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体细胞突变

体细胞突变

体细胞突变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78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内科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4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21632篇;相关期刊97种,包括生物技术通报、基础医学与临床、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54届美国血液年会、中国毒理学会放射毒理专委会联合免疫毒理专委会、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致突、致畸、致癌专委会2008年全国学术会议、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等;体细胞突变的相关文献由497位作者贡献,包括侯光远、吴玲清、易鑫等。

体细胞突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4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21632 占比:99.90%

总计:121755篇

体细胞突变—发文趋势图

体细胞突变

-研究学者

  • 侯光远
  • 吴玲清
  • 易鑫
  • 李大为
  • 杨玲
  • 梁峻彬
  • 玄兆伶
  • 薛成海
  • 陈玥茏
  • 陈重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魏腾超; 王真真; 孙乐乐; 付希安; 陈声利; 王建文; 张福仁; 刘红
    • 摘要: 目的:外显子测序联合体细胞突变检测发现新的汗孔角化症致病基因突变。方法:收集前期实验在已知基因上通过目标区域测序未发现突变的29例汗孔角化症患者的外周血DNA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并提取体细胞DNA进行Sanger测序。结果:通过全外显子测序,在3例患者外周血DNA中检出剪切位点突变,包含1个MVK基因上的新突变位点。通过Sanger测序在5例患者的体细胞DNA中检出突变。结论:本研究发现了3个剪切位点突变,其中1个为新发突变,发现了5例单纯体细胞突变,丰富了汗孔角化症基因突变谱和突变形式,未发现新的突变基因。
    • 迪丽努尔·吾甫尔; 丁媛; 康晓静
    • 摘要: 鲜红斑痣是一种体细胞基因突变疾病,这种突变可改变正常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导致血管畸形。在大部分鲜红斑痣/Sturge-Weber综合征患者中存在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q多肽(GNAQ)基因体细胞突变位点,且突变与部分临床表现密切相关。推测GNAQ基因突变可作为早期鲜红斑痣的预测因子指导早期干预治疗。RAS p21蛋白激活因子1(RASA1)的体细胞“二次突变”与鲜红斑痣伴发综合征毛细血管-动静脉畸形的发病有关。基因突变引起下游通路中的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MAPK)、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等蛋白激酶活化,参与鲜红斑痣发生的不同阶段。深入研究鲜红斑痣相关GNAQ基因、RASA1基因和MAPK、PI3K等可为其早期诊断及分子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许骏; 曲守方; 黄传峰; 黄杰
    • 摘要: 目的使用人实体瘤多基因突变联合检测试剂盒,对国家参考品进行同源重组修复基因(HRR)检测,评价试剂盒的HRR检测能力。方法使用超声打断仪将参考品基因组DNA打断到180~220 bp。将片段化DNA进行末端修复、加接头和PCR扩增等步骤后制备预文库;然后杂交捕获后获得终文库;最后使用NextSeq550Dx测序仪进行测序。结果国家参考品标示的BRCA基因突变位点以及突变的外显子位置均能准确检出,而且没有检出其他非标示的致病性或疑似致病性突变位点。试剂盒虽然对部分BRCA基因突变位点的解读结果与标示的解读结果有差异,但是解读结果也符合国家参考品的准确性要求。试剂盒未对其他的HRR基因突变进行解读。结论HRR检测对BRCA基因突变按照BRCA基因解读规则进行解读,对其他的HRR基因突变的解读结果需要制定相应的解读规则。
    • 聂尊珍; 郭英
    • 摘要: 目的探索二代基因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在胃癌病理临床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西安大兴医院病理科2019—2020年术前均未经治疗的胃腺癌样本15例,分别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免疫组化染色、NGS检测,探索NGS在胃癌病理临床分析中的应用价值,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发现1例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蛋白表达缺失,同时伴有原癌基因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强表达,与NGS检测结果一致。NGS检测发现1例罕见的BRIP1胚系突变,同时发现高频体细胞突变亚型包括TP53(11/15,62.5%)、MUC6(4/15,26.7%)、MUC16(4/15,26.7%)、CRP1B(4/15,26.7%)、PIK3CA(3/15,20%)等,另外在具有胃癌遗传特征的3例患者中发现TP53、CDH1、CDH9、MUC6和MUC16等体细胞突变。随访15例患者,11例无病生存,4例死亡。结论二代基因测序技术能同时、高效筛查出胃癌中多种基因、多位点或不同方式的基因突变,为胃癌的临床诊疗提供实验室依据。
