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2011洞庭湖发展论坛
2011洞庭湖发展论坛

2011洞庭湖发展论坛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湖南常德
  • 出版时间: 2011-11

主办单位:湖南省洞庭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会

会议文集:2011洞庭湖发展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对洞庭湖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进行研究,提出洞庭湖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建设成全国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分析了洞庭湖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优势,讨论了洞庭湖区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对洞庭湖区现代农业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 摘要: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坚持把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航运业在交通综合运输体系中,无论节能还是环保,均具比较优势。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水资源,有效发挥内河航运功能,对于缓解湖南资源、能源短缺,建设好“两型社会”意义重大。通江达海战略不仅是一个地理经济学概念,更是一个极具深刻内涵的生态性、社会性甚至政治性概念,它主要体现内河航运,但与对外开放、环保国策和生态安全等民生密切相关,其范围跨流域和区域,其行为主体是政府,其影响涉及全社会,具有宏观战略和深远意义,需要高瞻远瞩的眼光和一揽子的顶层设计、政策体系支撑和强化实旅。实施通江达海战略既有一定的“路径依赖”,还需有更多新的突破,不仅亟待政策支持和行政推力方面的突破,还必须在市场培育和市场资源合理配置的方法路径上有所突破。湖南不断加大应对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内河航运发展可作为创建“两型社会”模式的突破口。
  • 摘要:湖南历史上发生过多次传染病流行,给疫区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目前全球都在积极应对肠出血型杆菌疫病.以史为鉴,本文研究洞庭湖及四水地区1919-1920年瘟疫流行情况,也许能为当代防治疫病提供历史的经验教训.研究了当时瘟疫肆虐概况,对疫源地与输入孔道、易感人群、死亡日期、死亡人数及疫病种类进行分析,论述了引发瘟疫的自然与社会原因。
  • 摘要:岳阳作为一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有着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蕴.挖掘、整理、建设好地方文化,并把它和经济高新技术结合起来,可以形成新的文化产业,成为岳阳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本文分析了岳阳的文化资源,提出了开发利用岳阳文化资源的设想。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虽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在岳阳起步较晚,但结合文化产业的行业特征和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等诸多环节的相互作用来考虑,本文认为在深入挖掘和开发岳阳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它的发展空间很大,有极其广阔的前景。
  • 摘要:洞庭湖区域是湖南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洞庭湖区域的新型工业化进程,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促进湖南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确保区域生态环境安全,推动"两型社会"建设,实现科学跨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十二五"时期,湖南应从整体上谋划洞庭湖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客观审视区域工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全面分析区域工业化发展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探讨提出促进区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战略措施,力争把洞庭湖区域打造成为湖南区域经济系统中独具特色、更加重要的增长极,以及设施发达、产业协调、经济繁荣、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的幸福家园.
  • 摘要: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一直是制约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水资源供需系统涉及资源环境、生产生活、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各因素之间存在各种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常用的分析方法很难从整体上对系统结构、功能特性进行充分、全面的描述.而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水资源供需平衡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可以弥补以往静态分析中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相分离的缺陷,便于描绘不同方案下系统的变化趋势.为深入分析洞庭湖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探讨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影响,本文应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和方法,综合考虑洞庭湖区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对水资源需求、水资源供给能力、水环境污染等问题的研究,建立洞庭湖区水资源供需系统模型.利用该模型仿真模拟2010-2030年不同方案下的洞庭湖区水资源供需情势,探讨水资源开发、利用及水环境问题,为缓解湖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科学制订水资源规划、高效配置水资源提供依据。
  • 摘要:湖泊是人类发展所必需的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它是流域水循环系统的主要成分,具有供给、调节、美学以及支撑等服务功能,可维持水生生态多样性和完整.本文分析了洞庭湖污染现状和环境问题,随着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湖泊面积巨幅缩减。加之近20年来,人类活动的干扰,流域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发展,洞庭湖面临水体污染、富营养化及生态功能退化等湖泊环境问题。研究了近年来主要的环保工作与绩效,开展造纸和竺麻行业污染整治;开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升城镇污水处理能力;落实全省减排目标、开展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开展技术交流合作.提升环境治理和管理能力。最后提出了加强洞庭湖环境保护的几点建议:休养生息,逐步恢复洞庭湖生态系统;结构调整,削减洞庭湖水环境污染负荷;适度开发,有效保护洞庭湖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提升湖区环境管理水平。
  • 摘要:由洞庭湖区域金融的战略定位与选择可见,其金融发展是一个逐步进化的过程。洞庭湖区域谋求可持续的金融发展,首先需要“独善其身”,优化自身的基础条件。其次需要“别开生面”,创新发展模式与思维。最后需要“独树一帜”,打造出区域金融的核心竞争力。
