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轨道设计

轨道设计

轨道设计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723篇,主要集中在航天(宇宙航行)、石油、天然气工业、铁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8篇、会议论文116篇、专利文献207759篇;相关期刊191种,包括国防科技大学学报、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石油钻采工艺等; 相关会议78种,包括2014年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学术年会、第二届全国航天飞行动力学技术研讨会等;轨道设计的相关文献由1537位作者贡献,包括袁建平、李海阳、崔平远等。

轨道设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18 占比:0.20%

会议论文>

论文:116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207759 占比:99.74%

总计:208293篇

轨道设计—发文趋势图

轨道设计

-研究学者

  • 袁建平
  • 李海阳
  • 崔平远
  • 乔栋
  • 孙冲
  • 郑建华
  • 宝音贺西
  • 郗晓宁
  • 尚海滨
  • 李俊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长安
    • 摘要: 三维水平井施工中不仅要进行增井斜,而且还要进行扭方位作业,这样在施工中导致摩阻、扭矩都非常大,严重影响施工效率,为此通过软件模拟,将SY1-Q1-H2井设计成双二维水平井。在该井施工中首先进行了井身结构设计,并对双二维轨道进行了优化设计,并根据各个开次不同的施工阶段的特点,详细制定了各个施工阶段的施工措施,保证了该井施工的顺利完成。
    • 孙志宏; 方涛; 王振喜; 邵国为; 徐昌; 王兵
    • 摘要: 针对异形截面立体编织工艺中存在的锭子干涉问题,提出一种判断轨道设计和锭子排布是否产生干涉的方法。基于三维旋转编织原理和图论理论中确定有向简单回路的方法,通过搜索简化后的轨道网络交点邻接矩阵,快速确定轨道的所有有向简单回路,同时利用锭子排布序列和轨道包含叶轮槽口总数的配合关系,检验轨道设计的合理性,并在此研究基础上结合叶轮等效规则,拓展出一种简易锭子轨道设计方法。研究结果对异形截面立体编织物锭子轨道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 木东升; 尹华拓; 黄国庆
    • 摘要: 广州市轨道交通22号线是广州首批市域快线,设计最高运行速度160 km/h,设陈头岗停车场一处,需进行上盖开发。通过梳理现行停车场及车辆段敏感区域振动标准,考虑不同减振降噪措施的减振效果、施工工艺及经济指标等因素,对比分析国内外轨道交通停车场及车辆段减振降噪措施,并结合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既有的减振降噪设计经验,最终确定陈头岗停车场轨道减振降噪的设计方案。研究表明,陈头岗停车场库外道岔区采用减振道砟垫,具有减振效果好、施工方便、快速,不影响过轨管线布置等特点;试车线车速较快,考虑到广州地铁多个停车场及车辆段试车线上铺设了梯形轨枕,运营多年效果良好,陈头岗停车场试车线采用梯形轨枕;为降低钢轨接头振动,库内线铺设无缝线路,扣件采用热塑性聚酯高弹性垫板;库外小半径曲线地段采用阻尼钢轨,降噪效果可达4 dB;嵌入式轨道系统具有整体性好、减振降噪性能优、日常养护维修工作少,外观整洁、美观、易于清洁等优点;库外道口采用嵌入式轨道系统。
    • 冯继航; 黄帅; 李云飞; 匡东政; 宁国富
    • 摘要: 2020年为火星探测大年,各国相继赶在发射窗口发射自己的火星探测器,截至目前成功赶上发射窗口的国家,按时间先后分别为阿联酋、中国和美国。给出了2020年火星探测发射和到达窗口的“猪排”能量图,从有效载荷、发射窗口、运载火箭、地火转移轨道、火星俘获及着陆、通信等方面,对3个国家发射的探测器进行了对比分析,给出2020年三国火星探测各环节的关键参数,并提取出共同点及不同的特殊之处。
    • 袁菁江; 尹华拓; 张新亚
