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包产到户

包产到户

包产到户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1068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中国共产党、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6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038篇;相关期刊548种,包括党史纵览、福建党史月刊、瞭望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等;包产到户的相关文献由970位作者贡献,包括吴象、张海荣、许人俊等。

包产到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67 占比:20.90%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038 占比:79.08%

总计:5106篇

包产到户—发文趋势图

包产到户

-研究学者

  • 吴象
  • 张海荣
  • 许人俊
  • 江鲲池
  • 陈大斌
  • 张广友
  • 吴镕
  • 周其仁
  • 杜润生
  • 卢荻

包产到户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董锐
    • 摘要: 我叫董锐,今年70岁了。1970年开始养蜂,经过社队养蜂、包产到户私人养蜂、产业扶贫与体系扶持3个时期及定转地放蜂与定转地结合养蜂2种方式。已经有五十多个年头,谈不上有什么经验,只能说说自己的感受、养蜂的一点体会和蜂蜜销售与带动周边老乡养蜂的情况。我从小热爱养蜂,喜欢蜜蜂。1957年全国养蜂大会召开之后,1958年把私人养蜂归公开始社队养蜂;20世纪60年代,全国发展社队养蜂,1965年原天水县吴家河大队就从县蜂场购买了五十多箱蜜蜂开始养殖。
    • 刘敏
    • 摘要: 山东临沂柳琴戏艺术中心创作的《福大妮和山杠子》是一部“主旋律”题材的戏,讲的是“绿水青山”问题,是沂蒙山人时代精神的体现,熔铸了革命老区人民的生命情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该剧以福大妮与山杠子的情感变化作为依托,是“摆脱贫困”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史,从改革开放“包产到户”到新时代“电商销售”,从创业初期的污染环境到新时代“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转变,反映了沂蒙人民的精神风貌。
    • 梁敬明
    • 摘要: 众所周知,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并率先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解决了人口大国基本的粮食需求,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推进了农村城镇化进程,而且给城市改革带来了新的启示。浙江是农村改革的重要实践地。早在20世纪50年代,永嘉县积极探索试验农业社包产到户生产责任制,被称为“中国农村改革的源头”。
    • 贾艳敏
    • 摘要: "包产到户"是一项20世纪60年代初起就受到长期错误批判的政策."文革"结束之后,被万里实践于安徽省的农村改革,取得了良好的绩效.从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提出工农业"责任制"的问题之后,"包产到户"便成为农村改革的政策性突破环节.前后经过四年时间的宣传、试验、推广,终于克服了以"农业学大寨"推动农村发展的旧思路,而成为国家的主流农业政策.这个过程生动地证明了当代中国的农村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中国农村集体化体制下农民愿望的必然反映,而观念的改变和强有力的改革执行力是成功的关键.
    • 沙君贤
    • 摘要: 包产到户那一年,我们家分到了六亩地和一头牛。那六亩地里有旱涝保收交通便利的河滩地,也有杂草丛生遍地乱石的山坡地。父母很知足,说庄稼人只要有了自己的土地,就不愁没好日子过,人勤地就不会懒。尽管是初春,离播种还有些日子,父母也整天长在那两块地里,捡乱石、除杂草,像照顾婴儿似的侍弄那两块地,心里充满了期冀,仿佛好日子就在眼前。
    • 梁会明
    • 摘要: 老房子,承载了许多故事,见证了农村生活的兴衰变迁。老房子是老家的房子,是在两座并排的宅基地上盖的砖瓦房。地基由水泥和石头筑成,承重主要是砖结构,房顶覆盖着蓝色的彩钢瓦是前几年才添加的,房屋后面的电线杆、电线依稀可见。院子里种满了大蒜,中间有一口手压井,通向正堂屋的过道旁长满了荒草。东边的房子(堂屋)应该是1984年建的,西边的(西屋)应该是1986年建的。当时老家农村土地包产到户已经有几年了,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老家主要种植的经济农作物是棉花,家里应该稍稍有点钱了。作为农民,父亲想到的还是盖房子。其实现在不也一样吗?!
    • 张金才
    • 摘要: 陈云1962年提出的是分田到户,不是包产到户,但也不同于分田单干.他提出分田到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为了刺激农民生产积极性、恢复农业产量.陈云提出分田到户受到毛泽东的批评,此后10年时间没有正常工作.实践证明,包产到户是更适合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种经营形式.
    • 李嘉树
    • 摘要: 作为农业经济的一项重要政策,“大包干”在中国改革史上有着十分显著的地位。安徽省凤阳县农村改革中涌现的“大包干”,经邓小平等人肯定后名声大噪,成为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时至今日,研究中国农村改革的学者,无不对“大包干”耳熟能详。然而对凤阳“大包干”政策内涵的历史流变,迄今仍未有研究者加以关注。就连农业政策的制定者、研究者,在谈及凤阳“大包干”时,也经常将其与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概念合为一事①。
    • 李振娟
    • 摘要: 啪——啪——黄河水有节奏地拍打着卧在黄河岸边的牛头岩。我和小娘娘(小表姑)仰望着它突起的两个土灰色犄角,猜想它在这里卧了八千年还是一万年?可我们总也猜不出。"三夏"大忙时节,人们在田间地垄忙得忘记早晚,连平日一起做针线的大婶娘(大婶)和大娘娘(大表姑)都顾不得拉句话。姨爷仍像包产到户前当生产队长时那样,背着手,满河滩转悠,微驼的高大身影流连在庄稼地。
    • 由洪晓
    • 摘要: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处处发力,看似有为,实则无为;把握好工作的着力点,积聚力量抓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方能有所作为。改革开放初期,万里同志在安徽工作期间,对肥西县“包产到户”和凤阳小岗村“包干到户”给予了不懈的支持,农业农村改革遂得以在短时间内蹚出一条新路。项南同志主政福建时,破除障碍,艰难扩大企业自主权,以回应企业家“松绑放权”的吁求,开了全国国企改革、政企分开之先河。“谁反对改革,就让谁睡觉去好了。”就是这样的改革激励,为一线探索注入源头活水,助力改革起势,迎风而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