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银行间市场的风险传染效应研究——基于同业拆借和同业存放数据
【6h】

我国银行间市场的风险传染效应研究——基于同业拆借和同业存放数据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现实意义

1.1.2 理论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风险传染的存在性

1.2.2 银行风险传染的渠道

1.2.3 银行间市场网络

1.2.4 银行间市场风险传染的实证研究

1.2.5 小结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框架

1.4 本文的创新点

2 银行间风险传染的相关内容

2.1 银行间风险传染的界定

2.1.1 银行风险的定义和分类

2.1.2 银行间风险传染的定义

2.1.3 银行间风险传染效应

2.2 我国银行间风险传染的渠道

2.3 银行间市场的网络结构分析

3 银行间市场风险传染测度模型

3.1 引言

3.2 模型的假设前提

3.3 模拟银行间市场交易双方完整信息

3.3.1 构建双边风险敞口矩阵

3.3.2 求解矩阵中的元素

3.4 构造风险传染过程

3.4.1 风险传导原理

3.4.2 传染过程

4 基于同业拆借和同业存放数据的银行间市场风险传染实证分析

4.1 数据来源及具体操作过程

4.2 传染效应分析

4.2.1 风险传染效应的静态分析

4.2.2 风险传染效应的动态分析

4.3 小结

5 抑制银行间市场风险传染的政策建议

5.1 事前控制阶段

5.2 事后修复阶段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展开▼

摘要

银行作为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金融市场上担任着资源收集者和调配者的角色。由于银行经营的特殊性,其爆发系统性危机的概率十分高,且对整个经济体系造成的危害也是巨大的。影响银行业稳定的核心因素之一就是银行风险的传染性,类似于医学上传染病,风险传染可以使一家或几家银行的危机在整个银行系统中蔓延,引发金融危机。
  银行间风险传染可以通过银行间市场、银行支付结算体系和信息渠道进行,本文选择银行间市场风险传染作为研究对象。银行间市场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调节货币余缺、进行货币增值保值的场所,很多银行都愿意把短期闲散资金投放该市场,保证流动性的同时增加利息收入,改善资产负债结构。自我国成立银行间市场以来,参与该市场的金融机构数量逐年增多,交易规模逐年增大,经过多年发展,该市场已成为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日常交易的重要场所。然而银行间市场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也将大大增加银行之间的风险关联性,主要体现在银行之间复杂的资产负债关系。一家或多家银行的风险事件会通过银行间的资产负债关系对其他银行产生溢出效应。这种溢出效应不仅表现为信用违约传染,还表现为银行间流动性的减少而放大初始冲击的影响。
  本文将采用19家银行2007年至2012年的同业拆借和同业存放数据,利用矩阵法思想和Lingo软件编程得到银行间双边风险敞口矩阵;模拟冲击,造成一家银行的危机对债权银行和债务银行同时产生影响,对于债权银行的影响主要是由于违约造成的信用风险传染,而对于债务银行的影响主要是指提前撤出同业资产而造成的流动性风险传染;受传染而倒闭的银行又同传染源银行一道对剩余的银行产生作用,直至没有银行倒闭;最后得出传染效应,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分析银行间市场的风险传染效应,总结影响传染效应的因素,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