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阴阳

阴阳

阴阳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3年内共计523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中国哲学、体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38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1874篇;相关期刊1483种,包括周易研究、武当、中华武术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次医史文献分会学术年会暨新安医学论坛、第四届世界中医心理学术大会、第十次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学术交流会暨第二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会议等;阴阳的相关文献由8249位作者贡献,包括孙广仁、李应成、田进文等。

阴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38 占比:63.80%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38%

专利文献>

论文:1874 占比:35.82%

总计:5232篇

阴阳—发文趋势图

阴阳

-研究学者

  • 孙广仁
  • 李应成
  • 田进文
  • 张伟
  • 王米渠
  • 不公告发明人
  • 张存悌
  • 林乔
  • 肖党生
  • 丁泽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王雅欣; 林一璨; 郭伊诺; 张博; 马玉滢; 贺小平
    • 摘要: 背景:中医疗法如中医药及针灸取穴通过调节自噬在脊髓损伤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效果,并逐渐在脊髓损伤的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目的:总结中医药调控细胞自噬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方法:以“spinal cord injury,autophagy,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ignal”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以“脊髓损伤、自噬、中医、信号通路”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时限为2014年1月至2022年1月,排除与文章研究目的无关及重复性文章,纳入符合标准的72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从脊髓损伤的中医机制及治疗来说,脊髓损伤早期一系列症状常是由于督脉受损引起,与受损后产生气滞血瘀密切相关,因此可以进行活血化瘀和督脉论治。②自噬的中医理论主要联系“阴阳”和“气血”,并且根据不同疾病主要围绕脾、肝、肾进行脏腑辨证。③大量实验研究表明,中医药及针灸可以调控细胞自噬蛋白、信号通路的表达且可以有效抑制脊髓损伤后的炎症反应,有利于减轻脊髓损伤后炎症反应并保护脊髓神经元,改善损伤后运动及神经元的受损情况。④中医药调控细胞自噬治疗脊髓损伤是目前研究热点,但大部分研究停留在理论阶段,有些中医疗法的具体作用机制尚未明确。⑤中医药领域对自噬的研究与西医相比较少,其中通过调控自噬治疗脊髓损伤研究的科研力度尤其应该加强。⑥未来希望研究者们对典型中医药进行配伍,联合针灸、西药治疗,进行针对性实验研究,以期找到治疗脊髓损伤更有效的中医疗法及中西结合疗法。
    • 刘天娇; 吴波
    • 摘要: 脾胃为阴阳气机升降之枢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及治疗与脾胃关系密切,从调治脾胃入手治疗心血管疾病是临床必不可少的诊疗思路。简要阐述脾胃作为阴阳枢轴的作用,脾胃与心的密切关系,选介临床验案三则,突出调治脾胃对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性。
    • 李小倩; 王纯菲
    • 摘要: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化中,《周易》被奉为一切思想的圭臬,影响着社会行为和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尤其“阴阳”这一对立统一的概念,深深地嵌入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骨髓,并由此逐渐形成了“阳刚之美”“阴柔之美”这样一对在审美风格上截然相反的概念范畴。其中,体现“刚健、活力”“崇敬、征服”“雄伟、壮丽”的美学特质的被归类为“阳刚之美”;与之相反,呈现“含蓄、包容”“顺应、安静”“婉约、克制”的美学特质的则被定义为“阴柔之美”。这两种审美风格的逐步确立,从哲学和美学视角深层建构了中国文人的文论基础和审美理想,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创作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们有的在创作中突出雄浑苍壮、侧重动态之美、展现忠贞人格,生动诠释了美在“刚健”的“阳刚之美”;有的在创作中追求超脱功利、抒情不动声色、构筑平淡意境,深入展现了美在“平淡”的“阴柔之美”。
    • 邢爽洁; 史永兴; 谭金华(指导)
    • 摘要: 痤疮是一类以面部局部皮损为主要症状的皮肤疾病,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痤疮的现代医学药物治疗存在易复发、不良反应较多等弊端。谭金华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主张从阴阳角度出发,结合患者体质、舌象、微观辨证,把握痤疮发病的病机要点及诊疗思路,使阴阳趋于平衡,而痤疮自愈。特分享其经验,并结合典型医案,以期为中医药治疗痤疮提供临床思路。
    • 阳宇洁; 贾伊昕; 陈新宇
    • 摘要: 慢性腹痛指上起横膈,下至骨盆范围内疼痛不适的慢性疾病。该文主要介绍陈新宇教授面对慢性腹痛诊疗思路与用药经验。陈教授以“阳气”为切入点,认为腹痛可责之“阳气不运”与“阳气亏虚”而形成的“不通之痛”与“不荣之痛”。在治疗上,基于“治病贵通”理念,运用化裁经方,激发、畅通人体阳气,临床常有佳效。
    • 曹鑫宇; 冉颖卓
    • 摘要: 失眠是当今临床常见疾病,其与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常合并出现,相互影响。临床对合并有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失眠的治疗经验进行总结,中医治疗此类疾病时需要立足于阴阳基础理论,结合患者基础疾病的病机,重视安神药的灵活运用,方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文章列举临床治疗验案加以说明。
    • 韩壮波; 杨曼
    • 摘要: 五行概念始于《尚书》,单纯地指代水、火、木、金、土五种常见的自然物质材料;后经春秋战国至两汉的发展演变,在相生相克思维的基础上,又附之于阴阳、四时、五方、五德等元素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五行系统模型。本文将从五行的源流出发,逐步探讨其存在的哲学意涵;在了解五行哲学之意蕴后,进一步探究五行哲学历经的几个演变阶段,最后再透过五行系统模型架构探究人身,解释人生命的现象。
    • 吴林; 陈静; 唐农; 陈炜; 李鹏
    • 摘要: 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结构入手,认为充分运用阴阳本体结构理论去指导帕金森病的治疗具有准确性、一致性和可重复性,且对于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症状及预后意义重大,能使患者从“内阴外阳”的病理状态渐变为“内阳外阴”的正常状态,进而恢复人体的阴阳平和。
    • 王可馨; 纪立金
    • 摘要: 不寐是当今社会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医对此很早有论述,古今医家对于不寐的病因病机几乎达成一致,认为其主要病机在于阳不入阴,阴阳不知,同时与五脏密切相关。但却鲜少有从“六腑”治疗的相关论述,此文主要从“六腑”的角度论述“不寐”,从新角度发掘“不寐”问题,以期为临床论治提供更多思路。
    • 王昌乐
    • 摘要: 秦汉时期德与阴阳已经出现融合的趋势,然对其根源学界探究较少,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尚未意识到二者融合的重要意义,二是先秦诸子思想中缺乏德与阴阳关系的系统论述。在先秦诸子思想中对二者的关系虽缺乏系统论述,但已散见在一些重要的典籍之中。根据具象化视角的钩沉,可知德与阴阳融合在可见可感的礼刑音味之中,实现了真实生命的自由。二者融合意义重大,一方面为以阴阳论述人性奠定了根基,另一方面为万物皆具德性铺平了道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