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医源性皮肤损伤

医源性皮肤损伤

医源性皮肤损伤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97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儿科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3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52737篇;相关期刊63种,包括母婴世界、护士进修杂志、全科护理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5临床急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中华护理学会第8届全国造口、伤口、失禁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等;医源性皮肤损伤的相关文献由215位作者贡献,包括吕元红、俞刚、刘艳青等。

医源性皮肤损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3 占比:0.18%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2737 占比:99.82%

总计:52832篇

医源性皮肤损伤—发文趋势图

医源性皮肤损伤

-研究学者

  • 吕元红
  • 俞刚
  • 刘艳青
  • 吕天婵
  • 周莲娟
  • 巫金
  • 徐亚滨
  • 朱珠
  • 李竞
  • 李素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陆春梅; 季福婷; 吕天婵; 袁皓; 杨童玲; 胡晓静;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新生儿护理分会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调查组
    • 摘要: 背景医源性皮肤损伤是入住NICU的新生儿面临的常见问题。目的了解我国NICU内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设计横断面调查。方法建立NICU新生儿的医源性皮肤损伤临床资料数据库(简称数据库),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NICU牵头,包括中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2家三级甲等医院(简称协作医院)NICU。将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原因归纳为7类:尿布相关、粘胶相关、压力相关(包括医疗器械相关)、外科手术相关、血管通路相关、各种理化因素相关、其他。数据库上报的对象为协作医院NICU的连续病例,上报数据均来源于所在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或纸质医疗文书记录。数据上报项目:一般资料,各种医疗器械使用情况,医源性皮肤损伤事件,每次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时的日龄、体重、住院时长,皮肤损伤的部位、大小、类型、颜色、处理措施和预后。由牵头医院针对数据库上报指标对协作医院进行培训并考核合格后开始数据的收集并审核。主要结局指标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结果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22家协作医院收集的NICU连续病例(n=8126)数据全部合格,纳入本文分析。其中医源性皮肤损伤521例(6.4%),儿童专科医院、综合性医院和妇幼保健院的NICU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7.4%(280/3783)、6.4%(153/2387)和4.5%(88/1956)。521例共发生566例次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2次医源性皮肤损伤45例(8.6%)。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日龄中位数为6(3,17)d,生后1周内发生者占57.4%(299例);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新生儿入院纠正胎龄中位数为37.2(32.7,40.0)周,纠正胎龄≥37周占56.4%(294例);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时的体重中位数为2800(1912~3450)g,体重≥2500 g占59.1%(308例)。尿布相关250例(48.0%),压力相关(包括医疗器械相关)81例(15.5%),粘胶相关69例(13.2%),各种理化因素相关70例(13.4%),血管通路相关22例(4.2%),外科手术相关性14例(2.7%),其他15例(2.9%)。日龄1~7 d新生儿发生各类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占比最高;除压力相关性皮肤损伤易发生于极低出生体重儿、医源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在各体重组都易发生之外,其他类型的皮肤损伤均多发生于体重≥2500 g的新生儿;压力相关性、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多发生于纠正胎龄28~32周的新生儿,血管通路相关性皮肤损伤在各纠正胎龄分组中的占比较均匀,其他皮肤损伤好发于纠正胎龄>32周的新生儿;78.9%的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时的住院时间<1周,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比例逐周下降。结论我国NICU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为6.4%。尿布相关性皮炎、医疗器械应用及医疗胶布的使用是新生儿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三大主要因素。医源性皮肤损伤受胎龄、出生体重、各种导管的使用等多因素影响。
    • 邝萍萍; 程慧霞; 黄敏
    • 摘要: 目的:探讨PDCA循环工作程序的运用在降低早产儿医源性皮肤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新生儿科2020年8月至2021年10月出生胎龄<37周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干预方案将早产儿分为对照组81例和观察组81例,对照组采用头脑风暴法分析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原因并制定新的护理方案,观察组以对照组作为基础,实施PDCA循环工作程序。结果:观察组早产儿皮肤损伤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9.88%vs 24.69%)(P<0.05);所有医源性皮肤损伤患儿经对症干预后均痊愈,形成瘢痕或瘢痕消失。结论:采用PDCA循环工作程序有助于降低早产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吴珍明; 罗宝嘉; 蒋梦笑; 王纤; 侯兵兵; 吴剑辉
    • 摘要: 目的:调查肿瘤住院病人医源性皮肤损伤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2020年6月—2020年12月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和肿瘤病人医源性皮肤损伤调查问卷对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736例成人住院病人的医源性皮肤损伤现况进行调查,进一步分析导致损伤的影响因素。结果:肿瘤住院病人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为4.0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接受手术治疗、住院时间≥15 d、有罹患压力性损伤风险是肿瘤住院病人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结论:肿瘤住院病人医源性皮肤损伤仍时有发生,接受手术治疗、住院时间越长、有罹患压力性损伤风险的病人更易于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
    • 魏璐; 申玉洁; 张先红; 周梅
