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Eu3+

Eu3+

Eu3+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47篇,主要集中在化学、物理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2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393983篇;相关期刊110种,包括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学术期刊文摘、功能材料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一届国际有机电化学与工业研讨会暨第十一届全国有机电化学与工业学术会议、中国硅酸盐学会特种玻璃分会第三届全国特种玻璃会议、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等;Eu3+的相关文献由820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喜贵、孟庆裕、洪广言等。

Eu3+—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2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93983 占比:99.94%

总计:394229篇

Eu3+—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叶啸峰; 谢安
    • 摘要: 以氧化钇(Y_(2)O_(3))、氧化铕(Eu_(2)O_(3))与三氧化钨(WO_(3))为原材料,通过调整Y_(2)O_(3)(Eu_(2)O_(3))与WO_(3)的摩尔比例,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钨酸钇体系红色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光致发光(PL)等表征分析样品的晶相结构、形貌尺寸和光致发光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当Y_(2)O_(3)与WO_(3)的摩尔比例为1∶1和1∶3时,可分别合成纯相的Y_(2)WO_(6):Eu^(3+)红色荧光粉和Y_(2)W_(3)O_(12):Eu^(3+)红色荧光粉;该系列红色荧光粉可被近紫外光和蓝光有效激发,发射峰值位于615 nm(Eu^(3+)离子的5D0→7F2跃迁)的红光;Y_(2)WO_(6):Eu^(3+)红色荧光粉的相对发光强度明显优于Y2W3O12:Eu^(3+)红色荧光粉;Y2WO6:Eu^(3+)红色荧光粉Eu^(3+)的最佳掺杂浓度(摩尔分数)为5%。
    • 李晓晴; 韦翔; 孙瑞; 张秋红; 于会娟
    • 摘要: 现代农业如植物工厂的快速发展对植物照明的需求不断扩大,发光强度高、热稳定性良好的深红色荧光粉是LED人工植物照明光源的关键材料。为研究Eu^(3+)在CaLu_(2−x)Al_(4)SiO_(12)基质中的发光性能,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新型CaLu_(2−x)Al_(4)SiO_(12):xEu^(3+)(x=0.1、0.3、0.5、0.7、0.9、1.1)荧光粉,通过多种表征测试技术,系统地研究了荧光粉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荧光性质及热稳定性能,并初步探究了CaLu_(2−x)Al_(4)SiO_(12):xEu^(3+)在植物照明领域应用的可能性。通过XRD、Rietveld结构精修、EDS能谱和元素分布分析发现,Eu^(3+)成功进入了CaLu_(2)Al_(4)SiO_(12)基质中。荧光光谱测试结果表明:在711 nm光的监测下,样品在280—500 nm范围出现了Eu^(3+)的特征f-f跃迁吸收峰;在394 nm光的激发下,样品在550—750 nm范围出现了Eu^(3+)的5D0-7FJ(J=0、1、2、3、4)跃迁发射,其最强发射峰位于711 nm(5D0-7F4)处,Eu^(3+)的最佳掺杂量x=0.5;Eu^(3+)的荧光寿命衰减曲线和荧光发射光谱,证明了Eu^(3+)在CaLu_(2)Al_(4)SiO_(12)基质中只占据一个晶体学格位;CaLu_(1.5)Al_(4)SiO_(12):0.5Eu^(3+)荧光粉在423 K下的发射峰积分强度为室温下的91.75%,表明了该荧光粉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CaLu_(2−x)Al_(4)SiO_(12):xEu^(3+)的深红色强发射峰位于711 nm处,与植物的光敏色素(PFR)吸收波段相吻合,表明CaLu_(2−x)Al_(4)SiO_(12):xEu^(3+)是一种潜在的可用于LED植物照明的荧光粉。
