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凝血检测

凝血检测

凝血检测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171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内科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107018篇;相关期刊60种,包括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国际检验医学杂志、实验与检验医学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三届华北三省两市检验医学学术会议、2018广东省医学会检验医学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南方检验医学学术会议、首届中原检验医学论坛等;凝血检测的相关文献由358位作者贡献,包括余波、孙海旋、杨意枫等。

凝血检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7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107018 占比:99.99%

总计:1107099篇

凝血检测—发文趋势图

凝血检测

-研究学者

  • 余波
  • 孙海旋
  • 杨意枫
  • 林佳慧
  • 梁伟国
  • 王弼陡
  • 吕丹辉
  • 杨维
  • 沈国金
  • 王醒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岩; 王宇飞; 朱潇一; 王晓宁; 刘冰
    • 摘要: 自然流产(SA)是妇产科最常见的妊娠并发症之一。育龄期女性发生1次SA的风险约为10%,复发性流产(RSA)的发生率为1%-5%,RSA的复发风险随着流产次数的增加而上升,近年来受到持续关注。RSA发病原因复杂,其中凝血失衡引起高凝是核心,所以及时发现患者高凝是关键。血栓弹力图(TEG)是以全血为检测样本,以细胞学为基础的凝血检测模式,能够完整监测从凝血开始至血凝块形成及纤维蛋白溶解的全过程,具有全血检测、用血量少、操作简便、测定时间短等优势,可对凝血和纤溶系统进行动态监测。本研究旨在观察TEG对于RSA凝血功能的临床检测价值,比较TEG各个参数对于RSA的意义,期望能对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凝血信息。
    • 薛雨佳; 李子坚
    • 摘要: 在静脉血栓栓塞及血小板减少等疾病中,出血与血栓形成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及时评估出血及血栓形成的风险和监测抗凝药物或止血药物的治疗效果就变得至关重要。传统的凝血检测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比值(INR)]不能全面地反映体内凝血过程,因而不能可靠地用于预测体内的出血、凝血情况。全凝血试验如血栓弹力图、凝血酶生成试验和血栓动力学分析因可以反映凝血全过程,被认为较传统凝血试验能更有效评估出血及血栓形成风险。本文对血栓弹力图、凝血酶生成试验和血栓动力学分析3种全凝血试验的原理进行综述,阐述其与传统凝血试验相比的优势,以及目前存在的局限性,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临床应用价值。
    • 罗国菊; 寿炜龄; 陈倩; 刘丹; 吴卫
    • 摘要: 目的对Sysmex CN-3000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常规凝血七项进行性能验证。方法依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EP文件及行业标准WS/T406-2012文件,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抗凝血酶(AT)的精密度、准确度、线性范围、方法间比对、携带污染和参考区间等性能进行验证,并比较Sysmex CN-3000与Sysmex CS 5100仪器的APTT凝固曲线报警信息。结果APTT、PT、FIB、TT、D-dimer、FDP和AT的实验室内总不精密度(CV-_(实验室内))分别为0.79%~2.63%、2.14%~3.34%、3.49%~4.87%、1.60%~2.37%、3.81%~4.02%、2.54%~2.97%、4.12%~6.57%,准确度结果均在靶值允许范围内。线性验证的理论值和实测值的线性回归方程斜率在(1±0.05)范围内且R^(2)≥0.995。所有项目在Sysmex CN-3000与Sysmex CS-5100两台仪器之间结果一致性好,且在医学决定水平处的偏移均在可接受范围内。25例标本在CS-5100仪器有早凝或凝固曲线报警,其中88%(22例/25例)的标本在CN-3000仪器无类似报警。所有项目参考区间验证通过。结论CN-3000全自动血凝仪性能验证符合要求,可用于临床标本的检测。
    • 齐迅捷; 张婧; 熊远辉; 彭梅
    • 摘要: 目的应用EP7-A2文件评价脉络宁注射液、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注射用灯盏花素3种中药注射液对凝血检测项目的干扰研究。方法根据EP7-A2文件“配对-差异”实验对3种中药注射液干扰物进行筛选确认后,再利用“剂量-效应”实验对中药注射液浓度与凝血检测干扰效应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脉络宁注射液和丹参多酚酸对PT、FIB、TT、APTT4个项目均存在干扰;灯盏花素注射液对PT、FIB、TT、APTT4个项目不存在干扰。脉络宁注射液浓度与其对PT、FIB检测的干扰程度呈正相关,对TT、APTT检测的干扰程度呈负相关。丹参多酚酸与其对PT、FIB、APTT检测的干扰程度也是呈正相关.对TT检测的干扰程度则是呈负相关。结论脉络宁注射液和丹参多酚酸注射液对凝血检测项目存在一定程度的干扰,灯盏花素注射液对凝血检测项目不存在干扰。
    • 陈前萍; 匡新
    • 摘要: 目的 探讨常规凝血检测与血栓弹力图(TEG)对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价值.方法 根据患者脑梗死复发情况将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预后不良)和观察组(预后良好),每组43例.比较2组常规凝血试验指标水平、TEG参数水平.结果 2组入院时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计数(P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观察组凝血形成时间、凝血反应时间长于对照组,α角小于对照组,最大振幅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后,观察组最大振幅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G检测指标参数与常规凝血检测指标水平具有互补性,且在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中具有一定价值.
    • 江灿花; 罗俭权
