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门罗主义

门罗主义

门罗主义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1年内共计103篇,主要集中在外交、国际关系、美洲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57篇;相关期刊80种,包括上海行政学院学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当代世界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人文学术的中国语境”学术研讨会等;门罗主义的相关文献由106位作者贡献,包括杨盛兰、白建才、章永乐等。

门罗主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2 占比:39.2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38%

专利文献>

论文:157 占比:60.38%

总计:260篇

门罗主义—发文趋势图

门罗主义

-研究学者

  • 杨盛兰
  • 白建才
  • 章永乐
  • 冯超
  • 刘怡
  • 刘瑛达
  • 孙建党
  • 强大
  • 徐华娟
  • 李忠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潘敏; 徐理灵
    • 摘要: 目前北极治理呈现"门罗主义"特征,即北极圈国家在主导北极治理的过程中推崇"北极是北极国家的北极"的理念,并通过制度安排将"门罗主义"理念确立在北极理事会、北极经济理事会等北极治理机制中.北极气候环境变化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深刻影响,北极治理全球性需求与"门罗主义"主导北极治理现状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始于2016年的北极科学部长级会议作为北极科学领域的新机制,为世界各国、国际组织与科学团体等相关行为体参与北极科学合作提供平等的交流平台,促进北极事务决策者和科学界的"直接沟通",具有超越北极治理中的"门罗主义"特征的潜力.中国应通过北极科学部长级会议积极参与国际北极科学合作,提升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并适时助力北极科学部长级会议由北极科学事务的推动者转变为决策者,消解"门罗主义"北极治理对北极圈以外国家的边缘化和制度性歧视.
    • 付文广
    • 摘要: 干预是美国现代外交的重要工具和组成部分.在美国外交史上,从1823年"门罗主义"提出到1920年伍德罗·威尔逊任期结束的近1个世纪,是美国对外干预的观念基础、行为模式与思想格局孕育和定型的最关键阶段,其以1898年美西战争为界又可区分为19世纪"古典"阶段与20世纪"现代"阶段.美国对外干预思想大致经历了从"早期非意识形态、不干涉主义"到"弱意识形态、干涉主义(罗斯福推论)"再到"强意识形态、干涉主义(威尔逊主义)"的演变轨迹,对外干预实践的特征相应地从"零星、非系统、维护地区霸权"演变为"大规模、系统化、建构世界秩序".贯穿其中的表层线索是:历届总统基于变化的时代现实不断对"门罗主义""美国"及"使命"概念作出新的解释,从而为美国的对外干预进行辩护;深层脉络则是美国与外部世界关系变迁以及相应意识形态内容的生成和发展.美国对外关系中早期干预思想的缘起和演进不仅预示着现代美国外交精神品格的总体面貌,而且规定着美国与外部世界关系未来展开的基本框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实现进程中和"亚洲世纪"初见端倪的今天,有关早期美国对外干预思想的系统梳理不仅填补了学界研究的一项空白,也为我们更好地思考如何经略周边、建构"亚洲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富有教益的历史镜鉴.
    • 贾平凡
    • 摘要: 外交政策:从孤立主义到霸权主义 美国的对外军事行动与其对外政策有密切关联。“自建国以来,美国对外政策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化。”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副所长张腾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梳理如下--第一阶段是从1776年到1898年,即从建国到美西战争爆发。美国奉行孤立主义和“门罗主义”政策,避免介人国际事务,集中精力投人国内建设,反对其他国家干涉美洲事务,实现了从大西洋沿岸到太平洋沿岸的领土扩张和国家版图统一。
    • 章永乐
    • 摘要: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一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后冷战时期的单极霸权美国以充满疑虑的眼光,看待中国与一系列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应运而生,近年来有一种论点,将剑锋指向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认为它实质上是中国的“门罗主义”地缘战争战略,其意图在于将美国的影响力排除出相关区域。
    • 章永乐
    • 摘要: 清末民初,一种以欧美经验为范本、从地方与民间的团体生活开始重建中国社会与政治秩序的思路流行一时.源于"超国家"(supra-state)政治空间的美国"门罗主义"话语,成为这一自下而上的政治/社会改造思路的话语工具.20世纪20年代的"联省自治"运动是"门罗主义"话语"下行"之后掀起的最后一拨高潮.随着列宁主义政党组织技术的传入,中国产生了有信心和能力组织与动员基层民众、全面重建中央政府的政党,偏安一方的自治就成为否定对象.在国共两党合作展开国民革命之后,不仅省域层面的"门罗主义"话语形象日趋负面,在更基层的空间里,也日益与封闭、排外、保守等消极意义关联在一起.1949年之后,"门罗主义"符号的主要使用场景进一步从"次国家"层面回归到"超国家"层面,反映出中国近代由内部分裂割据所带来的生存危机已经告一段落,经历"旧邦新造"的中国重新成为国际舞台上的强有力的参与者.
    • 马科斯·C.皮雷斯; 卢卡斯·G.德纳西门托
    • 摘要: 特朗普上台后改变了美国对拉美的外交政策方向,特别是对古巴政府采取新的制裁措施,再次开启与该国的冷战.不仅如此,华盛顿方面将委内瑞拉和尼加拉瓜两国政府视为威胁,企图颠覆两国政权.2018年9月,特朗普在纽约举行的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开幕式上发表讲话,宣称再次将“门罗主义”原则作为美国一项正式的外交政策,拒绝别国干涉西半球和美国自身事务.这是对中国和俄罗斯的直接暗示.美国对拉美政策的改变对中拉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特朗普政府正通过政治施压和激烈言辞遏制中国的参与.美国将门罗主义重新引入对拉政策的做法是否妥当是值得怀疑的,因为过去特别是冷战时期保证该政策有效的环境如今已不复存在,中美之间的竞争不是冷战时期两种对立经济模式的竞争,而拉美地区与中国的经贸往来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该地区很难再调整自身策略以适应美国的利益需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