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第十一届中国竹业学术大会
第十一届中国竹业学术大会

第十一届中国竹业学术大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湖南桃江
  • 出版时间: 2015-10-21

主办单位:中国林学会

会议文集:第十一届中国竹业学术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描述了产于华东的业平竹属Semiarundinaria Makino ex Nakai2新种:无耳业平竹S.exaurita G.H.Lai和实心业平竹S.solida G.H.Lai;作出1新组合:宜兴业平竹S.yixingensis(C.S.Chao et K.S.Xiao)G.H.Lai,并补充其花部形态描述.无耳业平竹与宜兴业平竹多少有些相似,但其新秆节下有白粉,箨环无毛,叶鞘口部有繸毛,内稃先端不2裂而明显不同;实心业平竹因其竹秆实心而在本属植物中非常特殊.
  • 摘要:本文以筇竹为研究对象,对其不同季节光合日变化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春、夏、秋3个季节,筇竹净光合速率日均值分别为4.09,7.81,5.51μmol CO2·m-2·s-1;蒸腾速率日均值分别为1.95,2.62,2.51mmolH2O·m-2·s-1;日均水分利用效率为1.99,2.95,2.09μmol CO2·mmol-1H2O.夏季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率日均值均大于春季和秋季,即夏季>秋季>春季.夏季和秋季净光合速率变化表现为“双峰”曲线,春季为“单峰”曲线.夏季和秋季有明显光合“午休”现象,气孔因素是引起筇竹光合“午休”现象的主要原因,气孔导度对于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具有制约作用.
  • 摘要:花叶矢竹是日本珍稀观赏竹种,在园林绿化中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在自然界中存在不稳定的变异,白化叶可以复绿使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以花叶矢竹白化叶不同复绿程度的叶片为材料,利用便携式调制叶绿素荧光仪PAM-2500测量叶绿素荧光参数,研究叶色复绿过程中的光能吸收、利用及转化等特性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复绿程度的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最小荧光Fo值先上升后下降,完全复绿后叶片Fo达到绿叶标准水平;最大荧光Fm持续上升,复绿50%程度时基本达到绿叶Fm水平;实际原初光能捕获效率Y(Ⅱ)持续上升,白叶完全复绿时未达到绿叶Y(Ⅱ)水平;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先上升后下降,白叶完全复绿时达到绿叶NPQ水平;不同复绿程度qP差异不显著;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复绿达到90%时已达到绿叶ETR水平.综上所述,花叶矢竹白色突变植株在叶色自然复绿的过程光合性能逐渐恢复,但未能完全恢复到绿叶光合水平.
  • 摘要:生理整合是克隆植物实现资源共享,增强对异质生境适应能力的重要手段.其中,水分生理整合是克隆植物最为重要的生理整合之一,解析竹子水分生理整合特征对于竹林水分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分株地下茎相连的美丽箬竹(Indocalamus decorus)盆栽苗为试验材料,设置2个盆栽基质相对含水率(高水势:(90%±5%)和低水势:(30%±5%))和5个分株比例(1:3、1:2、1:1、2:1、3:1,高水势分株与低水势分株数量比值,地下茎相连的分株总数12株)处理.处理后15、30、45、60天分别取不同处理的克隆分株成熟叶测定抗氧化酶活性、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光合色素含量,分析基于分株比例的美丽箬竹水分生理整合方向、强度和效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异质水分条件下,美丽箬竹分株间存在着从高水势供体分株向低水势受体分株进行水分转移的生理整合作用,并随着分株比例的增大,整合强度增强,受体分株获益提高,供体分株耗损增大.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处理前期分株间水分生理整合强度增强,处理后期整合强度减弱,反映出供体分株与受体分株间耗-益在时间序列上是有变化的,处理前期耗-益更为明显.研究表明,克隆系统分株比例对竹子水分生理整合有重要影响,分株间水分梯度差是水分传导的潜在驱动力,决定水分生理整合方向、强度和效率的是分株间水分供需关系.
  • 摘要:竹子作为重要的经济植物之一,具有很大的经济、生态和文化产业价值.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以竹类植物为对象的基因序列得到克隆与验证.迄至2014年底,基于BPG(2012)系统,统计了NCBI已经提交(Submit)的3913个竹子基因(gene),全覆盖了竹亚科(Bambusoideae)3个族,隶属19个属的30个种,分析了其基因描述(description)、基因类型(Gene types)和参考序列(RefSeq)概况,展望了竹子基因研究态势.以此文弥补呈燎原之势的竹类生物技术研究还未见竹子基因报告的缺憾,提出竹子基因年报告的设想.
  • 摘要:木本竹种主要有温带木本竹种和热带木本竹种两种类型,这些竹种在染色体数目和倍性差异上很大.本研究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了在中国分布的135个不同竹种的DNA含量,同时利用45S rDNA对部分竹种进行了定位分析,结合前人发表的在中国分布的33个属约80个竹种染色体核型数据,系统调查了在处在不同进化地位的竹种在染色体数目和基因组大小对应关系.基因组大小测定结果表明,温带木本竹种总体上大于热带木本竹种,在整个被子植物中,竹类植物基因组属于比较大的类型.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温带木本竹种的平均臂比及平均核型不对称系数显著小于热带木本竹种,即在核型对称性方面,温带木本竹种比热带木本竹种表现出更加对称,据此推断,在系统进化地位上,温带木本竹种处于比较原始的地位,而热带木本竹种则处于比较进化的地位.45S rDNA在温带和热带竹种上的分布结果表明,热带木本竹种可能是多系统来源.
  • 摘要:IDD基因家族编码一种混合型的转录因子,多数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真核基因的表达受多种因素的调控,其中启动子在转录水平上的调节作用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对PhIDD基因家族上游顺式元件的详细分析较少.本研究截取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IDD家族基因8个基因(PhIDD1-2,PhIDD4-8和PhID1)起始密码子前2000bp序列,并对这些启动子序列进行分析,这些基因启动子中均存在TATA框和CAAT框,除此之外,上游调控区域还存在光响应元件、激素响应元件、逆境胁迫以及其他响应元件,其中有些元件是某个基因所特有的,表现出该基因家族各基因独特的表达模式,也表明该家族基因的功能分化,参与植物发育的各个阶段.
  • 摘要:本研究根据Ty3-gypsy反转录转座子反转录酶的保守序列设计简并性引物,从毛竹、绿竹、菲白竹、龟甲竹中扩增出了430bp左右的目标片段.目的条带经克隆、回收、测序及相关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序列分析后,获得了160条Ty3-gypsy反转录转座子反转录酶序列.这些核苷酸序列具有一定的异质性,长度变化范围为366~438bp,同源性范围为65.4%~84.5%.翻译成氨基酸后,将其氨基酸序列与不同物种Ty3-gypsy反转录转座子反转录酶的氨基酸序列进行聚类分析,可将其序列归属于植物Ty3-gypsy反转录转座子六大亚群中的Del亚群,亚群又可分为Del1、Del2、Del3、Del4和Del55个家族.此外,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在某些家族中,来源于不同种或变种的转座子比来源于同一种的转座子的亲缘关系近,而来源同一种的转座子的转座子反而比来源不同种或变种的转座子亲缘关系远,表明在进化历史上这几个物种间的反转录转座子可能存在横向传递的现象.
  • 摘要:黄秆乌哺鸡竹(Phyllostachys vivax f.aureocaulis N.X.Ma)是一种优良的笋用与观赏竹是乌哺鸡竹(Phyllostachy vivax McClure)的变种,黄秆乌哺鸡竹具有鲜明的秆色变异现象,秆色具有三种类型:近全绿秆、近全黄秆、绿条纹黄秆.本文主要研究了关于黄秆乌哺鸡竹秆色变异现象的Lhca1、Lhca2基因的克隆与基因分析,分析了两个基因开放阅读框的序列与编码的氨基酸的性质,并建立了黄秆乌哺鸡竹与相近物种间的进化树分析物种间的亲缘关系.黄秆乌哺鸡竹无论是笋用还是观赏均具有巨大的发展价值,本文所做研究旨在探究其秆色变异的分子机理,以期为黄秆乌哺鸡竹更深入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及其参考意见.
