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五行

五行

五行的相关文献在1952年到2022年内共计219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中国哲学、体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66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70522篇;相关期刊1063种,包括管子学刊、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第八届中华易学大会暨龙年国际堪舆专家论坛、2011世界华商管理大会、第15届世界管理论坛暨东方管理论坛、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等;五行的相关文献由2610位作者贡献,包括赵宝安、汤素华、李景祥等。

五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66 占比:2.58%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70522 占比:97.40%

总计:72404篇

五行—发文趋势图

五行

-研究学者

  • 赵宝安
  • 汤素华
  • 李景祥
  • 王金文
  • 吴礼明
  • 蓝纯
  • 贾冬梅
  • 高也陶
  • 刘信芳
  • 周平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韩家星; 陆群
    • 摘要: 儒家哲学思想关于道德的部分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以孔孟为代表的早期儒家对道德诸元素的内涵已经作出了细致的阐释,但鲜见对各个道德元素之间内在联系的阐释。郭店楚简《五行》篇对儒家哲学思想道德元素的结构和修炼途径作出阐释,构建了系统的儒家哲学思想道德体系,也深化了人们对儒家哲学思想道德文化的认识。
    • 陈思清; 韩运宗; 刘琴; 周姝; 周赛男
    • 摘要: 根据《黄帝内经》所载,“脾主卫”是脾的重要功能。土包容万物,而人体脾土运化所入之物,故脾脏乃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卫”是脾整体综合性功能的主要体现之一。本文就“脾主卫”之起源与内涵展开论述,为其理论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 魏春; 张卓文; 董祺然
    • 摘要: [目的]探析智顗所著之《童蒙止观》所蕴含的中医学术思想。[方法]通过历史文献学方法,分析《童蒙止观》及相关著作的中医学内容,并联系中医经典理论进行解读,采用"述而不作"的方式,对相关书籍中所蕴含的医学思想和方法技巧深入探讨,剖析智顗对中医学的贡献,并综合分析其背后所揭示的思想。[结果]智顗的中医学术思想蕴含着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脏象学说、情志学说、以平为期的治疗理念及诊疗方法。智顗以中医的五脏藏神说来说明五脏病相,这是智顗对中医脏象学说及其诊断技巧的深刻阐发。[结论]智顗是佛教中国化的集大成者,其著作中所蕴藏的中医思想或养生理念既有对中医学的继承和发展,又有自己独特的见地,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 韩壮波; 杨曼
    • 摘要: 五行概念始于《尚书》,单纯地指代水、火、木、金、土五种常见的自然物质材料;后经春秋战国至两汉的发展演变,在相生相克思维的基础上,又附之于阴阳、四时、五方、五德等元素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五行系统模型。本文将从五行的源流出发,逐步探讨其存在的哲学意涵;在了解五行哲学之意蕴后,进一步探究五行哲学历经的几个演变阶段,最后再透过五行系统模型架构探究人身,解释人生命的现象。
    • 熊芳藩; 吴文文
    • 摘要: 出土文献简、帛《五行》中出现大量引《诗》现象,这些引《诗》现象体现出《诗经》早期流传过程中的发展情况。一方面,通过对简、帛《五行》的引《诗》目的、形式和类别等方面的变化分析,可具体了解《诗经》这部经典在早期社会中的功用和地位变化情况;另一方面,简、帛《五行》展现的《诗》学思想具有“道德化”的显著特征,这种特征是子思从孔子《诗》学思想中继承发展而来,同时子思这种以道德为价值取向的《诗》学观念又影响作用于之后的孟子学派,从而展现出从孔子、子思学派、孟子学派、荀子的儒家“道德化”《诗》学思想发展脉络。
    • 崔璨
    • 摘要: 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以读者为导向,注重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在中医药翻译实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在概述功能对等理论的基础之上,选取《伤寒杂病论》以及《山海经》中的部分翻译案例以及中医“五行”术语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了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医药翻译中的应用,为中医药翻译以及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 包成琛
    • 摘要: 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在中央党校开班,“开学第一课”强调,年轻干部要筑牢理想信念根基,践行正确政绩观,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作为新时代年轻干部,要锤炼出“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品性,努力成为新征程中的“精兵强将”,才能创造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 张文秀; 王俊杰; 芦娟
    • 摘要: 为什么能“买东西”而不能“买南北”?前人解释众多。汇集前人有关“东西”一词起源的解释34种,分析认为“东西”中蕴涵着中国人丰富多彩的地理环境观念,以东—西两极为代表的四方、四时、五行配五方构成了“天人合一”世界观,居安思危、生态文明同样蕴涵其中。
    • 史逸华
    • 摘要: “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德”字在古文献中写作■、■(甲骨文)、■(金文)、■(竹简文)等,大体上是从殷商时期的“无心之德”到两周时期的“有心之德”,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直心之惪”。从“德”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不同的时代所关注的不同问题。在郭店楚简中,“德”字都写为■,即“惪”字。从字形来看,从直,从心,当理解为“直心之德”。据郭店楚简《五行》篇有关“惪”的论述,“惪”可以引申出“诚”意,由此开启了儒家以“诚”为核心的心性之学,其主要代表即思孟学派的《中庸》,以及后世宋明理学对于“诚”的继承与发展。
    • 秦旭楠
    • 摘要: 《尚书》的《洪范》篇首提“五行”概念,是后世五行灾异说的原始依据之一。汉时刘歆将《洛书》传说与《洪范》联系起来,成为后世解经中神秘思想的源头。胡渭笃信天降《洛书》,他的《洪范正论》对汉代以来洪范学中的“诬枉”之说进行矫正,构建起颇具神秘色彩的以五行为中心的天人感应体系。胡渭《洪范正论》中的神秘思想体现了他对孔孟天人感应观念的继承与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