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黑河流域

黑河流域

黑河流域的相关文献在1964年到2022年内共计790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气象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28篇、会议论文62篇、专利文献6204篇;相关期刊257种,包括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地下水、自然资源学报等; 相关会议45种,包括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第八届科学计量学与大学评价国际研讨会、2012全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交流研讨会等;黑河流域的相关文献由1540位作者贡献,包括程国栋、李新、徐中民等。

黑河流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28 占比:10.41%

会议论文>

论文:62 占比:0.89%

专利文献>

论文:6204 占比:88.70%

总计:6994篇

黑河流域—发文趋势图

黑河流域

-研究学者

  • 程国栋
  • 李新
  • 徐中民
  • 王根绪
  • 肖洪浪
  • 张勃
  • 高艳红
  • 康尔泗
  • 冯起
  • 聂振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吕佳南; 李常斌; 武磊; 谢旭红; 周璇; 魏健美
    • 摘要: 通过构建决策树模型对黑河、白河流域沼泽化草甸湿地、沼泽湿地、湖泊等主要湿地类型进行划分,选取3种景观格局指标分析湿地类型的变化特征,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湿地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黑河、白河流域湿地总面积呈增加趋势,沼泽湿地变化趋势与草甸湿地相反,存在此消彼长的特征;两河流域湿地变化的地域分异显著,黑河流域草甸湿地面积呈扩大态势,破碎化程度降低,沼泽湿地有所减少,但斑块密度降低,存在局部连片情形;白河流域沼泽湿地面积增加,适宜地形和水文条件下,草甸湿地和周边草甸可转为沼泽湿地;两河流域湿地变化具有“社会经济+农牧业因素+气候变化”交互作用的特征,社会经济类因素对年代际尺度湿地变化起主导作用。
    • 解阳阳; 黄成剑; 刘赛艳; 方红远; 沈腾
    • 摘要: 研究年径流丰枯分类方法的效果,对流域水文分析和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从年径流过程相似性、总量差异性、分布均匀性等3个方面,定义了3个对应的丰枯分类效果评价指标,即相似指数、差异指数和均布指数。根据所采用的丰枯分类指数,将年径流丰枯分类方法划分为综合指数型、关系指数型和综合关系指数型等3类,并从3类方法中各选取3种代表方法。以黑河流域莺落峡站为例,利用选取的9种代表方法对该站年径流进行丰枯分类,分析不同方法的丰枯分类效果。结果表明:丰枯分类结果对所采用分类方法的种类及内部参数很敏感,不同方法的分类结果差异明显,相同方法的分类效果也可能因地而异;定义的3种评价指标可以反映不同方法的分类效果,丰枯类别分布均匀化有利于改善分类效果;总体而言,综合关系指数型方法的分类效果最好,综合指数型方法次之,关系指数型方法最差;当年径流量和年径流过程的一致性较好时,常规方法相比综合评价方法可能具有更好的分类效果。研究结果可为合理划分流域年径流丰枯状态提供科学依据。
    • 刘桂君; 刘宇; 张倩; 吴锋
    • 摘要: 农业系统的“水-土-经济”要素是刻画人类活动与生态-水文过程互馈效应耦合的关键界面之一。本研究以局部均衡理论为依据,基于栅格尺度的水、土、作物的空间分布数据与行政区尺度的粮食生产、消费与贸易数据嵌套,构建了行政区-栅格跨尺度的农业部门局部均衡分析“水-土-经济”要素耦合模型(Water-Land-Economicnexus Model,WLEM)。研究以黑河流域“粮改饲”补贴政策为例,模拟种植与加工环节的农机设备补贴下水土资源消耗强度与空间布局的变化,刻画农业“水-土-经济”要素的耦合机制与政策干预下行为调控的资源消耗及经济产出的系统效应。模拟发现,对种植环节的大型农机补贴增加了非水土自然要素的投入,降低了生产成本,有助于增加青贮玉米种植面积。而对加工环节进行农机补贴,可通过提高青贮技术直接影响青贮玉米作为饲料的投入,与种植环节补贴相比,其对青贮玉米产量的拉动作用较大。种植与加工环节叠加补贴在鼓励青贮玉米生产的同时,一定程度减少了籽粒玉米种植面积,符合“粮改饲”政策目标。结果表明,在政策补贴过程中需重视加工环节的农业机械设备补贴,并完善种植补贴和加工补贴两种政策的优势互补机制。从生产和加工两个环节补贴的空间效益来看,青贮玉米与籽粒玉米在畜牧业投入上的竞争关系使作物种植过程中水土资源要素投入呈现出空间异质性特征,这与栅格尺度上水土资源要素作为农产品成本的占比以及要素供给和替代弹性差异直接相关。该研究为制定合理的水土资源配置方案与农业发展政策,实现流域水-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 尹德超; 吴玺; 崔虎群; 王文祥; 王晓燕; 王茜; 安永会