  • 摘要:为了扩大厚竹繁殖系数,完善厚竹埋鞭育苗技术体系,以厚竹竹鞭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水分条件、覆盖措施、埋鞭方式和竹鞭性状对厚竹埋鞭育苗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水分条件对出笋率和出笋时间影响极为显著,对竹笋地径影响显著,埋鞭时边覆土边浇水有利于促进笋芽萌发和提早出笋.埋鞭后不同的苗床覆盖措施对出笋率、竹笋地径和出笋时间的影响均显著,用茅草或遮阳网覆盖有利于促进笋芽萌发和提早出笋.泥浆处理后再用茅草覆盖苗床是厚竹埋鞭育苗效果最好的措施组合,而浇透水处理后用地膜覆盖苗床或不进行苗床覆盖的措施组合效果最差.鞭段长度、鞭节长度、有无鞭箨、埋鞭角度、埋鞭深度对厚竹埋鞭育苗的影响不显著.
  • 摘要:本文将稻草和砻糠作为雷竹林地覆盖基础层,本着保温、透气、保湿、环保、经济、易得等原则,选择鸡粪、麦麸、菜饼等作为添加材料进行雷竹林地覆盖增温试验.首先对3种材料进行单一添加试验,并根据试验结果对添加材料复配了3个配方进行第二轮的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在基础覆盖层间加入鸡粪(750t/亩)+麦麸(500t/亩)+菜饼(750t/亩)的配方,最有利于雷竹林地增温和保温.
  • 摘要:以毛竹分布中心区的不同年龄毛竹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年龄毛竹林碳、氮、磷含量及其比值,探讨毛竹林不同生长阶段主要养分及计量比值的变化特征,揭示毛竹生长规律,同时为“生长速率理论”提供证据.结果表明:毛竹同一器官碳、氮、磷含量和碳氮比、碳磷比、氮磷比随着毛竹年龄的增大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1),1-3a生竹叶、竹枝和竹根碳磷比和氮磷比呈降低的趋势,其后氮磷比升高,到5a生氮磷比最高;1-3a生竹秆碳氮比、碳磷比和氮磷比与竹叶变化趋势相反,4-6a竹秆碳磷比和氮磷比与竹叶变化趋势相同,反映了毛竹在不同的生长阶段碳、氮和磷含量和计量比值发生了变化,1-3a生毛竹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竹根和竹叶氮磷比降低,随着毛竹生长速率的降低,氮磷比升高,符合“生长速率理论”.1-6a竹叶N:P分别为13.03、9.81、7.47、15.17、21.01、15.52,平均值为13.67,N:P<14反映了研究区毛竹林生长主要受到N元素的限制.其中,2、3年生N:P低于10,对2、3a生竹施用N肥可以促进竹子的更好生长;5a生毛竹根和叶的氮磷比值最高,5a时采伐可以降低土壤P素缺失风险.
  • 摘要:为探讨林地覆盖经营对雷竹林土壤氮素形态和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的影响,选择了覆盖11a、3a、5a和不覆盖(CK)4种处理的雷竹林,测定0~20cm土层土壤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并采用气压过程分离系统(BaPS)测定土壤总硝化速率和反硝化速率.结果表明:随着覆盖年限的增加,试验雷竹林0~20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总体呈增加趋势,覆盖雷竹林全氮含量显著高于CK;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呈倒“N”型变化,覆盖3a雷竹林的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最高;土壤铵硝比递增,覆盖3a后显著提高,覆盖5a后铵态氮是雷竹林土壤无机氮库的主要存在形式;土壤总硝化速率呈下降趋势,总体上与不同形态氮素含量、铵硝比相关性不显著,且相关性强度随覆盖经营年限的增加而减弱.土壤反硝化速率在覆盖3a及以下年限时基本为0,覆盖5a时显著提高,达69.53μg N·kg-1·h-1.研究表明,林地覆盖经营对雷竹林土壤氮素形态及组分比例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削弱了土壤硝化作用,土壤氮素不是限制硝化作用进行的主要因子,长期覆盖经营会显著提高土壤反硝化作用,增大土壤氮素的损失.在实际生产中建议采用休闲式覆盖方式,连续覆盖年限不超过3a.
  • 摘要:通过对江西省永丰县官山林场4种施肥处理(45%矿渣肥、39%矿渣肥、毛竹专用肥和对照)毛竹林进行调查,对不同施肥处理毛竹地上部分营养器官N、P、K养分含量及它们随年龄增加的变化规律和养分积累、空间分配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施肥对不同年龄毛竹地上器官N、P、K养分含量影响不同.45%矿渣肥处理毛竹杆N含量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降低的趋势,枝和叶N含量呈现升—降的趋势;毛竹专用肥竹叶及对照处理竹枝N含量呈现“V”型的变化趋势,39%矿渣肥及对照处理毛竹秆和叶N含量呈现降—升—降的变化趋势;39%矿渣肥处理毛竹枝和毛竹专用肥处理毛竹秆、枝N含量呈现升—降—升的变化趋势;不同施肥处理毛竹地上器官P含量和K含量随着年龄的增加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从不同年龄平均养分含量的多重比较可以看出,毛竹地上器官平均NPK含量均表现为Ⅰ度>Ⅱ度>Ⅲ度>Ⅳ度,Ⅱ度和Ⅲ度竹地上器官NP含量差异不显著,均显著小于Ⅰ度,显著大于Ⅳ度竹;不同器官平均K含量在不同年龄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从不同器官平均养分含量的多重比较结果可以看出,毛竹地上器官平均NP含量表现为叶>枝>秆,平均K含量表现为叶>秆>枝,不同部位间含量达到极显著差异;从不同施肥处理平均养分含量的比较结果可以看出,较对照,3种施肥处理均能极显著提高毛竹地上器官的平均NP含量,毛竹专用肥处理毛竹地上器官平均K含量极显著大于对照,而45%矿渣肥处理和39%矿渣肥处理毛竹地上器官平均K含量极显著小于对照.施肥能够有效提高竹林地上器官对NPK养分含量的积累,其中以45%矿渣肥处理作用最强,毛竹专用肥次之,39%矿渣肥处理再次之.
  • 摘要:对受短期SO2污染的毛竹林单位面积的发笋量、成竹量、成竹率及新生竹的平均胸径进行了调查,并与未受SO2污染的毛竹林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毛竹林在受到短期SO2污染后,其发笋成竹功能在3年以后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
  • 摘要:为增加竹材的塑性以使其达到更好的软化效果,本文采用高温蒸汽软化法将竹材在不同软化温度和时间下进行软化处理,并以抗弯弹性模量作为评价指标对其软化效果进行了研究,并借助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软化后竹材的结晶特性和主要官能团进行表征,为进一步研究竹筒软化机理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毛竹材的弹性模量随软化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软化温度160℃时降低最显著,同未处理材相比降幅达48.5%;弹性模量随软化时间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在软化时间为6min时降低最明显,降幅同未处理材相比达45.5%.当软化温度为160℃时,软化时间为6min时,竹材的软化效果最好.随着软化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毛竹材纤维素相对结晶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红外谱图中竹材羟基和羰基数目不断减少.说明选择合适的软化温度和时间对竹材软化效果起着重要作用.
  • 摘要:研究预煮时间、护色液配比、浸泡时间、配料用量、烘烤温度和时间对雷竹手剥笋品质的影响.得出最佳工艺为:预煮时间30min,护色液为柠檬酸0.2%,氯化钙0.1%,配料炸香后浸泡8h,烘烤温度和时间分别为60℃和1h;配料用量(占水重量百分比)为:盐1.5%、糖1.5%、油1.0%、味精0.7%、料酒1.2%、醋1.0%、辣椒0.5%、胡椒粉0.2%、干姜0.25%、桂皮1.2%、茴香0.3%、孜然0.18%、八角0.4%.
  • 摘要:刚竹属竹种地下茎单轴散生、乔木或灌木状竹类,约60种50多变种变型,具有分布范围广,栽培历史久,观赏特征明显等特点.按照适地适竹、景观艺术、规避种植区域(地段)的原则,采取带状栽植、版块配植、营造主景和设置隔离带的园林造景设计手法,应用于现代园林绿化建设之中.
