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中文会议>第六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

会议信息

  • 会议名称:

    第六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

  • 召开年: 2015
  • 召开地: 广州
  • 会议文集: 第六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
  • 主办单位: 教育部;华南农业大学
  • 出版时间: 2015-11
  • 排序:
  • 显示:
  • 每页:
全选(0
<4/8>
143条结果
    • 作者:Chen Ming,陈明,
    • 会议名称:第六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
    • 2015年
    摘要:中国农村家庭结构来源于历史上一家一户的家户制传统,家户的概念而非家庭的概念才是中国农村社会特质的本质表达.家户是一个结构完整,主体明确,权利界定清晰,且制度化的概念.它既包含农民日常生活中的家文化与结构,又包含国家政治层面的建构与控制.家户视角的提出有助于重新认识传统中国农村社会的特质,有助于建构本土化的中国农村研究范式,有助于认识当前中国农民同现代村庄治理与政治的关系,它也提供了重新思考中国农村治理困境以及政治发展困境的基本视角.
    • 作者:李锦顺,
    • 会议名称:第六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
    • 2015年
    摘要:面对农村的现实处境,在中国发展社会工作不能不重视农村.本文研究了广东开展农村社会工作的推动逻辑,探讨了广东发展农村社会工作独特的经济优势、地缘优势、政策优势、专业优势和先行优势,探索了广东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策略,包括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积极开发社会工作岗位、完善农村社会工作人才薪酬和激励制度、搞好继续教育培训和建立合理正向的人才流动机制.探讨广东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推动逻辑、独特优势和发展策略,不仅可以为大力推行农村社会工作提供思想和方法论支持,而且对其他经济先发地区开展农村社会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 摘要:当代中国在“国家-社会”制度安排的利益表达机制中,包括三大制度结构,即法律制度、政治-行政制度和意识形态实体机构.以广东省信访局“45个上访专业户”的谈话访谈作为分析文本,发现;固化阶层分类中的边缘阶层,在社会转型中,基于理性预期评价和“沦入相对剥夺地位”的经济诉求,而惯于诉诸于“越级上访”行动模式,以解决社会冲突.而政府处理“越级上访”存在“二律背反”表明:“强国家-弱社会”的利益表达机制,不能全面解决越级上访的社会冲突.构建以“强国家-强社会”为基础的制度融入治理结构,乃是当代中国的必然选择.它在其现实性上,体现为“结构性融入”和“文化性融入”的二维均衡.
  • 摘要:公共服务决策优化的发展趋势是不断追求科学化、民主化与高效化的有机结合.但已有研究尚未从系统视角探究三者之间的关系;将三者关系置于特定场域的实证研究更少.本文以公共服务决策优化理论为基础,以1125份调查问卷的数据为依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科学化、民主化、高效化在农村公共服务决策场域中的解释力、作用机理与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农村公共服务决策优化的目标系统由科学化、民主化、高效化组成,三者是有机衔接的统一体,任何两者之间关系链条的断裂极易对农村公共服务决策优化产生负面影响;科学化与民主化之间有显著的相互促进作用,它们对高效化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应在提升农村公共服务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高效性的同时,注重统筹规划、系统设计、整体推进,以促进农村公共服务决策全面优化.
  • 摘要:在信息化背景下,社会资本成为影响农户收入的重要因素;同时,不同地区与人群的社会资本内容与数量极不均衡.破解社会资本与贫困地区农户收入间的内在联系,对有效提高贫困地区农户家庭收入和地区脱贫,具有理论意义与政策参考价值.本文以社会网络和社会信任作为贫困地区农户社会资本为主要指标,从理论层面分析了贫困地区农户社会资本及其对收入的影响机理.以西海固地区农户为实证研究对象,运用524个样本,采用半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及断尾回归模型,揭示了社会网络和社会信任对农户不同收入来源的影响.结果发现:社会网络对农户总收入具有显著正向作用;社会网络对农户经营收入和工资收入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因此,社会资本对贫困地区农户收入存在多层面的正向影响.最后,提出在贫困农村地区建立健全社会网络平台、金融市场,同时针对性开发低风险金融理财产品的等针对性提高贫困地区农户社会资本的建议.
