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重矿物

重矿物

重矿物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447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26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47630篇;相关期刊173种,包括沉积学报、中国地质、地质学报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六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第17届全国数学地质与地学信息学术研讨会等;重矿物的相关文献由131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昆山、石学法、金秉福等。

重矿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26 占比:0.89%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7630 占比:99.11%

总计:48060篇

重矿物—发文趋势图

重矿物

-研究学者

  • 王昆山
  • 石学法
  • 金秉福
  • 康春国
  • 罗顺社
  • 林振宏
  • 姜晓黎
  • 李文厚
  • 李长安
  • 杨达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杨; 谢远云; 迟云平; 康春国; 吴鹏
    • 摘要: 白土山组地层是大兴安岭东麓地区第四纪下限,早期仅对地层的岩性特征进行了调查,缺乏对地层全面属性的认识,并且对其成因和沉积环境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选择大兴安岭东麓龙江县白土山组标准剖面为研究对象,选取200块砾石进行沉积学观察,实验进行重矿物鉴定和地球化学分析(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确定白土山组沉积物的化学风化特征、物源、沉积环境以及构造背景。结果表明:(1)白土山组砾石分选性和磨圆度差,经历了弱-中等的风化程度。砾石成分以流纹岩(30.65%)、脉石英(21.51%)和凝灰岩(20.97%)为主,陆源碎屑岩和花岗岩也占一定比例。(2)重矿物组成以钛铁矿(32.28%)、白钛石(29.05%)、绿帘石(19.77%)和锆石(6.21%)为主,锐钛矿、赤/褐铁矿、磁铁矿和榍石也有少量出现。(3)沉积学、重矿物和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地貌证据表明,白土山组沉积物主要是来自大兴安岭的中-酸性岩浆母岩,受到了洪积和冲积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冲洪积物,是初次循环的结果,沉积物堆积后经历了中等程度的化学风化。(4)构造背景判别图解表明其构造背景为被动大陆边缘。此项研究对大兴安岭东麓地区第四纪地层划分和早更新世构造—地貌—气候—水系演化等地质事件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 于俊杰; 刘平; 林丰增; 王继龙; 丁大林; 彭博; 武彬; 劳金秀
    • 摘要: 三沙湾是福建省最大的海湾,也是中国东部典型的基岩半封闭海湾,其冲淤变化受山溪性河流和潮汐输运泥沙量变化影响,明确物源演变特征对于研究湾内沉积演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以三沙湾NDGK2钻孔为研究对象,在前期地层序列和年代框架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重矿物和地球化学特征揭示90 ka以来的物源演变特征,进一步揭示三沙湾在全球气候海平面波动下的环境演变规律。重矿物分析显示:MIS5、MIS3和MIS1高海面阶段以自生矿物为主,锆石含量相对较低,ZTR指数较低;MIS4和MIS2低海面阶段以褐铁矿为主,锆石含量相对较高,ZTR指数较高。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MIS5、MIS3和MIS1高海面阶段Ti、Ba、Ni含量相对较高;MIS4和MIS2低海面阶段Ni、Ba含量相对较低。重矿物特征及地球化学指标揭示了90 ka以来高海面阶段悬浮泥沙主要来源于潮流输入的海域泥沙,低海面阶段泥沙主要来源于亚热带气候下以霍童溪为代表的当地河流。相比内陆地区,沉积物物源指标及孢粉组合特征均表明宁德地区对全球降温事件的响应并不敏感,冰期河流仍较发育。轨道时间尺度上,相比陆源物质输入,海平面上升才是三沙湾泥沙淤积的关键影响因素。
    • 徐良佳; 于胜尧; 纪文涛; 高翔宇
