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希望课程对儿童希望及复原力的影响——以小学五年级为例
【6h】

希望课程对儿童希望及复原力的影响——以小学五年级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论

第一部分 研究综述及问题提出

1 希望(hope)及希望理论(hope theory)

1.1 希望的概念

1.2 希望理论

1.3 希望特质的测量

1.4 希望理论的应用

2 复原力及其相关研究

2.1 复原力的定义

2.2 复原力的内涵

2.3 复原力的理论基础

2.4 复原力的测量

2.5 复原力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3 问题提出

3.1 已有研究的局限

3.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3 研究构想

第二部分 儿童希望课程设计

1 希望课程的内涵

2 课程设计

3.课程简介

第三部分 希望课程对儿童希望感及复原力的影响研究

1 研究假设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一:量化分析

4 研究结果二:质性分析

5 分析与讨论

第四部分 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2 建议

3 本研究的限制及对未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声明

展开▼

摘要

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重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孟万金教授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提出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这一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和心理的健康,提升学生学习、生活的效能与质量。本研究选取希望作为了解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切入点。
   希望是一个符合积极心理学研究标准的心理构念,它是积极心理学范畴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已有研究表明,高希望水平的个体较少遇到抑郁和焦虑,他们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强。复原力则是指个体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它重大生活压力时的良好适应过程,意味着从困难经历中恢复过来,它与个体心理健康相关。复原力相关研究表明,个人复原力与保护因子密切相关。学界对保护因子业已形成共识,一般分为个人、家庭、学校和社区四个层面。而希望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正是属于个人层面的保护因子。因此,对于希望和复原力的探讨,是将我们的研究视点聚焦于儿童本身所具有的优势资源,培养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其良好发展和适应,符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
   本研究拟以Snyder的希望理论为基础,设计出适合小学儿童的希望课程;并通过不等组前后测及追踪测量的实验研究以及质性研究方法考查希望课程教学对提升小学儿童希望及复原力水平的立即性和持续性教学效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