    • 祝方顺; 韩佳力; 罗文钦
    • 摘要: 采用微波法制备LiBi(WO_(4))_(2):Eu^(3+)红光荧光粉.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荧光光谱仪,对荧光粉的晶体结构、形貌和光谱性能进行研究.在467.5 nm激发下,所有的LiBi(WO_(4))_(2):Eu^(3+)荧光粉在612 nm处表现出强烈的红色发射峰,该发光峰属于Eu^(3+)的^(5)D_(0)→^(7)F_(2)跃迁.在LiBi(WO_(4))_(2):Eu^(3+)荧光粉中,Eu^(3+)的最佳掺杂浓度x=11 mol%.在LiBi(WO_(4))_(2)中,Eu^(3+)浓度猝灭的主要途径为临近离子交换作用.样品的激发态动力学实验表明,当LiBi(WO_(4))_(2):Eu^(3+)荧光粉的掺杂浓度达到14 mol%时,没有出现明显的浓度猝灭现象.该研究所获得的荧光粉表现出良好的色饱和度和低色温,是一种潜在的、性能优异的白光LED用红光荧光粉材料.
    • 潘建顺; 杨兰; 黄雨青; 刘星妤; 吴宏越
    • 摘要: 应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Zn_(3)(PO_(4))2:Eu^(3+)荧光粉,对Zn_(3)(PO_(4))2:Eu^(3+)的XRD进行实验分析,结果表明:样品的衍射峰值基本对应了PDF#30-1490的标准卡片,其结晶性良好。实验过程中,Zn_(3)(PO_(4))2被成功的制备出来,没有杂质生成。同时,对Zn_(3)(PO_(4))2:Eu^(3+)的发光性质进行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在616 nm为检测波长的前提下,Zn_(3)(PO_(4))2:0.03Eu^(3+)属于Eu^(3+)的f-f特征跃迁,388 nm处激发的峰值较大;在388 nm为监测波长的前提下,Zn_(3)(PO_(4))2:0.03Eu^(3+)的激发光谱图有三个发射峰。其中,以5D0→7F2(616 nm)的电偶极跃迁发射最强,即发出红色光亮。在388 nm为监测波长前提下,得到Zn_(3)(PO_(4))2:0.05Eu^(3+)、Zn_(3)(PO_(4))2:0.04Eu^(3+)、Zn_(3)(PO_(4))2:0.03Eu^(3+)、Zn_(3)(PO_(4))2:0.02Eu^(3+)以及Zn_(3)(PO_(4))2:0.01Eu^(3+)的激发光谱图,分析得出Eu^(3+)的最佳掺杂浓度为0.03。
    • 战盈霏; 刘春光; 王明炜; 杨健; 祝汉成; 严端廷; 徐长山; 刘玉学
    • 摘要: 同时可作为磁共振成像造影剂与近红外余辉光学成像光学探针双功能的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采用自蔓延燃烧法制备了不同掺杂浓度的GdAlO3:x%Cr3+及GdAlO3:1%Cr3+,y%Eu3+近红外长余辉发光纳米粒子.并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发和发射光谱及发光动力学分析等技术手段,较系统地研究了其微结构及光学特性.实验结果表明,Cr3+取代了GdAlO3中的Al3+的格位,单掺样品的平均粒子尺寸约为202 nm.GdAlO3:x%Cr3+样品的激发谱显示,激发峰来源于Cr3+和Gd3+的跃迁;在583 nm的激发下,在650~750 nm近红外范围内,出现四个近红外光发射峰.其中,725 nm处的发射峰归属为禁戒跃迁2 E到4 A2的零声子线,700和750 nm处的发射峰则为声子边带的发射.在0.2% ~2.0% 的掺杂浓度范围内,随着Cr3+掺杂浓度的增加,这些发射峰的强度先增强后减弱,最优浓度为1%.而位于735 nm处的发射峰强度随C r3+浓度增大而增大,其归属于C r3+-C r3+对的发光.同时,单掺样品可观察到位于725 nm的长余辉发光,其中GdAlO3:1%Cr3+纳米粒子的余辉时间最长,并超过30 s.在上述Cr3+最优浓度(1%)基础上,通过Eu3+取代GdAlO3基质中Gd3+的格位,实现了Eu3+/Cr3+共掺杂.实验发现,在266 nm激发下,在红光区域范围内可观察到以位于614 nm处的发射为主的一系列发射峰.尤其,由于存在Eu3+到Cr3+的能量传递,在近红外区出现了位于725 nm处Cr3+的近红外发射峰.当Eu3+浓度为13% 时,与Cr3+单掺杂样品相比,其样品的平均粒子尺寸虽然减小到167 nm,但在275 nm紫外光照射5 min停止后,发现共掺样品在位于725 nm处Cr3+的余辉发光强度明显增强.通过比较分析单掺和共掺样品的吸收和发射光谱及发光动力学的结果,验证了由于E u3+到C r3+的持续能量传递可引起较显著地近红外余辉发光增强的结论.同时,该研究为设计新型的近红外长余辉发光纳米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
