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分子探针

分子探针

分子探针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1162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肿瘤学、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9篇、会议论文38篇、专利文献132636篇;相关期刊218种,包括中国医疗设备、磁共振成像、功能与分子医学影像学杂志(电子版)等; 相关会议29种,包括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第十二届全国放射性药物与标记化合物学术交流会、中国海洋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等;分子探针的相关文献由2734位作者贡献,包括曾文彬、吕锋骅、李孟华等。

分子探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9 占比:0.31%

会议论文>

论文:38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32636 占比:99.66%

总计:133083篇

分子探针—发文趋势图

分子探针

-研究学者

  • 曾文彬
  • 吕锋骅
  • 李孟华
  • 杨继
  • 李心
  • 罗凌云
  • 文明
  • 不公告发明人
  • 丰田健太郎
  • 佐治英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摘要: 2022年3月16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探针与荧光成像研究组研究院徐兆超团队发展出在酸性条件下可自闪烁的单分子定位超分辨成像荧光探针LysoSR-549,实现了在12 nm/20 ms时空分辨率下长达40 min的全细胞溶酶体解析。长时间超分辨荧光成像对于揭示纳米尺度的细胞器动力学和功能越来越重要,但由于缺乏高度光稳定和环境敏感的荧光探针为研究工具,一直以来,科研人员对细胞器互作网络的功能和调节机制,尤其是细胞器纳米级全景分布和时空过程所知尚少。
    • 江峥; 胡江春; 王楠
    • 摘要: 米曲霉中往往含有完整的环匹阿尼酸(cyclopiazonic acid,CPA)毒素生物合成基因簇。鉴于CPAs对食品安全的潜在威胁和其不同的存在形式,依据CPA的生物合成机制推测可将外源氟代前体探针化合物嵌入CPA生物合成途径,从而形成氟代物用于靶向检测。结果显示,米曲霉CPA合成途径可以接受5-F-L-Trp为底物并经CpaS酶合成5-F-cAATrp。由于该化合物并不是其下游催化酶CpaD的合适底物,因而无法启动下游后修饰步骤,造成了5-F-cAATrp在菌株中富集。利用CPA生物合成途径对代谢产物的富集效应实现对CPA毒素更加方便和特异性的检测,这对于建立新型CPA毒素检测方法,保障食品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 李晴; 沈陈金鑫; 薛付冲; 李贤慧; 郑豪; 耿倚云; 许静远; 邓张双; 周怡青
    • 摘要: 天然产物因其结构新颖性、生物相容性和功能多样性成为现代药物研发创新的重要源泉.传统植物来源的天然产物生物合成途径研究主要基于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联合分析和生物学功能验证,具有一定局限性.基于小分子探针的化学蛋白质组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植物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解析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以胆固醇、原花青素、桑白皮中Deils-Adel类型天然产物和甜菊糖苷等天然产物为例,简要概括了近10年来分子探针和化学蛋白质组学在天然产物生物合成途径解析中的应用.
    • 汪楷淳; 刘楚轩; 郑元元
    • 摘要: 血栓是导致缺血性中风、急性心肌梗死等多种缺血性疾病的主要元凶,每年造成大量的死亡和伤残,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致死性病因之一。因此,高效准确的检测血栓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重要意义。传统影像学技术如CT、MRI和超声等主要依赖非特异性的成像手段进行疾病的检查,不能显示分子改变和疾病的关系,易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交叉学科的融合,影像学已进入分子影像的时代,即应用影像学方法,对活体状态下的生物过程进行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定性和定量研究。分子靶向探针因其对靶点的高特异性,呈现高对比度的显影效果,加之可以实现多模态成像和诊疗一体化的潜力,有望在分子水平发现疾病,真正达到早期诊断和治疗。本综述将对目前已有的分子靶向探针在血栓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行详细的归纳阐述。
    • 胡园(综述); 王朋(审校); 代文莉(审校)