  • 摘要:本文提出了洞庭湖区发展的方向:既要经济发展得快一些,又要生态改善得好一些,要实现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就必须走出一条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因此,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圈,无疑是顺大势、应民意的战略之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是推进“四化两型”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加快湖区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实现湖区的转型发展,就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相适应,就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重点讨论了构筑生态经济圈的抓手,推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建设,将是一个全局性、系统性、长期性工程,要统筹规划。关键是抓落实、打基础。当务之急就是要从基础设施抓起,变无形的圈为有形的路,抓手就是要尽快规划建设一条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生态经济效益显著的环湖公路。
  • 摘要:建设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是环洞庭湖区域持续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结合环洞庭湖区的实际,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建设应重点拓展生态产业圈、环境友好圈、新型城市圈、综合交通圈和旅游休闲圈五大圈层。然而,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圈打造问题的全面系统研究更是少见。本文基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大背景,考虑到搞好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尤其是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与建设生态文明,从圈层建设视角对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建设进行探索,希望为该区域的持续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 摘要:随着我国农业向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迈进,发展低碳经济,能够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农业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应运而生的新事物,是一种以低能耗和低污染为基础的全新绿色农业。迄今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是建立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上的,中国的低碳农业发展也还处在探索阶段。洞庭湖三市都是“3+5”城市群的重要成员,两型社会建设的任务重,这三市的农业也是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走出一条适合湖区低碳农业发展之路,将是洞庭湖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创新。洞庭湖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交通、区位条件,为农业低碳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推进清洁生产能够从生产的源头减少废物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资源消耗和污染预防转变;低碳消费是一种绿色的生活方式,加大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能够引导农业的低碳化发展;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采用绿色生产方式,能够大大提高农业废弃物的利用率;作为“三低”型、节约安全型的低碳农业技术能够突破低碳发展的技术瓶颈,为农业发展提供新动力。
  • 摘要:环洞庭湖区域区位优势突出,资源丰富,开发价值大,是一个具有持续发展功能与辐射功能的“金三角”地区。环洞庭湖区应适时选择发展“两型”农业,加快其现代农业进程。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力量,在宏观经济调控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扶持、资源配置、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立在科技创新基础上的“两型”农业,需要现代金融的支撑和引导。本文提出发展“两型”农业是环洞庭湖区破解“三农”难题的现实需要,分析了环洞庭湖区发展“两型”农业的财金支持现状,并对支持环洞庭湖区“两型”农业发展的财金对策进行探讨。
  • 摘要: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本文选取洞庭湖区域的农业发展为研究案例,在根据选用的评价指标对案例地区进行系统评价之后,根据该地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设计相对应的解决对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合案例区域的发展模式,这对案例地区和与案例地区类似区域的农业发展而言具有相当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摘要:南洞庭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文化悠久、民俗风情淳厚。这三大元素组合在一起,就决定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把旅游业作为南洞庭经济发展的主打产业。本文阐述了南洞庭旅游资源状况,分析了南洞庭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对南洞庭发展特色旅游提出几点建议。
  • 摘要:洞庭湖区域东与长江三角洲相连,南与珠江三角洲相通,承接东部地区产业的梯次推进效应,受到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辐射拉动,有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但洞庭湖区产业结构整体层次低、内部结构不够合理、产业同构现象严重,降低了产业资源配置总体效率.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探讨.本文分析了洞庭湖区域产业结构现状和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调整机理,对洞庭湖区域产业结构提出了优化对策。
  • 摘要:利用能值理论核算绿色GDP的方法,是在现有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基础上,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作为“内生变量”,将经济活动中自然资源的耗减成本和环境污染代价予以扣除,因此它不仅能够反映经济的增长水平,而且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对经济指标的计量要求,更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本文以能值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基于能值理论的农业生态系统绿色GDP的核算模式,并对2009年湖南环洞庭湖区农业生态系统绿色GDP进行了核算。