    • 作者:奉海春,李放,
    • 会议名称:第六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
    • 2015年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进入经济新常态,这对乡村精英流动、事业发展和行为选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经济新常态下乡村精英呈现出传统精英加速流出、经济精英小幅回流和政治精英被强化的流动图景.传统精英外流的加速进一步瓦解了在村乡村精英事业发展所依赖的人才资源,致使其事业陷入发展困局,而解决这一困局的根本出路在于乡村精英之间基于共同利益的选择理性合作,整合乡村有限人才资源,实现共同发展.但是乡村精英之间的合作需要达成某些条件,并具有其内在的脆弱性和治理难题.
    • 作者:ZENG Rui,曾睿,
    • 会议名称:第六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
    • 2015年
    摘要:中国快速的农村城镇化在加速现代化、推进生产力、改变旧面貌的同时,也给农村地区带来了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系统失衡、生态物种减少、生态功能下降等诸多严重的生态风险.究其原因,是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生态风险应对法制陷入困境,存在着生态风险的分配不公、信息失真、责任不明、监管不力等问题.面对风险,中国应从完善生态立法,界定生态风险应对的法律责任,合理分担风险,构建公平生态风险分配制度,完善信息公开,建立生态风险交流法律机制,加强生态执法,提高生态风险监管水平等几个方面进行构建和完善生态风险应对法律机制.如此方能合理分配生态风险,及时获取风险信息,明确界定风险责任,切实加强风险监管,有效应对生态风险.
    • 作者:李嘉燕,
    • 会议名称:第六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
    • 2015年
    摘要:“新市民”是近年对城市外来人口的新称呼,其在流入城市的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影响城市后续发展的社会融入问题.广州外来人口众多,处理新市民的社会融入问题一直是广州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本文以目前日益严峻的“新市民”社会融入问题为研究内容,以广州“新市民”为对象,综合问卷研究、文献研究、实地研究、访谈研究多种方法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最终得出广州新市民的社会融入实证结果为一般,影响新市民社会融入的因素可分别从经济融入、社会交往、身份认同、居住情况以及个人自然社会因素得出.基于此,本文从社区建设方面、社会意识形态方面及政府层面分别对新市民融入社区或城市提出建议和对策,希望由此能促进新市民融入广州,促进广州的和谐发展.
  • 摘要:科学评价农户受到征地外部冲击时生计能力的变化是帮助失地农户改善生计的前提.本研究提出一套基于生计资本测量农户生计能力的方法,并利用该方法评价失地前后农户生计资本变化.研究表明,采用可持续生计框架并利用因子分析及因子综合得分方法,能够解决失地农户生计资本指标选取和权重设置的难题,从水平和结构两维度较好地评价征地前后农户生计资本变化.研究的结论主要包括:总体上征地后农户的自然资本显著小于征地前的水平,而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则显著大于征地前的水平;征地在直接降低每个农户自然资本的同时,并不必然增加每个农户的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仍有一定比例农户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发生下降;征地对农户的社会资本影响并不明显,社会资本在考察期内具有稳定性;征地后农户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紧密性降低,而金融资本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紧密性提高;农户征地前的生计资本对征地后的生计资本存在正向影响,但各个维度的影响重要性存在差异.
  • 摘要:当前,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明显.但受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与历史、区位等多重因素影响,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仍面临城乡义务教育办学经费失衡、城乡基础教育教学设施失衡、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力量失衡、城乡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失衡等现实困境.应自足现实,群策群力,找准症结,采取切实措施,通过健全农村义务教育资金保障机制、加快农村基础教育教学设施建设、合理配置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力量、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等路径去应对,使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落到实处、起到实效.
