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减薄率

减薄率

减薄率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56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公路运输、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9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144825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材料导报、材料科学与工艺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第十三届全国膨胀节学术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塑性工程学术年会暨第四届全球华人塑性加工技术研讨会、2010年大型空分设备技术交流会等;减薄率的相关文献由459位作者贡献,包括理化检验-物理分册编辑部、林利、丁庶炜等。

减薄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9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44825 占比:99.90%

总计:144964篇

减薄率—发文趋势图

减薄率

-研究学者

  •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编辑部
  • 林利
  • 丁庶炜
  • 凃应宏
  • 刘冬
  • 吕冬
  • 徐鑫
  • 李荣锋
  • 杜丽影
  • 蒋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栋; 张明宇; 李广震; 王帅本; 张敏; 李雪梦; 苏春建
    • 摘要: 目的针对渐进成形中成形极限测量难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评定成形极限方法。方法选用08Al为实验材料,通过模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板厚下成形极限角和减薄率的关系,提出利用成形极限角和最大减薄率2个参数组合的方法判断薄板的成形极限,并通过数控实验验证提出方法的准确性,分析板厚对单点渐进成形工艺成形极限的影响。结果当板厚为0.8~1.5 mm时,随着板厚的增大,08Al板材的成形极限逐渐增大。结论这2个参数组合的方法可以很好地评价渐进成形工艺的成形极限,对金属板材单点渐进的精密成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工程价值。
    • 任广义; 王晓康; 王高明
    • 摘要: 对飞机翻边带筋肋板零件弯曲成形开裂问题进行研究,以危险区域减薄率为指标,基于数值模拟并结合试验研究了翻边加强筋处凹模结构形式、凸模与凹模间隙、坯料形状对弯曲成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口式凹模结构较斜坡式能有效抑制翻边加强筋根部的快速减薄;随着凸、凹模间隙增大,危险区域减薄率减小;坯料上设置的缺口有利于材料由加强筋顶部向根部转移,抑制了根部破裂但同时顶部缺口边缘破裂风险加剧。
    • 邱旭; 高新勤; 侯晓莉; 杨明顺; 王占军
    • 摘要: 在单点渐进管材翻边成形过程中,由于径向成形力大,容易引起管材起皱、破裂等缺陷,降低了成形质量和精度。现提出一种以球头金属棒代替旋压轮,以变角度形式进行薄壁金属管管端翻边成形的工艺方法,通过改变工具头与成形件之间的瞬时接触状态和材料的变形机理,降低成形力,提高成形质量。为验证该成形工艺的可行性,进行了金属管端单点渐进变角度翻边成形试验。结果表明:利用球头金属棒对管材进行变角度翻边,能够有效减小初始径向成形力,成形件的表面质量较好,表面波动幅度较小。
    • 詹玉婷; 王禹祺; 张明亮; 牛玉民; 靳凯
    • 摘要: 传统空心构件弯曲成形方法(如拉弯成形、压弯成形、推弯成形和绕弯成形等)以及近年兴起的三维自由弯曲成形技术一次仅能加工一根管件,这些弯曲方法难以成形具有三维回转特征的管件,而且加工效率逐渐跟不上工业应用需求。本文对空间管件定/转子式回转弯曲成形技术成形的管材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在不同工艺参数下成形后的管材残余应力和减薄率,进而得到较好的工艺参数。
    • 鲍立; 郑德兵; 李明阳
    • 摘要: 结合后轮罩量产零件的模面逆向数据及生产工艺参数,研究恒定摩擦参数和动态摩擦参数下后轮罩的成形仿真分析结果与量产零件成形状态的一致性。通过分析研究成形极限图、板料流入量和减薄率数据发现,动态摩擦参数下的成形仿真结果更接近量产零件成形状态,后续的整车同步成形开发应将动态摩擦参数应用到薄板软钢深拉深及铝板拉深类零件的成形仿真分析中。