    • 摘要: 柴达木盆地新生界多物源体系是沉积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且一直存有争议。文中运用重矿物、稀土元素、单砂体沉积学等方法,剖析了该盆地砂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沉积物源及其与邻区的关系。结果表明:砂西地区与来自阿尔金山物源的红柳泉及七个泉地区在重矿物组合及稀土元素分配模式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而与尕斯、跃进地区相似;重矿物稳定系数平面分布及单砂体展布特征显示砂西地区古水流方向为SW至NW。综合分析认为,砂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物源来自西南方向的铁木里克凸起。该研究对重新理解古新世柴达木盆地古地理格局及提高储层预测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
    • 李西得; 孙祥; 邱林飞; 田明明
    • 摘要: 为明确晚白垩世赛汉期盆地沉积期构造分区、充填过程和沉积相空间分布,本文运用岩矿鉴定、重矿物分析、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等方法,讨论了川井坳陷赛汉组沉积物源,认为赛汉组碎屑岩具有低成熟度和近源堆积特征,重矿物成分主要以磁铁矿、石榴石为主,与蚀源区花岗岩相似;赛汉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表现为明显Eu负异常和右倾,微量元素曲线表现为高场强元素P、Ti的亏损,与中生代至晚古生代花岗岩曲线形态相似;表明赛汉组砂岩碎屑主要来源于蚀源区的中生代至晚古生代花岗岩,结合川井凹陷蚀源区基底岩性分布规律,认为中央隆起带两侧、盆地南部铀源明显优于北部蚀源区,整体铀成矿潜力更大。
    • 张晓; 朱丽东; 李凤全; 马桢桢; 熊文婷; 贾佳; 王琳怡
    • 摘要: 中亚热带地区的风尘加积型红土是中国南方第四纪环境研究的重要陆相沉积载体。许多典型剖面自0.4 Ma以来红化和网纹化程度明显减弱,气候趋于干凉,物源尚有近源、远源、远近混合源等说法。以九江地区JL剖面为研究对象,基于重矿物组成及碎屑锆石U-Pb年代学证据,重点探讨该沉积剖面第⑥~⑧层加积型红土(底界年龄0.44 Ma)物源问题,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JL剖面第⑥~⑧层属黄棕色土沉积,黄棕色土、网纹黄棕色土两类样品共鉴定出19种重矿物。22个样品均以不透明矿物为主,含量>50%;其次是锆石、金红石、锐钛矿、电气石、绿帘石、辉石等常见矿物。2)黄棕色土和网纹黄棕色土的极稳定、稳定矿物含量以及矿物成熟度ZTR和石榴子石指数GZi值分别为52.49%和52.88%,32.22%和41.49%,47.53和72.73,0.10和0.06,与可能的远程物源北方黄土(17.77%、19.21%、8.42、0.47)存在明显差异,而与长江沿岸风成砂样品(55.93%、20.15%、43.65、0.02)相似性更大。两类样品物源指数PI、与长江沉积物的相似度指数cosθ值分别为0.73和0.70、0.76和0.74,均支持长江源的结论。3)典型样品年龄峰多且分布范围广,70~130 Ma、200~300 Ma、390~570 Ma、680~870 Ma、870~3013 Ma等年龄峰与长江沉积物相应年龄峰吻合度高,而20μm组分的物质来源及贡献,不排除北方物源贡献的可能性,其贡献量可能富集于4~20μm组分。
    • 孙建勋; 吴亮; 肖长源; 李鸿; 李致伟; 李辰
    • 摘要: 普宜地区位于上扬子腹地——四川盆地东南缘,区内晚三叠世碎屑岩记录了上扬子前陆盆地演化信息,是研究盆地东缘盆山耦合的理想对象。二桥组主要由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相砂岩组成,交错层理恢复的物源主要来自东侧,砂岩岩屑主要由岩浆岩岩屑和变质岩岩屑组成,碎屑重矿物主要由锆石、电气石、金红石、白钛石、黄铁矿、锐钛矿、石榴子石、铬铁矿等组成。本文作者使用电子探针和LA-ICP-MS测定技术,测定了二桥组砂岩中电气石的化学成分和锆石U-Pb同位素组成,进而研究二桥组物源体系,探讨晚三叠世上扬子盆地演化。电子探针测得的化学成分显示,电气石主要为镁电气石和黑电气石,来自贫锂花岗岩、变质砂岩、板岩等。测得的锆石U-Pb年龄显示,二桥组碎屑锆石主要存在2662-2380 Ma, 2077-1688 Ma, 840-722 Ma, 475-412 Ma, 293-246 Ma五组年龄峰值,前两组年龄峰值所占比例最大,表现为多物源特征,结合砂岩碎屑组成和电气石成分推测物源主要来自江南造山带梵净山地区新元古代再旋回沉积区,扬子北部崆岭地区可能提供部分物源,区内加里东期火山碎屑岩和印支-海西期峨眉山玄武岩及同期侵入岩、凝灰岩提供少量物源。综合研究表明晚三叠世上扬子前陆盆地前缘隆起带持续向南东迁移,中晚期江南造山带成为前缘隆起带,为盆地东南部提供主要物源。
    • 李思琪; 谢远云; 康春国; 迟云平; 孙磊; 吴鹏
