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非晶硅/微晶硅叠层电池中P型微晶硅材料及前后界面的研究
【6h】

非晶硅/微晶硅叠层电池中P型微晶硅材料及前后界面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及原创性声明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VHF-PECVD技术制备材料和电池

第三章材料和电池测试

第四章p-μc-Si:H材料的研究

第五章p-μc-Si:H在微晶硅太阳电池中的应用

第六章电池中界面的研究

第七章非晶硅/微晶硅叠层太阳电池性能改善的研究

第八章总结和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即将发表的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硅薄膜材料和电池研究已经成为热点,开发低价、稳定和高效率的太阳电池是光伏研究的目标。微晶硅薄膜电池克服了非晶硅薄膜电池光致不稳定的缺点,而且与非晶硅电池组成叠层电池,既能进一步拓展光谱响应范围,提高电池效率和稳定性,又能更进一步降低成本。本文叙述了采用VHF-PECVD技术,制备P型微晶硅(μc-Si:H)薄膜材料及其在微晶硅太阳电池上的应用,并就非晶硅/微晶硅叠层太阳电池进行了实验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P型微晶硅材料特性和沉积工艺的研究 随着氢稀释率的提高,材料从非晶向微晶转变;提高VHF功率,也可使材料晶化率增加;适当的反应气压既可提高薄膜的均匀性,又可改善薄膜的电学特性;硼掺杂可以提高材料的电导率,另一方面,硼又有抑制材料晶化作用。采用光发射谱技术(opticalemissionspectra,OES)研究P型微晶硅材料的生长动力学过程。提高氢稀释和等离子体功率都可以使等离子体中原子氢的含量增加,SiH*的含量减小,SiH*和原子氢的比值也减小,获得的材料晶化率得到提高;提高反应气压,等离子体中原子氢、SiH*的含量,以及SiH*和原子氢的比值都减小,获得的材料电导率先增大后减小;硼掺杂对等离子体影响是,随着硼掺杂浓度的提高,等离子体中SiH*和原子氢的比值减小,但是由于硼抑制晶化的作用,材料晶化率随硼掺杂浓度的提高而减小。 采用双层结构的p-μc-Si:H,首次系统研究了分别调控两层的晶化率、掺杂浓度与厚度,来达到晶化和掺杂效果分别完成、最终合成一致达到高电导、适当晶化率同时得以满足的p-μc-Si:H,为随后微晶硅有源层的生长提供良好晶化基础。通过这种方法,在厚度小于30nm情况下,电导率大于10-2S/cm,光学带隙大于2.0eV,激活能小于0.06eV,可见光区透过率大于80%。p-μc-Si:H的晶化率从~20%提高到~50%,并且可以通过第一、二层的调制,调节薄膜晶化率。 2.从器件的角度,进一步研究了P型微晶硅材料特性及其前后界面对微晶硅太阳电池的影响 微晶硅Ⅰ层是在作为窗口层的P层上沉积的,p-μc-Si:H的晶化率对微晶硅Ⅰ层生长起始阶段非晶孵化层有很大影响。采用双层结构的p-μc-Si:H层,微晶硅Ⅰ层的非晶孵化层厚度减小,P/I界面得到改善。 采用Raman谱技术,首次观察到p-μc-Si:H层的微结构对在其上沉积的微晶硅Ⅰ层结构没有影响,主要影响的是微晶硅电池的P/I界面结构和特性。 首次提出对P/I界面进行20秒氢处理,可以改善界面特性,电池的短路电流密度和填充因子都可获得大幅提高。 还研究了ZnO/P界面对微晶硅电池性能的影响,沉积p-μc-S:H层之前先对ZnO表面进行20秒氢处理,可以降低ZnO的方块电阻。氢等离子处理之后,保持辉光连续,加入硅烷、硼烷等反应气体沉积双层结构p-μc-S:H层,这样可以改善ZnO和p-μc-Si:H层之间的接触特性。首次采用光发射谱(OES)技术,研究这个过程中等离子体发光峰的变化,经过30秒的不稳定期后,等离子体达到稳定,SiH*和原子氢比值在0.75左右;同时发现绝缘衬底和导电衬底对等离子体状态有不同的影响,从而导致了在它们上面沉积的材料结构和特性不同。 经过系列优化研究,采用MOCVD技术制备的ZnO背反射层与Ag/Al金属背电极形成复合背反射电极,微晶硅薄膜太阳电池的转换效率进一步得到了提高,达到了9.19%(Voc=0.55v,Jsc=26.53mA/cm2,FF=0.6296)。 3.非晶硅/微晶硅叠层电池中NP隧穿结特性的研究 在非晶硅/微晶硅叠层太阳电池中,实现欧姆接触的顶电池N层和底电池P层都是微晶硅,形成NP隧穿结。调整它们的厚度可以改善NP隧穿结特性。通过实验确定了,非晶硅顶电池的N层厚度约25nm,微晶硅底电池的P层厚度约27nm时,非晶硅/微晶硅叠层太阳电池的效率最大。对NP界面进行20秒的氢处理,氢等离子处理之后,保持辉光连续,加入硅烷等气体,沉积后续层,可以提高电池效率。 4.非晶硅/微晶硅叠层太阳电池电流匹配的研究 对于非晶硅/微晶硅薄膜叠层电池来说,电流匹配主要是电池吸收层厚度的匹配。通过研究,初步确定了非晶硅顶电池的厚度为250nm,微晶硅底电池的厚度2800nm,顶电池的N层采用非晶和微晶硅双层结构(改善NP结隧穿特性,同时不影响非晶硅顶电池)。采用ZnO背反射层,小面积非晶硅/微晶硅叠层太阳电池的效率为11.37%,(Voc=1.38v,Jsc=12.63mA/cm2,FF=0.6502);10×10cm2非晶硅/微晶硅叠层组件的效率为9.72%(Voc=13.36v,Jsc=10.29mA/cm2,FF=0.7073)。

著录项

  • 作者

    朱锋;

  •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

  • 授予单位 南开大学;
  • 学科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耿新华,赵颖;
  • 年度 2006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太阳能电池;
  • 关键词

    微晶硅; 太阳能电池; 硅薄膜材料;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