    • 摘要: 温度是地下水的固有属性,地下水温度场和动态特征是地下水流系统的外在表现。为揭示地下水开采等人类活动影响下西北内陆盆地浅层地下水温度场特征与地下水流系统的关系,基于多点位、长序列、高精度的地下水温度监测数据,在酒泉东盆地开展了地下水温度场及动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酒泉东盆地浅层地下水温度9.33~20.77°C不等,平均水温为13.54°C,自地下水补给区至排泄区,沿地下水径流方向,浅层地下水温度逐渐升高;循环深度相近的不同地下水流系统对比表明,浅层地下水温度与地下水动力条件呈负相关,地表水入渗补给大、水动力条件强的水流系统地下水平均温度低,入渗补给小、水动力条件弱的地下水平均温度高;浅层地下水温度动态受自然地下水循环和地下水开采等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从山前地下水补给区到中游绿洲区再到下游排泄区,浅部地下水温度动态可划分为4种基本类型,依次分别为河流补给型、水温稳定型、开采相关型、正弦波动型。
    • 周国伟; 卢小波
    • 摘要: 水库的汛限水位是水库运行的重要参数,其合理选取对下游防洪及水库兴利至关重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水库的调蓄能力,根据不同来水下的洪水特征,设定合理的汛限水位,对提高水库兴利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甘肃省黑河流域三道湾水电站为研究对象,结合电站电站历史运行情况,从安全生产和发电效益两方面入手,对提高电站汛限水位运行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面向传统临时运行水位的限水位调整分析的主要思路,可对类似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 祁晓凡; 李文鹏; 崔虎群; 康卫东; 刘振英; 邵新民
    • 摘要: 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是中国西北干旱内流盆地水循环的显著特征,转化机制研究是盆地水循环规律认知和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重要基础。以我国西北干旱内流河黑河流域中游的张掖盆地和盐池盆地为研究区,建立了黑河主干河道时变水平衡模型和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数值模型,研究了长周期水文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机制,得到如下认识:(1)补给条件由以天然条件下河流渗漏为主的线状补给演变为以河流与引水渠道渗漏的线状补给和灌区田间入渗面状补给,排泄条件由以泉水溢出和天然湿地排泄演变为以泉水溢出与地下水开采为主的排泄。(2)张掖盆地黑河干流河道入渗段和溢出段大致以G312大桥为界,亦称为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转折点。莺落峡—G312大桥段为悬河渗漏段,河道入渗补给主要受控于进入河道的实际过水量。其中,莺落峡—草滩庄段河道入渗补给率为28.20%;草滩庄—G312大桥段河道入渗补给量与河道过水量的关系可用分段函数表达,河道过水量大于或等于0.37×10^(8) m^(3)/mon时呈幂函数关系,小于则呈线性函数关系。G312大桥—正义峡段为地下水溢出段,其中G312大桥—平川大桥段地下水溢出量约占全部溢出量的70%,溢出峰值出现在高崖水文站下游约6 km处,其单长溢出量可达0.46 m^(3)/(s·km)。(3)研究区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河流—含水层系统,近31年来经历了连枯和连丰的水文变化,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及与地表水转化机制均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最强烈的地区为张掖盆地中部的黑河—梨园河倾斜平原。