  • 摘要:遥感技术具有监测范围广、信息更新速度快、周期短、获取的信息量大,并可节省人力、物力和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等特点。随着人类对湿地遥感认识的深入,建立湿地遥感专家分类决策模型库,实现湿地信息自动分类提取,将是湿地遥感应用的发展趋势。利用卫星遥感对洞庭湖湿地环境演变规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尤为重要。该文应用3S技术进行洞庭湖湿地生态资源调查和湿地制图,初步研究建立洞庭湖湿地生态信息系统数据库具体方法,提高效率、准确掌握和研究湿地资源现状及动态变化,建立完善湖区湿地生态监测体系,对湿地合理开发、利用及保护、制定长远发展规划等方面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 摘要: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区域金融的支持,优质的区域金融服务是区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金融支持体系,将有力推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综合治理与开发,增强长株潭城市群“托盘”的实力,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为中部崛起和湖泊综合治理提供新经验。本文将通过各项指标阐述金融支持现状,探讨目前金融支持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近年来,环洞庭湖区始终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生态文明的引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新型城镇化发展为目标,以生态城镇体系建设为途径,以产业发展为支撑,着力加快生态文明推进步伐,为建设"绿色湖南"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提出生态城镇是洞庭湖区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为本是洞庭湖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的发展目标与策略,产业发展是支撑洞庭湖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的基石。
  • 摘要:环洞庭湖区域是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腹地,是支撑其做大做强的基础所在;加快环洞庭湖区域城镇化进程,既可为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提供更大的产业转移空间和更广阔的市场需求容量,又可为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提供更多的劳动力、生态食品及其他要素与产品供给.从当前国内的政治经济大环境来看,环洞庭湖区域城镇化发展存在巨大的历史机遇:一是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作为试验区北端的环洞庭湖区域同样能够享受到国家政策的巨大优惠;二是武广高铁开通,环洞庭湖区域被国家现代高速交通网所覆盖,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得到空前升级.从这个意义上讲,对环洞庭湖区域城镇化进行研究是适时的,对推动环洞庭湖区域新农村建设乃至对树立我国新农村建设典范都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三是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增长极—长沙市沿江开发向洞庭湖腹地拓展的新趋势,也有利于加快洞庭湖区域城镇化发展。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将对环洞庭湖区域城镇动力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其动力来源、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农村城镇化动力缺乏是当前我国在新的发展阶段遇到的新问题,环洞庭湖区域也不例外。但环洞庭湖区域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当地资源和物产丰富,且面临着利好的历史机遇。
  • 摘要:洞庭湖区域建设任务艰巨,资金需求量很大,政府的财政投入远不能满足发展要求,拓宽融资渠道,进行多元化融资、市场化融资是必然的选择.而融资涉及融资主体、融资项目、融资条件、融资工具和政策环境等多种因素,因此,需要从战略高度对融资进行系统性规划和统筹安排.洞庭湖系统性融资规划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其研究涉及洞庭湖区域的生态环境、发展规划、产业布局等诸多问题,必须精确地测算其建设资金需求与资金供给,合理安排其资金供求平衡方案,全面设计重点建设领域融资模式,科学提出洞庭湖区域建设的政策建议。
  • 摘要:实施环洞庭湖经济圈战略,促进环湖区域经济一体化,既是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现实选择.本文结合南县近年发展实际,试图对环洞庭湖经济圈的发展路径进行探讨.环洞庭湖经济圈发展的战略定位坚持以构建"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为总目标,按照"生态优先、综合治理、抱团发展、合作共赢"的发展原则,坚定不移地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致力将环湖地区打造成为湖南省继长株潭之后的第二增长极.
  • 摘要:洞庭湖水环境治理是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是一项关系到湖南乃至整个中部能否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利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问题。改造城陵矶港口,建设一个大型水闸,实现洞庭湖与三峡水库对接,是保证洞庭湖生态系统不被破坏,恢复原有生态水位,实现“三生共赢”的有效手段。
  • 摘要:交通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目前,虽然认同了可持续发展的交通战略,但在行动上还主要停留在设施的建设上,未能把其理念转化为政府多方位的政策和行动,也还未转化为城市居民的自觉行动和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而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真正成功是政府乃至全民参与到交通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中。因此,环洞庭湖城市群应分阶段完善综合交通管理体制,利用经济杠杆促进可持续交通的发展,结合各城市特点建立交通体系,同时又统筹规划、优化结构,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切实落实公交优先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强化交通节能和鼓励替代能源使用,加强全民参与意识。大力构建城市群一体化交通体系,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环洞庭湖城市群真正的绿色交通,从而加快城市群的经济发展,促进湖南“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
  • 摘要:环洞庭湖经济圈一直是湖南农业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其农业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湖南农业发展水平.农业作为环洞庭湖经济圈传统优势产业,目前正处在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时期.所谓现代农业,即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基础,重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汲取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根据国内外市场需要和WTO规则,建立起的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运用现代工业装备、推行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农业综合体系.农产品品牌化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推进农产品品牌化已经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一个重要方略.
