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Fe3O4

Fe3O4

Fe3O4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812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93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516615篇;相关期刊403种,包括材料导报、复合材料学报、功能材料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第十一届全国化学工艺学术年会、第5届海内外中华青年材料科学技术研讨会暨第13届全国青年材料科学技术研讨会、中国造纸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等;Fe3O4的相关文献由2628位作者贡献,包括古宏晨、刘峙嵘、周利民等。

Fe3O4—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93 占比:0.15%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16615 占比:99.84%

总计:517427篇

Fe3O4—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付先炜; 丁念琛; 黄世杰; 王朝淑; 毕友林; 王莹; 李明田
    • 摘要: 以FeCl_(3)、FeCl_(2)和氧化石墨烯为原料,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磁性氧化石墨烯,并采用红外光谱、XRD、拉曼光谱等手段对其进行结构表征。以磁性氧化石墨烯为去除剂,2,4-二氯酚(2,4-DCP)作为目标污染物,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时间、初始浓度、反应温度和溶液pH值对2,4-DCP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25°C,pH值=7的条件下,2,4-DCP在0.5 h内去除速率最快,24 h后基本达到饱和;在5 h内浓度为25 mg/L的2,4-DCP溶液的去除率最高,为57.4%;溶液pH值对去除率的影响较大,随着pH值的增大,去除率逐渐下降,pH值为5时,去除率可达88.8%,而pH值为9,只有3.7%;在20~30°C范围内,温度对2,4-DCP的去除效果不明显。
    • 叶伟; 余进; 龙啸云; 孙启龙; 马岩
    • 摘要: 为开发具有电磁损耗的新型纤维状电磁波吸收材料,采用天然丝瓜络作为碳质纤维的基材,通过原位杂化将Fe_(3)O_(4)负载到纤维的表面和内部孔隙中。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磁滞回线和电磁参数分析等对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丝瓜络基碳材料具有特殊的中空结构,生成的Fe_(3)O_(4)颗粒在纤维表面和内部孔隙中均匀分布,介电损耗、磁损耗和纤维结构间的协同作用增强了材料的电磁波损耗;当FeCl_(3)浓度为2 mol/L,处理温度为700°C时,在2~18 GHz范围内,厚度为3 mm的试样在9.97 GHz处的电磁波损耗达到了-24.37 dB,在7.33~10.33 GHz频段内电磁波损耗小于-10 dB。丝瓜纤维通过合适的炭化及磁性颗粒负载工艺,可制备出性能优异的电磁波吸收材料。
    • 梁正; 吴家豪; 王畅; 尚振领; 王逸飞; 刘严; 姜付义; 周艳丽
    • 摘要: 以水热法制备的羟基氧化铁纳米棒作为反应原料,首先采用室温聚合法,在其表面包覆一层均匀的聚多巴胺,获得聚多巴胺包覆的羟基氧化铁,然后通过后续热处理,获得氮掺杂碳包覆的Fe_(3)O_(4)和Fe_(7)S_(8)复合材料(Fe_(3)O_(4)@NC和Fe_(7)S_(8)@NC)。采用XRD、拉曼光谱仪、XPS、SEM以及TEM等技术对上述两种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将上述制备的两种复合材料分别作为负极材料,组装纽扣半电池,测试并研究其储锂、储钠性能。实验结果表明:Fe_(3)O_(4)@NC相比Fe_(7)S_(8)@NC展现出了更高的可逆比容量和更优异的高倍率储锂循环性能,在2 A·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300圈,其可逆比容量可分别维持在1083和859 mAh·g^(-1);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Fe_(3)O_(4)@NC相比Fe_(7)S_(8)@NC展现出了更平稳的循环稳定性,而Fe_(7)S_(8)@NC出现容量明显上升的趋势。在1 A·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350圈后,二者的电池容量分别为100和259 mAh·g^(-1);其优异的储锂、储钠性能主要取决于Fe_(3)O_(4)和Fe_(7)S_(8)纳米棒与氮掺杂碳层的协同作用。
    • 徐利华; 李琳琳
    • 摘要: 采用高岭土、钾长石、石英、方解石、牛骨灰、烧滑石、Fe_(2)O_(3)、CoO、MnO_(2)等原料,通过研究釉料配方对银色油滴釉产生的影响,研制出品质优良的银色油滴釉。结果表明,Fe_(2)O_(3)含量对银色油滴釉晶斑形成和釉表面光滑平整度有显著影响,添加CoO、MnO_(2)不仅有利于油滴形成,而且决定了银色油滴晶斑的呈色,Fe_(2)O_(3)、CoO、MnO_(2)的合适添加量分别为8%、1%和2%。利用X射线衍射(XRD)仪和扫描电镜(SEM)对银色油滴釉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釉表面形成银色油滴晶斑是由于析出了大量Fe_(3)O_(4)晶体,晶体排列紧密,呈连续性分布,在釉层内部发现存有大量未逸出的气泡,气泡在釉层中分布呈上小下大的分布规律。
    • 吴启超; 孙莞书; 雍达明; 钱琛; 蒋荣立
