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五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
第五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

第五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1-08-04

主办单位:中国抗癌协会;中国癌症基金会;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会议文集:第五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是一组异质性的淋巴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根据细胞起源,可分为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或NK细胞性淋巴瘤.根据生物学特性,又可分为惰性淋巴瘤,侵袭性淋巴瘤和高度侵袭性淋巴瘤.惰性淋巴瘤自然生存期较长,目前晚期患者仍属于不可治愈,其治疗目标在于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总生存时间;传统的标准剂量化疗能使大部分侵袭性淋巴瘤患者得到治愈,但仍有相当部分患者在达到缓解后复发,或无法达到缓解而发展为难治性病例;而成人高度侵袭性淋巴瘤增殖率高,侵袭性强,复发风险比较高.针对不可治愈的或有高危复发风险的患者,如何延长缓解期、降低复发风险并延长生存时间是近年来恶性淋巴瘤的研究热点之一.
  • 摘要:非霍奇金淋巴瘤对放化疗敏感,虽然目前的常规化放疗已使相当部分的患者获得长期无病生存,但是原发耐药和复发的患者常规解救治疗的效果不佳,需要新的治疗策略来改善预后.Ⅲ期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利妥昔单抗的应用可以提高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生存,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可改善滤泡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的t预后.在利妥昔单抗治疗时代,HDT-SCT在复发难治DLBCL,FL及初治的MCL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应分析肿瘤的异质性实现个体化治疗的要求,进行大样本的前瞻性临床研究进一步明确HDT-SCT在这些淋巴瘤亚型中的治疗地位。随着对肿瘤生物学的进一步研究,可能会出现新的靶向药物或治疗手段,但目前为止,HDT-SCT仍是复发难治DLBCL, FL及初治的MCL不可或缺的治疗策略之一。
  • 摘要:自从1907年德国病理学家Oberndorfer首次提出"类癌"这一术语以来,人们逐步认识到,神经内分泌肿瘤(NET)根据发生在消化道或胰腺的位置不同,能产生5-羟色胺代谢产物或者活性肽,如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胃泌素、皮质类固醇等.其中,产生和分泌的激素能引起临床症状的肿瘤一般认为是功能性的,而不能产生激素、或分泌的物质不会导致特殊的激素样症状的肿瘤,尽管因为肿瘤大小和位置的差异可能产生症状,则认为是非功能性的.GEP NETS是由一组生物学特性、病理学形态和功能学特点不同的肿瘤组成,这就使这组肿瘤不同于其他的胃肠道肿瘤。患者因为腹泻、面部潮红、或腹痛的间歇性发作就诊时,首诊的往往是内科的医生,如果医生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就可能会耽误诊断多年。诊断的延误又导致疾病从早期,发展为晚期。这就需要内科医生对此类疾病有深人的了解,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引导患者进行正确的诊断,同时,因为这类肿瘤的治疗不仅包括治疗肿瘤,还包括治疗相关的临床症状,这就需要病理科医生、放射科医生、核医学科医生、外科医生、内分泌科医生、和肿瘤内科医生的多学科参与,通力协作,才能尽早确诊,使患者接受合适的治疗。
  • 摘要:单独单次SRS能取得WBRT+SRS相同的生存率(Ⅱ类证据),对于局部控制来说,研究报道的结果有冲突,因此对于单独SRS治疗后的患者需要密切随访,若有复发尽快行挽救治疗。目前有3个classⅠ研究证实WBRT较局部治疗(SRS和手术)降低颅内复发。单独SRS组颅内治疗病灶外以及颅内总体复发率均增加,而且联合WBRT不增加认知功能顺伤,然而需更多的研究权衡联合WBRT可能增加神经心理损伤、单独SRS可能增加野外复发。目前行为状态评分不能很好反应认知功能,甚至MMSE也只是简单评价。如果单独使用SRS,建议随访期间每2-3行影像学检查密切观察。对于单发或多发脑转移患者单独SRS生存好于单独WBRT,但所有研究仅包括1-3个病灶(Ⅲ类证据)。SRS对于单发脑转移患者与S+WBRT联合组在行为状态评分、颅内进展所致死亡和中位生存方面无差异(Ⅲ类证据)。对于KPS≥70分的脑转移患者WBRT +SRS联合治疗较WBRT能改善1-3个脑转移瘤患者的局部控制(I类证据)。在不增加并发症的基础上,联合治疗改善KPS评分。对于单发脑转移灶,联合治疗有生存获益(Ⅰ类证据)。但2个及2个以上的脑转移灶是否有生存优势,尚有争论,仅1个classⅡ和Ⅲ证据的研究支持多于多发脑转移WBRT+SRS联合治疗能改善生存(Ⅱ类证据)。对于KPS小于70分的患者,有1个classⅡ和Ⅲ证据的研究支持联合治疗改善生存(Ⅲ类证据)。SRS+WBRT联合治疗和手术+WBRT治疗两组无生存差异(Ⅱ类证据)。