  • 摘要:洞庭湖区域正面临着国家“中部崛起”、"3+5”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洞庭湖区域是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地,将在“四化两型”的引领下加速腾飞。工业是现代经济之母,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发展洞庭湖区域产业要壮大产业规模,做大工业总量;增强创新能力,提升竞争实力;催生新的业态,实现多点支撑;提供优质服务,打造一流环境。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新的形势,应牢固树立“新型工业化是第一推动力”的理念,以产业促合作,以合作促发展,实现洞庭湖区域的迅速崛起。
  • 摘要:我省环洞庭湖区域是连接大湘西,对接长株潭,承接长三角的经济纽带区.打造环洞庭湖经济圈,对于促进湖南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具有重要意义.益阳作为我省环洞庭湖三市之一,要共同谋划和实施好环湖区域发展战略,就必须充分挖掘资源优势,突出区域发展特色,按照绿色益阳建设的要求,奋力打造中部地区活力十足、影响有力的绿色产业基地.本文分析了益阳洞庭湖区绿色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探讨了益阳洞庭湖区绿色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推动益阳洞庭湖区绿色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论述了推动益阳洞庭湖区绿色产业发展的战略性举措。
  • 摘要:洞庭湖的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作为连接长江的大湖,洞庭湖的综合治理与开发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注.洞庭湖区是京珠、京广与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区,它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因此科学地定位洞庭湖区的发展,对于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全国区域发展布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借鉴世界上大江大湖治理及国内大湖治理经验,认为洞庭湖区宜定位为生态经济区,重点发展生态工业、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现代物流等生态型经济.
  • 摘要:做好洞庭湖的水文章,可营造出具有洞庭湖特色的绿色生态经济圈,实现洞庭湖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改善湖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可为其他地域经济转型探索新范式;努力建设洞庭湖区的低碳化、生态化水利事业,为国家积累碳汇、在未来的国际碳交易市场赢得话语权提供重要条件。这也解决了农业和水利及生态建设同时发展引发的矛盾。这将是湖南省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为国家节能减排作出重大贡献,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新的思路。
  • 摘要:洞庭湖区域包括洞庭湖滨湖堤垸区及"四水"尾闾,受堤垸保护的岳阳、常德、益阳地区,被誉为"长江中游的明珠"和"地球之肾".但长期运行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已导致农业人均资源的严重短缺和农业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在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下,坚持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之路,是洞庭湖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本文提出应深刻认识洞庭湖区域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重大意义,客观的面对洞庭湖区域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现实状况,深入分析洞庭湖区域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制约因素,准确把握洞庭湖区域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区位优势,科学制定洞庭湖区域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战略。
  • 摘要:环洞庭湖区综合实力较弱,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国土空间影响巨大,在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内部差异与外部差异等方面存在较大的矛盾。因此,本文探讨环洞庭湖区的主体功能区划方案,并就其发展提出对策建议,为促进湖区经济协调、持续发展提供规划依据。本文所探索的主体功能区划方法首先分别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角度评价,对结果进行叠加,得出一种方案,然后再对所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另一种方案。通过两种方案的对比,综合一些区位因素得出最终结果。针对环洞庭湖地区的各类主体功能区划,分别从经济发展、政府职能、环境保护和人口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较为宏观的对策措施。由于数据指标及认识水平有限,本文的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及对策措施相对粗放,因此在制定政策及实施过程中还需全面考虑各地的发展愿望、发展战略、政府决策等主观因素,进一步细化,真正实现资源环境、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 摘要: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向现代农业深度转型的关键时期。洞庭湖区作为全国的农业主产地区,在三峡大坝建成蓄水后,洞庭湖与长江的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长江入湖水量减少,湖区提前进入枯水期,且枯水期延长、枯水位持续偏低,水质性缺水危机几乎成为洞庭湖"后三峡"时代的常态.在这样一个新情况下,洞庭湖区的经济如何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路子如何走,是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对此,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全面推进工业与农业的产业融合,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改造传统农业,走农业工业化的路子,深化湖区生态资源的有效利用,发展水资源节约型和湖环境友好型的大农业产业,打造高质的天然态农业和制成品农业.