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历史气候

历史气候

历史气候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1年内共计105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地理、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1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7747篇;相关期刊63种,包括制度经济学研究、应用气象学报、地理学报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三次全国大气科学前沿学科研讨会、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等;历史气候的相关文献由151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德二、张健、梁有叶等。

历史气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1 占比:1.29%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7747 占比:98.68%

总计:7851篇

历史气候—发文趋势图

历史气候

-研究学者

  • 张德二
  • 张健
  • 梁有叶
  • 满志敏
  • 牟重行
  • 葛全胜
  • 刘健
  • 刘月巍
  • 刘洪滨
  • 吴祥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华萌萌; 尹君; 胡召玲; 张学珍
    • 摘要: 本文基于机器学习方法开展了从海量的气候变化研究论文中智能识别历史气候重建论文,并提取关键信息的技术研究.首先以人工标注的1450篇古气候重建论文摘要作为样本数据,对机器学习中常见的9种分类模型进行训练和精度检验,发现极端随机树模型在此类文本中具有较高的分类精度;其次,利用这一模型对ResearchGate中70万余篇气候变化相关的论文摘要进行智能分类,从中筛选出6039篇千年尺度气候重建论文摘要,并根据词云图验证了分类结果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采用命名实体识别技术对6039篇论文摘要,从重建气候要素、代用资料类型和目标地区(国家)这3个维度开展了文本数据挖掘.挖掘结果表明:温度和降水是两大主要的重建要素,树轮、历史文献、沉积(含孢粉)是位居前三位的主要代用资料,这与领域专家经验基本一致;同时,重建气候要素与代用资料类型及二者的组合规律呈现鲜明的地理差异,这与区域气候特征密切相关.
    • 刘玉青; 陈业新
    • 摘要: 对明清江淮西部地区的旱涝史料进行梳理,对逐年州县旱涝灾害资料等级进行量化处理,并通过计算旱涝平均等级值和10年滑动平均值,重建1450—1911年该区域的干湿变化时间序列。结果发现,该区1450—1911年间共出现6个干湿阶段:1450—1490年,以轻度干旱为主;1491—1545年,旱涝灾害频发,干湿波动较为明显;1546—1625年,旱涝灾害少发,干湿比较平稳;1626—1710年,以中度干旱为主,极端干旱事件发生频率显著增加;1711—1860年,气候湿润;1861—1911年,干湿波动偏湿润。不同的干湿阶段对江淮西部的湖泊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干旱时期,湖盆积水减少,湖周萎缩;湿润时期,降雨增加,湖泊的蓄水量增加。
    • 张健
    • 摘要: 研究过去黄河流域旱涝灾害事件及其社会响应,有助于辨识当前旱涝灾害事件发生特征的历史地位,可为灾害风险管理和环境变化适应提供经验借鉴,亦为预测旱涝灾害演变提供历史相似型.依据清代档案、行政文书和方志记载,复原并重建了发生于康熙二十八年至康熙三十一年(1689-1692)黄河中游,涉及陕西、山西、河南三省的干旱事件的史实、时间进程和空间分异图景,认为属于明清小冰期背景下的一次极端气候事件和重大气象灾害.长达4年大范围“民流田荒,残破至极”的旱灾情状,并伴生虫灾、低温和瘟疫流行等灾害,致使灾害影响范围内的社会经济遭受巨大损失.通过揭示旱灾进程中的社会因素,可以看出地方官员腐化、赈灾不力,赈灾中的捐纳亏空,以及粮食危机和社会利益冲突等复杂社会矛盾现象,天灾叠加人祸,反映了旱灾具有多层次的影响因子,显示历史灾害研究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特征,亦体现了旱灾事件在社会变迁中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
    • 张国庆
    • 摘要: 历史气候和天气有其自身活动的规律,这种规律会对人类的社会活动造成重要的影响,反之人类活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气候和天气。文章对天气和气候改变的古代和近现代历史加以论证,以期让人类正确定位其在地球上的价值与活动,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促进人类自身发展。
    • 张德二; 梁有叶
    • 摘要: The winter of 1670/1671 was abnormal severe cold over eastern China. In this study the coldness situation of the winter was reproduced by means of historical literature records using our historical climate data system. A map of coldness records distribution including heavy snow, frost, trees and bamboo freeze injuries, and the maps of the depth of snow cover and of the snow days were plotted. It is shown that the south boundary of river freeze-up reached south to 27˚N, which is the most southern location of river freeze-up in historical records of China, and days with snow lying in South China were never seen in the modern times. Based upon the coldness records of places and the critical temperatures necessary for river freeze-up and