定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