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中文会议>第六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

会议信息

  • 会议名称:

    第六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

  • 召开年: 2015
  • 召开地: 广州
  • 会议文集: 第六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
  • 主办单位: 教育部;华南农业大学
  • 出版时间: 2015-11
  • 排序:
  • 显示:
  • 每页:
全选(0
<7/8>
143条结果
  • 摘要:城市湖泊是城市的重要水体形态,在城市的气候调节和生态环境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城市生态文化的真实写照.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如何平衡城市建设、湖泊开发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关系,逐渐成为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本文以东湖为例,阐述并分析了城市湖泊开发与治理引发的环境伦理问题及成因,为实现人湖和谐发展的伦理,提出重视环境伦理,加强制度与法规建设,敬畏自然,实施湖泊生态修复工程,采纳弱化的人类中心主义,发展湖泊经济,构建人湖和谐的发展模式,以及树立环境伦理意识,打造湖泊文化。
  • 摘要:基于规模效应理论,本文提出了平均农业生产规模与其产出效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的假说,并用214个国家1960-2013年的经验数据进行了验证.由此证明,平均农业规模扩大对农业产出效率的提高存在递减规律,而且农业生产存在最优规模.可见,政府不应一味地采取扩大农业生产规模的方式缓解来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应该在通过制度创新,扩大平均农业规模的同时,保持农业生产的适度规模,防范规模效率损失和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去粮化”等对粮食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以构建中国粮食安全的长期保障机制.
    • 作者:李嘉燕,
    • 会议名称:第六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
    • 2015年
    摘要:家庭农场是未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而在家庭农场中能否有效地对农业技术进行推广,直接关系到家庭农场能否发展壮大.由此,本文在分析目前家庭农场和农业技术推广现状的基础上,探究家庭农场对农业技术服务的需求和家庭农场技术服务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以上需求和问题对政府和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提出以下建议:政府应构建新型服务模式,为发展家庭农场提供政策条件和资源,并加大对科技服务的投入力度;农业推广组织应树立正确的推广理念,并在完善推广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加强对农业推广人员的培训和对职业化新型农民的培养与教育.
  • 摘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健全、留守儿童家庭文化权意识的淡薄等原因使得农村留守儿童文化权的实现困难重重.实现农村留守儿童文化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是国家文明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国家的一项法定义务.在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过程中,理应更加重视将农村留守儿童文化事业的发展,充分实现农村留守儿童的文化权.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文化权实现难的困境应从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营造农村留守儿童文化权实现的良好氛围、增强农村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参与文化生活的主客观能力等方面入手.
    • 作者:Li Jun,李君,
    • 会议名称:第六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
    • 2015年
    摘要: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对新型城镇化提出了总体布局与要求,同时要求在建设城镇化时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建设生态文明.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推动下,新疆正处于“大发展、大跨越”的阶段,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巨大实惠与推动力,但同时新疆也面临环境污染加剧的危险.在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要与经济文明等五位一体的精神下,新疆必须走一条清洁生产的道路,必须建立相关的环境保护制度.制度的建设离不开原则与制度创新,本文就新疆环境保护的立法原则与制度展开相应的讨论与分析.
    • 作者:李向玉,胡艳华,
    • 会议名称:第六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
    • 2015年
    摘要:改革开放后,经济方式由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村委职能转变与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相适应,村委权力也经历了由强到弱的调整过程.在经济因素的刺激之下,打破了了原有的村庄秩序.村委的权力不断弱化,导致乡村内部部分村民在利益驱动之下不断侵占村集体地权.因村庄内部规划不足、先占者未受惩罚、权属界定不清等原因更引发了新一轮的地权之争.化解失序的集体地权之争,源头上要对村庄内部的土地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界定集体地权的法律地位.同时,对地权纷争案件要在辩法析理的基础上加大司法的终局裁决力度,妥善化解失序的地权之争,维护好集体的合法权益.
