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脾胃

脾胃

脾胃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2年内共计263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轻工业、手工业、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05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909篇;相关期刊505种,包括光明中医、环球中医药、江西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神志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神志病分会换届大会暨2013年神志病专业学术年会、全国中医内科肺病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全国第四届中医、中西医结合暨非药物疗法防治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高级论坛等;脾胃的相关文献由4060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胡安然、徐新宇等。

脾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05 占比:64.68%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83%

专利文献>

论文:909 占比:34.48%

总计:2636篇

脾胃—发文趋势图

脾胃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胡安然
  • 徐新宇
  • 黄贵华
  • 孟静岩
  • 张静
  • 李卫强
  • 段永强
  • 纪立金
  • 孙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秦浩; 王耀光
    • 摘要: 升提法是中医基本治法之一,针对气虚下陷证设立的治疗方法,文章简述了“升提法”的发展历程,论述王耀光教授从三焦、脾胃、阴阳等方面应用升提法,并引用张锡纯、陈士铎等医家观点对升提法常用方药加以总结,为临床使用“升提法”提供参考。
    • 刘天娇; 吴波
    • 摘要: 脾胃为阴阳气机升降之枢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及治疗与脾胃关系密切,从调治脾胃入手治疗心血管疾病是临床必不可少的诊疗思路。简要阐述脾胃作为阴阳枢轴的作用,脾胃与心的密切关系,选介临床验案三则,突出调治脾胃对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性。
    • 王震
    • 摘要: 总结全国名老中医马骏教授从脏腑论治郁病的经验及特色。马老认为郁病与肝、脾胃、心、肾的功能密切相关,郁病的病机多为脾胃失和、心脾两虚、肝脾同病、心肾不交,其中脾胃为郁病之本,故治以调脾、疏肝、养心、护肾,兼以对药“七情相合”,根据临床辨证以柴胡疏肝散、越鞠丸、四逆散、芩连温胆汤、甘麦大枣汤、百合地黄汤、六味地黄丸、二仙汤等为主方加减用药,临床疗效显著。附验案3则。
    • 李波; 张天翼; 邓晋超; 王广建; 申玉行
    • 摘要: 《黄帝内经》记载胞系于肾内藏精气,胞中之气在脾胃元气不足、湿气下流、肾间经络闭塞的情况下可化生阴火。阴火起于下焦胞络,肾水的盈亏影响阴火的发生和潜降。胞脉属心而络胞中,下焦胞络阴火可循胞脉上行衍变为心火,所谓心火、阴火、相火和下焦包络之火是同一事件的不同阶段。胞通过冲脉联系脾胃,下焦胞络阴火循冲脉乘其土位,耗伤脾胃元气,火与元气不两立,阴火与胃气处于动态消长之中。冲、任、督脉皆起于胞中,胞脉络于胞中,阴火可以循以上经脉和膀胱经传变。
    • 张舒燕; 彭清华
    • 摘要: 针眼属于胞睑疾病,五轮中胞睑属于肉轮,内应于脾,脾与胃相表里,故其病多责之于脾胃。若喜食辛辣刺激,脾胃火热循经上攻于胞睑,局部酿脓;若素体脾胃虚弱,卫外不固,复感风热之邪,针眼屡发。通过论述针眼的病因病机,探讨从脾胃论治针眼的基本原理及源流。
    • 陶敏; 董逸翔; 赵文坛; 陈华
    • 摘要: [目的]总结浙派中医儿科重视脾胃学术思想的历史源流,以及在脾胃学术思想基础上的临证运用特色。[方法]通过对浙派中医儿科史料、相关中医古籍的仔细研读,并参阅现代浙派中医儿科名医的论文、论著,结合笔者对中医经典及中医学术的思考,总结、概括浙派中医儿科脾胃学术思想的历史源流及浙派中医儿科名医的临证运用特色。[结果]浙派中医儿科继承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及钱乙、朱丹溪、叶天士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经研究提炼,浙派中医儿科重视脾胃学术思想在儿科临证运用的四大特色可归纳为:调补脾胃忌呆滞,临证用药宜轻灵,四旁诸疾治中洲,重视饮食有节制。[结论]浙派中医儿科重视脾胃学术思想的临证运用特色对儿科临床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对充实浙派中医儿科学术内涵起到了积极作用。
    • 丁萌; 郭栋
    • 摘要: 近年来,我国居民日常生活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高血压病患病率呈现显著的升高状态,并表现出低龄化、年轻化趋势。高血压病作为慢性病的一种,是目前国内受到大众广泛关注的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同时也是造成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根据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归为中医学“眩晕”“头痛”等范畴,亦见于“耳鸣”各论中。其发病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病位责之于肝,历代医家治疗时虽有侧重不同,但大多从肝肾入手。然而脾胃作为人体的气血生化之源,同时对气机升降起着枢纽作用,故脾胃调和保证了循环血量充足以及对血液推动有序,从而使血压水平稳定在正常范围内。脾胃气化有司,则五脏得以安和,进而气血调和。文章从中医学角度出发,对中青年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进行浅析和探讨。
    • 徐新宇; 李长明; 徐谦; 王玉凤
    • 摘要: 通过撷取崩中、倒经、痛经、经期浮肿及感冒5个病症来总结明代医家岳甫嘉治疗妇人经期疾病的经验,探知其学术思想。认为岳氏善从气血关系着手来阐发经期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通过辨别气血的虚实、寒热,确立调理气血治疗经期疾病的主旨,包括益气养血清热治崩中,滋阴降火顺气治倒经,行气活血散寒、益气养血治痛经,活血利水、健脾利水治经期浮肿,解表散寒、祛风除湿治经期感冒等。其调理气血善用四物汤,此方集行气、养血、活血于一体,适应范围广泛,于妇人尤宜。此外,岳氏善调脾胃以促气血之生成,用药不忘固护脾胃,其学术精粹对现代临床诊病仍具有指导意义。
    • 孙宇琪; 卞镝; 付远野
    • 摘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糖尿病(中医又称“消渴”)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尤其是多脏器受损的慢性并发症已成为危及患者生命的主要原因。目前西医治疗糖尿病须终身服药,中药及针灸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较好的疗效,但针灸选穴还缺乏统一的取穴依据。该文主要浅析以脾胃为枢运用冲、任、督、带脉从腹论治消渴的针灸取穴原则。
    • 陈经宝; 庞凤舜; 秦有
    • 摘要: 术后疲劳综合征作为一种现代外科大中型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目前相关研究十分有限,尤其在中医病机病位上,仍缺乏系统论述。根据本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并综合历代中医文献材料,可知其实际上是一种在邪实占据的基础上,加之金刃所伤,耗气伤血后导致的中焦气机升降失常之虚损症候,乃本虚标实之证,病位主责于肝与脾胃。有别于传统疲劳之症,本病在治疗上应着力于调和肝脾、疏泄气机,使中焦畅而气血和、脏腑安,而不能单纯使用补益之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