总之,农业工业化是农业产业的一场革命,是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新形势下的深化。农业工业化作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是洞庭湖区在“后三峡”时代发展节水、节肥、节地和保护环境的优质高效天然生态农业和制成品农业,全面解决农业小部门化时期的“三农”矛盾,统筹湖区城乡经济社会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 摘要:本文结合汨罗的实际,就洞庭湖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进行讨论.概述了汨罗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历程和成效,研究了汨罗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和模式,论述了汨罗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体会和启示。在国内资源供给紧缺、环境约束加剧的今天,要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由之路是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球日益重视生态环保、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要抢占发展先机,制胜之道是发展循环经济。湖南作为国家“两型社会”试验承担单位,洞庭湖区域应该也能够精诚协作、务实努力,在循环经济发展上做出特色,打响品牌,形成影响。
  • 摘要:本文分析了环洞庭湖区域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环洞庭湖区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和环洞庭湖区域农业生产空间的优化布局,讨论了环洞庭湖区域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对策。
  • 摘要:改善区域交通条件,实现区域交通一体化,已成为当前发展环洞庭湖经济圈的重中之重。本文从发展和民生角度,提出要尽快出台科学合理的区域交通一体化规划;建立区域交通发展协调机构;建立快速路网系统;整合信息资源,建立交通资源充分共享的信息交流平台。
  • 摘要:本文分析了洞庭湖区产业结构的基本情况,发现了存在的主要问题,讨论了洞庭湖区产业结构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洞庭湖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对洞庭湖区产业结构调整提出政策和建议。
  • 摘要:"两型农业"即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实质是通过资源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及生产生活方式的"两型化",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向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集约式发展方向转变,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农业发展形态.具体而言,两型农业的本质是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目的是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手段是大力推广农业节约型技术和环保型技术;载体是循环农业、生态农业、集约农业等多种农业形态.本文分析了环洞庭湖区农业发展现状,讨论了环洞庭湖区两型农业建设定位及目标,重点论述了环洞庭湖区两型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 摘要:随着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湖南经济跨越式发展,凭借地理位置的优势,长株潭成为全国陆海空枢纽中心,国内外企业争相在环洞庭湖地带选点开发工业园地,将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三大发达区后成为我国第四大城市群区.各种建设规划争相蜂拥而出,然而关系到生态和发展的水利基础大业,尚无适应新形势、新产业的创新谋划.为创建洞庭湖区优良生态环境,本文就科学开发利用洞庭湖水土资源建一言.核心策略是改变洞庭湖区现有以垦殖农业为主的居住和生产方式,环湖沿堤建镇,把垸民房屋迁到洪水位以上,不受洪水威胁,扩湖增容储水,"蓄洪补枯",改变现有单一的怕水的种植业,储水养鱼,扩田增粮,把洞庭湖区建成安全优良发达的世界一流湿地经济区.
  • 摘要:东洞庭湖湿地景观改造应顺应“合理、永续、非消耗性利用自然资源”的国际主流观念,积极发挥湿地的生态效应,主动保护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形成和完善岳阳特质的湿地景观;积极发挥湿地的社会效应,通过向公众展示湿地,使之成为学生们的特殊“课堂”,公众的“博物馆”,达到全社会都来关注、保护湿地的目的;积极发挥湿地的可持续利用效应,处理好保护核心区与合理利用非核心区之间的关系,应该立足修复生态系统,恢复古风遗存,注重文化建设,创造“冷、野、奇、雅”的意境,以天然质朴为美,形成鸟类的天堂、动物的乐园、植物的王国,与岳阳楼、君山人文景观风格遥相呼应,各具特点。
  • 摘要:洞庭湖区域与旅游经济相互交融,对促进发展洞庭湖区域带来了永恒的利益效果。本文概述了洞庭湖区域的旅游景点,农副产品和矿产资源,还研究了洞庭湖区的交通系统。洞庭湖区域旅游的发展,必须做长远建设计划,按期逐步完成。条件成熟时也可建成洞庭湖区经济旅游一体化区域,同时可开展一至半月游多种化、多样化、多方化由旅游者自由选择消息。并重点培训导游、食宿、服务人员,以高质量、高品位,老幼皆宜、廉贵皆宜、高低皆宜的消费能力吸引众多的中外游客,从而带动本地区的工农业销售量,增加人民的收入,也增加在世界的知名度,这是得天独厚、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洞庭湖区所能达到的标值。
  • 摘要: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丰富,同时又具有调节大气、蓄水防洪、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及休闲娱乐、科研文化等社会经济功能.它的安全与稳定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平衡、改善地区生态状况和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近年来在东洞庭湖湿地的保护与开发利用问题上,由于当地受到"重发展轻保护"错误工作思路的影响,过度地攫取东洞庭湖湿地资源,致使保护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目前,湿地保护区正面临着水域面积缩减、水位下降、水质污染严重、湿地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等多方面问题.东洞庭湖湿地保护刻不容缓,除了政府环境管理部门强有力的保护行为之外,公众参与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研究了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公众参与机制的现状,探讨了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公众参与机制的不足,提出了完善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公众参与机制的对策。