    • 摘要: 通过简单有效的溶剂热法将Fe_(3)O_(4)颗粒与氧化石墨烯(GO)进行复合,得到Fe_(3)O_(4)/GO复合材料。将Fe_(3)O_(4)/GO与葡萄糖进行碾磨。在高温下将GO还原成还原氧化石墨烯(rGO)的同时在Fe_(3)O_(4)/rGO表面制备网状结构的导电碳层,得到三维网络传输结构C/Fe_(3)O_(4)/rGO复合材料。由碳网和还原氧化石墨烯组成的双碳层不仅抑制了电池循环过程中Fe_(3)O_(4)的体积膨胀,而且三维电子传输结构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电子传输速率。C/Fe_(3)O_(4)/rGO作为活性材料显示了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在0.2 A·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300圈后的比容量为832 mAh·g^(-1)),在大电流密度下也显示了良好的性能(在4 A·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300圈后的比容量为363 mAh·g^(-1))。同时,C/Fe_(3)O_(4)/rGO复合材料表现出明显的赝电容特性(当扫描速率为5 mV·s^(-1)时,赝电容所占总容量的77%),这些结果表明C/Fe_(3)O_(4)/rGO复合材料具有作为锂离子电池(LIBs)负极材料的前景。
    • 杨晔; 丁红涛; 夏前军; 徐阳
    • 摘要: 为实现材料与结构协同增强织物电磁屏蔽性能,以镀银织物为基布,引入磁损耗材料Fe_(3)O_(4),利用多孔结构,采用发泡涂层法制备镀银导电布基Fe_(3)O_(4)/水性聚氨酯(WPU)发泡涂层材料,探究Fe_(3)O_(4)添加量对涂层表观结构以及电磁材料协同和泡孔结构协同作用下复合材料的电磁屏蔽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Fe_(3)O_(4)添加量不超过20%的情况下,Fe_(3)O_(4)在水性聚氨酯基体中分散性相对较好,泡孔孔径分布均匀,复合材料整体协同的电磁屏蔽性能在8.2~12.4GHz内高达85dB,较原基布提高了18%,体现较好的电磁屏蔽性能。
    • 柴满林
    • 摘要: 在高强度闪速炉炼铜过程中Fe_(3)O_(4)含量较高,这是渣含铜高和沉淀池结瘤的主要原因。试验研究表明,加入铜锍和铜精矿均可有效降低闪速熔炼渣Fe_(3)O_(4)含量并降低渣含铜,通过提高硫位维持渣中弱还原性气氛可使熔炼渣中Fe_(3)O_(4)含量从22.40%降至5%以下,渣铜含量由1.83%降至0.6%以下。
    • 赵永男; 黄国辉; 高海燕; 安仁德; 吕铭含
    • 摘要: 为了拓宽芬顿反应的pH值使用范围并减少铁淤泥,通过溶剂热法,以氯化铁为前驱体,玻璃纤维为载体,乙二醇为溶剂,成功制备了玻璃纤维负载Fe_(3)O_(4)薄膜的非均相芬顿催化剂,并研究其降解染料性能;采用XRD、FESEM、HTEM等测试手段表征了材料的结构和形貌。结果表明:Fe_(3)O_(4)纳米球形颗粒粒径较小,均匀负载到玻璃纤维表面,形成表面粗糙的颗粒膜;在模拟太阳光辐照条件下,加入0.16 g/L的催化剂和3 mmol/L的H_(2)O_(2),40 mg/L的活性红溶液在50 min后降解率达到100%,而暗环境下催化剂和H_(2)O_(2)共存条件下的降解率只有35.3%;该催化膜在高pH值下也表现出较高的活性,pH=8.5时,活性红的降解效率仍然达到69.6%。该催化膜对活性红溶液进行6次循环降解,活性红溶液仍然能够实现100%脱色。
    • 王文祥; 蔡月梅
    • 摘要: 为解决粉末蒙脱土使用后难以泥水分离以及材料吸附能力较差等问题,通过共沉淀法制备Fe_(3)O_(4)@蒙脱土复合材料,并通过氨基修饰磁性蒙脱土(N-Fe_(3)O_(4)@MT),研究了初始pH、投加量、共存离子、吸附时间和温度等因素对N-Fe_(3)O_(4)@MT去除As(Ⅴ)的影响,探讨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特征。通过元素分析、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As(Ⅴ)吸附去除的机理。结果表明,N-Fe_(3)O_(4)@MT在pH=3.0、固液比为0.6 g/L和吸附时间240 min的适宜条件下,在温度30°C时对As(Ⅴ)的最大吸附量为59.93 mg/g。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能更好地描述N-Fe_(3)O_(4)@MT对As(Ⅴ)的吸附行为。As(Ⅴ)吸附去除机理主要包括静电作用和络合作用。通过5次吸附-解吸试验后,N-Fe_(3)O_(4)@MT对As(Ⅴ)去除率均在85%以上,表明N-Fe_(3)O_(4)@MT能实现较好的固液分离,且具备高效的重复利用率,这为修复酸性含As(Ⅴ)废水污染提供了一种高效、环保和经济的吸附材料。
    • 曾颖怡; 龙华; 卫国英; 吴琼
    • 摘要: Fe_(3)O_(4)纳米颗粒以其优异的磁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药物输运系统。但是Fe_(3)O_(4)纳米颗粒表面如果不加以修饰容易发生团聚,影响其应用性能。通过水解反应包覆SiO_(2)层,再通过水热反应包覆碳层,最后刻蚀掉SiO_(2),形成了一种Fe_(3)O_(4)@C核壳结构纳米材料。采用FT-IR、TEM、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分析(UV-Vis)、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Fe_(3)O_(4)@C纳米颗粒的结构、形貌和磁性能进行了表征分析,研究了Fe_(3)O_(4)@C纳米颗粒的界面改性及相关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复合界面改性的Fe_(3)O_(4)@C对Fe_(3)O_(4)的磁性能影响较小,Fe_(3)O_(4)的比表面积和药物的负载率均提升,对药物盐酸阿霉素负载率达到了98.9%。还研究了复合界面改性的Fe_(3)O_(4)@C在不同pH值环境下的药物释放行为,探究了pH值作为控释药物“开关”的可能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