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信息扩散理论

信息扩散理论

信息扩散理论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1年内共计83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植物保护、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0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336888篇;相关期刊60种,包括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物流工程与管理、管理评论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2年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等;信息扩散理论的相关文献由218位作者贡献,包括吉莉、徐宗焕、李强等。

信息扩散理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0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36888 占比:99.98%

总计:336970篇

信息扩散理论—发文趋势图

信息扩散理论

-研究学者

  • 吉莉
  • 徐宗焕
  • 李强
  • 杨凯
  • 林晶
  • 王加义
  • 王鹏
  • 陈家金
  • 马治国
  • 黄光球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管玥; 刘佳鸿; 何奇瑾; 李若晨; 糜欣苑; 秦志珩
    • 摘要: 利用1980-2019年华北平原40个站点的气象数据,将夏玉米花期日最高气温≥35°C持续3d及以上作为高温指标,综合考虑频次和持续时间,制定轻度、中度、重度高温热害等级;利用灾害发生次数和站次比分析夏玉米花期高温热害的变化规律;基于信息扩散理论评估高温热害风险概率,为科学应对夏玉米花期高温热害,保障夏玉米的高产稳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2010-2019年是华北平原夏玉米受花期高温热害影响加重的阶段,呈现连年发生、范围明显扩大的特征,河南省表现明显.(2)夏玉米花期高温热害高风险区主要为山东西部和河南省,山东西部以轻度热害为主,风险概率在10a一遇以上(≥10%).河南省受灾范围广、频次高、程度重,重度高温热害的风险概率在10a一遇以上(≥10%)的面积占比为66%,5a一遇以上(≥20%)的面积占比为18%.
    • 段莹; 龙俐; 胡欣欣
    • 摘要: 该文将贵州省高温易发区分为北部、东北部、东南部、南部4个区域,选取其中主要的38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1961—2019年逐日最高气温,描述高温分布特征,并基于信息扩散理论对灾害危险性风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域的高温主要出现在4—9月;平均日最高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年际变化先降后升;平均年高温日数为10.7 d,主要集中在7、8月,年际变化呈现波动式,但整体呈上升趋势;极端高温大部分地区在38.0~42.0°C之间,大部分地区极端高温呈维持—升高态势。②赤水、沿河、榕江、罗甸4个代表站的高温度数风险概率曲线均为单弧线型,区域风险面积随等级的增加逐渐减小;4个代表站的最长连续高温日数风险概率曲线为多峰型,大部分地区连续高温日数出现5 d以下的概率较大,16 d以上高风险值的几率很小。③4个高温易发区中,北区除赤水外,高温风险整体最低,且连续高温日数短;东北区高温风险在4个区域中风险最高,连续高温风险随连续日数的增大而增大;东南区高温风险呈南高北低态势;南区除罗甸高温风险较高外,其他站点整体为中低风险。
    • 段莹; 龙俐; 胡欣欣
    • 摘要: 该文将贵州省高温易发区分为北部、东北部、东南部、南部4个区域,选取其中主要的38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1961-2019年逐日最高气温,描述高温分布特征,并基于信息扩散理论对灾害危险性风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域的高温主要出现在4-9月;平均日最高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年际变化先降后升;平均年高温日数为10.7 d,主要集中在7、8月,年际变化呈现波动式,但整体呈上升趋势;极端高温大部分地区在38.0~42.0°C之间,大部分地区极端高温呈维持—升高态势.②赤水、沿河、榕江、罗甸4个代表站的高温度数风险概率曲线均为单弧线型,区域风险面积随等级的增加逐渐减小;4个代表站的最长连续高温日数风险概率曲线为多峰型,大部分地区连续高温日数出现5 d以下的概率较大,16 d以上高风险值的几率很小.③4个高温易发区中,北区除赤水外,高温风险整体最低,且连续高温日数短;东北区高温风险在4个区域中风险最高,连续高温风险随连续日数的增大而增大;东南区高温风险呈南高北低态势;南区除罗甸高温风险较高外,其他站点整体为中低风险.
    • 熊鸿斌; 陆莹; 王海云
    • 摘要: 文章在编制环境风险系统故障树与事件树的基础上,利用GeNIe软件将其映射成贝叶斯网络(Bayes-ian networks,BNs),直观展示各风险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采用信息扩散理论的数学方法计算获取环境风险分析所需的信息.模型诊断结果显示,环境污染物质泄漏是中小型电镀厂退役搬迁环境风险系统中的关键事件,土壤污染是其发展衍化的主要后果事故.案例研究表明,盛载容器腐蚀破损和冲洗废水处理处置失误是主要环境风险源,通过工作启动前的检查排险、冲洗废水收集检测及厂区防渗地面利用,能将土壤污染事故概率由6.83×10-4降至4.00×10-8,环境风险由不可接受水平转为可接受水平.此结果与模型的诊断推理功能可为类似工业企业退役搬迁期间,关键环境风险源的识别和环境风险防范提供参考.
    • 李霞; 宋喃喃; 刘银萍; 焦雪; 杨婷娅; 缪佩