    • 摘要: 为发挥装配式建筑优势,实现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轨道设计,开展基于BIM技术的轨行区轨道三维设计研究。利用Revit软件自身功能和其二次开发工具Dynamo插件,以三维线路为基础,辅以参数化道床横断面设计及自适应构件族的方式,设计出能够沿线路走向自动调整且各部件批量、有序装配的轨行区轨道BIM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可提高设计工作的效率,有效避免二维设计中因相对位置不直观造成的设计错误。以广州市轨道交通22号线某轨行区轨道系统BIM设计为例,利用该模型可直观查看钢轨、扣件、轨枕、预制板、水沟的空间位置,构造尺寸等是否满足工程要求,并且通过更新线路数据即可完成对模型的修改,实现BIM正向设计;其BIM模型可进一步与隧道、桥梁模型进行合模,实现与其他轨行区专业的协同设计。
    • 刘磊; 刘勇; 陈明; 谢剑锋; 马传令
    • 摘要: 中国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实现月球采样返回任务,为最大限度利用任务资源,研究了利用嫦娥五号轨道器的平动点拓展任务轨道方案,设计了平动点轨道及其转移轨道。首先,给出了任务轨道设计的轨道动力学模型,包括圆型限制性三体问题模型和精确力模型。其次,基于嫦娥二号和嫦娥5T1平动点拓展任务设计经验,介绍了平动点轨道直接转移与入轨等轨道设计方法。最后,基于嫦娥五号轨道器与返回器分离后的状态,设计了包括日地Lissajous轨道、地月Lyapunov轨道和NRHO轨道的平动点拓展任务方案,其中日地Lissajous轨道方案分别考虑了轨道器规避机动至不同近地点高度的情况,地月Lyapunov轨道方案采用月球借力转移方式并且涵盖了地月L1和L2点,NRHO轨道方案包括直接深空机动转移和经日地L1点转移的方式。研究结果表明,拓展任务方案所需速度增量不超过400 m/s,最小为103 m/s,转移飞行时间基本不超过90天,最短为70天,研究方案可为嫦娥五号轨道器拓展飞行任务提供有益参考,实现了我国首次日地L1点探测飞行。
    • 李小平; 李伟峰; 贾红娟; 郝世彦
    • 摘要: 针对现有三维水平井轨道计算方法程序复杂,迭代计算过于繁琐的问题,形成了基于空间圆弧曲线优化对齐方法的水平井轨道优化设计模型和简易算法。将水平井的轨道设计问题,转化为带有三角函数的多元一次方程组求解问题。根据该算法,只要确定了造斜点、靶点,并预设合理的第一、第二圆弧段狗腿度,就可以精确计算出水平井的各项轨道参数,参数求解具有唯一性。为轨道设计和软件编程人员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 杨孟飞; 代树武; 王颖; 朱成林; 杨尚斌; 张也弛
    • 摘要: 为了探索太阳空间探测活动的发展方向,在广泛调研太阳空间探测任务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任务实施年代、轨道设计、探测要素、技术特点和成果影响力,选取了10个典型空间太阳探测器,对其科学目标、有效载荷、卫星平台特性和科学发现进行了分析,提炼总结了太阳空间探测的进展和发展趋势。总体而言,太阳探测器运行轨道逐步多样化,有效载荷探测要素更加丰富,探测精度、时空分辨率等显著提升,但仍存在大量问题待解决。在分析现阶段成果和待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太阳空间探测的发展展望,指出了全方位、多要素探测是破解太阳物理和空间天气预报发展瓶颈的可行途径。
    • 张佳文; 郑建华; 李明涛
    • 摘要: 小行星探测有助于研究太阳系演化等重要科学问题,在深空探测任务转移途中实施小行星顺访探测可增加科学研究回报。直接通过轨道递推筛选小行星探测目标计算量大、效率低,针对该问题提出了基于最小轨道交叉距离的目标预筛选方法。在推导出适用于计算双曲线轨道的最小轨道交叉距离公式后,将此理论应用到小行星顺访探测目标筛选中。首先基于探测器与小行星轨道的形状、空间位置计算二者轨道在空间中的几何最近距离,预筛选出可能满足接近距离标准的小行星目标;然后基于轨道递推模型,筛选出真实最近距离小于可接近标准的目标小行星。仿真结果显示,基于最小轨道交叉距离的预筛选方法可有效减少计算量,降低计算时间,提高小行星顺访目标筛选的效率。
    • 刘豪; 董跃; 杨倩; 刘佳
    • 摘要: 人类发现的小行星越来越多,为应对小行星碰撞地球,国内外许多学者开展了动能撞击防御技术的研究,有学者基于脉冲转移方案开展了Apophis小行星动能撞击轨道优化设计。采用连续小推力直接转移方案对Apophis小行星动能撞击进行轨道设计和仿真。结果表明,新方案对发射时地球的位置敏感度较低,所有窗口下最优转移轨道的飞行时间都接近于最大允许飞行时间;撞击时Apophis的轨道相位均在近日点一侧,此时Apophis的轨道速度较高,有利于得到较大的撞击速度。通过对新设计方案和脉冲直接转移方案的设计结果进行比较,新方案实现的Apophis速度增量约为脉冲转移方案的1.78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