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溶血

溶血

溶血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3659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内科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81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1363篇;相关期刊752种,包括国际检验医学杂志、检验医学、实用医技杂志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第九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第三次全国免疫诊断暨疫苗学术研讨会、第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术会议等;溶血的相关文献由8017位作者贡献,包括赵明、彭师奇、刘伟等。

溶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81 占比:62.34%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41%

专利文献>

论文:1363 占比:37.25%

总计:3659篇

溶血—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翟卫民
    • 摘要: 一转诊病例患猫呈严重溶血性黄疸、高胆红素血症,症状多变,化验报告与症状变化矛盾,诊断及治疗出现困境。通过调理食欲,对症治疗、驱虫,症状出现转机,食欲增加,黄疸消退速度加快,溶血症状得到改善,配合精心护理,患猫得以痊愈。文章对治疗过程加以记录分析,以期为黄疸病例诊疗提供新思路。
    • 王素云; 孙素珂; 王曼甄; 孙春杰; 刘清佳
    • 摘要: 目的探讨生物等效性试验中影响采血溶血的可能因素。方法选取520例参与生物等效性试验的受试者作为观察对象,共采集19625个血液样本,根据是否溶血将受试者分为溶血组(904例)和非溶血组(18748例),比较2组受试者的年龄、性别、采血季节、试验周期、采血护士工作年限、是否拍打采血部位、静脉穿刺次数、止血带绑扎时间、静脉通畅度、采血管类型、采血方法,并对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在采集的19652个血液样本共904个样本出现溶血,溶血发生率为4.60%。溶血组和非溶血组采血季节、试验周期、采血护士工作年限、是否拍打采血部位、静脉穿刺次数、止血带绑扎时间、静脉通畅度、采血管类型、采血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冬季采血、四周期、拍打采血部位、多次穿刺、止血带绑扎时间长、静脉不通畅、使用肝素管以及采用注射器经留置针采血是促进溶血发生的独立因素。结论在采血环节,应针对促进溶血的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防范溶血的发生,从而为生物等效性评价提供合格的样本。
    • 牛姝人
    • 摘要: 目的探讨溶血及脂血对血液标本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在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体检的106名健康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对象进行血液标本的采集,分别将单份标本装入3支真空采血管中,并将其制备成正常血清标本(对照组)、溶血血清标本(溶血组)以及脂血血清标本(脂血组),之后采用全自动化生化分析仪对3组标本进行生化检验,比较分析溶血组、脂血组和对照组生化指标的检验结果。结果溶血组的尿素氮、白蛋白、总蛋白、总胆红素(TBI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葡萄糖、肌酸激酶(CK)等生化指标与对照组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血组的白蛋白、TBIL、AST、ALT、葡萄糖等生化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标本出现溶血、脂血的情况,会影响部分生化指标的水平,造成生化检验结果的不准确,因此临床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
    • 宋婷婷; 杨三花; 张静; 李颖; 任涛; 杨一帆; 王文超
    • 摘要: 目的:将外周静脉血标本溶血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规范儿科外周静脉血标本采集流程,提高护士对实践证据应用的依从性,改善患儿结局,提升临床护理质量。方法:遵循证据检索金字塔的原则,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评价文献质量,最终纳入1篇循证指南及1篇证据总结,总结14个证据。通过FAME评价,产生8个最佳证据,并转化为7个临床审查指标。遵循澳大利亚JBI循证实践模式,进行了证据应用前基线审查、证据临床应用、证据应用后的二次审查和障碍因素分析。以护士对每条审查指标执行率、外周静脉血标本溶血发生率及护士预防外周静脉血标本溶血的相关知识水平来评价证据应用的效果。结果:证据应用后,7个审查指标中的6个指标执行率明显提高(P<0.001);外周静脉血标本溶血发生率明显下降(P<0.001);护士基于循证的预防外周静脉血标本溶血的相关知识水平明显提高(P<0.001)。结论:将预防外周静脉血标本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规范了静脉血标本的采集流程,提高护士循证依从性,从而降低了外周静脉血标本溶血发生率,提高了儿科护理质量。
    • 侯世豪; 杨波; 韦忠恒
    • 摘要: 癌症仍然是威胁人类生命安全最可怕的疾病之一,预计2040年全球新发癌症将比2020年增加47%[1]。目前针对癌症的治疗手段,在一些早中期阶段的癌症中有所建树,对于伴有转移或复发阶段的癌症疗效欠佳[2]。在广泛的研究中,蜂毒[3]在多种恶性肿瘤中显示出抑癌作用,蜂毒肽是蜂毒的主要活性成分和抗肿瘤成分[4]。本文就蜂毒肽的抗肿瘤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并重点阐述蜂毒肽联合放、化疗及靶向治疗的优势和临床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和前景。
    • 潘永康
    • 摘要: 目的:分析溶血对采取电化学发光微粒免疫法测定胰岛素、C肽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81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在空腹状态下采集血液,之后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后0.5 h、1 h、2 h、3 h采集血清,之后进行标本溶血,对不同标本进行血清胰岛素、C肽的测定,比较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溶血前胰岛素与C肽的检测结果分别为(36.11±2.25)μU/m L、(6.51±0.51)ng/m L,溶血后分别为(30.14±2.35)μU/m L、(5.88±0.48)ng/mL,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岛素的浓度同标本溶血以及放置时间呈现出负相关关系。结论:采取电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测定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与C肽水平,若是标本发生溶血可引起检测结果的降低。