  • 摘要:成都地域景观是在古蜀地域的自然属性基础上注入多元文化精神和情感寄托而逐渐形成的,其中竹文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采用AVC景观评价方法对成都地域景观中的竹文化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成都地域景观中竹文化AVC三力的重要性和贡献度排序一致,均为吸引力(A)>生命力(V)>承载力(C),且AVC评价值处于较好等级,三力发展较均衡,综合评价值尤其是吸引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基于此,提出成都地域景观竹文化应遵循“提升AVC综合评价值,优先提升吸引力,兼顾生命力与承载力”的发展理念.针对竹文化保护与展现力度较弱的情况,应本着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引起公众的重视,如竹文化文艺作品、艺术摄影等多样化展现竹文化的方式,弱化其在地域景观中的单一性。提升环境质量不仅在于对于游人不文明行为的劝导及旅游景点的强化管理,同时绿化环境杂乱、单一也是其影响因素。因此,应提升绿化质量,不断改善原来较为“陈旧”的绿化方式,如艺术小品花坛等。
  • 摘要:本文以4处ASLA(American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s)获奖园林作品为研究范例.从种植位置及种植方式、空间作用、景观特点、文化象征四个方面,对竹类植物在范例园林中的景观应用进行了具体分析.总之,4座范例园林即具有相似的空间特点又都使用了竹类植物,这并非完全由于偶然。首先,竹子需要的种植池面积较小,最窄处不小于90cm的种植池就能满足大部分散生竹的需求;其次,竹子四季常青、枝叶稠密、绿量较高,寥寥数秆就能使整个空间显得绿意盎然;再次,竹子姿态潇洒、自然舒展,特别适于软化建筑的刚硬线条。基于以上特点,竹子十分适于在“小空间”中种植,往往成为展现自然、增添活力、美化空间、软化建筑线条的首选植物,特定的空间环境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中使用竹子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 摘要:浙江诸暨历年来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但缺少有效的灾害赔偿机制.竹林保险是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转移理论重要的实际应用之一.2014年起诸暨市开始调查研究竹林保险政策实施的可行性,其赞成竹林保险的占95.76%;在具体政策实施过程中,确定竹林保险定损的技术规范和操作程序;保险毛竹面积367405亩,占诸暨市竹林面积的87.92%;2015年“灿鸿”台风过境,理赔毛竹面积14780亩,赔偿损失110.15万元;研究结果还就保险责任的划分、竹林类型的划分、现场查勘及理赔操作规程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为当地以及今后同类型县市的竹林保险实施办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厦门发展竹笋业的有利条件、厦门竹笋业的现状,提出建立厦门竹笋生产基地,研究和探索竹笋周年供应的问题加强笋用竹相关的科学研究,以及加强行业管理,理顺竹笋业生产、流通、销售环节。
  • 摘要:太行博竹苑是我国黄河以北竹种资源最多的竹子专类园、北方最大的竹子基因库和南竹北移驯化基地.近年来竹子生长衰退、品种混乱.为适应科学研究及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对博竹苑内的竹类资源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提出不仅要重新规划设计,还要清理干老竹及杂竹,做好品种隔离,并及时对竹林进行养护管理,以及加强技术交流,扩大引种规模。
  •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重庆荣昌开展麻竹综合利用的基本情况,集成了麻竹笋材叶精深加工、麻竹废弃物循环利用、麻竹良种选育及标准化栽培等多项关键技术,解决了荣昌麻竹产业化发展中的难题,强力推动了重庆荣昌“国家麻竹生物产业基地”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截至2014年,项目累计新增产值26.31亿元,新增利税5.43亿元。其中:应用推广麻竹良种标准化栽培48.6万亩,新增产值20.03亿元,新增利税4.01亿元。生产麻竹笋系列产品3万吨,新增产值1.39亿元,新增利税0.27亿元。生产竹材胶合板系列产品9.5万m3,新增产值3.67亿元,新增利税0.94亿元。生产麻竹粽叶系列产品0.6万吨,新增产值1.05亿元,新增利税0.17亿元。项目以麻竹笋加工剩余物为原料,生产物蛋白饲料产品1.68万吨,新增产值1680万元,新增利税336万元。成果的推广应用,开辟了农户增收致富新途径,带动了近50万林农增收致富,人均收入提高35%以上,解决了10余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项目减少10.55万吨麻竹笋加工废弃物,有效解决了竹笋加工废弃物易腐难存造成环境污染等难题。麻竹产业基地建设,每年减少水土流失108万吨,吸收二氧化碳2.56万吨,释放氧气1.76万吨;麻竹产业链的形成,促进当地农林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当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协调发展。
  • 摘要:在八十年代初期,我县在著名土壤学家、中科院院士侯光炯教授的指导下,全县进行了系统的“土壤普查”和“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形成了“土壤普查”和“综合农业区划”两本专著。在综合农业区划一书中,对长宁农业发展按环境条件分为北部浅丘、中部深丘、南部低中山三个自然片区,明确发展内容是“竹、果、桑、茶、矿,粮、猪、兔、禽、渔”的综合生态农业发展。据我们的观察和同行交流的体会,长宁的竹产业同历史比,确实成效显著,而同全国发达地区比却差距较远,依然存在不足,为此,提出要强化领导,夯实机制,联体推动,科技培训,以及资本投入。
  • 摘要:竹林机械的研发是竹林生产转型升级的关键,也是提高竹林经营效率和增加竹农收入的有效手段.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功研发了竹林微耕机、毛竹伐桩处理机和毛竹钩梢机3种设备,并在竹林生产中得到了一定应用,成效比较明显,在竹林机械实践应用基础上,对操作规程、技术要点、工作成效和注意事项作进一步阐述.
  • 摘要: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0g/k g.土、15g/k g.土、30g/k g.土和45g/k g.土)处理下毛竹林克隆种群根系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细根(0-2mm)生物量季节动态变化总体呈现为,4月份生物量最大,8月份存在一个小高峰.不同施肥处理间,细根的季节动态变化存在一定的差异表现为,施肥处理的季节动态变化幅度大,不施肥变化幅度小.(2)各径级细根年度总生物量均存在施肥处理间显著差异,表现为F3>F2>F1>CK,从取样时间上来看,4月、6月和12月的0-1mm、1-2mm、0-2mm和2-5mm细根生物量处理间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8月和10月仅在0-1mm细根生物量上达到了处理间的显著差异(p<0.05),而2月份各径级细根生物量在施肥处理间均未达差异显著水平.
  • 摘要:研究了不同施肥(0kg.hm-2、375kg.hm-2、900kg.hm-2和1500kg.hm-2)条件下毛竹林根系酸性磷酸酶及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1)随着施肥量的升高,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降低,施肥根系的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低于不施肥肥根系的酸性磷酸酶活性,与CK相比,Ⅰ、Ⅱ、Ⅲ的根系酸性磷酸酶依次降低了16.6%、27.0%、35.0%(P<0.05),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r=0.806(P<0.01).(2)硝酸还原酶活性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Ⅰ、Ⅱ、ⅢNR活性显著高于CK,NR活性相应增加了8.7%、17.2%、7.6%,施肥量在900kg.hm-2时,(NR)活性最大,且Ⅰ与Ⅲ之间差异不显著.(3)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在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GS活性水平表现为Ⅱ>Ⅲ>Ⅰ,施肥量达到900kg.hm-2时,GS活性最大.(4)施肥对各处理间土壤肥力状况差异显著(P<0.05),施肥处理的土壤养分含量均高于不施肥的CK,当施肥量在900kg.hm-2时的土壤肥力最好,且土壤养分因子之间的相关程度较密切.(5)酶活性与土壤养分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硝酸还原酶与全磷、PH、速效钾、有机质、碱性氮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谷氨酰胺合成酶与铵钛氮有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全氮、全磷、有机质有显著相关性(P<0.05).酸性磷酸酶与铵钛氮、硝态氮、全钾之间有极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05、0.920、0.853(P<0.01),与全磷和有机质间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
  • 摘要:冬笋是毛竹的第一生长阶段,其养分状况对林分产量和持续生产力具有重要影响.研究了该阶段Ca、Mg、Si三元素在冬笋中的含量变化及动态积累过程,结果表明,笋芽萌动后,随着冬笋生长和生物量增加,Ca和Mg在笋体内含量不断增大并迅速积累,而Si则在冬笋生长中期有输出趋势;至出土成为春笋前,Ca、Mg、Si积累量分别达51.67g·hm-2、28.39g·hm-2、10.94g·hm-2;拟合了冬笋各生长阶段三元素积累量(Y,g)与笋英文摘要高(H,cm)和笋径(d,cm)的相关模型.研究结果可为毛竹笋期养分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 摘要:本研究以滇东北金佛山方竹林为研究对象,结合竹类植物生长特点,在全面调查竹林生长状况、林分结构、立地条件等的基础上,构建金佛山方竹林健康评价指标模型,该研究可为金佛山方竹林健康经营和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其结果: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建立以滇东北金佛山方竹林为代表的竹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第一层为目标层,即竹林健康综合评价;第二层为要素层,分别是林分活力指标、外界干扰指标、林分结构指标和冠层结构指标;第三层为12个二级指标,包括胸径、地径、高度、生物量、枯立竹数、郁闭度、年龄结构、乔木层丰富度、灌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抚育管理强度、社会重视程度.基于不同立地条件预测竹林分活力指标,建立竹林健康评价模型,并将竹林健康等级划分为3个等级,其中健康林分为31.11%,亚健康林分为51.11%,不健康林分为17.78%.