    • 摘要: 雷电灾害已日益成为影响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灾害之一.基于信息扩散理论建立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对江苏省2008—2019年雷电灾害事故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江苏省雷电灾害事故多集中于320次·a-1内,约1.9 a一遇,而发生880次·a-1以上的概率较小,约38.2 a一次;人身伤亡风险主要集中在12人·a-1内,约1.8 a一遇,大于30人·a-1的伤亡次数则约14.1 a发生一次;经济损失风险值为650万元·a-1的累积发生概率为58.62%,而2250万元·a-1的发生概率极低,仅为1.84%.定量化的计算分析数据可使人们对雷电灾害事故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为相关政府部门制定防灾减灾决策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 王睿琛; 张文文; 龙腾腾; 王秋华
    • 摘要: 对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关于森林火灾风险评估的文献汇总、整理和归纳分析,国内外采用的森林火灾风险评估方法可概括为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评估、基于通用风险评估模型的评估、基于林火预报的评估、基于林火蔓延模型的评估和基于GIS、RS的评估,对森林火灾风险性评估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现有主流森林火灾风险评估方法以GIS、RS为主,其他一种或者几种方法为辅,综合评估、长期评估、联合评估以及定量精准评价,结果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 王学强; 孟雪峰
    • 摘要: 利用锡林郭勒盟1964—2020年15个国家气象站逐日吹雪和雪暴的常规观测资料,对锡林郭勒盟暴风雪日数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并运用信息扩散理论对发生不同暴风雪日数的概率风险进行估计。结果表明:(1)近60年来,锡林郭勒盟年平均暴风雪日数显著增加,倾向值为0.23 d/10 a;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至70年代前期呈较弱的上升趋势,70年代中期开始至2000年呈下降趋势,2000—2010年年平均暴风雪日数变化不明显,直到2011年又有明显的上升趋势。(2)锡林郭勒盟暴风雪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南多北少的特征。锡林郭勒盟西部年平均暴风雪日数明显增加,东北部及中部年平均暴风雪日数增加不显著,南部地区年平均暴风雪日数变化不大。(3)锡林郭勒盟南部为暴风雪风险高值区,中部及西北部为风险低值区。锡林郭勒盟暴风雪日数在0~4 d时发生的风险概率最大,但超过10 d暴风雪发生的概率很小。暴风雪日数在4 d时中部发生频率为每8.3 a一遇,西北部为每5.1 a一遇,东北部为每5.3 a一遇,南部为每5 a一遇,暴风雪日数大于10 d发生概率非常小,发生频率为每20~70 a一遇。(4)南部地区较多的降雪和大风日数使得暴风雪天气发生的概率较其余地区偏大;地形和下垫面对暴风雪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容易形成暴风雪天气。
    • 王学强; 孟雪峰
    • 摘要: 利用锡林郭勒盟1964-2020年15个国家气象站逐日吹雪和雪暴的常规观测资料,对锡林郭勒盟暴风雪日数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并运用信息扩散理论对发生不同暴风雪日数的概率风险进行估计.结果表明:(1)近60年来,锡林郭勒盟年平均暴风雪日数显著增加,倾向值为0.23 d/10 a;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至70年代前期呈较弱的上升趋势,70年代中期开始至2000年呈下降趋势,2000-2010年年平均暴风雪日数变化不明显,直到2011年又有明显的上升趋势.(2)锡林郭勒盟暴风雪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南多北少的特征.锡林郭勒盟西部年平均暴风雪日数明显增加,东北部及中部年平均暴风雪日数增加不显著,南部地区年平均暴风雪日数变化不大.(3)锡林郭勒盟南部为暴风雪风险高值区,中部及西北部为风险低值区.锡林郭勒盟暴风雪日数在0~4 d时发生的风险概率最大,但超过10 d暴风雪发生的概率很小.暴风雪日数在4 d时中部发生频率为每8.3 a一遇,西北部为每5.1 a一遇,东北部为每5.3 a一遇,南部为每5 a一遇,暴风雪日数大于10 d发生概率非常小,发生频率为每20~70 a一遇.(4)南部地区较多的降雪和大风日数使得暴风雪天气发生的概率较其余地区偏大;地形和下垫面对暴风雪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容易形成暴风雪天气.
    • 娄伟平; 肖强; 孙科; 邓盛蓉; 杨鸣
    • 摘要: 根据浙江省各县市区气象站1973—2017年气象资料,结合茶树高温热害等级指标,采用线性倾向率和Mann-kendall法分析了浙江省茶树高温热害等级的时间变化特征.Mann-kendall法分析结果显示,浙江省茶树高温热害影响按年度可分为1973—1987年、1988—2002年和2003—2017年3个时间阶段.通过信息扩散理论计算各阶段茶树遭受高温热害概率,t检验表明2003—2017年茶树遭受高温热害概率显著高于1973—1987年和1988—2002年2个阶段.进一步依据2003—2017年茶树各高温热害等级出现概率构建得到茶树高温热害风险值,并利用该风险值将浙江省分为低风险区、较低风险区、中等风险区、较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其中18个沿海县市区和庆元、泰顺、开化3个山区县为低风险区,遂昌等5个山区县和临海等9个临近海洋或太湖的县市区为较低风险区,丽水等13个位于浙江省中间位置且地形多为平原或处于盆地中部的县市区为高风险区,嵊州等14个靠近高风险区的县市区为较高风险区,淳安等10个县市区为中等风险区.该区划结果较真实地反映浙江省目前和将来一定时期茶树高温热害风险,对浙江省茶树生产中做好高温热害防御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