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闪电密度

闪电密度

闪电密度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93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植物保护、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2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43932篇;相关期刊51种,包括产业与科技论坛、山东气象、干旱气象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闪电密度的相关文献由267位作者贡献,包括肖稳安、成勤、王学良等。

闪电密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2 占比:0.16%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43932 占比:99.79%

总计:44023篇

闪电密度—发文趋势图

闪电密度

-研究学者

  • 肖稳安
  • 成勤
  • 王学良
  • 张科杰
  • 袁铁
  • 郄秀书
  • 左迎芝
  • 张廷龙
  • 张彤
  • 张文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霍涛; 唐笑男; 王志超
    • 摘要: 本文利用国家级和长沙市局域网两套ADTD站网2017-2018年在长沙地区闪电定位仪资料,对长沙地区闪电定位仪探测效率进行分析。分析可知国家站网探测到总闪次数为32556次,长沙市级站网探测到41940次;长沙站闪电定位仪探测效率随距离和方位角的变化而变化,在闪电定位仪20km范围内,探测效率较低仅能达到40%,探测效率又逐渐随着探测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在40-80km范围达到最大效率,而在80km以外的范围,闪电定位仪的定位效率开始逐渐下降,闪电定位仪有效探测范围为140km;在方向上,闪电定位仪在地区东部的探测效率优于西部,探测效率最大值出现在东南到东北方向间,为60-80%。定位效率最低为西南偏西方向,定位效率仅为20%。利用两套站网探测的资料所得到的闪电密度和强度分布来看,国家站网闪电密度较市级站网均匀,市级站网对于弱电流回击探测优于国家站网。
    • 赵吉振
    • 摘要: 文章基于我国海域的平均落雷密度以及钻井平台雷击损失情况,分析了典型雷击事故的原因。根据某自升式钻井平台的防直击雷和防感应雷措施调研情况,结合防雷理论分析了已有措施中存在的缺陷,并提出改进意见,生成了满足现场环境要求的防雷技术方案。
    • 陈冠宇; 杨瑜
    • 摘要: 本文以广安市2017-2021年雷电监测数据以及LMF1.1雷电监测系统探测的闪电资料为基础,利用MATLAB及Arc GIS等软件,筛选数据后运用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广安市闪电分布时空规律进行了分析。
    • 成勤; 张科杰; 刘俊; 夏羽; 毛成忠
    • 摘要: 利用三维(ADTD-2C)和二维(ADTD)闪电定位系统资料,对比分析了湖北省一次特大暴雨过程中两套系统闪电活动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本次过程中地闪多于云闪,二者均以负极性为主。(2)三维系统正地闪在地闪中的占比低于正云闪在云闪中的占比,高于二维系统正地闪在地闪中的占比。(3)三维系统雷电流幅值集中分布在0~30 kA,较二维系统(10~50 kA)更集中,三维系统的雷电流累积概率较湖北省多年统计结果明显偏小,二维系统的雷电流累积概率略高于统计值。(4)两套系统总地闪和负地闪活跃时段基本一致。(5)两套闪电定位系统地闪密集区基本一致,且和云闪密集区基本重合,闪电分布集中程度高,主要分布在槽前正涡度平流区。三维系统地闪密度大于二维系统,最大值分别为5.78 fl/(km^(2)·d)和2.39 fl/(km^(2)·d)。三维系统中正、负闪电交错分布,二维系统中正、负地闪局部存在空间分离现象。(6)云闪密度大小与二维地闪相当、水平分布特征与三维地闪一致。垂直方向上,云闪主要发生在10 km以下,其中2~4 km云闪分布密集,占总云闪的47.24%。
    • 袁湘玲; 马虹旭; 陈石定; 刘春芳
