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黄河文化

黄河文化

黄河文化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737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旅游经济、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21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4431篇;相关期刊456种,包括中国政协、黄河.黄土.黄种人、丝绸之路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29届旅游地学年会暨延庆世界地质公园建设与旅游发展研讨会、“黄河学”高层论坛、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等;黄河文化的相关文献由79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玉堂、史玉琴、张新斌等。

黄河文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21 占比:13.95%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31%

专利文献>

论文:4431 占比:85.74%

总计:5168篇

黄河文化—发文趋势图

黄河文化

-研究学者

  • 刘玉堂
  • 史玉琴
  • 张新斌
  • 李鹏
  • Li Fuzhong
  • Liu Hui
  • Zhang Dongsheng
  • 万金红
  • 付柯锦
  • 刘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吕改凤
    • 摘要: 在黄河战略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背景下,黄河文化研究热度持续升高.基于文献计量学理论,以2000—2020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黄河文化"相关论文为研究对象,对文献发表的年度、期刊、机构、作者等信息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并绘制相关的知识图谱,梳理探测该领域研究现状和动向,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研究结果显示:黄河文化研究力量主要集中于高校,长期致力于该领域的学术机构和学者较少,且学者、机构间合作交流不足.为加强对黄河文化的研究,建议建立若干国家级和省级的黄河文化研究中心,加大对黄河文化研究的支持力度,深化和拓展黄河文化的研究内容,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唱响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 张锦柏
    • 摘要: 汉字根植于黄河文化,汉字文化的传播是黄河文化、黄河精神传播的重要形式。文章立足于新媒体时代下党和国家对黄河文化传承的重视以及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针对新媒体时代下传承与弘扬汉字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从“互联网+教育”为基础构建汉字传播矩阵、科技赋能打造汉字文化IP群、新媒体手段促进汉字符号实体化三方面出发,探讨以汉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与新媒体技术交融的过程中应趋利避害,以焕发新的生机。
    • 曹光章
    • 摘要: 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她激流奔腾,一泻千里,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生命力和充沛磅礴的创造力;她汇聚万流,裹泥携沙,奔流入海,象征着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包容胸襟和恢宏气度;她九曲连环,矢志向东,象征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她生生不息的密码深藏在不断革新的历史实践中。伴随着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对黄河文化多重价值的认识不断深化。黄河文化蕴含的丰富旅游价值、经济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科学价值、伦理价值、艺术和审美价值、教育价值等等,不断得到认识和挖掘。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将推动黄河流域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续写黄河文化新的时代精神,黄河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也将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黄河文化所蕴含的丰富价值将得到最充分的实现。
    • 任秋菊
    • 摘要: 讲好黄河文化故事,具有重要意义。新媒体语境下,河南讲好黄河文化故事,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深挖历史,讲厚黄河文化故事;加大投入,讲透黄河文化故事;培养人才,讲活黄河文化故事;强化政策,讲深黄河文化故事;融合思维,讲精黄河文化故事。
    • 焦丹; 苏铭
    • 摘要: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文化国际传播置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战略意义重大。探索黄河文化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构建实践路径及策略建议,包含黄河文化国际传播理念的主观形成、黄河文化国际传播规范与标准的研究制订、黄河文化国际传播平台与媒介的制度优化、黄河文化国际传播文化间性的关注重视、国际传播能力人才的培养等,构建黄河文化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是讲好黄河故事、弘扬黄河文化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引。
    • 童昀
    • 摘要: 作者通过对《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两大国家级主流媒体相关报道的梳理,发现河南省在黄河文化体系中的区域媒介形象不够突出、影响不够深广,因此建议河南省需要建构全媒型黄河文化传播体系,在黄河文化视野中打造良好的区域形象。
    • 张萌
    • 摘要: 保护、传承以及弘扬黄河文化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讲好黄河故事,保障黄河文化的高质量发展是黄河流域的重要项目之一。郑州市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段落,拥有丰厚的黄河文化,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因此,应当综合采取完善的措施,做好黄河文化的高质量发展,促进黄河文化及中华民族文化的大发展。
    • 徐冉
    • 摘要: 县作为历史时期设置相对稳定的基层行政单位,不仅成为挖掘黄河文化的基础文化区块,也是传承、保护黄河文化的关键实施者。作为黄河沿线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陕西韩城境内的大禹祭祀及文化遗迹、区域生态发展经验及司马迁相关历史遗迹,是符合黄河文化内涵特征的地域呈现,对于中华文明标示体系建设、产业转化和区域生态发展都有着显著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所以,黄河文化的地域书写必须在准确理解黄河文化的特征与内涵的基础上,着眼于特定地理空间的历史、文化载体的梳理挖掘,形成黄河文化的地域时空呈现和文化支撑。只有在准确理解黄河文化的内涵特征的基础上,才能合理推进县域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充分凸显黄河文化在时代发展、地方建设方面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动能。
    • 张新斌
    • 摘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黄河的研究已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黄河研究涉及黄河变迁、黄河治理、黄河文化。要有效推动黄河文化的研究,就必须依托黄河关联研究,构建黄河学。要凝聚不同学科、各种力量对黄河进行综合系统研究。只有这样,黄河文化研究才能走向深入,黄河相关研究才能更上新的台阶。
    • 孟玲
    • 摘要: 黄河文化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文章从黄河文化传承的角度,采用文献分析法和网络调查法,探析公共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其特色馆藏资源建设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使公共图书馆更好地发挥其在保护和传承黄河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