  • 摘要:转座子(transposon)是可以通过不同转座机制可转移的DNA分子.转座子的分布十分广泛,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的大多数生物基因组中都能发现转座子.转座子可以通过引起基因组序列的删除、扩增、倒位、移位、断裂等重排作用扩充生物的遗传多样性.毛竹基因组中含有多类转座子.此次主要研究毛竹基因组中各类转座子插入的偏好性,分析各类转座子在不同基因间区的分布情况.以毛竹基因组为材料,下载毛竹基因组中的外显子序列、内含子序列、启动子序列等,利用毛竹基因组数据库和Repeat Masker软件计算出各类转座子在基因附近位置的含量.在对毛竹基因中转座子的数据研究中,结果发现每类转座子在不同区域的含量各不相同:除Unknown-class以外,LTR类的转座子含量明显高于DNA类转座子;而在LTR类转座子中,Gypsy和Copia两个家族的转座子含量最高,在DNA类转座子中,MUDR和Fn-SPm家族的高倍数明显高于其他DNA类转座子.根据各类转座子在基因组上的实际分布和理论分布,对这些数据做卡方检验分析,最后发现:当自由度为25时各类转座子的X2均明显小于卡方值,所以这些转座子的分布含量符合理论含量.由此可见,转座子的分布是具有选择性的,每一类转座子的插入都影响毛竹的生长发育.深入的研究转座子在毛竹基因组中的分布有助于进一步的了解毛竹基因组的组成和进化以及对毛竹各组织器官的影响.
  • 摘要:水通道蛋白(AQPs)参与植物多种生理过程,在吸收土壤中水分、蒸腾作用、细胞伸长、维持细胞膨压和响应多种非生物胁迫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全基因组序列分析,获得了26条AQPs同源基因(PeAQPs),分别定位在26个scafflod上,多数PeAQPs由4个内含子3个外显子构成,编码的蛋白具有2个典型的NPA结构域和4个ar/R模体,分别属于PIPs、TIPs、NIPs、SIPs四个亚家族.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PeAQPs在毛竹根、茎、叶和鞘4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PePIP2;3和PePIP2;4主要在根中表达,PePIP2;7几乎只在叶片中表达;大部分PeTIPs在根中的表达量要比其它组织高;PeNIP3;1在茎中表达量最高,PeNIP1;4和PeNIP3;2在叶中表达量最高,PeNIP1;1和PeNIP2;2主要在鞘中表达;PeSIP1;1在茎中表达量最高,而PeSIP2;1在茎中表达量最低.干旱胁迫下PeAQPs的表达模式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在根和叶中分别有3个和9个PeAQPs受到明显诱导(p<0.01),NaCl胁迫下根和叶中分别有16个和2个PeAQPs受到明显诱导(p<0.01).由此表明,PeAQPs可能在竹类植物生长发育以及响应干旱和NaCl等非生物胁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摘要:紫黄素脱环氧化酶(VDE)是叶黄素循环过程中的关键酶,在植物防御强光破坏中起到重要作用.利用RT-PCR和RACE技术从毛竹中克隆获得PeVDE的全长cDNA序列,全长1723bp,其中ORF长1356bp,编码451个氨基酸.BLASTp序列比对,发现PeVDE与其他植物的VDE有较高的同源性,且有3个特殊的保守结构域:半胱氨酸富集区、脂质运载蛋白特征区和谷氨酸富集区.半定量RT-PCR和Western杂交检测PeVDE的组织表达情况,发现PeVDE主要在叶中表达.Real time PCR结果表明PeVDE的表达受光强诱导,在1500μmol·m-2·s-1的光强内表达量随着光强增加而上升,同时在强光(1200μmol·m-2·s-1)处理时,PeVDE的表达量先是快速上升,随后有所下降,趋向平稳.构建PeVDE过量表达载体,转化模式植物拟南芥突变体npq1.叶绿素荧光测定结果表明,与npq1突变体相比,转PeVDE基因拟南芥植株在强光下非光化学猝灭(NPQ)得到了恢复,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上升,光保护功能有所恢复.
  • 摘要:对于毛竹开花基因组的研究很少.应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毛竹未开花时的叶片和四个不同时期花进行转录组测序,分别得到68,305,136和67,617,866条clean reads.70%的reads比对上毛竹基因组和参考基因.转录组的测序和表达谱的分析对于鉴定候选基因是一个非常有用的途径.数据结果对于毛竹开花和年龄途径有更好的见解.转录组数据对于毛竹育种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因资源.
  • 摘要:拟南芥VERNALIZATION1(VRN1)基因是一个介导春化途径调控开花时间的基因.为了研究竹类植物中VRN1同源基因的功能,本文采用同源克隆技术从雷竹中分离到一个VRN1同源基因,并将其命名为PvVRN1.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245个氨基酸,与小麦、水稻中VRN1同源基因相似性分别为86.56%和88.98%.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PvVRN1在开花雷竹中的表达量高于未开花雷竹;在开花雷竹中,PvVRN1在秆、花、叶芽中表达量相对较高.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PvVRN1主要定位在细胞核.PvVRN1在拟南芥中的过表达使转基因植株矮小,花瓣和萼片比野生型的短,但是在开花时间上与野生型没有差异,表明PvVRN1基因可能参与雷竹花形态建成以及其它发育过程.本研究的结果为阐明竹子开花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 摘要:拟南芥中的FRIGIDA(FRI)基因是在开花途径中起着重要的抑制作用.本文已经从雷竹中克隆了FRI同源基因,命名为PvFRI-L.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该蛋白是核蛋白.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PvFRI-L在嫩叶、成熟叶、茎、竹鞭、笋及花芽中都有表达,且在花芽和笋中的表达量相对较高.转化拟南芥表明,与野生型比较35S::PvFRI-L转基因植株开花延迟,另外RT-PCR结果表明晚花可能是通过直接或间接地调控开花整合因子FT和FLC所引起的.与FRI启动子比较发现,P-box仅存在于PvFRI-L启动子中,而P-box是一个与赤霉素应答有关的元件.RT-PCR结果表明GA3处理后PvFRI-L基因表达下调.
  • 摘要:以筇竹(Qiongzhuea tumidinoda)实生苗为研究对象,选用9种不同配方轻基质与对照进行完全随机区组田间试验,系统研究不同轻基质配比对筇竹容器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轻基质配比处理A8树皮:腐殖质土:有机肥:复合肥=25%:50%:22.5%:2.5%,高粗生长中地径和苗高分别为0.314cm和36.56cm,比CK高26.61%和8.68%;根系生长指标根长和一级根数为21.500cm和32.00根;生物量为15.424g,比CK高70.21%;生理指标总N含量和Chl含量分别为3.460mg/g和37.420mg/g;苗木质量指数的高径比和根茎比分别118.577和1.700,皆小于其他处理,干物质量(生物量)为最大.Duncan分析基质配比A8与其他处理筇竹容器苗的生长、生理生态指标和苗木品质指标差异极显著,为筇竹容器育苗最优选择.
  • 摘要:早园竹(Phyllostachys propinqua)为禾本科竹亚科刚竹属植物,为散生竹类,即地下茎为单轴型,对北京地区早园竹竹鞭结构的生长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早园竹竹鞭生长量总体上随着竹鞭年龄的增大而减小;在一条完整的鞭系上,空芽数所占比例最大,笋芽所占比例最小,空芽所占比例随着鞭龄增大而增加;早园竹竹鞭主要分布在0~10cm的土层中,随着土壤深度增加,竹鞭分布逐渐减少;竹林开花后,竹鞭生长量明显减小,且竹鞭仅分布在0~10cm的土层中;开花竹林土壤中的有效磷含量明显降低.