    • 摘要: 目的调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儿医源性皮肤损伤(ISIs)的现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20年10月至12月,采用自行设计的NICU患儿医源性皮肤损伤资料收集表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NICU患儿ISIs情况进行前瞻性横断面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共333例患儿纳入本调查,其中63例患儿出现ISIs,发生率为18.9%;常见ISIs的原因主要包括尿布性皮炎、持续气道正压鼻塞压迫、皮肤皱褶处皮炎、备皮刮伤、撕拉胶布和电极片所致皮肤损伤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和是否行无创机械通气是新生儿ISI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新生儿ISIs发生率较高,胎龄越小越有可能发生ISIs,护士应重视ISIs的预防。
    • 马晓伟
    • 摘要: 目的: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对预防早产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作用。方法:将本院2018年2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100例住院早产儿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使用双盲法随机分组,两组病例数一致。对照组早产儿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早产儿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早产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以及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为18.00%,研究组为4.00%,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为78.0%,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4.00%,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显著预防早产儿医源性皮肤损伤,能够提高家属对早产儿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应用。
    • 张小丹; 耿胜南; 吴月
    • 摘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内早产儿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8月该院收治的53例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NICU早产儿,将其纳入发生组;另收集同期53例未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NICU早产儿,纳入未发生组。收集所有早产儿的基线资料,分析NICU早产儿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生组体质量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早产儿体质量1,P<0.05)。结论:早产儿体质量<1500 g、合并尿布性皮炎、使用医用粘胶、药物外渗伤均为影响NICU早产儿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危险因素。
    • 刘兴铃; 董文斌; 卢佑英; 杨熙; 方灿然
    • 摘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通过品管圈活动降低新生儿无创通气皮肤损伤发生率,减少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安全。方法医院NICU通过成立品管圈小组、确定主题、拟定活动计划,分析品管圈活动前2019年5—12月使用无创通气辅助通气治疗的182例患儿,设为对照组;将2020年1—8月使用无创通气辅助通气治疗的175例患儿为观察组,实施品管圈活动。比较两组患儿无创通气皮肤损伤发生率、无创通气总时间、住院时间及患儿家长满意度。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NICU新生儿无创通气皮肤损伤发生率从活动前的26.37%降低至活动后的6.86%,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无创通气总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缩短,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家长满意度明显提升,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品管圈活动后圈员责任心、团队精神、沟通能力、责任荣誉、解决问题的能力、品管手法的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结论品管圈活动分析了NICU新生儿无创通气皮肤损伤发生的现状及原因,指导制订了改进措施,有效降低了新生儿无创通气皮肤损伤发生率,缩短了无创通气总时间、住院时间,减少了住院费用,增加了家长满意度,提高了护士专科技能。
    • 刘长芳
    • 摘要: 目的:探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凝胶联合集束化护理在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8月酒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患儿8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患儿采用集束化护理,研究组患儿在集束化护理干预的基础上给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凝胶涂抹皮肤损伤处。观察两组患儿的疗效、创面愈合情况、护理满意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满意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5.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FGF凝胶应用于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治疗,能使创面愈合速度加快,痛苦减轻,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 陆丽华; 谭宝琴; 侯海萍; 曾敬芳
    • 摘要: 目的 探讨NICU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循证防护的方法 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医院收治的110例NICU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患儿胎龄、性别、体质量具有可比性的方法 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NICU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按照最佳证据实施循证护理,观察两组患儿干预后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经过循证干预后,观察组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源性皮肤损伤防护最佳证据总结应用干预可有效预防NICU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提高护理满意度,促进NICU新生儿获取良好预后.
    • 王美燕; 郭莹莹; 陈敏
    • 摘要: cqvip:医源性皮肤损伤是指因治疗护理操作不当或医疗器械故障所致,与原发疾病无关的皮肤损伤。新生儿因皮肤薄嫩、皮下血管网丰富,更易出现医源性皮肤损伤[1];同时考虑到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皮肤局部防御机能较差,如出现医源性皮肤感染则可严重威胁新生儿的健康[2]。如何有效预防新生儿皮肤医源性损伤的发生及改善临床预后已成为护理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