    • 作者:麻丽平,霍学喜,
    • 会议名称:第六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
    • 2015年
    摘要:本文基于2014年中国苹果主产区1079份种植户调查数据,考察农户自我认知和外部约束对其农药施用行为的影响.在将农户农药施用行为分为农药品种选择,农药施用强度和农药稀释方式等6类行为之后,本文研究发现:自律因素(农户对农药相关知识的认知)对其施用行为具有显著影响;他律方面(周围农户,市场,组织参与和政府规制),周围农户对农户农药施用行为也具有正向激励作用.此外,市场、组织及政府规制等对农户农药施用行为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 摘要:本文以民勤县滴灌技术为例,结合389户滴灌技术推广户的调研数据,运用Probit模型,从经营规模及耕地细碎化程度两个方面分析了耕地规模化对两型农业技术采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地的规模化水平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户两型农业技术的采用,但关键的影响因素并非通常意义上的经营规模,而是耕地的细碎化程度.因此,农村现有耕地的细碎化问题应该在两型农业技术推广中得到更多关注,未来政策应进一步加大对耕地合并整理项目的扶持与鼓励,以实现较大规模的连片经营.同时,在破解两型农业技术推广困境方面,政策制定者应更多地从农户的视角考虑问题,通过改善农户技术转换过程中面临的成本收益预期来调动农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作者:段伟,温亚利,
    • 会议名称:第六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
    • 2015年
    摘要:退耕还林工程,作为中国林业六大工程之一,在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改善、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户减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对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云南省和广西省共计16县92村756份有效农户调查数据,使用OLS、Tobit模型等参数方法估计了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得出:参加退耕工程的农户较未参加该工程的农户其人均家庭纯收入提高17.7%.为了纠正了样本中的异质性偏差,本文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估计了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收入的处理效应,得出:该估计结果要低于参数方法得出的估计结果.具体来说,退耕还林工程使退耕组农户人均纯收入提高了8.2%~11.4%,人均林业纯收入提高了7.2%~11.1%,人均种植业纯收入减少了5.2%~8.9%,人均非农工作纯收入提高了4.8%~7.7%.这一结果表明基于OLS和Tobit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实际上高估了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收入的处理效应,因此应该谨慎看待西部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在农户减贫和收入结构调整方面的作用.本研究属于短期效果分析,从长期的角度而言,此项目对西部地区农户减贫的影响仍需要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 摘要:以秦岭地区森林景区周边农户为研究对象,基于324份农户调查数据,采用计划行为理论构建理论模型,利用Probit、Tobit回归模型对农户参与生态旅游的经营行为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户主受教育程度、家庭劳动力人数、是否有生态旅游开发项目、生态旅游是否提升当地知名度以及农户家庭的地缘和血缘关系特征对农户生态旅游经营意愿和经营投入有正向显著影响,农户对生态旅游是否减少外出打工人数的认知正向显著促进其经营意愿,对经营投入无显著影响.基于实证分析结果,为了合理引导农户参与生态旅游经营行为,提出不仅要提高森林景区周边农户的文化教育水平,建立基础知识、技能与可持续观念培训。政府需要出台一些鼓励农户参与生态旅游经营的政策,并多开展生态旅游开发项目,通过互联网、电视、报纸等加大景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宣传,创立景区品牌营销理念,进一步提升景区知名度,以及重视非政府组织(NGO)参与森林景区与周边社区的协调作用。
  • 摘要:近年来,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愈演愈烈,继SARS疫情之后,H7N9、MERS疫情均造成了全球范围的恐慌与灾害.疫情危机以疫病发生为触发点,对疫情危机的防控,必须从疫病的防控入手.研究认为,养殖户未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对疫病免疫的关键环节把关不严以及对消毒工作的认识不足等原因,极易引起国内重大动物疫病的爆发.因此要加强对重大动物疫情的防治,就需要对养殖户这一主体的防疫行为开展研究,探讨影响其进行动物疫病防治活动的影响因素,并对症下药,推动我国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健康发展.实证分析主要采用了最优尺度回归分析方法,通过养殖户的防控行为的意愿和能力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购买养殖保险、开展标准化认证的养殖场,养殖户采取疫病防控的意愿较高;畜禽产品具有品牌的养殖户考虑到品牌价值的塑造,开展疫病的防控意愿更强;相对于公司、合作社和政府提供等疫苗获取途径,疫苗自购的养殖户采取疫病的防控意愿更强烈;相比较年龄大的养殖户,年轻化的养殖场负责人开展疫病防控能力更强;养殖户会通过资金借贷提高疫病防控的能力;政府提供免疫设施,并及时发放疫情的补贴与赔偿资金时,养殖户采取疫病防控能力较强。
  • 摘要:农耕文化资源价值评估是农耕文化资源产业化运作的关键.本文在分析农耕文化资源价值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农耕文化资源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获得了各层次指标的权重,结合终极指标的得分方法构建了我国农耕文化资源价值评估模型.最后,从产业开发的角度出发,本文从农耕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可行性及其产业开发模式两方面对该模型进行了应用分析,并提出了三种产业开发模式,即政府驱动开发模式、企业驱动开发模式和政府与企业双驱动开发模式.
