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割手密

割手密

割手密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17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植物学、分子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8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679622篇;相关期刊37种,包括农业环境科学学报、亚热带农业研究、热带作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作物学会甘蔗专业委员会第15次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200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等;割手密的相关文献由28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新龙、刘洪博、李元等。

割手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8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79622 占比:99.98%

总计:679728篇

割手密—发文趋势图

割手密

-研究学者

  • 刘新龙
  • 刘洪博
  • 李元
  • 祖艳群
  • 何永美
  • 张革民
  • 杨清辉
  • 桃联安
  • 段维兴
  • 经艳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鑫; 罗正英; 赵培方; 陆鑫; 赵丽萍; 刘洪博; 吴转娣; 赵勇; 张静; 任生林; 吴才文; 刘家勇
    • 摘要: 为挖掘抗黑穗病甘蔗种质,采用针刺接种方法对19个割手密和6个大茎野生种质进行抗黑穗病鉴定评价。鉴定结果表明高抗(HR)材料有2个:‘云农大2015-83’和‘NG77-004’,抗病(R)材料有1个:‘云南83-1-81’,抗性以上占12%;表现为中感(MS)、感病(S)和高感(HS)的材料分别有5、9和8个,各占20%、36%和3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新植蔗与宿根蔗的累计茎发病率(IS)、新植蔗与宿根蔗的病情发展曲线下面积(AUDPC)以及IS与AUDPC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参试材料可聚类分为5类,抗病反应最好的第1类材料为‘云农大2015-83’、‘NG77-004’、‘Q171’和‘云南83-1-81’共4个,占总体14.3%,第2、3、4和5类分别有11、6、3和4个,分别占总体39.3%、21.4%、10.7%和14.3%。
    • 赵丽萍; 覃伟; 张静; 任生林; 昝逢刚; 姚丽; 吴才文; 陈学宽; 刘家勇
    • 摘要: 蔗糖分是甘蔗遗传改良的重要目标性状,甘蔗基础杂交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导致遗传基础的狭窄影响了甘蔗蔗糖分遗传改良进程。割手密是甘蔗育种中最具价值的野生种,开发利用其新的基因源,和基础杂交思路将是解决此现状的重要途径。本文简要概述了甘蔗和割手密糖分改良与研究现状,割手密创新利用方面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割手密用于糖分改良的潜力。探讨了割手密在糖分性状改良上的开发利用思路:将筛选出糖分高的割手密材料用于高贵化育种,将性状优良的多个割手密血缘聚合到一个割手密材料,创制高糖割手密材料,将创制的高糖割手密材料再一次自交增加基因型的纯合度,提高其后代的糖分及纯度。
    • 林焕泰; 张天杰; 史梦婷; 郭燕芳; 高三基; 王锦达
    • 摘要: 由萜烯合酶(TPS)合成的萜类化合物在植物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起重要作用。作为现代甘蔗栽培种的重要亲本材料,割手密(Saccharum spontaneum)含有大量的抗逆基因。为调查割手密TPS基因家族的特征和功能,通过使用HMMER搜索在割手密基因组中鉴定出39个TPS基因,该基因含有2个保守域(PF01397和PF03936)的蛋白质,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Ss TPS蛋白可以分为TPS-a、b、e/f和g四个分支。Ss TPS基因家族主要通过片段复制进行扩展,共有12个Ss TPS基因参与了片段复制事件。定量实时PCR显示,在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胁迫和甘蔗白条黄单胞菌(Xanthomonas albilineans)感染的割手密植株中,Ss TPS基因的表达模式不同,其中7个Ss TPS基因的表达受到强烈的调节。值得注意的是,Ss TPS15在草地贪夜蛾的胁迫中显著上调,但被甘蔗白条黄单胞菌感染时表达下调,而Ss TPS26、Ss TPS37和Ss TPS39显示相反的结果。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了解萜烯合酶的生物学作用和基于割手密的甘蔗抗逆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 田春艳; 边芯; 董立华; 吴才文; 郎荣斌; 俞华先; 张钰; 桃联安; 经艳芬
