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动态模型

动态模型

动态模型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3年内共计2571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工技术、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55篇、会议论文256篇、专利文献258533篇;相关期刊1179种,包括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管理观察、动力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230种,包括第十三次中国作物生理学术研讨会、第七届中国多智能体系统与控制会议(MASC2011)、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等;动态模型的相关文献由5805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连众、刘吉臻、田亮等。

动态模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55 占比:0.79%

会议论文>

论文:256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258533 占比:99.11%

总计:260844篇

动态模型—发文趋势图

动态模型

-研究学者

  • 李连众
  • 刘吉臻
  • 田亮
  • 刘鑫屏
  • 魏青轩
  • 徐用懋
  • 李青
  • 王建林
  • 于涛
  • 倪维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田亮; 冯荣荣
    • 摘要: 为解决多热电联产机组发电与供热、供汽负荷存在强耦合、对象兼有大惯性大迟延、系统时变非线性等多种复杂特性而难以控制的问题,采用机理分析方法建立某300 MW机组各主要动态环节的能量平衡微分方程,并依据设计和运行数据确定模型参数,建立了适用于全负荷工况的动态模型,并将机组实际输入信号引入模型,通过对比模型输出与对象实际输出曲线的误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采用控制输入扰动仿真实验和工作点线性化的方法分析模型结构特点,阐述发电-供热-供汽负荷耦合特性及其在不同工况下非线性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对象耦合特性主要体现为中压缸排汽侧的三通耦合,非线性主要表现为输入对输出静态增益随工况点不同而显著变化的特性。
    • 杨继全; 李娜; 施建平; 唐文来; 张钢
    • 摘要: 异质零件的动态模型是使用微四面体,以材料特征为顶点,通过材料向量分布角度调整设计动态变化,实现材料的渐变或突变效果。结合STL格式,给出的模型可以直接用于3D打印制作动态模型。基于色彩映射材料函数的彩色四面体模型及模型可视化方法,既可用于彩色模型3D打印,也可用于梯度功能材料3D打印。
    • 徐雷; 夏向阳; 敬华兵; 刘奕玹; 贺烨丹; 易海淦
    • 摘要: 针对柔性直流输电中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在运行过程中因严重信号干扰或器件温度上升等因素造成的系统动态模型结构中参数变化,使得系统的稳定控制效果不佳,引起系统安全运行事故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勒让德多项式的自适应反步法稳定控制策略。该方法在静态abc坐标系下建立动态模型,利用勒让德多项式去逼近补偿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中因参数改变引起的误差值,从而消除对动态模型的影响,然后采用反步控制理论选取状态变量,构造Lyapunov函数,求得满足Lyapunov稳定性要求作为稳定控制的变量。最后,通过PSCAD/EMTDC仿真模型和实验平台的验证表明,所提出的控制策略与工程中常用的PI控制策略相比拥有更好的控制性能和鲁棒性。
    • 张庚; 刘国金
    • 摘要: 针对现今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输出电压不稳定、发电效率低下等问题,提出一种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输出电压稳定性进行控制的方法。通过PEMFC的热力学电动势、欧姆过电压、总极化电压等相关参数对PEMFC动态模型进行控制,采用模糊比例-积分-导数PID(proportional integral derivative)方法设计PEMFC输出电压模糊PID控制系统。根据梯形函数调整期望输出电压,由氢气流速控制燃料电池的输出电压,实现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输出电压的稳定控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控制技术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有效降低PEMFC电压振荡幅度,使PEMFC电压达到稳定状态,处理时间仅为4 s,说明电池电压稳定控制技术具有高效可靠性。
    • 高喜玲; 商利斌; 夏如杰; 张晓冬
