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针灸学

针灸学

针灸学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90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教育、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34篇、会议论文371篇、专利文献20317篇;相关期刊423种,包括教育教学论坛、卫生职业教育、光明中医等; 相关会议170种,包括第四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第八届上海国际针灸临床与科研学术研讨会、第十届亚细安中医药学术大会暨第三届亚洲针灸高层论坛等;针灸学的相关文献由3041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汉平、常小荣、郭义等。

针灸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34 占比:6.90%

会议论文>

论文:371 占比:1.67%

专利文献>

论文:20317 占比:91.43%

总计:22222篇

针灸学—发文趋势图

针灸学

-研究学者

  • 陈汉平
  • 常小荣
  • 郭义
  • 梁繁荣
  • 王超
  • 刘密
  • 刘世红
  • 黄泳
  • 张建斌
  • 周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苏妆; 于本性; 刘丽莎; 张小卿; 隋月皎; 王淑娟
    • 摘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为高校的教育教学提供了巨大的技术变革。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针灸学优质的教学资源有机结合,打造针灸学“校园慕课”“金课”,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教学改革,必将对提高中医院校各专业学生针灸学教学质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裨益。
    • 冯卓; 何列涛; 袁薇; 许富; 刘学谦; 吴椋冰
    • 摘要: 目的观察微格教学法在提高中医专业学生针灸操作技能水平中的作用。方法将2017级中医学专业92名学生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6名学生。试验组运用微格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训练,对照组依照传统讲练式教学,比较2组的应用效果。结果试验组学生针刺、艾灸、拔罐技能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学生对技能操作的学习兴趣更浓厚,掌握程度更熟练及课堂气氛更活跃(P<0.05)。结论在针灸操作能力培养中,微格教学法的训练效果要优于传统教学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相关操作要领,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 余兆安
    • 摘要: 人体有一个穴位,它的名称既是穴位名,也是经络名。它是针灸学上唯一的一个"脉穴同名"的穴位,它就是带脉穴。胆经腧穴,与带脉交会经络上所说的带脉属于奇经八脉之一,与其他经脉纵向走行于人体不同,它是唯一一条横行的经脉。"带"字本意是用皮、布、线等做成的长条物,不仅突出了这条经脉起于人体少腹两侧,沿腰腹部环行一周,如同一根带子将所有的经脉联络在一起的特征,还形象地展现了该经脉具有约束其他纵行经脉,促使机体调和的作用。
    • 摘要: 刊登范围:针灸学和相关生命科学的文章。栏目:名医经验、临床研究、临床报道、思路与方法、动物实验、文献研究、专论与综述、新闻、学术动态、针灸名人、针灸器械、针灸教学等出版周期:纸质版文章6~12个月;录用定稿电子版网络首发文章0.5~2个月,作者如有首发需求,须在收到录用通知并缴费后1个月内通过杂志邮箱申请网络首发,邮件标题为“网络首发申请”。
    • 苏妆; 刘丽莎; 于本性; 张小卿; 隋月皎; 王淑娟
    • 摘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云计算、大数据、计算机网络、移动互联等技术为高校的教育教学提供了巨大的技术变革。将这些现代信息技术与针灸学优质的教学资源有机结合,构建一个高质量、大容量的针灸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对于加强针灸学教学改革,促进针灸学专业教育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针灸学多媒体资源库的建设,不但能为教师的教学研究工作提供丰富的资源,同时也能更好地为广大医学院校学生提供一个直观、自主、个性化的针灸学习平台,进一步为针灸学课程教学的信息化、网络化和自动化奠定基础。
    • 马巧琳; 胡斌; 席林林
    • 摘要: 方贤编著《太医院经验奇效良方大全》一书,在针灸学发展史不可忽视。方贤在针灸学术上重视针灸的基本原则,体现出针灸临床“标准化”的思想,强调针灸临床安全性,注重临床实效,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综合针刺手法体系,并创造性地专列“奇穴”一节,极大地丰富了腧穴学的理论和临床。这些理论与思想一直沿用至今,而且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传承和发掘古代医家的针灸学术思想和经验,是中医针灸守正创新的必经之途。
    • 张虹岩; 刘佳慧; 宋晶; 王东岩
    • 摘要: 针灸作为中医学之瑰宝,针刺行针手法更是其中精髓,影响针刺临床疗效的关键要素即为针刺手法。从上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就开始运用现代化科技技术对针刺手法量化进行了不断深入的探究,作者对针刺手法的采集、手法参数数据的挖掘、针刺手法量化器材的研制、针刺手法仿真以及实际应用的研究进行初步的归纳与总结,并且提出了目前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 周绪柳; 王华; 吴松
    • 摘要: 取象思维贯穿于整个中医学,其在针灸学中的运用也较广泛,对经络的发现构建与循行分布、腧穴的命名、五腧穴的涵义、标本根结理论以及临床治疗如腧穴主治、手法操作和得气判定等各方面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取象思维在针灸学中的具体运用,旨在增强人们对取象思维的理解和重视,以探寻针灸学术领域的创新点,推动针灸的相关理论和针灸学科不断的发展,为临床诊疗的认知和把握提供新的思路,以便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 陆永辉
    • 摘要: 对《针灸学》教材胸椎部背俞穴“斜刺”操作提出商榷。通过对胸椎部背俞穴的起源、针刺深度、针刺角度与方向等溯源,说明《针灸学》教材胸椎部背俞穴为了避免伤及内部脏器的斜刺操作,有违于《黄帝内经》背俞穴的形态、经脉循行走向的本义,不符合足太阳膀胱经的经脉针刺深度以及针刺操作规范。通过对胸椎部背俞穴针刺深度的现代研究,指出背俞穴针刺操作必须要掌握内脏准确的解剖位置以及规范的针刺深度与方向,才能避免针刺伤及内部脏器。
    • 摘要: 1.医学名词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尚未有通用译名的名词术语于文内第一次出现时应注明原词。中西药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最新版本和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为准,不应使用商品名。中医名词术语按GB/T 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证候部分、治法部分》执行,经络针灸学名词术语按GB/T 16751.2-1997《经穴部位》和GB/T 16751.3-1997《耳穴名称与部位》执行。中药应采用正名,药典未收入者应附注拉丁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