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净初级生产力

净初级生产力

净初级生产力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3年内共计518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林业、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72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998081篇;相关期刊190种,包括自然资源学报、资源科学、地理学报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第十一届中国竹业学术大会、第六届全国地理信息科学博士生学术论坛等;净初级生产力的相关文献由1663位作者贡献,包括黄玫、李建龙、王宗明等。

净初级生产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72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2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98081 占比:99.95%

总计:998579篇

净初级生产力—发文趋势图

净初级生产力

-研究学者

  • 黄玫
  • 李建龙
  • 王宗明
  • 宋开山
  • 余新晓
  • 季劲钧
  • 李英年
  • 牟长城
  • 于贵瑞
  • 刘殿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雨鸿; 李晶; 王婷; 郭婷婷; 周斌
    • 摘要: 基于2000年-2020年MODIS NDVI遥感资料和气象观测数据,研究了森林和草地植被覆盖度(VFC)和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变化特征,探讨气温和降水变化及其对植被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2000年-2020年辽宁森林和草地植被生态质量整体改善,其中,97.9%的森林区域和96.8%的草地区域VFC呈上升趋势,草地增速明显高于森林;96.5%的森林区域和94.2%的草地区域NPP呈上升趋势,且草地NPP年均低值区增速较大;气温和降水对森林和草地年均VFC影响不显著,年降水量对森林及草地NPP影响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62和0.79,降水对草地NPP的影响程度高于森林区域。
    • 李芸; 王轶夫; 孙玉军; 雷渊才; 邵卫才; 李杰
    • 摘要: 为评估吉林省落叶松林的生产力现状并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和植被监测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以吉林省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吉林省及其周边100 km范围内41个气象站点资料,采用LPJ-DGVM模型模拟了2000-2019年吉林省落叶松林近20年的净初级生产力,并采用线性回归趋势分析、变异系数、Hurst指数和相关性分析法对其时空变化、稳定性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9年吉林省落叶松林年均净初级生产力(NPP)为592 g C m^(-2)a^(-1),年均增长率为2.81%,随时间推移呈现波动增长的趋势(β=14.55,R^(2)=0.784,P0.05),与年均温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生长季均温为极显著正相关(P<0.01),该阶段内温度比降水更能对吉林省落叶松林NPP的年际变化产生影响。LPJ模型模拟吉林省落叶松林2000-2019年NPP与样地实测值极显著相关(P<0.01),可以用于模拟吉林省落叶松林的NPP。
    • 冯婉; 谢世友
    • 摘要: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对评价全球变化背景下植被生长状况、陆地生态系统质量、资源环境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15年的MODIS NPP产品MOD17A3数据,结合DEM数据、气象数据、土地利用数据,运用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模型方法,探讨长江流域片植被NPP的时空特征,揭示了各驱动因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16 a间植被NPP均值在478.4~547.4 gC/(m^(2)·a),平均值为516.5 gC/(m^(2)·a),流域内NPP整体表现为缓慢上升趋势。(2)流域内NPP空间分布格局为自东南向西北减少,16 a间大部分地区NPP值基本不变,云南省迪庆州、贵州省毕节市西部增长最明显,下降区域多分布于贵州省东部。(3)研究区内植被NPP与气温、降水均呈正相关;NPP随海拔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2000~3500 m海拔范围内植被NPP值最高,且集中于横断山区;坡度小于15°的区域对整个研究区NPP值贡献最大;林地面积最大且NPP均值最大,对研究区的植被NPP值贡献最大。(4)各因子对NPP的解释力排序为海拔>气温>降水>土地利用类型>坡度,单因子海拔对NPP的解释力最强,海拔与气温双因子交互作用对NPP的解释力最强。研究结果可为长江流域生态修复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 郑强; 贺博闻; 史文卿; 陈奇; 林大晖; 王煜
    • 摘要: 海洋超微型蓝细菌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光合自养原核类群,主要由聚球藻(Synechococcus)和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两个属组成,贡献了约25%的海洋净初级生产力.聚球藻是一个古老且多样性非常高的类群,从赤道到极地都有分布.聚球藻与异养细菌及病毒的相互作用维系了微食物环的结构和复杂性,对于海洋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至关重要.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基于模式预测,聚球藻将会在生态系统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海洋聚球藻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遗传多样性,及其与异养细菌和蓝细菌病毒的互作机制4个方面综述该领域研究的新进展.
    • 王瑞泾; 冯琦胜; 金哲人; 刘洁; 赵玉婷; 葛静; 梁天刚
    • 摘要: 近年来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整体上呈现改善的状态,但仍有部分草地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对青藏高原草地现状及恢复潜势进行评估对于青藏高原退化草地恢复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1-2019年气象数据与MODIS遥感影像,选用CASA模型和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分别计算了青藏高原现实净初级生产力(actual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和潜在净初级生产力(potential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PNPP),并以其差值评估草地恢复潜势,主要结论如下:1)2001-2019年青藏高原NPP呈现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的分布特征;青藏高原草地持续恢复区域占40.98%,持续稳定区域占12.72%,而持续退化区域仅占3.47%,青藏高原草地整体以可持续的恢复状态为主。2)2001-2019年青藏高原潜在净初级生产力最大值(maximum potential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PNPP_(m))呈现明显东南与西南部高,北部偏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各草地类型PNPPm多在1000 g C·m^(-2)左右。3)2001-2019年青藏高原草地恢复潜势呈现西南与东南部较高,北部偏低的分布情况。由此可见日喀则地区、阿里南部地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及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的草地具有较高的恢复价值,在这些地区开展草地恢复的前景更好。研究结果为青藏高原退化草地恢复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与理论支撑,对指导青藏高原草地保护与生态系统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 张佑铭; 郎梦凡; 刘梦云; 谢宝妮; 常庆瑞