    • 作者:Qu xia,曲霞,
    • 会议名称:第六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
    • 2015年
    摘要:城镇化本质上是人类现代化的过程和结果.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以及现代化的建构,对“传统”的影响日益凸显,探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不仅在理论上有重大意义,更能帮助窥探社会实践的隐秘.自马克斯·韦伯现代化理论的提出,学术界围绕“传统/现代”的论争便不绝于耳,而在中国近现代的改革实践中,传统更是一个难以绕过的论题.因此,在中国城镇化的过程中,构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契合的新型城镇尤为必要和迫切.总之,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要尊重本国的传统、条件和现实,体现中国文化的特质和民族精神,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鼓励城市文化多样化发展,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形成多元开放的现代城市文化。构建以人为本,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新型城镇化。
    • 作者:付翠莲,
    • 会议名称:第六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
    • 2015年
    摘要:进入后农业税时代,我国乡村治理由间接治理模式向直接治理模式转变,乡村基层组织的财政基础、治理方式和权力结构以及治理运行逻辑都发生了结构性的转变,整个国家政权“悬浮”于乡村社会之上,乡镇财政空壳化倒逼下的基层政府几乎完全丧失治理功能,国家与农民之间的联系日渐疏远,传统地方权威在乡村治理中面临着失效和失语.而乡村自身的内生秩序控制力量离不开乡村精英力量的形成与推动,当前非体制精英的崛起成为村庄权力结构变迁显著的特点,乡村社会的精英政治从一元政治精英向多元精英治理转变.重塑乡村精英的“新乡贤治理”模式,能够有效缓解后农业税时代直接治理模式下的治理困境.
    • 作者:励东升,
    • 会议名称:第六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
    • 2015年
    摘要:国家治理体系就是规范公共权力运行和维护公共秩序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国家治理能力就是规范公共权力运行和维护公共秩序的能力,如何通过一系列现代化制度和程序实现对公共权力的有效治理,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问题和首要命题.当下特别是农村的公共权力的治理还存在着诸如权责不清、关系紊乱、政出多门、缺乏监督、错位越位等由于公共资源的“公共池塘资源”属性及在供给、占有和使用上的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造成的对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的公权领域的“公地悲剧”困局.破解这种困局,实现对基层公权的良好治理,结合象山的有效实践,关键还是要通过(上级)政府管控、公共服务外包和协商治理等三类途径,来分别推进农村“小微权力清单”、“分片担责”和“村务会商”制度.
  • 摘要:目的:从参与主体的利益博弈视角探讨城乡建设用地配置的内在动力,有利于促进建设用地优化配置.方法:成本效益法,博弈分析法.结果:征地、农村土地整治和信息不对称市场交易等三种不同城乡建设用地配置途径将涉及到地方政府、农民与用地企业等不同利益主体及其成本效益.结论: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决定了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冲突必然存在,建设用地配置的结果取决于各参与主体在整个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利益选择.
    • 作者:吴春梅,林星,
    • 会议名称:第六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
    • 2015年
    摘要:在乡村治理转型的关键时期,私利主导所引发的集体主义精神缺失现象已被社会广泛关注但至今未出现根本性扭转,尚存在村两委集体意识薄弱、农村社会组织偏离公共价值目标、村民互助合作精神弱化等突出问题,亟需集体主义精神的理性回归.培育乡村集体主义精神,既要提高村庄治理公共价值目标的实现程度,注重平衡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政治价值、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亦要强化村庄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共治能力,借助群体合力和联合行动来实现集体利益的最大化.
    • 作者:Zheng Fang,郑芳,
    • 会议名称:第六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
    • 2015年
    摘要:从基础设施、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四个层面设计了农村公共服务农民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以山东省714份农户问卷调查的数据为依据,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农民满意度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农村居民对农村公共服务总体满意度相对较低;其中,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满意度较高,而对义务教育和医疗卫生的满意度较低;社会保障是农村居民最为看重但满意度也较低的一项公共服务,所以提高社会保障的供给水平对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本文以江西省3949个农民用水协会数据为例,对不同组建边界的农民用水协会运行绩效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统计分析表明,不同组建边界的农民用水协会运行绩效差异明显,按行政村边界组建的用水协会运行绩效好于按水文边界组建的用水协会.通过计量模型分析,本文进一步发现:不同组建边界的农民用水协会运行绩效的影响因素不同.协会起源、协会主要领导人产生方式、是否有工程产权证、灌溉设施完好率对按水文边界组建的农民用水协会运行绩效有正向影响,而是否注册、租借用办公场、参与农户数、协会工作人员数、协会主要领导人身份对按水文边界组建的农民用水协会运行绩效有负向影响;是否注册、参与农户数、协会主要领导人产生方式、灌溉设施完好率、灌区规模对按行政村边界组建的农民用水协会运行绩效有正向影响,而协会成立年限、协会起源、租借用办公场、协会工作人员数、协会主要领导人身份对按行政村边界组建的农民用水协会运行绩效有负向影响.最后,提出对不同组建边界的农民用水协会的具体扶持措施和扶持力度应有差异,这是提升农民用水协会绩效的基础和前提。要注重外部支持对农民用水协会运行绩效的作用,以及完善协会主要领导人产生方式,控制协会工作人员规模。
    • 作者:Yin Xu-hui,殷旭辉,
    • 会议名称:第六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
    • 2015年
    摘要:教育公平的核心是教育机会平等.我国城乡教育在教育经费、教师资源、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巨大差距是我国教育不公平的突出表现.要从树立和落实教育公平理念、有效配置教育资源、完善教育法规、拓宽农村教育供给渠道等方面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最终实现教育公平.