  • 摘要:作为一种新兴旅游方式,农业生态旅游代表着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有着十分巨大的发展潜力.河南省有着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对河南农业生态旅游现存问题的深入分析,借助深入调研、合理规划,提出不仅要深入调研,做好可行性发展论证,还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并且注重深层次开发,形成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良性互动,更要加强农业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及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 摘要:基于广东省部分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农地禀赋、处置能力、交易能力对其农业经营收入的影响,结果显示,农户所在村庄地形地势及其承包耕地的面积、肥力与交通条件、农户家庭务农人数、参加农业培训次数、技术服务满意度、雇工人数与农机设备价值、农户家庭在村级事务中发挥作用程度、运销加工服务能力等对其经营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农户承包耕地的块数对其经营收入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农户耕地灌溉条件、农户间相互帮助、农资购买服务、农业生产服务以及农户是否加入合作组织对其经营收入的影响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
  • 摘要:本文基于湖北省农村地区391位农民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女性农民和男性农民秸秆资源化行为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民的个人人力资本及构成家庭禀赋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对其秸秆资源化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农民都对秸秆进行了资源化处理,占总体样本量的72.89%.同时农民秸秆资源化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农民中秸秆资源化行为的发生率高于女性农民10.67个百分点.个人人力资本、家庭人力资本、家庭物质资本、家庭社会资本均是影响农民秸秆资源化行为的重要因素.从各变量的边际效应看,对农民秸秆资源化行为影响最大的是人力资本中的非正规教育.此外,家庭社会资本中技术信息的获取难度越小、家庭物质资本中耕地面积越大、家庭人力资本中劳动力平均文化程度越高,农民越倾向于进行秸秆资源化.而家庭物质资本中经济地位与农民的秸秆资源化行为呈倒“U”型相关关系.人力资本和家庭禀赋对农民秸秆资源化行为的影响有着较大的性别差异.与其自身人力资本相比,女性农民的秸秆资源化行为更多地受到家庭禀赋的影响;而人力资本对男性农民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女性,男性农民的秸秆资源化行为受到其自身人力资本和家庭禀赋的共同作用.此外,家庭物质资本主要通过经济地位影响女性农民的秸秆资源化行为,而影响男性农民的行为则主要通过家庭耕地面积.最后根据以上结论得出相应的政策启示.
  • 摘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农业生产活动的空间集聚效应对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因此了解中国农业地理集聚状况及演变规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利用区位熵指数、克鲁格曼指数分别从行业维度和地域维度就1978~2012年间我国29个省(市、区)20种农作物的专业化系数和分工指数进行了测算,并结合全局Moran's I指数以2012年为例对比时空接近与地理临近下我国省域农作物生产的空间关联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从行业层面来看,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区域专业化水平总体上呈逐年递增的态势,且每种作物的种植优势地区有不同程度转移;从区域层面来看,我国种植结构总体差异性逐渐增强,分工的进一步加强促进农业地理集聚的形成;从时空接近与地理接近的对比来看,我国绝大多数农作物生产都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性,且在一定的时间距离下,时空接近下的空间关联性强于地理接近意义下的空间关联性,而随着时间距离的增加,农业有由空间集聚向分散转变的态势.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