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光子晶体

光子晶体

光子晶体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3年内共计6938篇,主要集中在物理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晶体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24篇、会议论文297篇、专利文献76891篇;相关期刊627种,包括河池学院学报、光通信技术、激光技术等; 相关会议198种,包括全国第14次光纤通信暨第15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2008年全国空间电子学学术年会、第三届全国光机电技术与系统集成学术学会第十三届全国光电技术与系统学术会议等;光子晶体的相关文献由9685位作者贡献,包括欧阳征标、郑婉华、宋延林等。

光子晶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24 占比:3.17%

会议论文>

论文:297 占比:0.37%

专利文献>

论文:76891 占比:96.46%

总计:79712篇

光子晶体—发文趋势图

光子晶体

-研究学者

  • 欧阳征标
  • 郑婉华
  • 宋延林
  • 陈鹤鸣
  • 王京霞
  • 杨毅彪
  • 苏安
  • 刘启能
  • 野田进
  • 李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长; 郑永辉; 谭智勇; 何晓勇; 曹俊诚
    • 摘要: 太赫兹波具有良好的穿透性、低能性和宽带性,在高速空间通信、环境监测、外差探测、医学探测、无损检测和国防安全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波导传输技术和功能器件是太赫兹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太赫兹波导的性能决定了太赫兹系统的信号传输效率和集成度,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近年来,太赫兹波导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普通的金属空心波导到金属线波导、介质光纤,再到最近的人工表面等离激元波导、石墨烯、铌酸锂等新型波导,它们展现出了各自的优势,令人振奋。该综述全面介绍了太赫兹波导领域的发展及研究近况,并对其未来应用进行了展望。
    • 董洪建; 李小军; 封国宝; 李韵
    • 摘要: 对于卫星亚毫米波甚至太赫兹收发通信系统而言,由铁磁性器件构成的环行器和隔离器是实现功率隔离、保护发射通道不受反射功率影响的关键元器件。文章基于周期性光子晶体阵列,提出一种具有良好平面集成性的新型太赫兹环行器构型;并针对星载环境的电子辐照问题,采用典型能量电子辐照分析光子晶体Si的内带电特性、环行器整体电位以及局部电场分布特性。仿真结果表明,该环行器中心频率为205 GHz时,可在3 GHz带宽内实现电磁波定向不可逆传输的电性能,带内插入损耗小于0.5 dB,且受电子辐照带电的影响较小,在卫星高集成高密度太赫兹系统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 何文玉; 高雅芳; 张耘箫; 金梦婷; 周岚; 王相林; 刘国金
    • 摘要: 为快速制备兼顾结构色效果和结构稳定性的光子晶体生色结构,提出了一种采用填充法制备复合光子晶体的方法。先将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P(St-MAA))胶体微球预组装液喷涂于涤纶基材上制备光子晶体,再利用水性聚氨酯(WPU)对P(St-MAA)光子晶体上进行二次喷涂,最终得到P(St-MAA)/WPU复合光子晶体。探究WPU质量分数对光子晶体排列、结构色效果、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并分析P(St-MAA)/WPU复合光子晶体的光学性能。结果表明:喷涂WPU不会破坏光子晶体原有的规整排列,其会优先渗入P(St-MAA)微球间的缝隙中,逐渐替代原光子晶体内中的空气,最终实现对P(St-MAA)微球的包裹;WPU的填充使得P(St-MAA)/WPU复合光子晶体的平均折射率增加,结构色色相产生红移现象;P(St-MAA)/WPU复合光子晶体的结构稳定性高于P(St-MAA)光子晶体,且WPU的质量分数越大,稳定性改善程度越明显;喷涂WPU后所得的复合光子晶体结构仍呈现出良好的结构色效果且虹彩效应明显。研究结果为在纺织基材上快速制备兼具鲜艳结构色和稳定结构的光子晶体提供了简便方法,可推动光子晶体生色结构的实际应用。
    • 肖彬; 陈夫山; 孟尧
    • 摘要: 结构色是通过微纳米结构与可见光的相互作用产生的颜色,也称为物理色。结构色与化学色的产生机理完全不同,颜色性质也有显著区别,其实质是物体自身的特殊周期性结构与光发生衍射、干涉和散射等物理作用所产生的视觉效果。目前,纺织品着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在纤维、纺织物上接枝或施加染料及颜料等有色物质,即化学着色。为了克服传统染料光牢度差及带来的环境问题,人们致力于利用颜色性能优异的结构色替代传统的有机染料应用于纺织印染领域。文中综述了结构色的产生原理、结构生色材料的制备与组装方法,以及国内外最新的用于纺织印染结构生色材料的研究进展。最后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指出存在的关键问题,以促进结构生色材料在纺织领域的拓展应用。
