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内蒙古牧区

内蒙古牧区

内蒙古牧区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137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中国政治、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8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919篇;相关期刊92种,包括内蒙古社会科学、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文明联盟全球媒介信息素养与跨文化对话大会、第五届当代中国学国际论坛、2009中国草原发展论坛等;内蒙古牧区的相关文献由187位作者贡献,包括马军、乌兰、刘博等。

内蒙古牧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8 占比:12.12%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85%

专利文献>

论文:919 占比:87.03%

总计:1056篇

内蒙古牧区—发文趋势图

内蒙古牧区

-研究学者

  • 马军
  • 乌兰
  • 刘博
  • 谭淑豪
  • 任国佼
  • 何生海
  • 关爱
  • 周秉建
  • 呼格吉勒图
  • 孙海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朱穆兰
    • 摘要: 地缘文化视角下的蒙古族题材电影通常关注的是牧区空间、游艺民俗及族群生活现状等,在深描内蒙古牧区空间图景和民俗文化的同时,叙述蒙古族群体在不同场域中延续游牧精神与草原文化。比如王瑞导演就在电影《白云之下》中自觉嵌入地缘文化母题,通过呈现牧区定居地貌形态与生活流动景观,展现了牧区传统民俗语言与“五畜”意象的衍变现状。正如法国著名思想家列斐伏尔所说,“空间不仅是物质的存在,也是形式的存在,是社会关系的容器。”[1]《白云之下》以牧区作为叙事空间,塑造了一对具有游牧性格的新世纪蒙古族青年夫妇,在传统民俗与现代文明之间,他们选择融合共生.
    • 常虹; 翟琇; 石磊; 刘亚红; 谢宇; 王洋; 孙海莲
    • 摘要: 内蒙古牧区是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生态脆弱,近年来开发强度大,土地利用变化明显.本文以内蒙古牧区为研究区,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模型模拟的方法,通过2000—2015年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变化动态分析,了解生态系统服务碳固定、土壤保持演变特征,开展土地利用变化及碳固定、土壤保持评价,为牧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科学支撑.结果表明:内蒙古牧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为草地和未利用地;16年间,该地区建筑用地、林地、耕地、盐碱地面积增加,水域、沙漠、草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土地利用变化从草地向耕地、建筑用地、林地转移,从沙漠、水域向草地转移;全域碳固定和土壤保持均呈增加态势;各土地利用类型提供的碳固定和土壤保持服务,草地占比最大,其次为沙漠和耕地.该区域应注重保护草地、林地,扩大草地面积,治理沙漠区域,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生态系统服务.
    • 武宁; 王娅
    • 摘要: 按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均等化的要求,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短板.主要问题是刚性的制度设计与动态的社会生活实践相脱节.本文基于内蒙古自治区牧区的田野调查资料,把握当地少数民族社会文化脉络,结合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成功案例,对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有效供给的路径展开探讨.
    • 武宁; 王娅
    • 摘要: 按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均等化的要求,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短板。主要问题是刚性的制度设计与动态的社会生活实践相脱节。本文基于内蒙古自治区牧区的田野调查资料,把握当地少数民族社会文化脉络,结合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成功案例,对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有效供给的路径展开探讨。
    • 钱占元
    • 摘要: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极为重视民族工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策。在内蒙古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蒙古民族走上了正确的民族解放运动道路,较早地建立了自治政府,同时结合牧区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找到了适应牧区特点、牧民现状以及历史延续等特点的牧区发展之路,“三不两利”政策的推行和“稳、宽、长”原则的制定,顺利地完成了20世纪40年代末的牧区民主改革和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成功地进行了60年代初期的牧区经济调整,牧区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其他地区民族工作提供了成功范例。
    • 伊如乐; 海山
    • 摘要: 草场是牧民的重要生产资料,自20世纪80年代内蒙古自治区实施“草场承包”以来,牧区展开了草场的“圈地运动”。本文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英图嘎查1983~2019年近40年间不同阶段内的草场利用方式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英图嘎查“草–畜–人”人地关系系统不和谐,其主要表现为近40年间嘎查内牧草种量大幅度减少,草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嘎查内牲畜数量日趋减少的同时牧民的生产成本也在不断增加,综合效益急剧下降。因此创新草场利用制度、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对实现牧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明文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张冰青; 贾志敏
    • 摘要: 分析了由于自然生态环境及内蒙古"三牧"问题等因素限制,内蒙古牧区发展面临的信息化建设成本上升、信息化服务体系缺乏针对性、政府及基层组织运行机制不够完善、信息技术应用不足等困境,提出了建议完善政府职能并加强信息化投入力度、树立企业品牌并创牧区信息化建设机制、加强信息引导以提高牧民信息化使用程度等,旨在加强内蒙古牧区信息化发展进程,提高牧业信息一体化建设,铸牢牧民中华民族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区域可持续发展.
    • 刘博; 谭淑豪
    • 摘要: 土地租赁市场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在土地租赁实践中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短租中,报价高者优先租入土地;而长租中,口碑好、人脉广、社会地位高者优先租入土地.与短租相比,长租中社会资本发挥的作用似乎更显著.基于中国内蒙古草原牧区156户牧户参与草地租入市场的数据,运用断尾回归模型,揭示不同租期下牧户社会资本对草地租入价格的影响及存在差异的原因.结果显示,长租和短租两种情况下,社会资本对租入价格的影响确有不同,租期小于2年时,社会资本每上升1个单位,草场月均租入价格降低1.91元/hm2,租期越过2年时,社会资本每上升1个单位,草场月均租入价格降低3.96元/hm2.基于此,提出了规范土地租赁市场、更好地发挥土地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使草地价格趋于合理的对策建议.
    • 宋良媛; 杜富林
    • 摘要: 基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及阿拉善盟的实地调研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分析草场转入对牧民收入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草场转入对牧户家庭总收入、畜牧业经营收入具有显著的提高作用,对非畜牧业经营收入的影响不显著.其中,草场转入户的家庭总收入、畜牧业经营收入要比其在未流转的情况下分别提高55.05%、61.56%.综上所述,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完善草场流转市场的各项政策法规;二是发展草场流转和就业服务中介,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三是组建新型经营主体整合草场.
    • 何生海
    • 摘要: 提升国民的国家认同过程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对国家认同的研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具体操作路径和抓手,族群间文化交融有利于族际认同与国家认同。基于内蒙古牧区的田野调查发现,整体上牧民的国家认同程度较高。进一步的微观研究发现,牧区民众对古典文化和民族文化认同高于西方文化;民众对国家的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政策给予高度关注,这说明对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尊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但牧区民众对草原地区开矿、禁牧政策和移民政策表现出复杂的认同倾向。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蒙古族群众表现出较高的认同,但呈现出民族群体认同的阶层化差异。从民族交往看,蒙古族微信圈中他族比例较高的群体对古典文化认同较高,汉族微信圈中蒙古族比例较高的对民族文化认同较高,这说明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