  • 摘要:为研究合江方竹的退笋规律和机理,在其自然分布区海拔400~1200m范围内进行了两年的观察,结果表明:合江方竹的退笋节律与其发笋节律相似,日退笋量呈“少-多-少”的变化规律,而累计退笋量呈Logistic曲线增长;合江方竹退笋率高(可达67.10%),退笋量大(可超过3000个/667m2),以营养退为主且集中于发笋的末期,而不管是哪一时期发出的笋,其退笋的可能性均较大;合江方竹发笋10d左右的高生长速度可能是其退笋与否的早期判断依据;不同年份不同海拔的合江方竹具有不同的退笋规律,较高海拔处退笋率相对较高且进入退笋盛期较早;该竹种的营养退笋率与其发笋量、母竹胸径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林内最低气温、温度极差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研究认为,合江方竹的经营过程中,在其发笋前及时施肥,在发笋初期根据其高生长速度及时采割或清除可能退去的笋,以及采取适当的覆盖措施保温,可有效地降低退笋,保证笋产量和后续的竹产业发展.
  • 摘要:在进行竹类种质资源研究,承建世界竹藤标本馆(国际代码:ICBR)等项目的过程中,根据实地调查、野外采集、文献调研与专家随访等形式,基于与世界体系接轨的中国植物志英文及修订版Flora ofChina第22卷34属体系,以及巴山木竹属Bashania P.C.Keng&T.P.Yi替代青篱竹属ArundinariaMichaux等后续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整理报道处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的重庆市,其下辖23个市辖区、11个县、4个自治县,共82402.95km2的土地上,有竹类植物16属72种(表1),珍稀、特有种质比较丰富.基于Fo C 22,对易同培等先生编著,分别于2008年出版的《中国竹类图志》、1997年出版的《四川植物志·第12卷》、1997年出版的《四川竹类植物志》等专著及其后续研究文献所涉及到重庆的单竹属、慈竹属、绿竹属、茶秆竹属、筇竹属、月月竹属进行了系统学修正,将倭竹属中名更名为鹅毛竹属。将易书之马甲竹、笔秆竹、菲白竹、无毛翠竹,菲黄竹、铺地竹、翠竹、钓竹、南川镰序竹、坝竹、丰都镰序竹等进行学名更新,以便于国内、外对称应用。随着重庆竹类资源考察与采集深度的增加,可以逐步探明其多样性情况。
  • 摘要:目前,国内外对笻竹研究主要集中在无性系繁殖和栽培技术、开花结实的特性等方面,有关模拟干旱对笻竹种子萌发的影响到目前为止还未见报道。采用不同浓度的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条件,对笻竹进行渗透胁迫处理.结果表明:随着水分胁迫增强,笻竹种子的日相对萌发率、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均呈下降趋势;低浓度(5%、10%)胁迫可以促进笻竹种子胚根生长,而高浓度(≥15%)则具有抑制作用;与对照相比,随着PEG浓度的增加,笻竹种子初始萌发时间延迟明显,而在PEG浓度达30%时笻竹种子未见萌发;将在PEG浓度为30%条件下未萌发的种子用蒸馏水冲洗干净后,在通常发芽条件下进行发芽实验可以实现复萌.
  • 摘要:利用采自埃塞俄比亚的锐药竹种子于广东湛江播种育苗,对其两年生竹株的表型性状,以及叶绿素浓度、用FMS-2荧光仪对其叶绿素荧光参数、LiCor-6400P光合仪对其光合参数等生理性状进行测定分析.发现锐药竹单株存在一定表型性状差异,单株间的实际光化学效率存在一定的差异,Chla/b接近2.3,叶绿素b含量偏低,光补偿点偏低,当光强在800-1600μmol·m-2·s-1时,净光合速率仍未出现光抑制,表明锐药竹具有一定的耐荫性,且其对光照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为锐药竹种质资源的筛选以及潜在引种区的选择提供了思路.
  • 摘要:为探明异质水分生境下克隆分株抗氧化系统与光合色素的差异性响应,揭示竹子水分生理整合特征,以分株地下茎相连的美丽箬竹(Indocalamus decorus)盆栽苗为对象,设置3个盆栽基质相对含水率(90±5%(高水势)、60±5%(中水势)和30±5%(低水势))、2个水势梯度差(60%-30%和90%-30%)和3个间隔子长度(10±3cm、25±3cm和40±3cm)处理,测定克隆分株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质和光合色素含量,分析了美丽箬竹水分生理整合方向、强度与间隔子效应.结果表明,水分梯度和间隔子长度均会对美丽箬竹分株间水分生理整合产生影响,随分株间隔子长度增大和水势梯度差减小,低水势受体分株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和光合色素含量明显降低,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明显升高;供体分株水势越高,分株间间隔子越长,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和光合色素含量越高,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明显降低.研究表明在异质水分环境下美丽箬竹克隆系统发生了从高水势向低水势分株的水分转移,分株间水势梯度差越大、间隔子长度越短,水分传输的整合强度越高,低水势受体分株获益越明显.本研究为商品竹林水分管理提供了理论参考.
  • 摘要:本文对平安竹及其原种矢竹笋芽的发育过程进行了形态解剖学研究.结果发现:矢竹和平安竹笋芽的发育可以分为五个过程,即笋芽的休眠期、萌动期、发育前期、发育中期和发育后期;休眠芽基本上是一个尚未分化的初生分生组织结构,但已有箨叶原基,原形成层的分化;萌动期笋芽细胞开始活跃生长,髓分生组织开始大量增加,原形成层在长度、宽度及数量上都要大于休眠芽;发育前期的笋芽已具有明显的髓分生组织,节与节间的分化明显,笋芽基部出现了横生原形成层,维管组织雏形基本形成;发育中期的笋芽节与节间的分化明显,横生原形成层大量出现,芽体基部的维管束分化形成,导管、筛管、纤维已发育形成;发育后期笋芽维管组织的分化更加完善,后生导管的长度和宽度都有了很大增加,节部的结构基本形成,同时下部的一些节间髓细胞开始破裂.总体而言,平安竹与矢竹在整个地下笋芽发育过程中,其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表现基本一致,未见平安竹异型节间形成的特征.在笋芽出土伸长生长进行一段时间之后,平安竹节间细胞开始出现变异.本研究在细胞学层面率先阐明了平安竹异形节间形成的细胞学基础,为进一步阐明平安竹异形节间形成的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
  • 摘要:对已经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28种经济树种成果进行概述,比较了采用的测序策略、技术与方法,所利用的测序材料,分析了各物种全基因组的大小、基因数量、基因密度、基因均长、平均内含子长度、GC含量等结构特点,汇集了各树种系统发育中的基因组复制等重要分子事件,探讨了纤维素、木质素、糖与淀粉、油脂、抗性、生殖等重要生物经济性状的基因组学特征,展望了中国在基因组科学领域中的重要影响.
  • 摘要:本文采用电镜细胞化学技术对厚壁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Pachyloen')快速高生长期竹秆进行ATP酶超微细胞化学定位.结果表明:节间的伸长发育过程可以分为分生细胞期,伸长初期,快速伸长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在分生细胞期,细胞处于分生状态,在质膜、核膜、细胞器膜系统等上均有ATP酶活性;伸长初期的节间上部的基本组织细胞的质膜上均有ATP酶分布,且短细胞质膜上的ATP酶活性更高,而节间基部的各细胞均未观察到ATP酶活性.快速伸长期,节间基部基本组织的ATP酶活性较节间上部的高,细胞内存在大量的运输小泡,胞间连丝增多,在细胞的质膜、运输小泡膜、胞间隙及胞间连丝上均有ATP酶分布,ATP酶主要与新细胞壁物质的合成和运输有关.成熟期,只有节间上部的基本组织有少量ATP酶活性,其他部位均无明显的ATP酶沉积,基本组织、纤维细胞的细胞壁明显加厚,此时细胞已成熟,不再进行伸长.节隔缺失节的节间基部无ATP酶沉积;而在节部韧皮结细胞ATP酶活性较高.节隔的缺失不仅引起节部与节间与物质运输有关结构的变化,同时引起节间细胞壁的伸展性下降,从而使节间伸长生长停止.节部影响竹秆高生长的细胞学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摘要:本研究根据竹亚科En/Spm转座酶保守区域设计一对简并性引物,从毛竹、梨竹、孝顺竹、龟甲竹中扩增出了650bp左右的目标片段.目的条带经克隆、回收、测序等试验过程及相关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序列分析后,获得了206条En/Spm转座子DNA转座酶序列.这些核氨酸序列的长度变化范围为195~226bp,同源性变化范围为52.9%~100%.将这些核苷酸序列翻译成氨基酸序列后,将其与不同物种En/Spm类转座子转座酶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及聚类分析并构建进化树,可将其序列分类为Ba_Enspm1、Ba_Enspm2、Ba_Enspm3、Ba_Enspm4、Ba_Enspm5一共5大类.除此之外,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En/Spm类转座子虽起源相同,但在竹亚科不同竹种中却产生了分化,具体表现为来源于同一竹种的亲缘关系近且近乎集中分布.