    • 王水柔; 陈鹤鸣(指导); 刘雪; 潘万乐
    • 摘要: 提出了一种基于光子晶体电光调制和波分复用的集成器件。该集成器件的电光调制器模块和波分复用器模块均采用一维光子晶体纳米梁腔结构。利用三维时域有限差分法进行仿真。结果表明,该器件可实现工作波长为1550.4 nm和1553.6 nm的电光调制和波分复用功能。该器件在工作波长1550.4 nm和1553.6 nm下的插入损耗分别为0.89 dB和0.40 dB,消光比分别为17.13 dB和22.52 dB,调制深度分别为0.98和0.99,信道串扰分别为-24.20 dB和-23.37 dB,器件尺寸仅为71.34μm×7.8μm×0.22μm。该集成器件结构紧凑,易于集成,可望应用于光互连网络和数据中心。
    • 张硕实; 何辛涛; 陈晓东; 董建文(指导)
    • 摘要: 拓扑光子学逐步成为重要的物理光学原理和方法,其光场调控的新颖方式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近年来人们借助拓扑光子学理论,采用光子晶体、超构表面等一类人工亚波长光学超结构,提出并实现了微波波段或光波段的宽带单向传输、抗散射传输等新奇光学现象。根据拓扑光子学的发展历程,简要回顾了基于类量子霍尔、类量子自旋霍尔、类量子能谷霍尔等类量子效应光子晶体的拓扑物理特性和设计方法。进一步,分析了拓扑光子晶体在微纳集成光子与光量子器件方面的潜在应用。未来,随着人们对超结构的物理原理、光电设计、制备工艺、封装测试等研究的不断深入,超构光子学将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有望在硅光电子学、集成电路、微光学技术、显微成像、光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等基础与应用领域,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 汤大卫; 梁斌明; 季景
    • 摘要: 基于硅介质柱型光子晶体,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方法(FDTD),探究高斯光束在光子晶体界面的逆古斯汉欣(GH)位移。通过在光子晶体下表面添加硅透镜,研究高斯光束的入射角度、硅透镜的曲率半径以及温度对光子晶体逆GH位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发生最大逆GH位移的角度大于几何理想全反射角。添加焦点位于光子晶体表面中心的硅透镜可以使逆GH位移显著增强,且当硅透镜的曲率半径为170时,逆GH位移增大为不加透镜时的1.7倍。研究不同入射角度下温度对光子晶体的逆GH位移的影响发现,当高斯光束的入射角为26º时,逆GH位移随着温度的变化最大且线性度较好,便于温度监测。
    • 刘晓鹏; 王伟; 周文彩; 于浩; 齐帅; 王川申; 马立云
    • 摘要: 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随着组件温度升高而降低,适当冷却可以改善电池效率,延长使用寿命,因此人们对运行中太阳电池的冷却问题越来越关注。相比主动冷却,太阳电池的被动冷却具有自我维持和无额外能耗等优势,近年来被广泛研究。其中基于光谱选择的被动冷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选择性地屏蔽太阳辐射(0.3~2.5μm)中的亚带隙光,减小吸收热,但保持光电响应波段光的高透射率;二是提高光伏表面中红外波段(4~25μm)的发射率,提升寄生热的辐射散热能力。本文从光谱选择的角度出发,对促进太阳电池降温的太阳光谱选择、辐射制冷及全光谱选择的材料和结构进行了归纳和总结。通过刻蚀、溅射、辊涂等方法在玻璃表面制备的光谱选择材料可以屏蔽太阳光谱中不激发光电效应的波段,增强中红外辐射制冷能力,从而有效降低光伏温度和提高光电转换效率。此外,文章还对被动式制冷材料的产业化潜力进行了展望,为相关的开发提供参考。
    • 马梦頔; 赵涛
    • 摘要: 为在涤纶织物上达到有效的增深效果,缓解染色带来的环境压力,运用结构生色原理在织物上构建光子晶体膜,再配合有机硅类增深剂,借助无机-有机的复合作用,达到稳定有效的增深效果。首先制备粒径均匀合适的二氧化硅(SiO_(2))纳米颗粒,并通过垂直自组装的方式使其在织物上形成均匀的光子晶体膜,达到初步增深效果;再通过轧压将有机硅类增深剂覆盖在处理后的织物上,得到复合、稳定的增深效果。结果表明,控制SiO_(2)纳米颗粒粒径大小可以在织物上形成一层能够反射特定波长光的光子晶体薄膜,产生的结构色可以增加相应颜色的织物色深,但是色牢度不佳;在处理后的织物上覆盖有机硅类增深剂可以达到复合、稳定的增深效果。
    • 林田田; 杨丹; 高伟洪; 张之悦; 赵小燕
    • 摘要: 为解决传统染料高污染、高能耗等问题,实现无污染的全可见光谱结构色的制备,采用基于Stöber法的溶剂调控法合成了3种不同粒径(320、240和200 nm)的SiO_(2)纳米颗粒(SNPs),3种粒径的SNPs分别制备出了红色、绿色和紫色SiO_(2)光子晶体(PC)薄膜,然后通过改变2种粒径SNPs的质量比制备了能够覆盖全可见光谱的结构色PC薄膜。结果表明:当较小尺寸SNPs的比例增加时,PC膜的结构色发生蓝移,另外由2种粒径SNPs组成的PC薄膜显示出低角度依赖性的结构色,这是由其非晶光子晶体(APC)结构所造成的,传统全可见光谱结构色的获取需要合成一系列粒径的微球,这种方法与传统制备方法相比更简单、更快速,可作为颜料和涂料对不同的基材染色。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