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人机关系

人机关系

人机关系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329篇,主要集中在一般工业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4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120166篇;相关期刊257种,包括哲学分析、天津社会科学、人类工效学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二届全国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2011年国际工业设计暨第16届全国工业设计学术年会等;人机关系的相关文献由44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亮、王熙元、于雪等。

人机关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4 占比:0.26%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20166 占比:99.73%

总计:120492篇

人机关系—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柳梓昱
    • 摘要: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带来人机关系的改变,从沙发土豆到赛博人,在机器逐步靠近甚至嵌入人类身体的过程中,人类享受并习惯技术、机器带来的便利,也形成对技术、机器的深层依赖,并在这一主动或被动的依赖中,产生情感、价值方面的异化,这一过程的背后同时隐含着资本、权力对人的控制。面对人机关系发展的隐忧,人应坚持自身的主体性,全面提升技术素养,用自身行动来促进适合人类发展的人机新文明关系。
    • 胡腾; 倪航; 方力; 欧阳峰; 宋运团
    • 摘要: 智能巡检机器人是新世纪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等的重要产物。电力巡检实践中采用智能巡检机器人能及时、完整地记录各种数据,并实现全面监控,及时发现生产中的隐患,保障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分析智能巡检机器人的现状,主要从关键技术、功能运用、人机关系等视角展开论述,科学预测机器人未来的设计趋势与发展方向。
    • 何双百
    • 摘要: 随着媒体和技术越来越物质化、越来越亲密地渗透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我们与非人类实体的关系纠结持续加剧,人机传播从计算机中介传播发展为人机社交传播,大量社交机器人在重塑友爱及亲密感期望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社交机器人与人类逐渐发展成"同伴"乃至朋友关系。这需要用一种不偏袒人类优势的方式来审视人与社交机器人之间的新型同伴关系,并从现象学角度对这种"连接的"关系受何驱动及其本质进行探讨,论证当我们与社交机器人互动时,除了传统意义上移情的作用,我们的行为还受到具身、诠释、它异和背景关系的调节乃至程序的影响。
    • 冯雯璐; 白紫冉; 乔羽
    • 摘要: 智媒趋势下,内容科技推动了信息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全流程的智能化深度变革,催生了新的业态、新的应用和新的服务。与此同时,人与智能机器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从人机协同向人机共生和人机融合演化,从“二元对立主体”向“复合型共同主体”转变。由此衍生出的智能传播的伦理问题,为人类社会新的生存形态的有序发展提出了挑战。对科技“价值理性”和“公共利益”的重新考察,或可为数据使用、算法逻辑和信息把关的伦理困境提供有效的纾解路径在实践中理性使用和改进技术,从而构建环境、社会以及人与机器的和谐关系。
    • 阮凡
    • 摘要: 人机异化的本质是人与“人格化的物”之间的异化。马克思的技术哲学从资本的人格化出发,分析工业技术集成体中“人-机-资本”的异化关系形成过程及异化矛盾转移机制,为智能时代的人机异化可能的升级问题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处于人格化形成阶段的智能技术有可能会从单一的“逐利”走向“逐力(权力)”,有必要从人格选择、人格的技术塑造和制度设计三个方面进行应对。
    • 郭子淳
    • 摘要: 智能时代正在改变叙事形态,以具身交互技术为核心的叙事体验开始浮现,身体的交互感知已经成为叙事学的重要表征,叙事学研究开始从传统的"离身"转向"具身",这为智能时代下的叙事形态探讨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具身交互叙事。鉴于此,从行业迫切需求出发,结合梅洛-庞蒂等人的具身性理论、唐·伊德"具身性技术"等观点,析出具身交互技术在"具身性""技术具身"和"具身媒介"三个方面的特质,围绕和比较"身体观"和"交互观"在传统叙事学中被忽略的重要特质,并以一种体验性的思路考察具身交互叙事的本质是一种"完整性叙事体验"的回归,从而发现具身交互叙事打开了故事世界与人物(角色+读者)两者之间的叙事感知。研究认为,具身交互叙事强调作为一种体验基础上的叙事化过程,导致文本结构转向体验结构,叙事者和被述者成为具身体验者,这为未来可能的叙事形态留下无尽想象与思考。
    • 贾梦雅
    • 摘要: 媒介技术的发展赋予了人们全新的人机交互体验,理解人机如何进行准社会交往对于理解个体的深层次心理,人机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社交机器人被广泛应用的事实基础,以准社会交往为理论视角,通过对19位社交机器人Replika使用者的访谈研究,在已有文献基础上提炼出研究问题与重要概念,对访谈数据进行深入解读与分析,最终建构出“交往基础—交往投入—交往认知—情感连接—交往影响”人机准社会交往路径,为探讨人机关系提供新思路。
    • 刘永谋
    • 摘要: 不管人机关系的“友好论”、“敌对论”和“控制论”,还是技术自主性争论中的“工具论”、“实体论”和“设计论”,这些争论都是没有科学意义上对错的哲学观念,其背后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是:人类要不要控制技术,如何才能控制住技术。
    • 周丽昀
    • 摘要: 人工智能伦理的研究目标似乎不应是解决人工智能相关的具体伦理问题,而是要改变和创新提出问题的方式。人机关系是机器伦理和机器人伦理的核心问题。当前的人工智能伦理研究主要基于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且其中的规范路径研究面临一些困难,如概念的模糊性、认知的有限性、情境的复杂性与道德选择的不确定性等。从哲学和伦理学的视角看,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方法论,即人工智能伦理研究的“关系转向”,这种路径更多是现象学的、经验主义的视角,基于身体主体而不是我思主体来看待人和机器的本质。我们需要反转我们的认识和理解,重要的不是通过控制和约束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制定统一的伦理规则,而是重新认识到,人工智能伦理是人与机器、人与技术、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共同创造,要在关系思维中谋划更好的人机关系与人类未来。
    • 赵姝杰
    • 摘要: 智能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后人类"时代的隐喻从科幻电影走向现实生活。技术作为"义肢"不断延伸人的各种能力,在媒介领域成果显著。但是,数字技术在广泛延伸人的各种感官时,也使人发生了"新异化"。技术背后潜藏的风险逐渐让个体卷入数字档案、数字劳工、数字同温层的漩涡,还加剧了社会的数字鸿沟问题。在新型人机关系下,风险博弈仍是一场严峻考验。政府与平台需要双管齐下,秉承"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提高社会全体成员的数字素养,构建和谐共生的未来人机关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