    • 摘要: 松花江水系作为我国七大水系之一,对其沉积物组成的深入探究对揭示源区控制因素和沉积物的搬运—沉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重矿物蕴含着源岩母岩的重要信息,是解开由源到汇过程和物源示踪的重要工具。为了评估物源、河流过程和化学风化对重矿物组成的影响,我们从松花江水系干流和支流的边滩以及阶地共取32个样品,进行分粒级(<63μm、63~125μm和125~250μm)的重矿物分析。结果表明,松花江水系源区母岩信息在嫩江各支流(诺敏河最为典型)的重矿物组成中得到很好的反映,但在嫩江干流中没有得到反映,这表明物源对重矿物组成的控制受到河流过程的影响。松花江水系的重矿物组成以角闪石、绿帘石、钛铁矿和榍石为主。河流沉积物的重矿物组成主要富集在63~125μm组分,同一河流的不同河段的重矿物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巴兰河尤为典型),表明了河流搬运—沉积过程对重矿物组成起到重要控制。哈尔滨松花江T2阶地沉积物(弱风化)的重矿物组成基本保留了现代河流砂特征,讷谟尔河T1阶地沉积物(中等风化)的重矿物受到一定程度的改造,而受到严重化学风化影响的通河松花江T3阶地的重矿物组成已遭受严重破坏,不稳定矿物(角闪石和辉石)以及蕴含的母岩信息已完全消失,表明了重矿物组成明显受到沉积物化学风化程度的影响。由于源—汇过程中重矿物的混合和由此导致的稀释作用,使得沉积物携带的物源信息经过长距离搬运之后逐渐变得模糊。因此,我们认为,在进行河流重矿物源—汇过程研究中,宽粒度分析窗口和足够多的样品数量需要考虑以充分获取源区完整的重矿物组成信息。同时,在利用河流阶地重矿物组成进行源—汇联系和古水系演化研究时,需要首先评估阶地沉积物的化学风化程度。
    • 程万强; 台梓含; 向芳; 黄恒旭; 周宇航; 宋良; 李正友
    • 摘要: 通过对云南巧家盆地第四纪河流沉积和重矿物特征的研究,探讨金沙江下游巧家段水系的发展和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6 Ma B.P.之前巧家盆地开启后,古金沙江巧家段南流水系也随之形成,并在盆地内发育了至少3期河流沉积,当时为宽阔的辫状河沉积环境,物源区位于巧家以北至四川西昌-昭觉一带的黑水河和西溪河流域,河流将玄武岩、灰岩、砂岩等砂砾携带至盆地中堆积,重矿物组合为锆石-绿帘石-金红石-电气石-角闪石-磷灰石;在0.5 Ma B.P.之前,由于云南高原的隆升使得古金沙江巧家段水系南流受阻,并在古水系支流的溯源侵蚀下被袭夺,造成巧家河段的倒转北流,金沙江贯通,巧家段水系物源区发生巨大变化,河流开始将金沙江中上游流域的板岩、千枚岩、片岩以及石英岩等砂砾带至盆地,重矿物类型中也开始出现石榴子石,在构造活跃期河流不断向西迁移并进行下切,形成了金沙江4级阶地。巧家盆地河流沉积与重矿物特征及相关年代的研究显示,巧家段水系的袭夺倒流,金沙江的贯通应发生于0.5 Ma B.P.之前。
    • 彭露; 陈扬
    • 摘要: 主要根据大量野外露头资料、岩芯资料及测井解释成果,结合岩石薄片、重矿物及阴极发光等分析测试资料,对库车坳陷东部下侏罗统阿合组及阳霞组物源和沉积相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库车坳陷东部下侏罗统阿合组及阳霞组物源主要来自北部南天山构造带,以岩浆岩和变质岩母岩区为主,仅有少量沉积岩母岩供给,阿合组比阳霞组具有更高的砂、泥质量比。库车坳陷东部地区阿合组及阳霞组沉积相的分布特征决定了研究区北部为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域。
    • 李秋杭; 谢远云; 康春国; 迟云平; 吴鹏; 孙磊; 李思琪
    • 摘要: 松花江水系作为中国东北地区最主要的河流系统,其重矿物组成对于揭示其沉积环境、沉积物源-汇过程和水系演化等地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对松花江水系重矿物组成了解有限,对影响其重矿物组成的控制因素尚不明晰。为此,在松花江干流和10个主要支流的边滩采集河流沙样品,在通河获取2个松花江T3阶地样品,分别采用TESCAN Integrated Mineral Analyzer(TIMA)自动化矿物识别技术和人工方法,对63~250μm粒级组分进行重矿物分析,旨在给出松花江水系的重矿物组成,并分析物源、河流过程和化学风化等因素对重矿物组成的影响和控制,以及评估人工和TIMA方法在重矿物鉴定中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发源于不同山岭(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的各支流具有显著不同的重矿物组成,角闪石、榍石、绿帘石、白钛石、辉石、钛铁矿和赤、褐铁矿是区分各物源的指示性矿物。源自大兴安岭的嫩江支流具有显著高含量的辉石(诺敏河)、钛铁矿(甘河、多布库尔河和阿伦河)和赤、褐铁矿(甘河、多布库尔河和雅鲁河),显示了基性火成岩物质对重矿物组成的控制,这在现代河床砾石的岩性中得到证明。然而,在松花江干流中,这些重矿物含量显著降低,显示了极弱的大兴安岭源区信息,表明支流物源对重矿物组成的控制受到干流所携带沉积物的削弱,干流物源占据了主导地位。值得指出的是,松花江干流的重矿物组成显示出为拉林河和第二松花江物源的混合,表明干流更多地继承了松嫩平原东南山岭(长白山余脉)的重矿物信息。受到严重化学风化影响的通河T3阶地样品的重矿物组成简单,辉石和角闪石等抗风化能力弱的不稳定重矿物已完全消失,而稳定矿物高度富集,反映了化学风化对重矿物组成起到主要控制作用。相对于传统人工鉴定方法得到的重矿物组成(通常只能鉴定出20余种矿物相),TIMA方法能够给出更多的矿物种类信息(通常能识别出40余种矿物相),但在识别同质异相和多晶型矿物方面存在不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