    • 摘要: 全球固碳释碳问题一直是近年来关乎民生的热点话题,区域碳源/碳汇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CASA模型估算黄土高原1990—2015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年际变化,并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海拔高度及两者协同作用对其综合影响,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1990—2015年植被NPP与植被固碳总体呈增加趋势,年均NPP增速2.74 gC m^(-2)a^(-1),年均固碳增速1.13 TgC/a,研究区林地年均NPP(619.5 gC m^(-2)a^(-1))远超其他用地类型,固碳效果理想;(2)黄土高原年均NPP随高程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年总NPP和固碳量随高程增加变化趋势相反;(3)研究区土地利用转变类型中退耕还林的植被固碳效果最好;而林地变为耕地或草地均不能达到固碳目的,此外,更推荐在研究区海拔低于1500 m变草为耕,海拔高于1500 m退耕还草,海拔高于3000 m变耕、草为林。以期为区域尺度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科学依据。
    • 王耠熠; 张聪; 赵丽; 董李勤; 张昆
    • 摘要: 基于2000—2019年逐年MODIS–NPP数据和逐月气温、降水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和偏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若尔盖高原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若尔盖高原植被多年平均NPP为366.55 gC/(m^(2)·a),呈东高西低的态势;2000—2019年植被平均NPP总体上以1.66 gC/(m^(2)·a)的增加速率呈波动上升的趋势,植被NPP呈上升趋势的面积占整个高原面积的95.75%。不同生态系统类型间植被多年平均NPP存在差异,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年际增长速率也有所不同,湿地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若尔盖高原植被NPP与降水量总体上呈现弱的负相关关系,表明降水量并不是影响若尔盖高原植被NPP的主导气候因子;若尔盖高原植被NPP变化主要受气温的影响,气温是若尔盖高原植被NPP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此外,还发现年均最高温、年均最低温对若尔盖高原植被NPP变化的影响不同,年均最高温对若尔盖高原植被NPP的影响更为显著。
    • 杨永菊; 乔旭宁; 郭静; 马腾; 张合兵; 牛海鹏
    • 摘要: 依据主体功能区规划将河南省分为中原城市群地区、豫北地区、豫西南地区、黄淮地区4类区域,以MODIS17A3净初级生产力数据和夜间灯光数据作为主要数据源,测算不同类型区域城镇扩张程度、空间形态及其与净初级生产力的关系,分析城镇扩张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1)河南省城镇扩张速度快,空间差异明显。2000—2019年城镇扩张水平指数增长了142.65%,空间上由高到低依次为中原城市群地区、豫北地区、黄淮地区、豫西南地区。伴随城镇快速扩张,紧凑度不断下降。(2)2000—2019年河南省年均净初级生产力整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黄淮地区净初级生产力值最高,豫西南地区次之,中原城市群地区和豫北地区最低。净初级生产力显著减少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原城市群地区和豫北地区。(3)城镇扩张的生态效应明显,城镇扩张水平与净初级生产力呈负相关,紧凑度与净初级生产力呈正相关。位于重点开发区的中原城市群地区城镇扩张对净初级生产力影响最大,位于限制开发区的黄淮地区和豫西南地区城镇扩张对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较小。(4)基于不同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制定出城镇扩张与生态保护的方案,为新时期高质量城镇化和生态系统定向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 苏胜涛; 曾源; 赵旦; 郑朝菊; 吴兴华
    • 摘要: 该研究基于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数据对传统CASA模型进行优化,对比两叶模型与优化CASA模型在站点尺度和像元尺度对于8个典型生态站点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估算精度,选择在像元尺度表现更好的优化CASA模型,结合中国土地覆被数据(ChinaCover)开展2000—2019年中国陆地植被NPP监测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FY2D PAR的优化方案能够有效避免空间插值导致的不确定性问题,显著提高了PAR估算精度;(2)在站点尺度上,两叶模型用于估算典型森林、草地生态系统的NPP表现更好,而在像元尺度上优化CASA模型估算精度更高;(3)在全国尺度上,优化了最大光能利用率、水分胁迫系数以及光合有效辐射计算方法的CASA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中国陆地植被NPP,近20年中国陆地植被NPP变化范围为2.703—2.882 PgC/a,在空间上呈西北低东南高的格局,在时间上呈现波动中缓慢增加的趋势。
    • 巴桑参木决; 温仲明; 刘洋洋; 周荣磊; 任涵玉; 林子琦; 张志新; 王亦波; 张格语
    • 摘要: 本研究基于遥感和气象数据,采用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作为草地指标,辅以模型模拟和野外观测等方法探究西藏草地NPP的格局演化特征,并探究其潜在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西藏草地NPP年均值为136.46 gC·m^(-2)·a^(-1),并以1.57 gC·m^(-2)·a^(-1)的变化率显著增加;草地NPP呈现由东南到西北方向递减的变化趋势。林芝、那曲等地的草地NPP未来将呈持续增加或减少趋势,而日喀则、阿里和那曲交界处的草地NPP未来将出现反持续变化趋势。不同类型草地NPP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高山亚高山草甸最高,平原草地最低;草地NPP与气温呈正相关关系,与降水量相关性不显著,说明气温是该区域草地NPP的限制性气候因子;人类活动如划区轮牧及围栏封育等政策的实施对于近年来西藏草地NPP的增加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