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发生术后心房颤动的影响因素:分类器模型构建及随访结果

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发生术后心房颤动的影响因素:分类器模型构建及随访结果

摘要

目的探讨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患者发生术后心房颤动(POAF)的影响因素,构建分类器模型,并分析随访12个月心脏彩色超声检查结果。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在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行OPCABG的患者202例,按照3∶1的比例随机分割为训练集(n=151)和测试集(n=51)。收集患者围术期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行OPCABG患者发生POAF的影响因素,基于逻辑回归(LR)和K近邻算法(KNN)构建分类器模型。随访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心脏彩色超声检查结果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情况。结果训练集患者根据是否发生POAF分为POAF组和非POAF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高血压、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右冠状动脉狭窄、合并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或房性心动过速、合并肾功能不全、术前服用β-受体阻滞剂、术前左心房前后径(LAAP)、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是行OPCABG患者发生POAF的影响因素(P<0.05)。LR分类器拟合的回归方程为:ln〔P_(POAF)/(1-P_(POAF))〕=0.107×年龄+0.092×合并高血压+0.052×合并急性心肌梗死+0.057×合并右冠状动脉狭窄+0.104×合并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或房性心动过速+0.084×合并肾功能不全-0.097×术前服用β-受体阻滞剂+0.053×术前LAAP-0.056×术后LVEF-0.318。测试集数据构建混淆矩阵,两种模型的准确度分别是0.922和0.882。非POAF组和POAF组术后3、6、12个月LVEF分别较本组术前升高,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LAAP分别较本组术前降低(P<0.05)。术后12个月POAF组心房颤动复发8例,复发率为22.2%。术后12个月POAF组MACCE发生率高于非POAF组(χ^(2)=5.043,P=0.025)。结论年龄、合并高血压、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右冠状动脉狭窄、合并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或房性心动过速、合并肾功能不全、术前服用β-受体阻滞剂、术前LAAP、术后LVEF是行OPCABG患者发生POAF的影响因素。两种分类器模型预测效能较好。随访期间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均有改善,但是发生POAF者MACCE发生率较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