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分流河道

分流河道

分流河道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43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8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37204篇;相关期刊80种,包括沉积学报、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古地理学报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石油学会2015年物探技术研讨会、第五届全国特种油气藏技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沉积学大会等;分流河道的相关文献由401位作者贡献,包括吴胜和、封从军、尹艳树等。

分流河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8 占比:0.34%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37204 占比:99.64%

总计:37338篇

分流河道—发文趋势图

分流河道

-研究学者

  • 吴胜和
  • 封从军
  • 尹艳树
  • 岳大力
  • 刘钰铭
  • 吕端川
  • 尹太举
  • 张元福
  • 张昌民
  • 李艳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衡勇; 段新国; 王勇飞; 高伟; 刘成川
    • 摘要: 研究四川盆地中江气田中侏罗统沙溪庙组河道砂体内部结构特征及其对气水分布的影响。在现代沉积、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地震资料和生产测试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了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内部结构特征研究,建立了相应的构型模式,分析了不同河道构型模式下的气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沙溪庙组为曲流河入湖的河控浅水三角洲平原-前缘沉积,发育曲流型分流河道、低弯度分流河道和顺直型水下分流河道。曲流型分流河道和低弯度分流河道以侧积为主,发育边滩和废弃河道;顺直型河道以垂向加积为主,发育前积体和前积层。侧积层和废弃河道形成环状岩性(物性)封堵,导致曲流型分流河道内部部分侧积体含气性好,低弯度分流河道内部气、水呈“香肠式”分布,构造低部位也可见气层发育。顺直型分流河道主要发育水平夹层,沿河道非均质性弱,河道内部呈上气下水分布模式,构造高部位主要为气层,低部位和近断层处以气水同层和水层为主。
    • 牛杰
    • 摘要: 为明确禹州煤田西南部二叠纪山西组煤层沉积环境及其对煤层赋存的影响,通过野外调查、岩芯采样、室内测试及综合分析,对煤层的赋存特征和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组沉积体系包含滨海平原体系和三角洲体系,按照不同的沉积环境将山西组划分为上下两段。其中位于下段的二_1煤层为研究区山西组主要可采煤层,其成煤环境是建立在潮坪沉积基础上的滨海平原环境,属混合坪-泥坪相。煤层厚度和顶板岩性存在一定关联,顶板岩性为泥岩或炭质泥岩时,煤层原生厚度一般较大;顶板为砂岩时,受分流河道冲刷影响,煤厚相对较薄。研究区内冲刷面积较小,对二_1煤层厚度影响有限。
    • 李智高; 丁琳; 杜家元; 李潇; 吴宇翔; 李小平; 刘冬青
    • 摘要: 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中浅层近年来相继有商业油气发现,虽目前仍然以构造圈闭为主,但古珠江三角洲相关岩性目标的评价亟待展开。基于高品质井、震资料,本次研究以恩平凹陷中新统珠江组上段-韩江组下段(T50-T35)为主要目的层,以三级层序界面和最大海泛面为界,建立了恩平凹陷T50-T35间的四级层序格架。在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的约束下,进一步采用地震沉积学手段揭示了恩平凹陷以分流河道为主的沉积特征,并建立了不同海平面背景下的河道沉积模式:海侵早期和高位末期河道规模较大,延伸距离较远,平面上常连片发育;海侵晚期和高位早期的河道规模适中,平面上孤立性较强,且前缘常被波浪改造。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河道砂体与特定的构造背景结合可发育“河道切割型”岩性圈闭,并且最大海泛面上下更适合于相关圈闭的发育。据此,研究锁定了恩平A油田西侧斜坡带、E油田东侧斜坡带和G油田西侧披覆构造带等3个岩性圈闭有利区及2个有利勘探目标,为盆地岩性油气藏勘探提供了新思路。
    • 侯东梅; 周军良; 赵军寿; 张小龙; 权勃
    • 摘要: 根据钻井、测井、地震及薄片等分析化验数据,文中开展了渤南低凸起西端B地区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研究.B地区砂体以浅水三角洲水上及水下分流河道为主,决口扇及天然堤仅局部发育,未发育河口坝.浅水三角洲的沉积类型为浅水曲流河三角洲,发育具有一定弯度的分流河道,砂体厚度在4~9 m,宽度在100~1 000 m,向湖盆方向连续性好,延伸可达数十千米,分流河道不同部位可见直条、微弯曲、弯曲形态,局部分流河道分叉形成分支,数量多小于3支.明下段主力油组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受基准面下降旋回控制,较缓的古地形、较浅的古水体环境以及中等偏弱的河控强度是该区具有一定弯度分流河道形成的基础.研究成果深化了该区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认识,有助于指导油田的开发,也可为类似区块提供借鉴.