    • 罗微; 陈璐璐; 何旭
    • 摘要: 目的探讨和分析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的临床价值,从而为临床输血的安全性提供指导和保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2月在本院进行输血治疗的53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输血前不规则抗体检查,分析患者不规则抗体阳性率及类型。结果535例患者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为3.18%。男性患者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为0.98%,女性为6.14%,其中有妊娠史者阳性率为8.89%,无妊娠史者阳性率为2.15%;患者中有输血史者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为4.36%,无输血史者为1.05%,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7例不规则抗体患者主要类型为抗-C型、抗-D型、抗-E型、抗-M型和非特异性抗体。其中以抗-E型(29.41%)、抗-M型(35.29%)占比最多。输血后观察到患者中出现2例不良输血反应,占比0.37%,其中过敏和发热各1例。经对应治疗后好转,不影响患者治疗。结论输血前不规则抗体检查对保证输血安全、提高输血疗效、减少或杜绝溶血等不良输血反应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 张永华; 黄勇翔; 张成磊
    • 摘要: 目的探讨离心条件和溶血对高敏肌钙蛋白(hs-cTn)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80例胸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hs-cTn结果分组,不同离心条件处理后检测结果。另外配制不同溶血程度的hs-cTn样本,观察结果的变化。结果低浓度组标本经5、10、15 min离心后,结果偏移分别是13.51%和15.48%,大于中浓度组(5.78%和10.17%)和高浓度组(1.88%和4.28%)。低浓度组以3000 r/min离心5 min,与其他条件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溶血程度的条件下,L组结果增高幅度最大,最大偏移为20.65%;H组偏倚很小,不超过1%。另外,L组中各结果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组中除2 g/L外,其他各组结果与0 g/L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离心条件、标本溶血都会对hs-cTn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可以用4000 r/min离心5 min条件代替3000 r/min、10 min条件,以缩短标本检测时间。
    • 张文娟; 胡敏; 张婷婷; 陈若虹
    • 摘要: 目的通过对3种不同品牌的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活性检测试剂进行溶血干扰实验,寻找有较强抗溶血干扰能力的试剂。方法收集40例血清标本,用3种试剂检测CK-MB活性,人为对标本造成溶血后,再一次检测CK-MB,比较同一试剂溶血前及溶血后结果的差异。依据EP7-A2文件,收集CK-MB在医学决定水平处的2个样本,用红细胞裂解液作为干扰物,加入样本中配制成血红蛋白呈梯度分布的5份样品,以无干扰样品为对照,验证3种试剂的抗溶血干扰能力。结果40例标本溶血前后的CK-MB检测结果的配对t检验显示:关东试剂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33,P=0.974),美康(t=6.966,P<0.01)和罗氏(t=7.824,P<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血红蛋白浓度为250 mg/dL时,对关东试剂检测CK-MB低值样品(约28.5 U/L)无干扰,在血红蛋白浓度为500 mg/dL时,对关东试剂检测高值样品(约85.0 U/L)无干扰。在血红蛋白浓度为125 mg/dL时,对美康试剂检测高值样品无干扰,对美康试剂检测低值样本以及罗氏试剂检测低、高值样品均有明显正干扰。结论溶血对美康及罗氏试剂有明显正干扰,关东试剂有较强的抗溶血干扰能力。
    • 向燕君; 周瑶; 冯兰英; 刘艮英; 谭明英
    • 摘要: 目的:探究溶血对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NSE检测中发生溶血的影响因素,并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对策。方法:随机选取1499名NSE检测项目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罗氏e601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受试者血液标本的溶血程度,同时采用罗氏e601仪器的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受试者的血清NSE水平,记录患者的人口学信息,观察溶血对NSE检测结果的影响及不同送检方式对标本溶血的影响,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影响NSE检测患者发生溶血的因素。结果:通过对二次复查患者的溶血和非溶血标本NSE检测结果的对比分析,溶血标本NSE测定值明显高于未溶血标本的测定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随着溶血程度的升高,对NSE测定值的影响越大。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送检方式和病种是发生溶血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传统送检方式、<20岁和40~49岁、50~59岁、占位病变是NSE检测中发生溶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溶血是NSE检测的影响因素,NES检测患者发生溶血与年龄、病种、送检方式等因素有关。在实际检验中,应该采用专人专送的送检方式,尽量避免摇晃和碰撞,同时在临床工作中要重点关注占位病变、20岁以下及40岁以上患者NSE标本的采集及配送,及时进行有关溶血指标的检测,采取有效的检测措施,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