    • 摘要: 近年来,以前列腺癌特异性膜抗原(PSMA)为靶点的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显像在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分期、疗效评价及生化复发监测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随着研究的进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PSMA在肾癌、肺癌、肝癌、乳腺癌、甲状腺癌、神经胶质瘤等非前列腺肿瘤中也存在表达。本文综述了PSMA在非前列腺肿瘤中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 李悦; 童彤
    • 摘要: 肿瘤微环境与肿瘤的增殖、血管生成、侵袭、迁移和耐药性等密切相关,因此检测肿瘤微环境有助于深入了解肿瘤发展进程,利于临床评估并改善治疗方案。将MRI与纳米探针相结合,有望无创地获取实时、高分辨率、细胞水平乃至分子水平的肿瘤病理信息。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基于肿瘤微环境特征设计的响应性MRI纳米探针的研究进展。
    • 唐芮; 胡雅琴; 何红叶; 林晓红; 万莉; 李攀
    • 摘要: 目的制备一种癌细胞膜包被的相变纳米分子探针,观察其体外光声/超声双模态成像效果,并探讨其靶向同源乳腺癌细胞的能力及光热治疗(PTT)杀伤效果。材料与方法通过化学裂解和反复冻融提取乳腺癌4T1细胞膜(CCM),然后以双乳化法联合膜挤压法制备CCM包被的同时携载全氟戊烷(PFP)和Fe_(3)O_(4)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相变分子探针(CPFP-NPs);考察CPFP-NPs基本表征,并研究其同源靶向乳腺癌细胞、光声成像及液气相变增强超声显像的能力;观察CPFPNPs在不同浓度及不同功率激光辐照时的光热性能;以AM/PI活死细胞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评估其对乳腺癌细胞的PTT杀伤效果。结果成功制备纳米探针CPFP-NPs,呈球形“壳核”结构,大小均一,平均粒径为(237.17±2.60)nm,表面电位为(-19.50±0.27)mV;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纳米探针可靶向同源4T1细胞(靶向结合率达92.01%);CPFP-NPs在体外可增强光声成像,光声信号随纳米粒浓度升高而增强,经激光辐照后,CPFP-NPs发生相变并增强超声成像。CPFP-NPs联合激光辐照,对4T1细胞具有明显的光热杀伤效应,细胞凋亡率高达95.97%。结论研制了一种乳腺癌细胞膜包被的光声/超声双模态相变分子探针,该探针具有良好的靶向同源肿瘤的能力,并可以显著增强肿瘤双模态显像及PTT效果。
    • 冯中政; 孙华; 陈龙; 陈东雪; 朱华
    • 摘要: 分子影像在肺部疾病诊断、疗效监测、预后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F-氟代脱氧葡萄糖(;F-Fludeoxyglucose,;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and computed tomography,PET/CT)在肺部恶性肿瘤中的价值也得到多线临床指南推荐。然而,仅依靠;F-FDG PET/CT显像鉴别肺部良/恶性疾病的价值有限,新型分子探针的研发是提高分子影像对肺癌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的有效方法。本文从代谢型、受体型(以肿瘤免疫治疗程序性死亡蛋白-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靶点为例)等分子探针的构建、显像流程等方面综述,以期对分子探针指导肺癌的诊疗有所帮助。
    • 李博; 杨童; 刘锦; 蒋鹏; 周倩
    • 摘要: 血栓性疾病是导致全球人口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现阶段,血栓的临床影像学检查仅能识别陈旧性血栓,无法筛查急性新发血栓,更无法检测血栓的生理活动状态,严重制约着血栓性疾病的精准诊断及合理有效抗血栓疗法的管理决策。近期,微纳米材料靶向血栓形成中特异性标志物的分子探针发展迅速,其有望实现体内血栓的快速诊断和类型鉴别,并进一步增进人们对血栓性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的了解,给血栓性疾病的早期个性化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现综述分子影像学探针在血栓诊断领域的研究进展,并讨论其现存的问题及未来的临床转化前景。
    • 尹宏鹭; 邢乃果; 何菱
    • 摘要: 基于2-苯基萘型结构,以2-甲基吲哚和四氯苯醌、1-二甲基胺-2-丙炔和碘甲基硼酸频哪醇酯作为起始底物,经5步反应合成了一种吲哚苯醌类分子探针的前体,其结构经1 H NMR,^(13)C NMR和HR-MS(ESI)表征。对该前体进行放射性标记,再经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纯化,最后将探针注入小鼠体内进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结果表明:探针分子进入小鼠体内后,在膀胱、胆和肠道聚集,随后经肠道和膀胱代谢排出体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