1990—2001年连枯期,灌区引水量总体逐年减少,以河道入渗和渠系渗漏为主的补给量平均以0.06×10^(8) m^(3)/a速率减少,农田灌溉面积增加导致灌溉用水增加,地下水开采量显著增加,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储存量累计减少5.77×10^(8) m^(3),地下水溢出量平均减少0.16×10^(8) m^(3)/a;而2002—2020年连丰期,灌区引水量总体逐年减少,河道入渗量呈增加趋势,地下水总补给量平均增加0.15×10^(8) m^(3)/a,灌溉面积继续扩大,农灌开采量随之增加,以河道入渗量增加为主导,地下水水位持续上升,储存量累计增加5.45×10^(8) m^(3),地下水溢出量平均增加0.08×10^(8) m^(3)/a。总之,补给和排泄条件变化较大,地下水储存量先减后增,地下水溢出总量变化较为平缓,反映了该区巨厚含水层系统的巨大调蓄功能。(4)位于张掖盆地东部的诸河倾斜平原地下水水位长期处于持续下降状态,这是由于地表水开发过度,补给量锐减。黑河侵蚀堆积平原地下水水位基本稳定。30多年来盐池盆地倾斜平原地下水水位长期处于持续下降状态,这是由于移民开垦导致地下水过量开采。(5)内流盆地天然悬河入渗段是珍贵的地下水补给通道,无论连枯期还是连丰期,河道实际过水量是河道渗漏补给量的关键,保护上游天然河道和一定的河道实际过水量是内流盆地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关键。
    • 杨晓高; 郝虎; 赵传燕; 臧飞; 安金玲; 张茂军; 张恒平
    • 摘要: 西北干旱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但黑河上游高寒山区河川径流相关的精确水文资料稀缺,开展观测和研究其变化规律尤为必要。选择黑河上游天涝池流域为研究区,通过逐日观测2016年、2017年、2019年生长季河川径流量、降雨量和气温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降雨和气温要素对河川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季内月均径流量明显滞后月均降雨量和月均温,三者均呈现出单峰变化趋势;河川径流对降雨的平均滞后时间约为7.5 d。生长季内月均降雨量、月均温与月均径流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69,0.87(p<0.01),拟合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R^(2)为0.772。研究显示该流域内降雨和气温较好地解释河川径流量的变化,结果可为黑河上游山区的河川径流响应过程提供参考依据。
    • 蔡树香; 蔡文元
    • 摘要: 水面蒸发是地表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组成部分,也是水利、水电等工程进行水文、水利计算和水库水量平衡计算时所必须研究的课题。同时,蒸发也是热能交换的重要因子。本文按流域分区对9个水文站点的E601型蒸发资料,用蒸发量的变化特征、演变趋势、区域分布等不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流域内水面蒸发能力时空变化趋势与降水量的时空变化趋势相反。由南部祁连山区向北部增加,由高山向低山增加,且梯度变化较大;年蒸发能力随高程的降低而增加,蒸发量随高程增高的递减,由干旱地区向半干旱地区、半湿润地区而减少,为该流域深入了解气候变化、探讨水分循环变化规律提供基础理论和科学依据。
    • 杜可心; 张福平; 冯起; 魏永芬; 杨嘉炜
    • 摘要: 黑河流域中下游是河西走廊的重要食物供给区,其食物供给功能变化对流域生态建设及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基于食物供给视角,对2000—2018年黑河流域中下游地区产水、土壤保持、植被固碳和食物供给等生态系统服务进行测算,探讨彼此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并进行食物供给服务热点区划分,从而提出提升食物供给功能的建议。结果表明:2000—2018年研究区产水能力下降,但土壤保持、植被固碳和食物供给能力上升;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条件下生态系统服务间关系不同,但总体为协同关系;食物供给服务第4类热点区面积最大,研究期间热点区结构得到一定优化,且不同热点区生态系统服务间关系差异明显。研究结果对揭示黑河流域食物供给区生态系统服务间关系、提升区域食物供给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 马维坤; 王博; 何问; 陈斌; 张睿
    • 摘要: 黑河自祁连山穿峡出谷,经近千公里蜿蜒、奔涌,终入尾闾居延海。千百年来,黑河深深浸润茫茫戈壁,持续养育河西绿洲。然而资源总量是硬约束。黑河沿线繁荣了多久,水事矛盾几乎就持续了多久。进入新时代,黑河流域于“变”中求“生”,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