    • 李莉; 王峰; 耿小丕; 范志东; 杨瑞臣
    • 摘要: 利用金属(Au-Al)作为催化剂,基于固-液-固生长机制,在单晶Si(100)表面生长出高密度、大面积的Si纳米线(Si NWs)。为了提高Si NWs:Eu^(3+)的红光发射强度,高温下利用Y^(3+)、Eu^(3+)共掺杂Si纳米线,制备了荧光纳米材料Si NWs:Eu^(3+),Y^(3+)。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荧光光谱仪研究了该材料的物质特性。结果显示,在最佳激发波长为395 nm时,Si NWs:Eu^(3+),Y^(3+)荧光纳米材料最强荧光波长为619 nm(5D0→7F2)。同时还出现了576 nm(5D0→7F0)、596 nm(5D0→7F1)、658 nm(5D0→7F3)和708 nm(5D0→7F4)四条谱带。当Y^(3+)掺杂摩尔比例为2. 5%时,Eu^(3+)红光发射强度较未掺杂Y^(3+)时提高了约110%。分析认为,Eu^(3+)会占据Y^(3+)的两个位置:C2位和S6位。而C2位因缺少反演对称性,电偶极输运是允许的,所以对5D0→7F2态跃迁起到了增强的作用。此外,波长为619 nm处的红光发射峰值半高宽由未掺杂Y^(3+)时的10. 2 nm降低到了7. 2 nm,有利于提高样品在荧光检测中的灵敏度和分辨率。
    • 王伟; 张志华; 曹奇益; 祝淑媛; 文亚东; 王刚; 王志俊; 孙宇峰; 陶锋
    • 摘要: 以茶叶体内的螺旋导管为模板,通过水热处理制备了氟化铕(EuF_(3))/螺旋碳微米纤维(HCFs)复合结构。通过X射线衍射(XRD)、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红外光谱(FT-IR)等对样品的物相、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水热碳化后,生物体内的螺旋导管结构得到了完美保留。室温下光致发射光谱和荧光寿命测试结果显示,在317nm激发波长下,Eu^(3+)与HCFs间发生能量转移现象,使HCFs在紫外光区354nm处发射明显增强,这表明Eu^(3+)/HCFs复合材料是一种新型的紫外发射材料。
    • 杨寅; 杨伟斌; 罗新; 谢岚驰; 林洪沂; 熊飞兵
    • 摘要: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系列Sr_(3)Y_(2-x)TeO_(9)∶xEu^(3+)新型红色荧光粉,研究了Sr_(3)Y_(2-x)TeO_(9)∶xEu^(3+)的物相结构、发光性能、衰减寿命以及热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新型红色荧光粉Sr_(3)Y_(2-x)TeO_(9)∶xEu^(3+)能在近紫外光或蓝光激发下发出强烈的红光,并确定了Sr_(3)Y_(2-x)TeO_(9)∶xEu^(3+)的浓度猝灭机制是电偶极-电偶极之间相互作用。其色坐标结果表明,随着掺杂浓度的增加该荧光粉的色坐标均在红色区域。温度相关荧光发射光谱揭示了该荧光粉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荧光衰减曲线显示在Sr_(3)Y_(2-x)TeO_(9)∶xEu^(3+)荧光粉中当x=0.34时为最佳掺杂浓度,其平均荧光寿命为0.619 ms。综合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新型红色荧光粉Sr_(3)Y_(2-x)TeO_(9)∶xEu^(3+)在荧光转换近紫外激发白光二极管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黄立辉; 赵静涛; 赵士龙; 徐时清
    • 摘要: 通过高温熔融淬冷法制备了Eu3+掺杂锗酸盐玻璃,测试了393 nm光激发下不同Eu3+掺杂浓度锗酸盐玻璃的发光性质,结果表明Eu3+的最佳掺杂浓度为4%.对4%Eu3+掺杂锗酸盐玻璃进行热处理得到Eu3+掺杂含CaF2纳米晶的透明锗酸盐微晶玻璃.微晶玻璃的XRD结果表明,玻璃中析出相为纯的立方相CaF2,不含其他杂相,其晶粒尺寸约为13~19 nm.在393 nm紫外光激发下,微晶玻璃的发光强度随着热处理温度与热处理时间的增加而显著增强.同时,与基础玻璃相比,微晶玻璃在X射线激发下红光也得到显著增强.结果表明,Eu3+掺杂含CaF2纳米晶锗酸盐微晶玻璃在X射线探测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