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共形

共形

共形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3年内共计1011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数学、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27356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无线互联科技、湖州师范学院学报、民族音乐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08年全国军事微波技术学术会议(MMW'2008)、2007年全国天线年会等;共形的相关文献由2396位作者贡献,包括潘锦、刘贤峰、杨德强等。

共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3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27356 占比:99.93%

总计:127441篇

共形—发文趋势图

共形

-研究学者

  • 潘锦
  • 刘贤峰
  • 杨德强
  • 杨锐
  • 马伯远
  • 黄进
  • 刘立国
  • 李鹏
  • 高东兴
  • 黄永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韧; 唐涛; 敬守钊; 樊勇
    • 摘要: 设计一个输入阻抗可调的微带偶极子天线,该天线谐振频率为3.5 GHz,由两个对称的辐射单元和加载在馈电端口处对称的阻抗调节枝节组成。通过调节两个枝节的长度,可以实现天线的电感性或电容性的输入阻抗特性。天线采用柔性基板,能够弯曲,可以贴附于弧形物体表面。结果显示弯折程度对天线性能有一定的影响。由于该天线的这些特性,使其能适用于5G系统。
    • 王朝辉; 许河秀; 逄智超; 王明照; 王少杰
    • 摘要: 超表面因其具有强大的电磁操控能力以及损耗小、剖面低和易加工等优势,在电磁工程领域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然而,由于受加工技术的限制,目前所报道的超表面地毯隐身衣大多由二维平面结构拼接而成,研制能与任意目标曲面共形的地毯隐身衣仍然是一个挑战。为此,本文基于超表面和3D打印技术设计并验证了一款具有任意曲面的共形超表面隐身衣,打破了二维平面结构的限制,实现了对地面目标的雷达隐身。仿真和测试结果均表明该隐身衣可以在13 GHz处表现出良好的隐身性能,并且在一定的角度入射下保持性能的稳定性。本文所提出的三维共形超表面隐身衣设计方法不仅在电磁隐身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也为设计其他共形电磁器件开启了新途径。
    • 李鹏; 李培; 杨培刚; 况泽灵
    • 摘要: 提出利用极化栅实现共形全向天线RCS缩减的技术。通过介质加载方式设计一种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可靠性高的可齐平安装的共形隐身全向小型化天线,同时通过极化栅的有效设计在保证电性能不变的前提下极大改善垂直极化隐身性能。相比极化栅格无加载的共形垂直极化全向天线,垂直极化单站RCS可降低约10 dBsm。
    • 石鑫
    • 摘要: 提出了一种基于复合左右手材料的平衡式圆柱共形漏波天线。天线单元由圆柱共形介质波导构成,通过在波导上表面蚀刻矩形缝隙槽结构,在引入串联电容的同时实现电磁波能量的连续泄漏,从而得到所需要的辐射特性。同时在波导结构中采用金属化通孔,引入并联电感,实现了电磁波的左手传输特性。所设计的天线在平衡频点15.6 GHz处具有良好的边射特性。所提出的复合左右手漏波天线的阻抗带宽为4.3 GHz(13.5-17.8 GHz),在天线阻抗带宽范围内天线主波束可以从-57°连续扫描到+30°。
    • 杨顺川; 陈志璋
    • 摘要: 时域有限差分(FDTD)法作为计算电磁学的三大算法之一,被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信号/电源完整性分析、天线设计、瞬态电磁场效应分析与电磁兼容(EMC)等领域。该文回顾了FDTD的发展历史,介绍了FDTD的基本原理与关键技术,从完美匹配层吸收边界、共形技术、亚网格技术以及隐式迭代方法等方面介绍了该领域国内外的研究动态以及本团队在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分析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重点研究方向,并分析了FDTD方法在电磁兼容问题中的应用情况,旨在为电磁兼容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 黄博; 张舒云; 钱鸥
    • 摘要: 设计一种新型的低剖面超宽带阵列,通过分析共模谐振问题成因提出一种平面化馈电平衡方式,在不使用巴伦平衡器的情况下抑制共模谐振,进一步拓宽了天线工作带宽,使其易于与天线平台共形安装,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 何锦; 商锋
    • 摘要: 文章提出了一种有效改进阻抗带宽的共形印刷四臂螺旋天线.该天线在改进带宽方面进行了研究.在结构上每个辐射振子旁边添加一个寄生振子,分别以相同的长度、不同的宽度和螺旋角度绕制以减少振子间耦合,一宽一窄两个辐射臂底部进行相连接以用来增加带宽,馈电方式采用四端口同轴线馈电.仿真结果表明,平均增益在3.4~3.6 G之间为4.6 dBi,在3.4~3.6 G之间带宽达到600 MHz,回波损耗达到-28 dB.提出的天线具有宽阻抗带宽,高增益和小尺寸的特点,使其成为未来5G移动应用的自然选择.
    • 周智汕; 杜国宏; 孙筱枫
    • 摘要: 设计仿真了一款由圆环相切构成的反射型超表面单元,通过改变单元尺寸,10 GHz时其反射系数相位变化可达430°,反射系数幅值大于0.9.基于广义斯涅耳定律和相位梯度原理,将45 ×45个单元组成超表面阵列,共形于圆心角为90°的部分柱体,可使喇叭天线垂直入射的电磁波实现反射波束在柱面法线方向上的汇聚.仿真结果表明,10 GHz时,共形超表面与金属共形目标体相比,其反射波束的增益提高10 dB以上.通过对共形超表面的研究,可将传统的超表面的应用从平面延伸到曲面上,拓展超表面的实际应用场景.
    • 丁大业; 范婷
    • 摘要: 近年来,随着无线通信系统宽带化,高速率的发展,超宽带通信技术应运而生,突破了频谱资源匮乏的限制,扩大了通信容量.天线作为超宽带通信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多数天线并不具备柔性.文章提出了一种能应用在可穿戴设备的柔性超宽带单极子天线,采用柔性PDMS基底,圆形辐射贴片,微带馈电方式及接地板开槽结构,其尺寸为35mm×28mm×1mm.同时利用HFSS仿真软件对其在平面状态及共形状态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在平面状态下,天线的工作频段为2.95~19.95GHz,共形后天线的工作频段为2.5~16.5GHz,并具备全向辐射特性,仍可满足超宽带天线的要求,其最大增益为7dBi,辐射性能良好,在可穿戴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马君鹏; 亓彦珣; 吴晗; 王成亮; 张建涛; 谢庆
    • 摘要: 超声阵列检测由于其高检测灵敏度和强抗干扰能力,广泛应用于电气设备的局放检测。目前常用的平面型阵列传感器遇到不规则的电气设备外表面时不能完全与之契合而出现检测死区,因此有必要研究共形阵列传感器。同时,在实际检测当中,由于阵元失效会显著降低检测成功率。据此,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共形稀疏阵列传感器的局部放电超声检测方法,首先研制了一种共形阵列传感器,并模拟了几种稀疏结构;其次运用稀疏测向算法对几种稀疏结构下的共形阵列传感器进行测向仿真研究;最后,以稀疏率2/9的共形阵列传感器为例,进行了局部放电超声阵列检测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共形稀疏阵列传感器适用于电气设备的局放检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