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中文会议>第六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

会议信息

  • 会议名称:

    第六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

  • 召开年: 2015
  • 召开地: 广州
  • 会议文集: 第六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
  • 主办单位: 教育部;华南农业大学
  • 出版时间: 2015-11
  • 排序:
  • 显示:
  • 每页:
全选(0
<5/8>
143条结果
  • 摘要:改善农村面源污染,推动农业生产性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是环保新常态下我国农业生态经济建设的重要目标.本文基于湖北省调研数据,遵循“单因素-多因素”分析路径,采用Pr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影响农户将农膜、育苗袋、农药和化肥塑料包装物等农业生产性废弃物资源弃置于农田的主要因素.调查发现,农户“弃置行为”发生比例为12.75%,虽占比不高,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其对农村环境的严重危害.实证研究表明,农户对农业生产性废弃物资源的弃置行为受到是否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村庄是否有废弃物集中处理设施、到最近公路的平均距离、土地质量变化、水质变化、是否参加循环农业相关培训以及务农时间投入等关键因素的影响.基于此,认为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户环保意识,开展循环农业培训,能降低农户弃置农业生产性废弃物资源的可能性,进而有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
  • 摘要:本文利用1980-2013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对湖北省农林牧渔业产值与农民纯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分别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以及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农林牧渔业与农民收入关联度均超过0.6,表明时间序列存在相关性,进一步运用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最后由Granger因果分析显示种植业、林业以及渔业是农民收入变化的Granger原因,牧业并未对农民收入变化呈现Granger原因,为此,提出因地制宜促进农业多元化发展,优先发展具有比较优势产业,并且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以及提高补贴精准性、指向性,引导农业结构调整方向。
  • 摘要:以国家实施林权制度改革以来的2003-2013年为研究时段,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法计算中国31个省份的林业生产效率,并利用ESDA技术、基尼系数分析其时空差异,并构建计量经济模型,研究不同区域林业生产效率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林业生产效率逐年上升,但总体仍然偏低,高效率省份上升幅度较小,低效率省份增长幅度较大.中国林业生产效率空间差异明显,且呈缩小态势.高效率省份集中于生产条件较好的华北平原,低效率省份则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并表现出较强的西部和南部向东、中部集聚的局部空间集聚特征.人均GDP、林业系统职工收入、林业工作者素质、病虫鼠害发生率共同影响林业生产效率,影响效果显著.因此,中国应继续加大林业生产投入,并采取差别化林业发展政策,重视加快高效率省份林业生产效率的增长速度,通过加大投入、提升劳动者素质、降低病虫鼠害发生率等手段全面提升我国林业生产效率.
  • 摘要:在相对封闭的农村社会关系网络情境下,农户往往会长期频繁购买某特定农资品牌产品或惠顾某特定农资零售店,这种现象被界定为锁定购买行为模式,依据不同的锁定对象将其划分为品牌锁定和零售店锁定两种模式,重点从直接因素、购买情境等方面实证探究和比较了这两种不同锁定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在两种锁定购买行为影响因素中,情境因素的综合效应均明显大于直接因素;在品牌锁定购买行为影响因素中,品牌功能价值的影响力度最大,社会规范、交易依赖关系和感知差异化等情境因素次之,品牌感知风险和感知成本最弱;在零售店锁定购买行为影响因素中,人情关系质量的影响力度最大,交易依赖关系、社会规范和感知差异化等其它情境因素次之,零售商形象、商品形象、声誉形象、服务形象等直接因素较弱.
  • 摘要:本文以湖北省农户微观调查数据为依据,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分析框架,借助Bootstrap自抽样的结构方程模型对农户劳动节约型技术采纳意愿及可能的影响机理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技术接受模型,从心理机制层面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来研究农户对劳动节约型技术采纳意愿是合理且适用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影响农户对劳动节约型技术采纳意愿的关键因素.社会影响对农户劳动节约型技术采纳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在农村社会网络中,充分发挥意见领袖在劳动节约型技术推广过程中的示范作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采纳条件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农户对劳动节约型技术的采纳意愿,还能通过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农户的采纳意愿.
  • 摘要:一般认为多次食品安全危机将会大大降低消费者的品牌忠诚,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近年来,蒙牛企业多次爆发食品安全危机,但其销售额一直居高不下.文章利用994名消费者的问卷资料分析了多次食品安全危机后,消费者对蒙牛品牌行为忠诚和态度忠诚的下降程度,并运用定序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多次食品安全危机后,我国消费者对蒙牛品牌的行为忠诚和态度忠诚均有所下降,但下降程度不大;消费者的消费结构、对乳制品行业的满意度、对蒙牛品牌的满意度、对蒙牛产品的满意度和替代性选择这四个解释变量均显著负向地影响其对蒙牛品牌的行为忠诚和态度忠诚;替代性选择显著正向地影响其对蒙牛品牌的行为忠诚和态度忠诚;对媒体信息的信任度影响其短期的行为忠诚,但不影响其长期的态度忠诚;个体特征和对负面信息的关注与了解、对蒙牛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的满意度均不会影响其品牌忠诚.