    • 姜毅鹏
    • 摘要: 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作为指导,精确描述断块的构造形态,预测储层横向变化,进而结合钻井、试油、试采生产等动静态资料,分构造单元对断块进行分析评价。隐蔽油藏的描述是在沉积体系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应用石油地质学、地震地层学、沉积学、岩石学、地史学、层序地层学等学科的知识,利用现有的钻井、物探、测井资料对隐蔽油藏进行系统的研究评价工作。应用隐蔽油藏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为地区的滚动勘探开发增储上产开创了新领域,使地区打出了高效井,发现了一批新的含油砂体、断块及新的含油层系,增加优质可采储量。
    • 周欣; 曹俊兴; 王兴建; 王俊; 廖万平; 杨金海
    • 摘要: 松南区块古近系为近几年新发现的一套油气藏勘探的潜力层系,在琼东南盆地是重点勘探目标之一.深水盆地油气勘探的难点之一是其构造演化复杂多变且发育多种沉积体系.这里从测井、录井、岩芯、地震等资料入手,对研究区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及沉积相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认为琼东南盆地松南低凸起新生代构造演化可分为两大体系:①古近系裂陷期形成的阶状正断体系;②新近系热沉降期形成的大型滑塌正断体系.区内沉积体系亦可分为两个阶段:①古近系崖城组沉积时期发育的近物源的扇三角洲沉积体系;②古近系陵水组至新近系梅山组沉积时期受全球海侵影响发育的浅海陆棚沉积体系.研究认为区内构造运动对沉积具有控制作用,为沉积提供了容纳空间,同时沉积差异压实亦可使断层重新活动,进而对区内构造进行改造.对研究区内YL-A井进行单井沉积相特征分析,于研究区内新生代共识别出了扇三角洲、浅海沉积相,扇三角洲平原、陆棚亚相,以及分流河道、陆棚泥等沉积微相,并据此建立了研究区西南方向物源条件下的扇三角洲沉积模式,能较直观地展现出研究区内新生代扇三角洲沉积相扇体发育特征与各沉积微相发育位置空间展布关系,以期为研究区下一步勘探提供借鉴.
    • 朱建敏; 刘宗宾; 宋洪亮; 刘东; 王立垒
    • 摘要: 综合分析岩心、砂体形态、沉积微相组合特征、粒度等,认为渤海湾垦利3油田明化镇组下段B砂体为指状砂坝型浅水三角洲沉积.利用分辨率更高的电测曲线识别沉积间断面,分析砂体韵律变化特征,确定沉积期次.再根据构型解剖结果及沉积微相分布特征,详细剖析砂体的沉积演化过程,在古地理环境水退、水进的变化中,三角洲经历发育-沉积间断-再发育的多个循环过程,最终形成目前的砂体形态.
    • 陈波
    • 摘要: 分流河道砂体是三角洲平原重要的储集体之一,陆上油气田通过密井网井间预测能够较好地刻画砂体边界形态及内部结构,指导剩余油气研究.海上油气田受限于埋藏深、井数少、井网稀、单井资料匮乏等难点,刻画难度较大.本次以东海陆架海上采集的二维、三维地震的丰富资料为基础,以储层构型方法为手段,从复合河道、单一河道和单一河道内的单一砂体等3个级次,分级刻画出研究区分流河道内不同级别河道砂体的展布形态及内部结构.研究发现:复合河道宽度1.5~2.5km,砂岩厚度15~35m,宽厚比50:1~100:1,由多期单一河道组成;单一河道宽度0.5~1.8km,砂岩厚度15~35m,宽厚比30:1~60:1,相互之间互不连通,具备不同的气水系统.据地震相特征结合井点实际钻探数据,识别出孤立型、接触型、切叠型、叠加型等4类单一河道叠置样式;单一河道内发育多个心滩,不同心滩之间的连通性较差,单井无法有效动用,剩余油气丰富.结合确定性建模方法,表征地下地质体形态,预测剩余油气,指导调整挖潜.
    • 陈波
    • 摘要: 分流河道砂体是三角洲平原重要的储集体之一,陆上油气田通过密井网井间预测能够较好地刻画砂体边界形态及内部结构,指导剩余油气研究。海上油气田受限于埋藏深、井数少、井网稀、单井资料匮乏等难点,刻画难度较大。本次以东海陆架海上采集的二维、三维地震的丰富资料为基础,以储层构型方法为手段,从复合河道、单一河道和单一河道内的单一砂体等3个级次,分级刻画出研究区分流河道内不同级别河道砂体的展布形态及内部结构。研究发现:复合河道宽度1.5~2.5km,砂岩厚度15~35m,宽厚比50:1~100:1,由多期单一河道组成;单一河道宽度0.5~1.8km,砂岩厚度15~35m,宽厚比30:1~60:1,相互之间互不连通,具备不同的气水系统。据地震相特征结合井点实际钻探数据,识别出孤立型、接触型、切叠型、叠加型等4类单一河道叠置样式;单一河道内发育多个心滩,不同心滩之间的连通性较差,单井无法有效动用,剩余油气丰富。结合确定性建模方法,表征地下地质体形态,预测剩余油气,指导调整挖潜。
    • 李艳然
    • 摘要: 准确进行单砂体对比是进行油藏精细描述的基础.利用松辽盆地密井网区资料,针对浅水三角洲沉积特点,从选取标志层、确定主要河道、找到变化井点,到明确对比原则,再利用定量知识库进行约束等技术方法,建立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单砂体对比模式,运用各种静态约束条件与动态资料(示踪剂),通过动态资料指导验证划分结果,形成一套完整的单砂体对比方法.对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单砂体进行划分和对比研究发现:物源方向上从三角洲平原到三角洲前缘,砂体从低角度平缓前积逐渐表现出正常前积的特征;浅水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单砂体对比可分为三种模式.通过对砂体对比方法的合理运用,对松辽盆地某油田的单砂体对比与划分起到良好的指导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