  • 摘要:洞庭湖区域位于长江中游荆江段以南,是以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为中心的广大河湖冲积平原和环湖丘陵地区,主要包括湖南的纯湖区和环湖丘岗区,辖岳阳、常德、益阳三市,三湘四水的灵动多彩,湖湘文化的源远流长,使得当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然景观独特,民俗文化多样,体育方面人才辈出,具有发展体育及旅游事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开发体育旅游产业,既能丰富和促进洞庭湖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又能以其优先发展领域带动和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促使体育产业成为洞庭湖区域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能够极大地提升区域的形象和知名度,拉动体育需求,促进洞庭湖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然而,目前洞庭湖区域还没有形成开发体育旅游产业的产业意识,更没有相关政策、人力、资金及科技的支持,体育其他产业的整体规模也很小,已大大落后于湖南其他地区以及中部兄弟省份的一些区域,因此有必要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考察、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洞庭湖区域体育旅游资源现状进行调查,并探讨发展洞庭湖区域体育旅游业可能给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进而制定开发洞庭湖区域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路径。望本课题的研究能为加快“十二五”新时期湖南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与促进洞庭湖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一点点理论参考。
  • 摘要:洞庭湖曾经“浩浩汤汤、横无际涯”,鼎盛时期,湖面约6 000平方公里。沧海桑田,随着泥沙的不断淤积、人类的过度开垦,现在的洞庭湖面积只有2 600多平方公里了,而且因为泥沙淤积,河道行洪能力减弱;因为水质污染,湖区群众不得不抽取地下水或从水库引水进城;因为内涝频繁,湖区群众经常一年耕作无收获;因为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因此,必须加大对洞庭湖的综合治理和保护力度,科学开发洞庭湖资源,造福湖区人民,建设和谐秀美的洞庭湖。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岳阳将加大综合治理、科学开发的力度,使洞庭湖呈现出“水安、水利、水清、水美、水畅、水活”的崭新局面。关于洞庭湖的建设,本文提出以下六个方面:围绕“水安”,着力构建和谐型洞庭;围绕“水利”,着力构建民生型洞庭;围绕“水清”,着力构建生态型洞庭;围绕“水美”,着力构建旅游型洞庭;围绕“水畅”,着力构建航运型洞庭;围绕“水活”,着力构建发展型洞庭。
  • 摘要:本文以地学为主导论及了洞庭湖的八个问题,阐述了如下观点:洞庭湖不会消亡,只有兴衰变化;洞庭湖的规模过去、现在和将来及其文化底蕴是国内任何淡水湖无法比拟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考古证明洞庭湖是长江古文明之源;泥沙淤积造就洞庭湖文明和经济基础,同时引发洪涝灾害,给洞庭人带来过深重灾难,但总的来说对人类的功大于过;三峡水库运行对洞庭湖湿地的影响,对于垸田、人工湿地,大大缓解了洪水威胁,对于外湖自然湿地,则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但可克服);三峡水库运行后以防洪为主转化为以抗旱为主;解决洞庭湖季节性缺水效法都江堰水利工程开凿洋溪口引水是最佳选择;城陵矶枢纽工程仅就工程地质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实施难度很大.
  • 摘要:洞庭湖区域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区域,其经济社会发展与湖区生态环境密不可分,离不开对生态环境的依存.因而,加强洞庭湖区域的环境保护宣教工作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虽然通过"洞庭湖绿色卫士公益活动"等手段加强了洞庭湖区域的环境保护宣教工作,但作为一个敏感而举足轻重的生态区域,洞庭湖区域的环保宣教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在力度和深度上加强宣传.本文从城市层面和农村层面分析了洞庭湖区域环境保护宣教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洞庭湖区域环境保护宣教工作的主要措施和手段。
  • 摘要:在洞庭湖地区的改革发展中,乡镇干部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乡镇干部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前线,是执行和落实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发展湖区经济,保障湖区社会和谐,带领湖区人民发家致富的重要力量,在洞庭湖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处于基础性作用.鉴于乡镇干部在洞庭湖地区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需要不断完善洞庭湖地区乡镇干部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乡镇干部的积极性,以更好地促进洞庭湖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激励约束机制的内涵及其对洞庭湖地区乡镇干部的作用,提出了洞庭湖地区乡镇干部激励约束机制存在的问题,讨论了完善洞庭湖地区乡镇干部激励约束机制的基本原则及完善洞庭湖地区乡镇干部激励约束机制的对策。
  • 摘要: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自2003年启动专项改革以来,取得了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但是由于农村信用合作社有几十年的历史,官办化严重、包袱重,缺乏群众参与基础等瓶颈,现有的机制并不完全适应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工业化发展的要求.从国内外过去和现在的实践经验来看,农村信用合作社机制的完善,是创新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洞庭湖区创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中一项直接关系农民、农户、农企利益的重大体制改革,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洞庭湖区现代农业发展命运.本文从笔者进行的典型案例调查分析入手,探讨其具有一般指导意义的经验和规律,对洞庭湖区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提出对策建议.
