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交感

交感

交感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7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内科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2篇、专利文献176篇;相关期刊88种,包括管子学刊、周易研究、科教文汇等; 交感的相关文献由500位作者贡献,包括仝识非、宋治远、廖新华等。

交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2 占比:36.69%

专利文献>

论文:176 占比:63.31%

总计:278篇

交感—发文趋势图

交感

-研究学者

  • 仝识非
  • 宋治远
  • 廖新华
  • 杨攀
  • 舒茂琴
  • 钟理
  • 刘宗军
  • 丁毅寿
  • 不公告发明人
  • 王子洪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静
    • 摘要: 数字时代,全球化、媒介融合和万物互联一方面拓展了人类思维与行动边界,另一方面也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的本质,并对人与世界关系产生焦虑与担忧。回溯原型之源,追寻人类发展中的永恒性、共同性和重复性,正是为了回应这一问题并缓解时代焦虑。通过对原型之源的历史梳理和思辨论证,肯定原型本源在心理(精神),在宇宙初创时物我不分的浑沌或纯粹体验,它具体演化为交感思维和具身情感,并不断激励人类通过文艺创作和技术革新弥合人与世界的裂缝。因此,全球化、媒介融合、万物互联是人类原型心理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本质所决定的。人总是一方面与世界分离,另一方面又不断回归世界,克服焦虑、积极对话,在与世界的充分互动中建构自身才是人类发展的长久之道。
    • 王虹霞; 林桂榛
    • 摘要: 中国古代乐论素以“感”字为核心来阐述音乐(声响)与情感(人心)之互动关系或互触机制。《乐记》18见“感”字及纬书《乐动声仪》谈及“六声—六情”互动关系及“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感→思→积→满→作”心理规律,强调音乐参与人“感于物而动”及音乐生活“慎所以感之者”。古人多以“动人心也,动也,应也,触也,发也,撼也”等释“感”,“感”源自“咸”字(感咸互训);“咸”有“皆、悉、减、感、动”诸义,皆源自“咸”字的斧钺砍击之象。“咸”甲骨文作,金文作,或类似斧砧之象(■);“咸”之戌(■)部即戉(■)符,戉即钺即斧(最初为石斧)。“咸”由斧戉砍击之象而衍有触动义、杀减义,又因砍下、砍去某物而衍有皆、悉之义(如金文“成”表砍去而衍有毕、终之义),且撼、憾、减等字(含字义)亦源自斧钺砍击之象的“咸”字无疑。古人以“动”释“咸—感”且此“感”包含物理触动、生理触动、心理触动三大层面。厘清汉语“感”字的全部来源或语言真相,古人所谓“音乐—人心”之“交感”才可在“物理→生理→心理”触动及“心理→生理→物理”作用层面说清其互动关系与发生机制。准此,古人“音—心”交感论于艺术规律而言实相当的准确与科学。
    • 姜宇辉
    • 摘要: 今天的电子游戏,确乎是诱惑与生机并存的危险之物.借用巴什拉的重要区分,不妨将此种危险性概括为游戏体验的那种近乎遐想的状态,其中明显体现出苦痛、瞬间和死亡这三个要点.由此亦得以深入反思游戏之所以感人的情感力量何在.凯瑟琳·伊丝比斯特将其归结为情感设计和流动快感,显然有失偏颇.阿基·贾维南将不确定性视作游戏的元情感氛围的思路似乎更为可取.流动的生命快感,最终诉诸的正是移情这个古典美学的概念,但我们试图回归更为古老的"交感"作用来超越移情之局限性,进而敞开否定性这条不同的思路.虽然交感在我们的时代始终摇摆于魔法和科学之间,但从弗洛伊德到德里达的精神分析之思似乎足以印证否定性这一可能.
    • 康怀远
    • 摘要: 《周易》成卦奠定的感应观念是中国美学交感理论的基石.易道的交感理论在李白的诗作中被发挥到自然亨通、水到渠成的艺术佳境.李白出蜀时和出蜀后创作的许多留恋故乡山月的诗作是“参赞天地之化育”的匠心独运.李白是一位具有天地心胸、宇宙情怀的伟大诗人.他感应天地神妙而凝练出来的诗句,其意象组合完全消解了人与天地自然的对立,不是人去干预或控制天地自然,而是平等相待,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飘逸的李白,其实是脚踏实地的.成仙的奇特思维没有使他羽化升仙,他却借助仙思沟通了化育天地的神恩妙想,完成了心游天地的灵魂超越.
    • 何宽钊
    • 摘要: 在福柯的考察中,直到16世纪末,西方知识的结构是由"相似"原则主导的,这种建构原则被他称之为"相似性"知识型,15、16世纪的思想处处迷恋相似性,寻找相似性.当然,对相似性的迷恋恐怕不是15、16世纪的专利,相似性在中世纪的知识建构中所起的作用恐怕不亚于文艺复兴时期.相似性主要包括"适合""仿效""类推""交感"四种形式.基于"相似性"视野观察中世纪音程性和声,从奥尔加农到经文歌,均来自对圣咏的附加,其中的和声适应于相似性中的仿效、 类推,新艺术时期的音程性和声,适应于相似性中的协调、适合与交感.
    • 林晓卿
    • 摘要: 歌词和文学一样都是以语言为载体来描写形象、抒发感情的艺术.因此,把歌词当成一种文学范式,以文学理论来研究歌词具有重要意义.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这种感觉或思考即被称为"交感".演歌歌词当中频繁出现的自然景观、叙述景物与生态文学"交感"论描述的"呼应"关系不谋而合.本文试图以生态文学"交感"论为视角解读演歌歌词,以期为我国的日本演歌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 周海宁
    • 摘要: 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用aura的消失这一命题,解说媒介之于主体与对象之间关系的变化.本文分析本雅明所处的大众传媒时代以及现在的数字媒介时代,媒介变化引起的对象与主体之间关系的变化,从而得出结论——媒介发展在促使对象形式不断变化的同时,使主体的认知功能不断生成新的任务(知觉的新任务),并且随着媒介的进一步发展,主体与对象的关系逐渐超越二元对立,不断实现二而一的完美融合.
    • 李臻
    • 摘要: 患者,男,73岁,因反复胸痛10年,加重川、时入院?患者有大量吸烟史40余年,高血压病史7年,血压控制不理想,常在140-160/90-100mmHg之间,近1.0年反复出现胸痛,多于休息时发作,每次持续10分钟左右可自行缓解,曾于外院就诊,被诊断为“冠心病,自发型心绞痛”,口服硝酸异山梨醇酯、阿司匹林、地尔硫卓、洛伐他汀等药物,症状仍时有发作,一直未行介入治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