  • 摘要:厚壁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Pachyloen')是毛竹多个变异类型中唯一一个有用材价值的优良新品种,但其分子遗传机制并不为人所知.利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从霜降节气开始,对从霜降、大寒、冬至、雨水、春分、谷雨6个节气采集的厚壁毛竹笋芽分别进行转录组测序,共捕获30555个基因,基因平均覆盖率79%.将不同节气的竹笋的转录组进行两两比较,首次证实厚壁毛竹笋在不同节气基因表达有差异,其差异表达基因数从2288个到12991个不等,进一步将这些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GO功能注释和KEGG Pathway富集性分析,并初步报道了DNA复制、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淀粉和蔗糖代谢3个代谢通路的基因表达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析了厚壁毛竹“竹壁特厚”等种质性状的分子调控模式及其机制.
  • 摘要:SCL3对植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调控作用.采用同源克隆的方法从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中分离到SCL3同源基因PeSCL3(GenBank登陆号:FP097535)的编码区(ORF)及其上游启动子序列(PeSCL3p).序列分析表明,PeSCL3的ORF为1335bp,编码一个444aa的蛋白,该蛋白与水稻SCL3的同源性高达93.9%.PeSCL3p为1358bp,含有脱落酸(ABA)应答元件ABRE、赤霉素(GA3)应答元件GARE-motif和P-box、干旱诱导MYB结合位点MBS等多种作用元件.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PeSCL3的表达组织特异性以及GA3、ABA、干旱和NaCl等非生物胁迫处理后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PeSCL3在毛竹叶中表达丰度最高,其次分别是茎和根,而鞘中的丰度最低;PeSCL3的表达受GA3的抑制,受ABA、NaCl和干旱的诱导.构建PeSCL3p∷GUS融合表达载体,转化拟南芥(Arabidposis thaliana).GUS染色检测结果显示,转基因植株的根尖、顶端生长点和子叶叶柄均被染成蓝色,尤其根尖染色最深,这表明PeSCL3对毛竹的生长发育(尤其是根系)可能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 摘要:叶绿素荧光是光合作用能量转换的探针,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PSⅡ反应中心的最大光量子产量)能够有效地反映植物受胁迫的程度.为了探讨金镶玉竹(Phyllostachys aureosulcata f.spectabilis),黄杆金竹(Phyllostachys aureosulcata f.aureocaulis)和菲黄竹(Sasa auricoma)3种观赏竹在北京地区的适应性,应用Dual-PAM-100和Imaging-PAM分别测定了3种观赏竹Fv/Fm的年变化规律,并获取了叶绿素荧光图像.结果表明,3种观赏竹的Fv/Fm均在夏季7月份达到最高,之后均呈下降趋势,其中金镶玉竹的Fv/Fm值在1月份达到最低(0.42),黄杆京竹在2月份达到最低(0.40).黄秆金竹和菲黄竹在6、7、8和9月份的Fv/Fm值均大于正常生长值(0.8),而金镶玉竹仅在7月份大于0.8.由此表明,3种观赏竹在北京地区多数时间受胁迫环境下生长,其中黄秆金竹和菲黄竹比金镶玉竹更适合在北京地区生长.
  • 摘要:本文对梁山慈竹体细胞突变体NO.30的生物量以及品质特性,如纤维素含量、木质素含量和纤维形态等相关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同龄的实生苗相比,NO.30突变体具有生物量大、纤维素含量高、纤维长、长宽比大等特性.尽管No.30突变体中木质素含量也有升高,但S/G值并没有明显改变,表明木质素脱除的难易程度并未受影响.基因表达分析表明,在No.30突变体中,纤维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CesA和木质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Prx基因明显上调,可能对其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的增加密切相关.
  • 摘要:作为具有极高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中国最重要的经济竹种,毛竹是世界上生长速度最快的物种之一.其奇特的笋竹生长发育特征备受研究者关注.本研究利用de novo转录组测序技术对毛竹笋发育的内在调控机制作了深入研究.结果,对毛竹快速生长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混合样和成熟茎秆通过Illumina HiSeqTM2000测序平台转录测序分别获得65,045,670和68,431,884的clean reads.差异表达分析共获得6,076条上调表达的基因和4,613条下调表达的基因.差异表达基因按照功能划分至细胞代谢,细胞运输,信号转导以及抗虫反应等多个类别中,分别涉及细胞壁代谢,碳代谢,氮代谢和信号转导等功能类别.其中植物激素相关基因1154个,占据差异表达基因总量的11%.结论,本研究对毛竹笋快速生长过程中的分子调控机制展开研究,为毛竹快速生长的后续研究提供生物信息学基础.
  • 摘要:TFL1同源基因在保持植物营养生长和花序分生组织特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竹子TFL1基因的功能尚不清楚.本文从绿竹(Bambusa oldhamii)中克隆得到了TFL1同源基因,命名为BoTFL1.聚类分析表明BoTFL1与其他禾本科的TFL1同源基因相似度为90%.定量PCR结果显示BoTFL1在花芽的表达量是营养芽的3.5倍.转基因结果显示,BoTFL1过量表达能够使拟南芥延迟5-9天开花,转基因拟南芥叶芽的发育和萼片均受到严重的影响,表明BoTFL1在调控竹子开花时间的发育以及花形态结构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互补实验表明BoTFL1能够恢复tfl1突变体除莲座花序数目以外的表型,表明BoTFL1的功能与TFL1功能相似.这些结果表明TFL1在竹子和拟南芥的功能是保守的.
  • 摘要:竹子开花具有独特的特征,其作用机制依然未知.为了研究竹子花发育的分子机制,本文从绿竹(Bambusaoldhamii)中克隆了一个花瓣发育相关的PISTILLATA同源基因,命名为BoPI.表达结果显示BoPI在花器官中高度表达且随着花器官的发育表达量逐渐增加,表明BoPI在竹子花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除在花器官表达之外,BoPI还在叶片和枝条中都有表达,表明BoPI可能参与叶片和枝条的发育.功能分析结果显示在野生型拟南芥中过量表达BoPI能够使萼片向花瓣转化;互补实验显示BoPI能够恢复拟南芥pi突变体的花瓣缺陷,这些结果表明BoPI在调控竹子的花发育的机制与拟南芥PI基因相似.BoPI和其他MIKC类基因相似,拥有一个C-末端序列但其功能存在争议.为研究C-末端序列的功能,本研究构建了缺失C-末端序列的载体(BoPI-ΔC),在野生型拟南芥中过量表达发现转基因植株的萼片向花瓣转变,与BoPI转基因植株的表型相似;酵母双杂交结果显示缺失C-末端序列的BoPI蛋白和BoPI蛋白均能与BoAP3蛋白发生互作,表明BoPI的C-末端序列对BoPI的功能可能不是必需的.
  • 摘要:2013年淅川竹博园从浙江安吉引进24个竹种试验栽培,初步认为红竹、黄秆乌哺鸡竹、高节竹、美竹等10个竹种能够适合淅川发展,建议进一步开展试验,适地适竹,分类经营,扩大试验栽培面积.
  • 摘要:为研究覆盖经营年限对雷竹林笋与土壤中Cd含量的影响,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选取了覆盖年限为0,1,2,4,8,10年的样地共计18块,采集其土样与笋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覆盖经营年限的增加,雷竹林土壤的酸化程度逐年严重,有机质含量显著上升.经营导致林地土壤Cd含量到10年时增加了163.6%,达到0.29mg/kg,超过了国家土壤二级限量标准的0.25mg/kg.同时有效态的Cd占总量的比例大幅上升,到10年时达到总量的55.3%,笋中Cd的含量也逐年上升,到10年达到0.048mg/kg,已接近蔬菜安全限量的0.05mg/kg.相关性分析表明,笋中Cd含量与土壤全Cd及有效态Cd都显著相关.因此,集约经营对雷竹林土壤与笋Cd含量造成了影响,应引起重视.
  • 摘要:早竹(Phyllostachys praecox f. prevelnalis)(又称雷竹、早园竹),为禾本科竹亚科刚竹属植物,本文是2006-2008年余杭区重点农业科技发展“早竹土壤改良与持续丰产应用研究”课题,以及后续实施中,采集早竹林土壤样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施肥管理要求和原则.