    • 作者:周晓时,李谷成,
    • 会议名称:第六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
    • 2015年
    摘要:本文采用异质性随机前沿模型,测算农村电力、公路、灌溉三大基础设施对中国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及其不确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技术无效率项的存在使得我国农业产出比最优水平低了约70%,平均技术效率仅为0.35.农村三大基础设施对技术无效率都有显著缓解作用,但显著增加了技术效率的不确定性.公路设施加剧了三地区技术效率的不确定性,降低了东、中部技术效率,但对西部技术效率有提升效果.农村电力设施对各地区技术效率不确定性都有反向效果,而只改善了中部地区的技术效率.灌溉设施对东部技术效率的改善作用不明显,中部地区由于“过度使用”和“拥挤效应”而造成对技术无效率的扩大,只有对西部地区技术效率的提升发挥了显著作用.而对技术效率的不确定性,三地区的作用方向一致,都为强化效果.
    • 作者:杨辉鹏,温德华,
    • 会议名称:第六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
    • 2015年
    摘要:基于O2O的视角,探讨中部山区旅游小城镇农产品流通模式的构建.旅游业在推动山区绿色低碳小城镇发展进程中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应,为了进一步推进旅游业与农业的协同发展,提出基于O2O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并对其模式运行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以期通过构建基于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的现代化流通体系、开发线上线下融合的农业生态体验游的旅游产品和实施健全的农产品流通中的质量追溯体系来推动山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
  • 摘要:江西省吉安市委市政府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罗霄山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确立井冈蜜柚、绿色蔬菜、高产油茶、有机茶叶、花卉苗木、珍贵楠木为农业六大富民特色产业.各产业配比总体基本平衡,预期可以取得结构合理性效益.然而,吉林市特色农业却存在着发展规模大,时间进度要求过快,其他配套措施跟不上,各个产业发展指标过于刚性化,缺少弹性,土地流转困难,资金短缺,政府扶持力度不大,科技服务体系逐渐姜缩,跟不上产业蓬勃发展的形势,产业化程度不深,链条太短,以及品牌与销售等各方面的问题,通过研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
  • 摘要:课题组首先对农村能人的概念进行了探讨,然后对吉安市农村能人的概况、结构、以及政府对农村能人的规范管理进行了客观描述.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农村能人在发展地方经济、承担社会责任、带动农民致富、提供社会就业、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所发挥的示范作用,农村能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虽然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很多因素也制约了农村能人的发展。从政府视角和能人个人视角,分析农村能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指出,在政府方面: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力度,创造良好环境,引导人才扎根基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培训,提高人才素质等。从农村能人个人视角看,针对土地流转困难问题,农村能人创业资金短缺,贷款难,制约产业发展壮大问题,政府资金扶持项目与农村能人创业衔接不上,遇到技术瓶颈,销售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 摘要:吉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主要来源地,肩负着确保粮食安全的重大任务.通过运用文献、比较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分析方法,得出其1997-2013年间粮食消费内部结构中口粮呈下降趋势,工业用粮和饲料用粮增速明显加快,粮食损耗和种子用量变化差异较小,粮食消费结构矛盾突显,以说明粮食消费对粮食安全重要性,再测算吉林省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率水平并进行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调整和优化粮食生产结构,提高原粮的循环可持续利用及健全粮食运输流通体系等保障粮食安全相关对策建议.
  • 摘要:本文基于粮食主产区的江西省11个设区市的稻农的数据,结合理论分析,将农业“四补贴”分为收入型补贴、价格型补贴两种.再通过建立Multinomial Logit模型分析稻农分别就选择收入型补贴优先、价格型补贴优先以及其他优先序的影响因素.参数估计结果表明:稻农对农业补贴政策的优先选择主要受到稻农的所在地的交通资源禀赋、户主年龄、市场经营能力禀赋、信息获取能力禀赋以及稻农对政策的感知或满意度的影响.最后依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提出不仅要发挥好农业补贴激励作用,尤其是专业农户补贴。还要在确保整体稻农权益受保障的基础上,调节、满足好不同资源享赋稻农的补贴需求。就目前来说,最好的补贴效果是:财政压力不会变的很大,而政策受益者对政策满意度又提高了,并且充分利用好补贴资金进行再生产。本身这里就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财政压力与补贴标准。所以,这个问题会对补贴资金管理者提出很高要求,有限资金的约束怎么激活生产投入整合。
    • 作者:滕玉华,
    • 会议名称:第六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
    • 2015年
    摘要:运用DEA和Malmquist指数方法,以大规模生猪养殖为例,测算2009~2013年中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大规模生猪养殖生产效率,利用β收敛方法探究大规模生猪养殖生产效率的变动趋势,研究发现,整个样本期间中国大规模生猪养殖的全要素生产率呈增长态势,年均增长0.5%,增长动力主要来自技术进步;大规模生猪养殖全要素生产率随时间的推移呈现出缩小的趋势,存在着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
    • 作者:张琴,
    • 会议名称:第六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
    • 2015年
    摘要:家庭农场是具有家庭经营、专业务农、规模适度等新点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江西省作为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种植型家庭农场,对于促进粮食增长、农民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江西粮食型家庭农场的现状、发展模式与成长路径;然后研究了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土地流转、资金信贷与保险保障、农业社会化服务、政策扶持因素;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引导土地流转、创新涉农信贷与保险产品、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等.