tree winterkill, the extreme minimum temperatures were deduced quantitatively. It indicateded that the deduced minimum temperature in Hengshan county of Hunan province in January 1671 was −15°C, which is 7°C lower than the absolute minimum temperature record in the modern times (1951-2000). Following the severe winter, there was a large range of severe drought,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usual climate (a large range of rain in summer), and a hot summer in northern China and middle-lower reach of the Yangtze River. So that a rare great amplitude of temperature occured in that year. 1670/1671 winter was in the Maunder minimum solar activity period. There were few large volcano activities in the world ahead of the severe winter. As for the sea temperature, there was a very strong El Niño event in 1671, and 1670 was a non-El Niño year before the El Niño events. This severe winter corresponded to the warmest phase of sea temperature in the equatorial east Paciifc Ocean. So, the winter of 1670/1671 is a typical severe winter in the Little Ice Age of China. It is a rare case of severe cold winter with abnormal hot summer, and also a special case of a wide range of severe drought following a severe cold winter.%1670/1671年冬季中国东部地区异常严寒。本文依据历史文献记载复原该寒冬实况,绘制了雪、冰、冻雨和动植物冻害的地域分布图,连续降雪日数分布图和最大积雪深度分布图,可见河流封冻南界达27˚N,是小冰期我国河流封冻的最南位置。依据各地寒冷记录和江河封冻、树木冻死的临界温度条件定量推断各地极端最低温度值,指出1671年1月湖南衡山县的最低气温低至−15°C,比现代(1951—2000年)极端最低气温记录低7°C。1670/1671年寒冬之后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高温酷暑。这是小冰期寒冷阶段的典型寒冬之一,又是冬季严寒、夏季异常炎热的罕见个例。
    • 乔晓景; 李元征; 许开鹏; 马瑞丰
    • 摘要: 西藏错那千年沙棘林是极其稀有的宝贵资源,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但尚未得到有效的重视和保护.本文首先描述了沙棘林的现状,包括概况、特色及其所面临的问题.其次,介绍了其观赏、文化、宗教、生态服务、药用和营养及科研价值.最后,从基础调查和建库、基础人员和设施配置、管理条例和法制制定、宣传和教育、树木养护和复壮、资金保障、适度开发、建立种子库和基因库及开展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9个方面对千年沙棘林的保护和开发提出建议.该工作将有助于引起相关部门和人员对千年沙棘林的重视,并为充分挖掘其潜力及开展精细化养护提供一定理论支持.
    • 张健; 芮旸; 赵新正; 刘晓琼
    • 摘要: 依据清代档案、方志和文集所记载的历史信息,针对1689-1692年(康熙二十八年至康熙三十一年)陕西大旱事件进行了详细剖析,复原和重建了旱情史实、发展过程和空间分异图景.长达4年大范围“民流田荒,残破至极”的旱灾情状,并伴生虫灾、低温和瘟疫流行等灾害,重灾区(1级)主要分布于陕西关中的西安府和凤翔府,灾情最严重的1690年,55个州县旱情表现为1级(大旱),2级(旱)灾情涉及20个州县.史料记载所反映的1689-1692年冷干事件,与太阳活动、ENSO事件、火山活动显示的气候“冷于”特征基本吻合,由此推断此次干旱是明清小泳期背景下的一次极端气候事件和重大气象灾害.通过辨识干旱事件与外部环境因子之间的关联度,可以看出历史旱灾有着复杂多样的影响因子,反映了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特征.
    • 张德二; 梁有叶
    • 摘要: 1730年(清雍正八年)7-8月,我国黄淮地区连续暴雨17d,引起黄河、大运河和淮河暴涨、决堤的大范围洪涝灾害.这是小冰期中相对温暖时段气候背景下的极端气候事件.本文依据历史文献记载复原了1730年夏季暴雨时段的天气实况,绘制了暴雨区域图显示强降雨中心移动动态和水灾地域分布图,概述当年气候特点,指出暴雨事件与台风活动的关联.1730年是太阳活动周极小年的前3年、有重大火山活动,是极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后的第2年.这些天气特点和背景条件与现代罕见的1975年河南“75·8暴雨”相似.
    • 伊尔番·阿西木
    • 摘要: 南疆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属于基础农业薄弱区,但这一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很强的发展潜力。因此,为了加快这一地区的发展,首先应该对它的气候环境要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本文就以南疆地质沉积物中孢粉组合含量为依据,分析该地区 4.0kaBP 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变
    • 摘要: 英国的研究人员日前提出,人类可能是剑齿虎、猛犸象、长毛犀牛等远古巨兽灭绝的主要因素。他们对大量古生物化石、人类迁徙及历史气候变化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发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