  • 摘要:农民工和私营企业主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两大新社会阶层,农民工与私营企业之间的劳动关系实质是阶层利益关系.选取劳动报酬、劳动环境、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障以及权益维护等与两大阶层利益紧密关联的四大劳动关系要素,通过社会调查收集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发现:劳动报酬、劳动环境、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障以及权益维护因素中的纠纷调解因子对农民工与私营企业主阶层利益关系和谐度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其影响大小存在差异,其中劳动报酬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劳动环境、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障,最后是纠纷调解.提高农民工劳动报酬,改善农民工劳动环境,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农民工与私营企业劳资纠纷化解机制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可行选择.
    • 作者:高兴,方菲,
    • 会议名称:第六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
    • 2015年
    摘要: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制定新农合中农民需求和激励机制量表.基于对湖北省3个村庄的调查数据,本文通过因子分析和信效度检验发现,新农合中农民需求由资金、报销比例与范围、起付与封顶线、医疗服务、管理能力五个维度构成,激励机制由内容激励、过程激励、效果激励三个维度构成;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除比例与范围对效果激励、医疗服务对过程激励和医疗服务对效果激励外,其他的农民需求诸公因子对激励机制诸公因子均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这表明新农合中农民需求的满足有利于更好地构建起高效的激励机制.因此,现阶段要进一步合理调整各筹资主体在资金统筹中的比例,落实实际可以实现的医疗补偿,合理分配医疗补偿与自费之间的比例,规范和约束医疗服务供给方的行为,优化制度执行环境,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规范各行为主体的管理能力,以强化农民需求的满足对新农合中激励机制建立的正向效应.
  • 摘要: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加速和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各种科技风险开始在农村全面渗透,农业科技风险治理成为紧迫任务.农业科技风险治理有三条基本路径:政府宏观调控、私有化和区域性自主治理.三条路径各有长短,应该按照协商民主的精神综合运用.农业科技风险治理也使传统法律体系需要做出某些适应性调整,以适应风险治理的现实需要.
    • 作者:易钢,汪思琦,
    • 会议名称:第六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
    • 2015年
    摘要:本文以广东省增城市ZX镇的调查为例,分析了乡贤理事会在我国农村社会治理中出现的背景和原因,描述了乡贤理事会组织运作的具体方式,提出了乡贤理事会在农村治理中的特殊作用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乡村治理体系中乡贤理事会是咨询主体,起参谋作用。村“两委”是决策主体,村级重大事务必须由村“两委”作出最后决断。乡贤理事会与村“两委”之问是“谋”与“断”的关系。乡贤理事会成员在文化上、经济上、经验上乃至社会地位上,都是农村的精英,他们成为广大村民代言人,但是要防止一种倾向,即这少分人代替多数人说话,代替多数人做主,或者不征求多数人意见,代替多数人行使民主权利,将村民自治成为少数人的治理。zx镇乡贤理事会的出现,是乡民意望,更是政府引导的制度安排。
    • 作者:魏艾,
    • 会议名称:第六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
    • 2015年
    摘要:在“文化强国”战略的视域中,传统“孝慈”美德是无法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家庭关系的和谐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之义.在传统与现代的时代合奏中,农村的孝慈文化已经演变得复杂多样,但在中国传统社会伦理政治一体化的现实下,“孝慈”的效用往往是既隐含又深刻,因而有必要对其进行溯源、反思与剖析,并在社会治理的视野中活化创新.
  • 摘要: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新型城镇化内涵丰富,特征多样.西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客观需要生态法治建设,生态法治是西北地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保障.以甘肃省为例,西北地区新型城镇化生态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还存在城镇生态环保制度不完善、城镇国土资源管理制度不完善、城镇绿色低碳生产生活制度不完善等问题.西北地区新型城镇化的生态法治建设路径主要包括:生态环保法治建设路径;国土资源集约节约法治建设路径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法治保障路径.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