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人与神

人与神

人与神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2年内共计191篇,主要集中在宗教、中国文学、电影、电视艺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1篇、专利文献257930篇;相关期刊146种,包括天风、中国天主教、社会科学等; 人与神的相关文献由18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玉庭、单信、李士菊等。

人与神—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1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257930 占比:99.93%

总计:258121篇

人与神—发文趋势图

人与神

-研究学者

  • 张玉庭
  • 单信
  • 李士菊
  • 蒋佩芬
  • 钱耀君
  • 陈炎
  • 陈赟
  • 顾云涛
  • 马飚
  • Chassit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栋
    • 摘要: 电影《姜子牙》自上映以来,便被两极化的评论声音包围,抛开关于影片的争论,电影实际上触及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即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普遍存在的道德问题。这些道德问题通过对姜子牙形象的塑造而呈现出来,如姜子牙围绕“救一人还是救苍生”而产生的道德困境,因为道德立场与师尊产生的道德冲突与道德选择,乃至在由人到神的英雄之旅中到达的道德终点等等。电影《姜子牙》关于道德问题的讨论,是电影制作者对传统神话题材的现代化改造,也在一定程度上与当下中国文化语境中的道德生活主题发生了关联。电影《姜子牙》的存在,成为当下学界的道德之辨,以及社会层面道德文明建设的重要艺术参照。
    • 张静
    • 摘要: 玉被古人作为宗教神灵的象征,认为它是山石之精,具有灵性,不仅能沟通人与神、祭祀天地山川、祖先神灵,而且具备祛疫辟邪、攘除灾祸的功能。古人相信灵魂不灭,信奉“事死如事生”,认为“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周礼·春官宗伯·典瑞》载“大丧,共饭玉、含玉、赠玉”,故在人死后要用玉石保存其身体,以保证精气不散,尸身不腐,故为保存尸体而制作的殓葬玉器被称之为“殓玉”。
    • 刘禹彤
    • 摘要: 一、满族萨满舞蹈的起源萨满舞蹈起源于萨满教,是宗教文化与民族文化融合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萨满教主要信仰自然崇拜、先祖崇拜和图腾崇拜,在很多民族中都有影响。舞蹈作为人们表达感情和思想的手段,逐渐形成了各个民族的萨满舞,各有特色。满族信仰萨满教,在清朝,萨满教也是宫廷中信奉的宗教,所以也受到政治的影响。萨满教产生于母系社会,发展于父系社会。“萨满”一词的意思是“智者、晓彻、探究”,也是对萨满教巫师的统称,因为萨满巫师在做法时情绪激动、嘴里念着咒语,由此萨满也有“激动不安和疯狂乱舞的人”的意思。因为萨满巫师在做法时的动作,所以萨满舞蹈还被称为“跳大神”。满族人民认为萨满巫师可以与神灵沟通,是人与神沟通的媒介。在近现代,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满族人民也不会再举行萨满教的祭祀,萨满教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文化。
    • 独步生花
    • 摘要: 他们说,这世间的孤独呢,人与神都是一样的。元贞第三千六百五十万次从睡梦中醒来,打量这个熟悉又陌生的世界。暮春时分,山寺桃花已开始衰败。元贞手持笤帚,沿着弯弯曲曲的青石小路,将落花一一清扫开去。微风袭来,在他身边形成细小的漩涡。元贞揉一揉鼻子,打了个喷嚏。
    • 马琳
    • 摘要: 本文以上海大学博物馆"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特展进陆家嘴东昌新村社区展为例,通过博物馆公共教育进社区、社会动员与居民参与、再从社区到博物馆几个方面,探讨博物馆与社区参与的模式和对双方的影响,并对博物馆与社区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思考。
    • 陈赟
    • 摘要: 启蒙以来,内在性与超越性的分裂使人与世界内在化了,失去了神性的光辉;上帝则因其彼岸化而成为奥秘.黑格尔以精神的概念重新定义上帝,耶稣基督死后复活的象征成为其思想资源和深层背景.精神兼摄神人,它意味着一种双向的运动,即人的上升与神的下降的统一.黑格尔进一步实现上帝与世界的和解,世界历史祭坛上发生的民族更替与文明盛衰等等,不再被视为毫无意义的无常变化和无谓牺牲,而是精神在世界中以受难方式自我训练,进而至新生的方式."出埃及记"构成犹太—基督宗教对历史的处理,即将历史视为从世界历史中的逃离,以期达到上帝之再临的期盼;然而这样的上帝只能居住在灵魂中而不能展现在历史中,黑格尔以精神的客观化能力连接灵魂与世界,离开世界的上帝不再具有合法性,以此方式作为精神之象征的上帝被引入国家及其伦理生活中,人不是在个体之内的体验中而是以成员身份参与伦理共同体的生活,才能见证上帝之显现.作为黑格尔式"上帝"自我确证的场所和方式,世界历史表现为精神通过世俗历史中的受难而自我训练,进而上升至新纪元的辩证历程,换言之,是精神借助民族和文明的肉身的更替而获得新生的一种曲折方式.
    • 陈赟
    • 摘要: 启蒙以来,内在性与超越性的分裂使人与世界内在化了,失去了神性的光辉;上帝则因其彼岸化而成为奥秘。黑格尔以精神的概念重新定义上帝,耶稣基督死后复活的象征成为其思想资源和深层背景。精神兼摄神人,它意味着一种双向的运动,即人的上升与神的下降的统一。黑格尔进一步实现上帝与世界的和解,世界历史祭坛上发生的民族更替与文明盛衰等等,不再被视为毫无意义的无常变化和无谓牺牲,而是精神在世界中以受难方式自我训练,进而至新生的方式。“出埃及记”构成犹太一基督宗教对历史的处理,即将历史视为从世界历史中的逃离,以期达到上帝之再临的期盼;然而这样的上帝只能居住在灵魂中而不能展现在历史中,黑格尔以精神的客观化能力连接灵魂与世界,离开世界的上帝不再具有合法性,以此方式作为精神之象征的上帝被引入国家及其伦理生活中,人不是在个体之内的体验中而是以成员身份参与伦理共同体的生活,才能见证上帝之显现。作为黑格尔式“上帝”自我确证的场所和方式,世界历史表现为精神通过世俗历史中的受难而自我训练,进而上升至新纪元的辩证历程,换言之,是精神借助民族和文明的肉身的更替而获得新生的一种曲折方式。
    • 刘艺
    • 摘要: 建筑中的Presence,让人回想起那些感知神采的动人时刻。就拿朗香教堂来说,和现场的体验相比,书本里耳熟能详的照片无疑是单薄的,柯布创造了一个自洽的完整世界,对每一面墙、每一扇门、每一个窗……几乎每一个物件都进行了设计,丰富的细节支撑起他想象中的世界。现场的材料触感也令人印象深刻,喷浆的大体积粗犷混凝土墙体与人工拼模浇筑的小尺度精细混凝土家具(如布道台),构成了蓄意的对比——混凝土工法精度的不同,对应了与人的身体关系的不同。作为朗香教堂的造物主,柯布没有围绕那些理性可辩的逻辑,设计中包容了许多非理性的冲动与沉吟,将独特性与复杂性铭刻。这是精神层面的感召,而非理性的陈述,正如那曲面屋顶所制造的黑暗,如谜一般深邃。最感人至深的是那三个如同"神之耳"的光龛空间,被高耸墙体所包裹的空间与光线,仿佛让人感知到母体般的温暖与仁慈,相对于弥漫绚烂光线的大殿,耳室的私密更像是留给人与神独自对话的场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