    • 摘要: 目的 探索血栓弹力图联合凝血检测方法在凝血功能异常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146例凝血功能异常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73例.试验组应用血栓弹力图和凝血检测联合方案,对照组应用凝血检测方案.分析患者常规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与血栓弹力图参数[凝血反应时间(R)、血细胞凝集切线与水平夹角(α-Angle)、血细胞凝集块形成时间(K)、凝血指数(CI)、最大振幅(MA)]相关性;对比两组患者预后相关指标(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死亡率).结果 凝血功能异常患者PT、INR与血栓弹力图中R、K呈负相关关系,与α-Angle、CI、MA呈正相关关系;TT与R、K呈正相关关系,与α-Angle、CI、MA呈负相关关系(P0.05).试验组住院时间(6.54±0.45)d、机械通气时间(1.46±0.08)d,均短于对照组的(13.27±4.39)、(4.18±0.2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栓弹力图检测与凝血检测中的部分检查结果有一定的相关性,凝血功能异常患者采用血栓弹力图联合凝血检测能够一定程度上预测患者的预后情况,且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 陈建丽
    • 摘要: 目的:探究血常规和凝血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转归期的价值及安全性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某院60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TIMI危险评分对患者实施分组,≤4分者32例设为观察组,>4分者28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常规和凝血指标,探究其在AMI患者转归期的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血常规PLT、NLR、PL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APTT明显较低,ATIII则较高,两组差异经过统计学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和凝血指标能够反映出AM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帮助评估患者转归情况,为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可予以推广.
    • 扶梅; 司士辉; 冯浪霞; 张润
    • 摘要: 使用33 MHz压电石英晶体作为传感元件,基于DDS固定频率激励与智能化相位响应,研制了一款高频相移压电石英传感系统.采用凝血试剂干粉修饰法制备了一次性血凝检测片,提出了一种基于微分数据处理方式监测凝血时间的新方法.与标准的凝血时间相比,该方法的测量误差低于10%,表明该系统具有即时检测凝血时间的潜力,为小型便携式血凝检测仪的开发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 刘亚楠; 王大刚; 周淳; 郭晶晶; 徐飞; 马建和; 王雅杰
    • 摘要: 目的 分析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相关实验室检测指标,筛选可用于临床监测并提示出血可能性、严重程度的指标.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本院因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入院患者;动态收集患者中3个月前未出血(53例)、入院第一次和出院前最后一次凝血(172例)指标,比较自身对照数据,分析其对于患者出血可能性提示作用.并根据入院时出血量将患者分为轻、中、重3组,分析凝血指标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GB)、脉搏、血压等指标,筛选出对患者出血严重程度有意义指标.选取本院同期肝硬化未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患者(53例)凝血检测作为对照组,同出血前3个月患者凝血指标作比较,找出有出血危险性的提示指标.结果 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3个月前凝血数据与出血入院时数据比较,提示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imer)低于出血入院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高于出血入院时,其中PT、Fib、TT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患者入院和出院时凝血指标,结果提示,入院时PT、TT高于出院时,APTT、Fib、FDP、D-dimer低于出院时,其中PT、APTT、TT、Fib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定性比较时,出血组入院时与出院时比较,提示APTT、TT、Fib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轻、中、重度出血患者各指标,提示TP、ALB、Fib变化同出血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未出血组与出血组出血3个月前凝血指标比较,提示PT、APTT、TT、FDP、D-dimer未出血组低于出血组出血3个月前,Fib高于出血组出血3个月前,其中TT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肝硬化伴出血临界状态患者应重点监测PT、Fib、TT指标.发生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后Fib、TT是监测凝血功能状态有效的方法.出血发生后在监测凝血指标的同时重点关注TP、ALB、Fib、TT结果,可以辅助判断出血严重程度.普通肝硬化患者应重点关注TT值,可提示有出血隐患.
    • 郑欣; 胡骏; 张雪清; 张俊; 姚冬婷; 胡晓波
    • 摘要: 目的 评价运用六西格玛(6σ)管理方法缩短门诊凝血项目实验室内样本周转时间(TAT)的效果.方法 通过界定、测量、分析、改进、控制五大步骤,对门诊凝血项目实验室内TAT较长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改进措施,并落实.比较改进前后TAT的差异.结果 改进后,门诊凝血项目实验室内TAT中位时间由改进前的127.5 min缩短到66.0 min,达标率由47.0%提高到93.9%,百万机会缺陷数(DPMO)由53.0035%降低到6.1002%,改进前后的TAT和TAT达标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σ管理方法可显著缩短门诊凝血项目实验室内TAT,有助于优化检验流程,值得临床实验室推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