  • 摘要:发挥绿色优势,推进互利合作,加快建设洞庭湖现代农业示范区.在国家大力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全省推进"四化两型"建设、打造绿色湖南的宏观形势下,洞庭湖区总体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着眼点,就是要打造全省领先、全国知名、具有国际品质的洞庭湖绿色经济示范区,形成湖南发展的战略增长极、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撑点.从农业农村的角度来看,就是要发挥绿色优势,推进互利合作,加快建设洞庭湖现代农业示范区,率先在全省实现农业现代化.本文分析了加快建设洞庭湖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加快建设洞庭湖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现实路径,论述了加快建设洞庭湖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协作机制。
  • 摘要:洞庭湖区域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可以定为:以“生态洞庭”、“绿色洞庭”为整体形象定位,把洞庭湖区域建成“生态导向型的新兴经济区”,或者是“生态经济特区”,新在坚持生态导向也是解放生产力的观念更新上,新在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的真正转换上,新在对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健康需求的满足上,新在治理生态环境的力度和生态足迹的不断优化上,新在对包括生态价值观、道德观和生态科技在内的生态文化的创建上。
  • 摘要:只有用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理念指导环洞庭湖区域经济建设,只有把湖区社会经济发展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湖区人的生存、发展条件与生态需求协同起来,才能有效构建“社会一经济一自然”间良性循环的湖区复合生态系统,才能实现湖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根据湖区独特地理条件、资源察赋,运用生态最优的发展模型理论,宏观上对环洞庭湖区域进行生态经济区划和规划,充分发挥环湖区域生态系统的总体功能,微观上不断强化生态经济主体—企业的生态管理理念,以生态减损的最小代价来获取洞庭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佳效益。
  • 摘要:洞庭湖具有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良好条件。打造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十分必要,意义重大。洞庭湖国家生态经济区“3+1":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以洞庭湖为核心,以岳阳、常德、益阳和荆州四个城市为据点,人水和谐、生态与经济协调,为全国大湖流域生态平衡、综合开发和生态经济提供示范,地域范围包括湖南省的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和湖北省的荆州市分别管辖的洞庭湖平原区域。
  • 摘要:两型社会是指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是指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等综合措施,提高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社会发展模式。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环境承载能力为前提,发展循环经济为依托,倡导生态文明为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发展形态。建设两型社会要求在资源节约方面以更少的资源消耗、更轻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快的经济增长和更大的社会进步;在环境友好方面使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与自然生态系统达到全面协调目标,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两型社会是一个涉及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复杂巨系统,贯穿于生产、生活、流通、消费和社会各个方面,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协调和努力。目前,我国两型社会建设多采取直接实践探索的方式进行,两型社会建设思路与成果的评定面临理论匮乏的现状。如何定量评估两型社会发展状况、提出两型社会构建的模式和途径,并由此确立相应的政策措施,仍是两型社会建设中一个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开展两型社会发展评价研究,一方面将进一步丰富完善两型社会理论体系,在理论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为各级政府部门构建两型社会开拓新的思路,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 摘要:在环境保护内涵发展和外延逐渐充实的时期,洞庭湖区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到底存在着哪些问题和不足之处,这个问题值得探讨.同时,洞庭湖区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环境保护如何开展才能达到预定的效果,也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阐述了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环境保护的理论基础,提出了洞庭湖区农村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分析了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环境问题的成因,最后,探讨了协调洞庭湖区农村城镇化与环境保护的相关措施。
  • 摘要:农业旅游不仅可以丰富城乡人民的精神生活、优化投资环境等,而且达到了农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符合现代农业由传统的粗放经营向高效和集约化经营转化的基本要求,是传统农业现代化的一条新途径,具有长远的开发利益,已成为农业产业升级和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综观理论界各学者的研究成果,很少有学者将农业旅游与现代农业发展结合起来,本文将对洞庭湖区农业旅游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进行探讨,以促进洞庭湖区现代农业的发展。
  • 摘要:航道是内河航运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加强航道的整治和疏浚,维护良好的通航条件,是振兴航运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澧水作为洞庭湖水系四条重要的干流之一,在推动环洞庭湖区域水运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摘要:治国之道,以人为本;兴业之策,人才为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科学发展道路,必须以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做基础。近年来,洞庭湖县域地区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选拔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仍存在诸如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可以说,洞庭湖县域地区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任重而道远。我国地域辽阔,每个地区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每个县域地区需要从自身的发展特点出发,建立富有特色、能够有效促进自身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从而使人事人才工作更好地为县域地区经济发展服务。