  • 摘要:对毛竹笋材两用林进行了施肥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同等施肥条件下,中坡、下坡位置对比上坡位置,初次出笋日期、出笋数量、单笋均重、新笋总重、新笋平均地径均无显著差异,而新竹的眉径和枝下高则比较显著.
  • 摘要:本文以杭州市富阳区春建乡覆盖雷竹林为对象,对不同分株数雷竹—竹鞭系统笋期各器官的有机碳含量的动态进行测定,分析雷竹笋期各器官及相连分株有机碳分布变化规律,以了解新竹个体生长短期内所需的大量有机碳来源.研究结果表明:单株、双株、三株雷竹-竹鞭系统中,雷竹样竹不同器官含碳率不同.覆盖雷竹林笋期不同阶段,各器官有机碳含量随时间变化差异均显著.不同分株系统之间随时间变化差异不显著,变化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笋期各器官有机碳含量明显减少,表明了雷竹出笋时各个器官的有机质发生了转移,但不同系统雷竹有机碳变化量不同.双株、三株等多株系统相连分株间有机质资源进行了转移.多株系统内部各株雷竹有机碳变化量不同,且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变化规律不一致.多株雷竹-竹鞭系统内不同株间有机质变化与出笋量、笋与母竹距离的关系以及有机质转移方向、转移强度等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究.
  • 摘要:为探讨大熊猫主食竹对野生大熊猫采食的响应机制,通过固定样方法和定位观察法,对栗子坪自然保护区野生大熊猫栖息地峨热竹无性系种群更新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栗子坪自然保护区野生大熊猫取食的峨热竹基径范围较广(6.00~17.58mm),平均取食11.48±0.21mm基径的竹子,不取食基径小于6.00mm的竹子.大熊猫采食后,中等强度采食样方的发笋率高于其他两种采食强度;中等和高等强度采食样方的成竹率显著高于其相应的对照样方;中等强度采食样方的成竹率在三种采食强度中最高.在退笋率方面,采食样方的自然退笋率显著低于其对照样方,而其虫退率则高于对照样方.新笋基径在同一采食强度的采食样方和对照样方之间,以及不同采食强度的采食样方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且与其残桩基径间也没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大熊猫的采食干扰对峨热竹无性系分株种群的更新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中等采食强度的作用最明显;峨热竹无性系分株种群的新笋基径并没有对野生大熊猫的采食干扰做出明显的反应,其大小仍能满足其取食的需求.
  • 摘要:净初级生产力(NPP)表征着植被光合生产的能力,反映了森林植被碳固定能力,是地表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RS和GIS为技术支撑,基于福建省MODIS影像(2012年)、森林资源清查毛竹样地数据、气象数据及DEM数据等,开展了毛竹林净初级生产力CASA模型的构建及福建省毛竹林NPP模拟估算.计算得出CASA模型中关键参数毛竹林最大光能利用率为2.4gC/MJ,并估算2012年福建省毛竹林NPP平均值为1169.10gC/m2/a.
  • 摘要:以赣南地区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的硬头黄竹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毛竹专用肥和对照处理硬头黄竹秆形特征调查,分析硬头黄竹秆形结构特征及毛竹专用肥的影响,以期为硬头黄竹的经营管理和综合利用提供依据和参考.结果表明:硬头黄竹节间长随节位数变化规律呈现“短-长-短”的变异模型.施肥提高了竹最长节出现的节位数和最长节的长度.施肥对壁厚和壁厚随高度的变化无影响,但会降低竹的尖削度,且施肥处理秆重随高度分布较均匀,因此施肥处理硬头黄竹秆形较好,利于加工利用.同时对各指标间进行了方程拟合,竹节间长与节位数、壁厚随与高度、直径与高度的关系可分别用二次方程拟合,施肥处理秆重与高度的关系可用线性方程拟合.竹秆重与胸径和壁厚存在显著相关性,与全高存在极显著相关性;秆高与胸径和壁厚存在极显著相关性;硬头黄竹的秆高模型为TH=1.544DBH0.484·WT0.58(3R2=0.734);秆重模型为CW=23.278DBH-0.186·TH2.861·WT-0.45(5R2=0.946).本研究有助于了解硬头黄竹秆生物学特性,并为加工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同时在指导竹林经营中进行施肥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为研究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施肥增产的内部机制,从而确定毛竹施肥的合理时期,以5种不同施肥模式的毛竹林为对象,利用超便携式调制叶绿素荧光仪MINI-PAM-II测定不同竹龄(Ⅰ、Ⅱ、Ⅲ度)不同施肥方式下毛竹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响应曲线的变化.结果表明:2m间距>2.5m间距>蔸施>3m间距>不施肥.说明2m间距施肥有利于提高毛竹叶片的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II量子效率(Y(Ⅱ))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P),降低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综合比较,垂直方向的最大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表现为:Ⅲ度竹>Ⅱ度竹>Ⅰ度竹.水平方向的最大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表现规律一致为:2m>2.5m>蔸施>3m>不施肥.2m间距实现了竹林有效生长,充分发挥竹林“低耗费,高收益”模式.为揭示毛竹林的快速生长机制和毛竹林的合理施肥方式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为揭示河竹的耐水湿机制,为河竹在水湿地和江河湖库消落带植被恢复中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河竹盆栽苗为试材,测定了淹水和人工喷灌供水处理3、6、12个月的河竹一年生竹鞭的根系生物量和主要养分元素含量,分析了河竹鞭根养分含量、化学计量比和养分积累量在淹水环境下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淹水3个月使河竹鞭根N、P、K含量显著降低,但对C、Ca、Fe、Mg等养分含量和C/P、N/P、N/K影响不明显,随着淹水时间的进一步延长,河竹鞭根养分含量、化学计量比和积累量发生明显变化,C、N、P、Ca含量和C/K、N/K、P/K降低,K、Fe、Mg含量和C/N、C/P、N/P升高;淹水6个月前对河竹鞭根养分积累总体上有明显抑制作用,但淹水12个月会使鞭根养分积累量显著升高,这主要源于根系生物量显著提高的贡献.研究表明,淹水3个月时,维持较高的养分内稳性是河竹应对胁迫环境的响应策略,随后通过土中根和水中根的大量生长来维持较高的养分吸收和积累能力,并进行养分化学计量比的适应性调节来适应胁迫环境.分析认为,河竹在长期淹水环境中能够维持生存,可以用于水湿地和江河湖库消落带植被恢复,也是净化富营养水体研究与应用的竹子材料.
  • 摘要:充分利用竹林的生态环境条件,开展了食用菌生产试验.结果表明,平菇和榆黄蘑等广温性食用菌品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在木屑培养基的条件下竹林食用菌产量分别达到了1344.87Kg/100m2和930.30Kg/100m2,笋壳培养基种植的竹林食用菌产量虽然较低,但具有出菇周期短且集中、生产成本低、生态环保、市场潜力大等优势.同时,通过食用菌的复合经营,竹林土壤中的K、P等营养元素含量显著增加,土壤酸化得到有效缓解,对竹林的可持续经营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 摘要:为探讨持续高温干旱灾害天气对毛竹林生长的影响,为毛竹林抗灾减灾及灾后恢复提供参考,调查分析了毛竹林持续高温干旱灾害特征及立地条件、经营水平等对立竹受损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持续高温干旱天气使毛竹叶片灼伤、枯黄、失绿变白,严重的全株叶片脱落;竹秆脱水、皱缩、枯黄,中下部位出现黑斑,局部表皮灼伤.竹龄越小受损程度越严重,1度竹死亡率显著高于2度及2度以上竹.海拔高度、坡向、坡位、土壤厚度、立竹密度、经营水平等对毛竹林立竹受损程度均有较明显的影响,其中海拔较高毛竹林高于海拔较低毛竹林,阳坡毛竹林显著高于阴坡毛竹林,且上坡>中坡>下坡,土壤厚度<50cm毛竹林明显高于土壤厚度>100cm毛竹林,立竹密度3750~4500株?hm-2和2250~3000株?hm-2毛竹林高于立竹密度3000~3750株?hm-2毛竹林,集约经营毛竹林高于粗放经营毛竹林.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持续高温干旱灾害对毛竹林的影响因子主要为土壤厚度、坡位,其次为海拔高度、坡向和立竹密度.总之,不同树种因自身特点和立地条件(海拔高度、坡向、坡位等)、林分结构及经营水平的差异在同等灾害条件下受损程度不同。
  • 摘要:竹材密度是其材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可有效预测竹材力学性质,指导竹材分级,保障竹产品质量安全。常见的竹材密度检测方法可分为两类:传统测试方法和射线法。而影响竹材密度变异的诸多因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身生长原因,如:竹种、竹龄、部位等,另一类是外界环境因素,如:经度、纬度、海拔、施肥、强风胁迫等。总之,竹材密度研究对于竹资源的优化利用和竹产品的性能预测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从近几年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竹材密度变异规律的研究逐步由传统宏观物理性质向微观甚至超微尺度解释密度变异机理方向发展;竹材密度检测方法从传统具破坏性的测定平均数据方式向保持竹材原貌的微密度测定转变;竹材利用的重点由对竹材的直接加工利用向现代多角度利用方向发展。虽然国内外竹材密度的研究已日趋成熟,竹材密度检测方法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仍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在此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从竹材化学组分含量变化角度出发,并结合其他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探究密度变异机理;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的协同作用,以保证竹材材质的最佳利用;探索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用于竹材密度测定,以增加其准确性与高效性,实现竹材的快速筛选。
  • 摘要:为深入研究巴山木竹综合开发利用价值,采用动态顶空套袋采集法收集其挥发性气体,用全自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了挥发性气体中有机化合物的种类与相对丰度.结果表明,巴山木竹挥发性有机物共25种,其中,酯类11种,相对含量82.85%;醇类3种,相对含量11.68%;有机酸5种,相对含量1.96%;醛类3种,相对含量1.23%;酚、酮各1种,含量分别为0.35%和0.03%.因此,巴山木竹具有潜在的缓解疲劳、减少焦躁、镇静等功效,以及抗菌、消炎的生理活性,对净化空气有一定作用,具有观赏保健功能.