    • 作者:朱红根,
    • 会议名称:第六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
    • 2015年
    摘要:运用鄱阳湖区1009份农户调查问卷,利用CVM方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鄱阳湖区农户湿地受偿意愿(WTA)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况、家庭老人或小孩数、家有村干部,公务员人数、农业类型、距县城远近、村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对农户退耕还湿受偿意愿具有正向显著影响,而年龄、农技培训、是否处自然保护区、以及农户对湿地生态功能的认识程度等因素对农户退耕还湿受偿意愿具有负面影响.另外,利用非参数估计法和参数估计法测算出农户受偿意愿(WTA)标准分别为916元(/人·年)和888元/人·年.为此,提出政府在制定具体的湿地生态补偿的标准和政策时,一方面应与成本费用分析等其他手段结合起来,以鄱阳湖湿地所发挥的生态效益作为补偿额度的上限;另一方面,要以保护和恢复湿地所需的费用作为补偿的下限,结合农户受偿意愿对都阳湖湿地进行合理的生态补偿。进一步提高农户对湿地功能的认识,还要采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模式。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努力提高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户收入水平,激励更多的农户参与湿地保护,以及加强以外出就业为导向的适龄农民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引导退耕还湿农户“自主创业、自由择业”,努力增加就业机会的供给。
  • 摘要: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农民增收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农业规模经营是解决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切入点.本文将从农户家庭经济资源配置角度出发,从农业规模经营和劳动力资源配置两条路径,分析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关键因素.通过江西、广东1134份农户的调查数据,构建多元有序回归模型,探讨赣、粤经验差异,不同家庭类型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因素的差异.从土地和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参与程度,从农地制度、经营制度、产权制度来提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 摘要:生态建设是国家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受公共物品属性和交易费用影响,生态工程自身的可持续性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政策难题.可持续的生态工程应具备三个特征:综合效益大于总成本、利益相关者实际支付之和大于总成本、利益相关者对成本分摊形成一致性认同.根据不同生态工程条件满足上的差异,可以区分弱可持续生态工程与强可持续生态工程.对国家生态退耕工程进行分析发现,中央和地方责任分工明确、财政支持稳定、农民利益补偿机制完善使工程表现出较强的可持续性.我国生态建设应重视公民生态环境需求向政府行动的转化,鼓励利益相关者转变为生态投资者,并在不同利益相关者尤其是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合理分配生态建设责任.
  • 摘要:畜禽养殖不仅为人类除提供蛋、奶、肉外,还提供肥料、动力和经济上的补助.随着农业封闭系统被打破,畜禽养殖在提供肥料和动力方面特别是肥料作用大大弱化,导致其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本文从畜禽粪便的量、粪便中的重金属、病菌污染源、抗生素以及激素和畜禽对粮食消耗等方面阐述畜禽养殖带给环境巨大压力.并尝试从监管、畜禽养殖动机转变以及肥料结构的变化等方面探讨畜禽养殖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总之,由于养殖方式的转变,畜禽养殖与环境关系发生转变,从友好型逐渐变为敌对型。其主要原因是人类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忽略环境的承受能力,一味的索取环境结果换来的现在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环境对人们的报复行为。所以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在付出行动的时候需要做出长远、科学考虑而不只是追求短期利益。
    • 作者:Cao Jiaqi,操家齐,
    • 会议名称:第六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
    • 2015年
    摘要:本文基于对浙江宁波、上海松江、湖北武汉、安徽郎溪等典型四地的调研,认为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主要深层问题是:农村土地三个“权利人”权属不明晰是家庭农场发展的主要障碍;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定位失衡是影响家庭农场政策制定的现实难题;家庭农场与传统农户关系调适不当影响了传统乡村经济格局;城乡统筹发展不足牵制了家庭农场的单兵突破.政府扶持政策完善的方向应着眼于三个“均衡”: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均衡关系;处置好“三权分置”重大理论创新后的三权利益关系均衡;把握家庭农场的发展与统筹城乡发展关系的均衡.
    • 作者:方金华,王坤,
    • 会议名称:第六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
    • 2015年
    摘要: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我国农村当前“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最佳答案,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成果转化体系欠完善、贷款和融资难、成果转化法律机制存在缺陷等问题.应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从法治高度加大资金投入、健全激励制度、修订完善现有科技成果转化法律制度、通过立法完善相关机构体系建构、填补科技成果转化立法空白.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