    • 摘要: 为了研究直膨式(DX)空调系统室内温度和相对湿度的控制策略,详细说明了为开发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动态模型而进行实验的实验条件。介绍了该实验系统动态模型的建立,考虑了输出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之间的耦合效应。探讨在固定的室内显热负荷和潜热负荷下,将输出空气的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与其压缩机和送风机转速的变化联系起来,通过比较实验DX空调系统在压缩机和送风机转速发生阶跃变化后的开环响应测量值与使用所开发的动态模型的相应预测结果,对该动态模型进行了实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所开发的动态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有助于更好地理解DX空调系统的动态运行性能,并有助于开发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控制器来同时控制室内空气温度和湿度。
    • 李明华; 王保国; 范永生
    • 摘要: 全钒液流电池(all-vanadium redox flow battery,VRFB)是特别适用于大规模储能的二次电池,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着正负极间不同价态的钒离子、硫酸根离子、氢离子和水的迁移现象。这会引起电解液中各种离子摩尔数的变化、电池容量的衰减和正负极间电解液体积差值的变化。因此,运行一段时间就要打开正负极间设置的联通管阀门混合电解液。针对正负极间电解液中各种离子的摩尔数变化情况建立VRFB的动态模型,分析流量、电流和充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范围等运行参数对正极或负极钒离子总摩尔数、硫酸根离子和氢离子总摩尔数变化的影响。如果SOC的运行范围合适,正负极间钒离子总摩尔数差值就会较小。所建模型与仿真结果将为运行过程中VRFB电解液组分的预测和调节提供有效的依据。
    • 李攀; 周兆军; 孙晓叶; 陈福明
    • 摘要: 为了震后挽救更多人的生命,研究如何快速搭建应急救援物流系统,进行高效的应急物资配送,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已有的救灾体系数据库,再结合城市实时获取的卫星监测和微型传感器传输,所获取的道路状况和危险建筑等实时数据,进行全方位的强化学习模型优化训练,并且地震发生后的物资存储信息、救援点需求信息、物资装箱信息及配送路线规划,都由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来进行自动分配,快速求得最优最快的物资配送方案。不仅路径配送实现优化,还确保物资运输的高效率,而且单位时间内被救援的受灾人数最多,以整个城市被救援人口的覆盖率为核心,做到根据实时动态数据的分析求解,动态调配物资,还做到救援受伤人员数量最大化。并通过优化城外救援物资,实时更改内部救援方案,提高救援效率,还提出救援优先级因子,为极端情况下的救援物资进行配比,提供合理技术支撑,最后计算得出优化的奖励方程。结果表明:通过对强化学习的应急物资动态模型配送算法进行优化,可大幅提高救援效率,尤其在地震发生初期,对挽救伤员的效果最佳。
    • 于国强; 崔晓波; 殳建军; 高爱民; 张天海; 杨小龙
    • 摘要: 针对目前缺乏大容量机组综合调频能力动态特性建模研究的现状,结合大容量超超临界机组锅炉动态模型与双过调汽轮机动态模型,建立了一种锅炉储能变化对机组调频能力影响关系模型,采用粒子群算法将现场数据用于模型参数求解,最后通过模型计算值与现场实测值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计算精度,通过调频能力的仿真曲线对比分析了所建模型的合理性。结果表明:该模型既可准确体现锅炉的"慢"动态又可准确反映汽轮机的"快"动态,锅炉与汽轮机之间的动态耦合特性关系更加贴近现场实际。基于该模型可同时开展机组自动发电控制(AGC)与一次调频研究以及调频能力的分析与计算,为大容量机组开展综合调频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 李晓; 吴亚鹏; 贺利; 段剑钊; 王永华; 冯伟
    • 摘要: 【目的】探讨利用遥感技术实时监测小麦叶片生长动态变化。【方法】以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小麦品种周麦27为试验材料,在2个试验地点布置水氮耦合处理试验,依据相关回归分析筛选出对叶片氮含量(LNC)和叶面积指数(LAI)反应敏感的高光谱植被指数,进而确立了不同产量层次的植被指数生育进程动态模型。【结果】LNC和LAI与近红外短波段735~1075 nm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可见光波段350~730 nm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对LNC敏感的植被指数主要有AIVI、RES和mND924,而对LAI敏感的植被指数主要有ONLI、CI_(green)和MSR(800,670),以上2类植被指数和籽粒产量间关系均密切,表现较好的时期主要为拔节期至灌浆中期阶段。采用双LOGISTIC模拟模型方法,优选的方程能够较好地模拟植被指数的生育进程动态轨迹,模型精度(R^(2))随着产量水平的逐渐提高而增加,低产水平的精度相对较差(0.627~0.703),而高产及以上水平的R^(2)较高(0.868~0.972)。【结论】高光谱植被指数AIVI和CI_(green)用于评价不同产量水平下小麦叶片生长动态较为适宜,这为田间氮肥精确定量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和技术支持。
    • 杨建平
    • 摘要: 间接空冷机组以其节水优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其冷端系统存在极大的能量损失。所以亟需对冷端系统运行进行优化,以提高机组运行的经济性。因此,本文基于模块化的建模思想,建立了冷端系统动态模型;并在建模过程中提出一种凝汽器和间冷塔的性能参数识别方法,实现了实时、准确地估计凝汽器和间冷塔的性能参数,解决了利用经验公式计算带来的偏差。并利用某电厂实际运行中的数据对建立的模型进行了校核,验证了模型的准确度和精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