    • 罗广权; 陈伟珍; 谢东津
    • 摘要: 小曲率半径弯管外侧减薄率难以达到国家标准规定、内侧失稳起皱,横截面畸变成为了弯管成形过程未能有效解决的技术难题。为探讨解决1.5D小曲率半径中频弯管过程出现的问题,基于ABAQUS有限元仿真分析软件,以大口径管材为研究对象,对中频感应加热1.5D小曲率半径弯管过程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探讨不同工艺参数下弯管壁厚变化率的变化情况,基于仿真模拟结果,详细分析了小曲率半径成形弯管的壁厚变化率、横截面形状的变化趋势,反映小曲率半径弯管成形方法的局限性和难以推广的困难,以及从设备上改变工艺参数的方案对小曲率半径弯管的成形质量改进有限。因此提出了施加反弯矩改进减薄率过大的优化方案,并通过结果模拟进行了验证。同时,利用ABAQUS软件良好的二次开发特性,通过用户子程序施加了移动热源,比较好的解决了感应加热弯管成形过程局部中频加热的温度场问题,建立管材弯曲成形过程的弹塑性热应力耦合模型,模拟仿真结果可为实际生产的工艺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性。
    • 王琛; 李维壮; 许镱巍; 田旺; 赵春江; 梁建国; 张国庆
    • 摘要: 采用滚珠旋压成形技术将Φ10.8 mm×0.5 mm的NCu40-2-1坯料管件加工成壁厚0.1 mm,0.05 mm的超薄壁管。研究发现随着减薄量增大,管件的表面粗糙度呈现缓慢增长趋势,并保持在0.2~0.3μm。检测织构的演变情况发现在滚珠旋压超薄壁管的减薄量超过80%后,随着壁厚减薄率逐步增加,织构相对强度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
    • 蒋磊; 赵磊; 廖敏; 冉奥阳; 陈俊伟; 张雄飞
    • 摘要: 针对某侧围外板成形过程中易发生开裂和面畸变等问题,对零件成形质量影响最大的拉深工序进行研究,基于AutoForm软件设计侧围外板拉深工艺模面,并建立拉深成形仿真有限元模型。通过工艺分析,确定了凸模圆角半径R_(p)、凹模圆角半径R_(d)、拔模角θ、拉深筋半径R_(b)、拉深筋弯曲圆角半径Rw为影响侧围外板成形质量的关键工艺参数,在此基础上设计5因素5水平的正交试验方案,以减小最大减薄率和增大最小主应变作为优化目标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评分和极差分析,获得最优工艺参数组合:凸模圆角半径R_(p)为R16 mm,拉深筋半径R_(b)为R8 mm,拉深筋弯曲圆角半径Rw为R4 mm,凹模圆角半径R_(b)为R20 mm,拔模角θ为35°。利用最优工艺参数组合对侧围外板进行成形仿真以及试模验证,获得了无开裂、无面畸变、成形质量良好的零件。
    • 赵博宁; 李宇; 罗若
    • 摘要: 以301不锈钢为研究对象,对其圆孔翻边成形过程进行了分析和优化。首先根据传统经验法计算的成形参数确定数值模拟方案,然后利用有限元软件Dyanform对各个方案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对比分析成形后零件最大减薄率、成形高度、成形极限从而确定了310不锈钢翻边件成形时凸模圆角半径和预制孔径最合理的范围,最后用数值模拟确定的最佳凸模圆角半径和预制孔径,进行模具设计并进行生产验证。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确定的最佳的圆角半径RT=5.0mm,预制孔径为d=覬14mm达到生产要求。
    • 白月香; 黄昭明; 王利; 张勇明; 沈晨
    • 摘要: 目的研究精密多步冲压成形过程中圆筒形件出现的成形性问题。方法基于正交试验设计和极差分析方法、BP神经网络建模以及遗传算法得到最优工艺参数,研究制件成形过程中相关工艺参数对减薄率的影响。结果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和极差分析,获得各参数对极大减薄率的影响主次顺序为拉延摩擦因数>拉延压边力>反拉延摩擦因数>反拉延压边力,相对最优工艺参数如下:拉延摩擦因数为0.200、反拉延摩擦因数为0.100、拉延压边力为50 kN、反拉延压边力为30 kN。极大减薄率的仿真极值为0.1444、极小减薄率的仿真极值为-0.1277;以极大减薄率为成形质量评价指标,经BP神经网络建模并结合遗传算法寻优,获得最优工艺参数如下:拉延摩擦因数为0.200、反拉延摩擦因数为0.159、拉延压边力为55 kN、拉延压边力为40 k N,极大减薄率预测值(0.1349)与仿真值(0.1401)的相对误差仅为3.7%,优化后的制件成形质量良好。结论所提出的方法对量化调整制件的成形工艺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