    • 摘要: 割手密具有宿根性好、抗逆性强和适应性广等特性,是甘蔗育种中利用最多,育种成效最显著的野生种。进一步发掘和利用割手密优良抗逆基因资源对现代甘蔗品种改良具有重要意义。为获得更多优良割手密的真实杂交后代,本研究以2个地方种为母本、3个野生割手密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3个F群体,共359份杂交后代。并从21对SSR标记中筛选出在双亲中具有多态性且扩增条带清晰的6对SSR标记,基于高通量的荧光毛细管电泳检测平台进行杂交后代真实性鉴定、亲本指纹图谱分析、遗传相似性分析和特异性条带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共筛选出的6对SSR标记对5个亲本材料的分辨率较高,扩增多态性好,每个亲本都具有其特异的SSR指纹,可有效鉴定其杂交后代血缘的真实性;其中,359份F个体中共鉴定出真杂种262份,3个组合的真杂种率分别为67.77%、75.51%、75.66%,平均值为72.98%。遗传相似性分析表明2个地方种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70,3个割手密两两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53、0.60和0.70,地方种和割手密间为0.38~0.53,种间遗传相似性系数小于种内。亲本特异性SSR位点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3个组合的母本特异性条带遗传率分别为68.47%、80.96%、73.39%,平均值为74.27%,而父本特异性条带遗传率分别为58.90%、76.60%、61.45%,平均值为65.65%,杂交后代具有偏母本遗传倾向,因此,在甘蔗杂交育种中应选择综合农艺性状较好的材料作为母本。本研究结果为今后割手密杂交后代的鉴定提供了高效、可靠的SSR标记选择,同时鉴定出的真实割手密后代群体可为开展割手密优异性状的遗传研究提供种质材料,为选育超亲遗传株系提供科学依据。
    • 张静; 赵丽萍; 胡鑫; 姚丽; 昝逢刚; 覃伟; 刘家勇
    • 摘要: 割手密(Saccharum spontaneum L.)作为甘蔗属中基因类型最为丰富、最具价值的野生资源,是甘蔗品种选育中抗逆性和宿根性的重要来源。割手密血缘的引入曾选育出了包括‘POJ’系列、‘Co’系列、‘新台糖’系列等一大批优秀的甘蔗品种和亲本材料,为甘蔗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然而,长期的栽培种间杂交育种导致了亲本间遗传基础的同质化,甘蔗新品种选育难以获得突破性进展,而同时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却是甘蔗野生割手密资源利用率的不足。本文介绍了割手密在甘蔗育种中的应用现状,并从染色体数目、核型分析、染色体行为等方面对割手密的细胞遗传学研究进行了综述,展望了细胞遗传学研究结果在割手密资源利用及甘蔗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 徐超华; 刘新龙; 毛钧; 刘洪博; 林秀琴; 陆鑫; 苏火生
    • 摘要: 以92份割手密初级核心种质为研究对象,利用SSR分子标记数据,依据Jaccard、SM和Nei&Li 3种遗传相似性系数逐步进行UPGMA聚类、多次抽样构建割手密核心种质库.结果显示:92份样本在15个SSR位点上呈现出丰富的多态性,共获得331个多态性条带,平均多态性条带比例达100%;利用3种遗传相似性系数和随机取样共获得5个核心种质库;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总条带数和多态性条带数3个指标在核心种质库代表性检验中呈现出较高的检测效率,其他6个指标检测效率相对较低;5个核心库中依据SM遗传相似性系数逐步构建的核心种质库质量最优,该库由80份样本组成,Nei's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841和4.2598,在P80.00%).研究认为,依据SM相似性系数,通过UPGMA聚类构建的80份割手密核心种质较好地代表了基础原始种质的分子水平和表型遗传多样性,可为后续割手密种质资源的精准鉴定、优异抗性基因发掘和种质资源杂交利用提供依据.
    • 杨洋; 王先宏; 杨清辉
    • 摘要: 本研究对不同采集地割手密无性系进行耐寒性综合评价,探究割手密耐寒性与其生长地海拔、纬度的关系,筛选耐寒性种质资源.以40份割手密无性系为试验材料,在苗期低温胁迫后测定各无性系材料的7项生理指标,利用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模糊隶属函数分析法对其耐寒性差异进行综合评价.低温胁迫处理后,割手密的脯氨酸(Pro)、丙二醛(MDA)、电导率(PMP)、可溶性蛋含量(SP)均呈上升趋势,其中脯氨酸含量上升最大,升高了43.81%,而叶绿素(Ch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叶绿素含量减少35.01%,下降程度最大;叶绿素、脯氨酸、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变异系数较对照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增长最大的是叶绿素,是对照的1.76倍;相关性分析显示,40份割手密无性系耐寒性与其生长地的海拔、纬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67、0.686;模糊隶属函数和聚类分析将40份割手密无性系的耐寒性分为三类,其中高耐寒类型有10份材料,中耐寒性有19份,不耐寒性11份.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采集地割手密材料之间耐寒性指标存在明显差异;耐寒隶属函数与海拔、纬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即高海拔和高纬度的割手密耐寒性强、低海拔和低纬度的割手密耐寒性弱,表明在相近海拔范围内决定耐寒性的主要因素是纬度,在相近纬度范围内决定耐寒性的主要因素是海拔.该结果为割手密种质资源在甘蔗耐寒育种中的进一步利用提供依据.
    • 黄玉新; 张保青; 周珊; 杨翠芳; 高轶静; 段维兴; 李杨瑞; 张革民
    • 摘要: 探讨斑茅割手密复合体后代叶片性状与单茎性状的关系,为挖掘斑茅、割手密农艺性状的优异基因提供理论依据.对斑茅割手密复合体GXASF108-2-28分别与甘蔗品系GT05-164和GT05-3279杂交获得的BC1后代及亲本共15个材料伸长期蔗叶性状(绿叶数、总叶数和绿叶面积)和单茎性状(株高、茎径和单茎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个组合后代在绿叶数、株高、茎径及单茎重上都有超越双亲或亲本之一的优势.绿叶面积在6个数量性状中遗传变异最大,且与株高和单茎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其可作为斑割后代产量相关性状的间接选择指标.聚类分析表明,16份材料可以分为4大类,Ⅰ类材料12-A6-1、12-A6-3、12-A6-5、12-A6-25和12-A6-27绿叶面积大,总体表现较佳,是进一步研究利用的重点材料.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