  • 摘要:竹重组材是根据重组木的制造工艺原理,以竹材为原料加工而成的一种新型竹材人造板。以毛竹为实验材料,探讨了竹重组材生产过程中冷压工艺和热压工艺的关键技术参数对竹重组材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冷压工艺时,施胶量的大小对产品的性能影响显著,用10%施胶量压制出的竹重组材即具有较佳的力学性能和防水效果;竹束含水率12%时其力学强度最好;竹重组材的密度越高,其各项性能指标就越好;加热温度为135℃时,产品的各项性能最佳;加热时间选择15h较为合适.毛竹重组材综合的较优热压工艺条件为:压力2.0MPa,温度145℃,时间1.7min/mm.采用此工艺流程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生产能耗.
  • 摘要:酌古沿今,竹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积淀而成的西蜀园林园林艺术深厚.西蜀园林与竹文化密不可分,其历史进程、造园思想和艺术、园林风格和类型以及造园技法、审美理念及功能运用等,均少不了竹文化的参与.通过解析西蜀园林中的竹文化构成,概括出了西蜀园林中的竹文化内涵,即精神为魂、造园天然;信仰是天、传世浑然;园林拔萃、风格自然;诵诗言情、文采斐然;泼墨成竹,画意跃然.总结出了西蜀园林中的竹文化研究启示:以园林为载体借竹诗传情,更够彰显文化特征;引竹典故入景,可以深化文化精神内涵;用竹造景,创建现代新型园林景观;以竹画意,增添园林艺术感染力;继续弘扬和发展更新西蜀园林中的竹文化.
  • 摘要:雷竹林经营劳动力不足,是制约雷竹产业发展的障碍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不愿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劳动力工资越来越高是制约竹林集约经营的根本原因之一。经调查,大多数竹农家庭中存在劳动力不足的现象,只能依靠雇佣短工来弥补。近年来随着劳动力价格的不断攀升,致使从事雷竹林集约经营的农户持续减少,最终导致许多竹林粗放经营甚至不经营。因此,在雷竹林经营过程中采用竹林机械非常必要,目前已开发的竹林微耕机等机械是针对毛竹林设计的,政府应投入资金研发雷竹林经营所需机械。临安市雷竹林经营水平较高,但在不同乡镇和农户之间发展水平不均衡。有些农户缺乏科技和投入意识,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低下,使雷竹林成为低产竹林。有些农户为了追求眼前利益,采取掠夺性经营方式,连续多年对竹林进行覆盖栽培,破坏了竹林的可持续生产能力,造成竹林产量下降,林相衰败。覆盖物和覆盖方式是影响农户收入的主要因素。目前,临安市雷竹的覆盖物主要为砻糠、竹叶和稻草,覆盖物是雷竹高效栽培技术中最重要的材料,约占雷竹林经营成本的80%,因成本过高,使很多农户放弃雷竹林覆盖栽培技术。近年来,由于我国农资材料的价格及人工费用上涨较快,致使经营雷竹笋的竹农的经济效益不明显,有些农户甚至亏本,这些均打击了竹农的积极性。如何在不降低竹农收入的前提下,降低覆盖成本,是目前雷竹林经营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杭州竹业发展一些特点,就当前竹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提出组织开展竹产业的调研,做好竹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加强竹产业市场研究,引导竹产品的开发,促进竹产品需求的发展,培育区域品牌,发挥市场决定和引导品牌建设的基础作用,构建竹产业联盟,组建竹产业行业组织,以及政策引导,科技支撑,推动杭州竹产业的转型升级等可行性措施。
  •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崇义县竹产业的历史过程,在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技术措施,同时还分析了竹产业发展的三大效益,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阐述了竹资源培育技术措施和相关规划布局,提示了转变思想与体制创新的关系,进而提出林改后竹产业发展要创新发展思路,并且创新管理体制,保护机制,以及服务体系。
  • 摘要:咸宁是全国九大竹产区之一,享有“楠竹之乡”的美誉。经过长期建设,咸宁竹产业已有一定的基础,同时面临难得的机遇,将在未来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咸宁竹产业发展态势虽好,但与浙江安吉等地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安吉县竹业总产值112亿元,GDP贡献率达到30%。咸宁全市竹业收入仅占农业总产值的5%,资源优势没有转变为经济优势。主要体现在:栽培管理粗放,加工利用滞后,以及综合开发不够,为此,提出抓丰产培育,建设楠竹大基地,抓循环利用,建设加工大园区,抓市场营销,构建流通大平台,抓生态旅游,开发鄂南大竹海,抓科技创新,促进竹业大升级等可行性措施。
  • 摘要:福建省建瓯市玉山镇上房村高度重视毛竹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并已初步形成产业链条,促进了当地竹农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竹业成为富民兴村的重要支柱产业.本文通过分析上房村竹业开发前的现状、采取的主要措施、取得的主要成效和存在问题,总结了竹产业发展经验,提出大力推广毛竹林丰产高效生态培育技术,大力发展村级笋竹加工,大力培育专业合作社组织,以及大力扶持笋竹产业发展。
  • 摘要:林下经济,是充分利用林下资源和林荫优势,发展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使林业由单一传统的种植模式转变为能够容纳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本文以安吉县上墅乡刘家塘村为例,阐述了刘家塘村林下经济情况,论述了适合刘家塘村发展的林笋、林林、林禽、林酒、森林休闲等五种模式,而林下经济是一项新兴的富民产业,投入少、见效快、易操作、潜力大。它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阴优势从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并对发展林下经济提出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业多目标复合经营,可有效缓解林、农、牧矛盾。发展林下经济产业是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促进林农增收的重要途径。开展竹林生态立体复合经营模式,开发林笋、林林、林酒、林禽、森林休闲等复合经营模式与技术,转变经营模式。充分利用有限的林地资源,发展林下经济,符合当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客观要求。为了实现“以林养林”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立足生态,以林地生态系统为载体,通过林下土壤、空间及生物资源的循环综合利用,有效提高林地的经济产出和土地利用率,突破退耕还林后农民致富的瓶颈,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发展林下经济,倡导分类经营,根据自然条件,偏远和高山,交通不便,生产成本过高的竹林逐步退出生产经营,采用封山育林和人工促进,改造成林分质量更高、生态更安全的混交林、阔叶林;中下坡位的竹林采用“捏油、钩稍、护笋养竹、按年龄和密度合理砍伐”的粗放、生态的经营方针;交通便利、坡度适宜、山脚小面积立地条件好的竹要,高强度经营,开发笋用林或者林下套种等,获取较高效益。
  • 摘要:作者初步研究了湖南的竹文化资源,认为湖南优越的自然环境成就了丰富的竹类资源,勤劳智慧的先民创造了灿烂独特的竹文化,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这些竹文化犹如活化石至今仍然活力四射.在建设山区竹乡美丽乡村实践中,更有必要传承、弘扬竹文化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富民强县,建设美丽富裕的梦想家园.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