    • 摘要: 利用2006-2017年黑龙江省闪电定位资料和日平均地面相对湿度资料,采用数理统计、Pearson相关分析、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了闪电密度和强度对地面相对湿度(RH)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地面RH过小或过大都不利于闪电活动产生;当RH79%时,随着RH增加,闪电活动减少;当RH79%时,闪电密度与之呈负相关,闪电强度与之呈正相关;地面RH的临界值域约为77%-79%;70%≤RH≤90%区间为闪电易发湿度区间,在闪电密度与湿度相关度高的区域,闪电更趋于集中发生在闪电易发湿度区间.
    • 钱维宏; 陈绿文; 栗晗
    • 摘要: 2020年5月22日凌晨,在珠三角地区发生了罕见的先有高闪电密度和随后具有“短时雨强强、累积雨量大”特征的局地特大暴雨,单站5min雨强达到37.3 mm.考虑极端暴雨发生的扰动涡度动力条件和扰动湿度水汽条件,跟踪了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模式分析的和提前预报的850hPa扰动气流辐合线和其上的扰动湿涡度分布.结果 表明,该中心的模式可以提前4-5d预报出扰动辐合线位置,而扰动湿涡度中心与暴雨位置有偏离.中期模式产品解释应用的前景是,扰动气流辐合线和其上的扰动物理量特征可为临近强对流天气的监测提供信息.
    • 张淑霞; 吴安坤; 李迪; 陈春
    • 摘要: 利用贵州省VLF/LF三维闪电监测定位系统所取得的闪电监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贵州地区闪电活动特征.结果表明:负闪频数高于正闪、云地闪频数高于云闪,春秋季正闪比例高、夏季正闪比例低、冬季几乎无闪电活动;闪电活动一天中变化总体呈反正态分布形态,峰值时段在午后16:00-次日04:00,峰谷时段在清晨07:00-14:00;闪电活动总体分布特征为南多北少、西多东少;闪电主要集中在毕节北部、六盘水大部分区域和黔西南地区,低值区位于遵义西北部和东北部,铜仁西部和黔东南东部等地.
    • 多吉次仁; 旦增伦珠
    • 摘要: 利用2010-2019年西藏自治区雷电监测系统获取的地闪资料,对地闪时空分布及地闪强度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西藏地区近10年共发生566841次地闪,其中负地闪524138次,正地闪42703次,正负地闪次数比例为1∶12,以负地闪为主;(2)从月分布来看,西藏地区总地闪次数呈弱的双峰型分布,6?9月份是地闪发生次数最高,也是降水量最多的季节,占10年地闪总数的89.7%;(3)从日分布来看,地闪次数呈单峰单谷型分布,主要发生在13:00?01:00段,占全天的90%,正地闪与总地闪和负地闪相比发生时间延迟1h左右;(4)从空间分布来看,地闪密度呈中部多,东西部少的规律;(5)从闪电强度来看,正地闪的强度比负地闪强度高1.5倍.
    • 李思然; 高宇
    • 摘要: 利用ADTD闪电定位系统监测的云地闪资料和气象台站记录的雷电日资料,对2019年兴安盟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9年云地闪以负闪为主,占78.6%;闪电活动主要集中在6—8月,闪电次数占全年总闪电次数的93.9%,7月闪电次数和闪电日数均最高;闪电次数呈现明显的日变化,在每日15:00~16:00闪电出现次数最多;闪电密度的高值区在突泉县西北部和科右中旗西北部,次高值区位于兴安盟西北部呈东北—西南向带状分布;正闪强度空间分布差异较小,无明显强度中心,负闪强度高值区在扎赉特旗南部.
    • 石剑; 李春笋; 华晨辉; 张枨; 金艳慧
    • 摘要: 基于中国几个典型地区2000—2014年(15年)闪电和地面相对湿度的卫星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区域夏季闪电活动对地面相对湿度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中国夏季东部湿润地区为闪电密度高值区,闪电密度随纬度升高而下降,中国西部干旱地区则是雷电密度低值区;闪电活动与地面相对湿度呈非线性关系,在相对湿度大于80%(或小于55%)的区域,闪电密度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正相关);闪电活动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湿度条件,在陆地上较干燥的区域,湿度的增加有利于闪电活动的发生,但在相对湿度过高的地区,过高的地面相对湿度可能会抑制对流活动的上升运动,从而抑制闪电活动的发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