    • 李佳珊; 关秀茹
    • 摘要: 目前心血管疾病仍然是引起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但是传统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并不能完全预测心血管疾病。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特别是在老年人群中,可能存在未知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体细胞DNA突变的大量积累是衰老的标志,它促进肿瘤的发生已经得到深入研究,但它与心血管疾病或其他与年龄相关疾病的相关性很大程度上尚未阐明。本文综述了体细胞突变可能作为新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以及心血管事件的潜在驱动因素。深入地了解体细胞突变的调节机制对于靶向特定突变基因,用于诊断和预防心血管疾病,实现对心血管疾病的个体化精准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 张梦露; 陈婉淑; 韩冰
    • 摘要: 再生障碍性贫血(AA)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都是造血干细胞(HSC)异常的克隆性疾病,两者有时难以区分。随着分子检测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两者发病机制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本文将综述AA体细胞突变(SM)与细胞遗传学改变特点,分析其与MDS的分子联系以及在疾病转化中的作用。AA中最常见的体细胞性改变是PIGA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等位基因的缺失,它们及8三体、del(13q)与AA免疫发病机制相关。AA最常见的5个突变中,PIGA和BCOR/BCORL1突变预后更好,而DNMT3A和ASXL1突变与克隆演变和预后不良相关。AA继发MDS的危险因素包括预后不良的SM和细胞遗传学改变[如del(7q)]、疾病持续时间较长、AA发病年龄、端粒磨损等。因SM动态变化及意义未确定,其在疾病进展中的意义仍不明,但监测SM并结合临床评估预后仍可能指导治疗。
    • 方三高(摘译); 郑伟(审校)
    • 摘要: 肿瘤突变负荷(TMB)定义为肿瘤基因组编码区体细胞突变的总数,从几个到成千上万,差别较大。作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可能的生物标志物,TMB可确定肿瘤中新抗原的数量,但检测尚未标准化。ICI如PD-L1表达和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的检测是癌症治疗的重大突破,但其活性因肿瘤类型而异,若干因素包括抗肿瘤调节免疫反应复杂机制,可导致偏差,需对符合治疗条件的患者进行分层。2019年4月~5月,国际病理质量联盟(IQN Path)启动调查,通过支持机构外部质量评估(EQA)试点方案,对当前TMB检测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在7家不同EQA提供商参与的127个实验项目中,69个(54.3%)将TMB用于研究和(或)临床应用;50个(72.5%)用于靶向测序。
    • 摘要: 细胞会终生获得突变,这一过程已知会引发癌症,并被认为会促进衰老。但对于人类以外物种的突变积累速度,以及这一速度如何受到生物学特征如寿命或体型的影响,我们所知甚少。Alex Cagan、Adrian Baez-Ortega和同事对此进行了研究。
    • 喻博; 崔红娟; 陈东风; 王涛
    • 摘要: 体细胞突变随着机体衰老而不断积累,进而驱动癌症的发生发展,而慢性炎症、诱变剂暴露等因素则大大加速该过程。描绘并理解非癌组织细胞如何累积和选择这些突变,对于认识癌症的发生发展过程至关重要,但目前人们在这方面的认识仍非常有限。借助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高通量高深度二代测序技术,人们得以逐渐清晰地认识非癌组织细胞中的突变累积及克隆演进动力学。非癌组织细胞中的突变具有广泛性、克隆性、选择性,既有可能影响肿瘤发生,也有部分突变利于组织修复及再生。这些研究成果加深了人们对非癌组织细胞突变导致组织稳态失衡及肿瘤发生的认识,为探究癌症的起源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在此,本文对更新活跃、易于突变累积的消化系统器官(食管、结直肠、肝脏组织)在本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丰富本问题的认知。
    • 龚丞(综述); 刘志红(审校)
    • 摘要: 不同于由遗传获得的生殖系突变,体细胞突变是受精卵形成后在细胞中新出现的突变。体细胞突变由多种内外源刺激引起,并受到微环境、基因功能、个体发育时序等因素影响,具有发生于生命周期各个阶段,随机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体细胞突变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已得到公认,而近年来发生于免疫细胞的体细胞突变引发的免疫相关疾病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回顾了体细胞突变发生的分子机制,及其引发自身炎症与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旨在强调体细胞突变在基因功能异常相关疾病发生、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