  • 摘要:本文选取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作为洞庭湖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研究的对象。与此同时将三市与湖南省其他地州市进行空间比较分析,找出三市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文化产业的若干对策建议,为政府制定发展文化产业政策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在建构的“洞庭湖区文化产业发展评价体系”基础之上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定量分析,对洞庭湖区的文化产业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提出了洞庭湖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得出以下结论:①洞庭湖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处于湖南省的中等水平,其中常德市、岳阳市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而益阳市则处于中等偏下水平。②文化生产方面,洞庭湖区处于湖南省中等及中等偏下水平;文化需求和相关产业方面,洞庭湖区处于湖南省中等及中等偏上水平;外部环境方面,洞庭湖区处于湖南省中等偏上或中等偏下水平。③提高洞庭湖区文化产业实力必须促进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壮大文化产业;实施人才科技战略,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人;做大做强相关产业,形成特色文化产业链;实施品牌战略,突出洞庭湖特色;完善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本文运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和EXCEL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所研究的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但是文化产业属于新兴产业,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加之洞庭湖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较晚,其区域文化产业的独特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摘要:高职教育是社会工业化进程的产物,其定位是服务地方经济,因此,它必然要适应地方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需要,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形成紧密结合、互相支持的良性互动运行机制。可事实上,许多地方高职院校脱离了这一运行轨道:一方面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偏离了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和企业也没有向高职院校提供良好的办学支持,最终导致某些处于高职院校一味扩张专业、扩大生源,以规模求生存的状态。然而专业的盲目设置和招生规模的无限度扩大,不仅使地方高职院校失去了自己的特色,也必然使高职院校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丧失竞争力。就此,本课题组试图从岳阳地方经济的特点和高职教育的现状分析入手,为岳阳地区高职教育和地方经济形成良性互动机制提供一些启示。
  • 摘要:大通湖渔场是湖南省最大的内陆淡水渔场,审视大通湖渔业经济的发展历程,研究新时期战略取向问题,成为大通湖渔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大通湖利用比较优势发展渔业的历程进行阐述与评价,找出主要存在的问题,目前大通湖渔业的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水产企业普遍存在“小、散、低”的状况,难以适应入世后国际渔业竞争的要求。最后对大通湖发展战略进行分析。
  • 摘要:本文研究了洞庭湖区水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局部地区水体污染仍较严重,存在富营养化潜在威胁;洪涝灾害严重,干旱灾害时有发生且日趋严重;血吸虫病依然流行;水土流失较严重,泥沙淤积,湖泊日益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三峡工程运行对洞庭湖区水生态环境带来新的影响。提出了洞庭湖区水生态环境保育战略思想和战略原则。论述了水生态环境保育战略措施。
  • 摘要:加快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是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洞庭湖作为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和腹地,对湖南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就加快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谈几点认识。分文研究了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意义;分析了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基础;探讨了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范围和重点;提出了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原则。
  • 摘要:洞庭湖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既得益于水,又受制于水,加快洞庭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把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放在重要位置,特别是要突出抓好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本文提出洞庭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在于做好水文章,但是洞庭湖区水利现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所以推进洞庭湖区经济社会发展须加快推进水利改革发展。
  • 摘要: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周强年前提出"要打造洞庭湖生态经济圈".洞庭湖区具有建设生态经济圈(或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示范区的自然地理条件,转型时期洞庭湖的治理开发面临着新形势,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建设规划要进行顶层设计,并且要有新思路大举措,目标是建成国际上有影响的淡水湖生态经济圈示范区.本文分析了洞庭湖的自然资源条件和面临的新形势,提出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示范区建设应当进行顶层设计,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示范区建设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示范区建设的重大举措。
  • 摘要:随着区域间联系交往的不断加深,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相互依赖度日渐增强,跨辖区公共事务剧增,传统区域行政以及内部的官僚制横向合作治理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呈现出治理失灵的状态,区域公共事务管理陷入困境.洞庭湖作为长江中下游下荆江南岸,跨湘、鄂两省的经济区,环湖区包括岳阳、益阳、常德三地区的大部分县市.不同行政区间出现的湖区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管理、环境污染治理、传染病防治、灾害等突发事件应急等一系列跨区域公共事务,在长期以来区域合作治理缺位、地区本位主义盛行背景下,导致湖区公共事务治理绩效低下、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体系脆弱。实现环湖区公共事务的良性治理和湖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亟待建立健全包括信任、协调、沟通和监督机制在内的环洞庭湖区域公共事务合作治理机制,推进区域公共事务由区域行政走向区域合作共治。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