  • 摘要:脑转移癌(MBT)是成人最常见的颅内肿瘤,恶性肿瘤脑转移的发生率在20%~40%.近几年,脑转移瘤的发生率有增高的趋势,其原因与肿瘤发病率的增高、全身肿瘤整体治疗水平的提高使患者生存时间延长有关,还与检查手段的不断进展有关.脑转移瘤中,以肺癌和乳腺癌、恶性黑色素瘤转移最多见;其次较多来源于消化道肿瘤、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如肾癌等;还有相当一部分为原发灶未明的肿瘤(约占15%).脑转移癌的治疗比较复杂,要根据脑转移瘤在原发部位,组织学来源,患者的一般情况,脑转移灶的多少,原发灶的控制情况来判定,一般选择手术、放疗(全脑放疗和立体定向)、化疗、激素及支持治疗。经常选择上述几种治疗方法的综合使用。随着手术及其相关治疗技术、化疗以及放疗技术的进步,最大限度延长脑转移癌患者生存时间并尽可能提高其生活质量正逐步成为现实。同时应该看到,尽管脑转移癌的临床研究进展较快,但是其发病机制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却相对较少。一部分化学治疗药物和生物、基因制剂,可进入颅内,起到相应抗肿瘤作用。因此可与其他治疗手段联用,以取得最大的疗效。
  • 摘要:小细胞肺癌占肺癌的15%~20%,几乎所有患者由吸烟导致患病,SCLC倍增时间短,更易早期发生远处转移,确诊时仅1/3患者为局限期.局限期患者经化疗联合同步胸部放疗的有效率(response rate,RR)在70%~90%,中位生存期14~20个月,5年生存率12~17%.广泛期患者经联合化疗的RR60%~70%,MST 7~11月,5年生存率不足5%.尽管SCLC对初始化疗和放疗高度敏感,但大多数患者死于疾病复发.EP联合放疗后获得完全或部分缓解后接受PCI治疗是LD-SCLC的标准治疗。推荐放疗与化疗同步,每日2次,每次1.5Gy,总量45Gy,或每日一次,每次1.8-2.OGy,总量60-70Gy,推荐早期开始放疗,但最佳的分割模式和剂量还有待开展大样本的随机试验来明确。PCI的推荐剂量是25Gy/lOfPCI,不应与全身治疗同时进行。二线治疗疗效与患者一线疗效及复发时间有关,二线治疗疗效较低,但仍能延长患者生存期,缓解症状。手术在LD-SCLC的作用急待多中心随机对照前瞻性试验来明确。术后患者完成辅助治疗后应接受PCI治疗。新药中最有前景的是氨柔比星,多数靶向药物未显示出对SCLC的优势。
  • 摘要:小细胞肺癌(SCLC)约占所有新发病肺癌总数的15%~20%.美国SEER数据库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过去的30年中,SCLC的年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分期是SCLC最重要的预后指标,目前临床上常用的SCLC的分期方法是美国退伍军人协会的2期分类法.局限期定义为病变局限于一侧胸腔,且能够被纳入一个放疗治疗野内;广泛期定义为超出一侧胸腔的病变,包括恶性胸腔或心包积液或血行转移.对侧纵隔和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一般分为局限期,对侧肺门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通常定义为广泛期.积极治疗后5年生存率仍仅为2%。目前化疗、放疗仍是SCLC治疗的主要策略,手术仅适用于早期患者。近年来虽然胸部放疗和预防性脑照射(PCI)改善了SCLC的临床预后,但对于广泛期SCLC,尽管新药不断涌现,治疗缓解率不断提高,然而对患者生存期的改善却极为有限。联合化疗仍是广泛期SCLC的主要治疗手段,广泛期SCLC化疗缓解率为40%~70%,中位生存期为7~11个月,2年生存率<5%。多数完全缓解的患者3个月内病情进展,而且一线治疗缓解时间的长短也是预测二线治疗疗效的重要因素。
  • 摘要:本文结合结直肠癌的诊治现状和热点探讨对2011年结直肠癌最新版指南主要更新要点进行初步解读.新版《指南》在总体诊疗原则上未出现大的变动,但病理评估更加细化,报告内容增加,相关内容的更新与AJCC新版分期及CAP推荐呼应;进一步深入探讨了生物标记物在结直肠癌疗效和预后预测作用中的价值,推荐MMR检测以指导Ⅱ期患者是否接受FU类单药化疗,新增共识BRAF突变的mCRC患者可以从EGFR抗体的一线治疗获益,KRAS基因13密码子突变也许不能绝对预测对治疗无效;治疗方面虽无新药引入和突出的治疗方案推荐,但对于可切除结直肠癌的辅助化疗、早期直肠癌的综合治疗等治疗选择更具体化,XELOX方案新增为Ⅲ期结肠癌患者的辅助化疗方案(2A类推荐)。新版《指南》推出将进一步推进我国结直肠治疗的规范化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进程。
  • 摘要:结直肠癌是美国第三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每年有超过4万患者被确诊为直肠癌.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结直肠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呈持续上升的趋势,其中直肠癌发生率更是已占到结直肠癌总数的半数以上.就目前治疗现状而言,直肠癌除了易于出现肝、肺远处转移以外,肿瘤局部复发仍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原因,其中盆腔内复发占50%以上.需要强调的是目前国内在直肠癌尤其是低位直肠癌治疗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辅助治疗的不足,特别是对那些未经术前新辅助综合治疗的高危患者,包括淋巴结转移、脉管内癌栓、切缘阳性等,术后放化疗仍是不可或缺的,其无论在保肛术后防止吻合口肿瘤复发,还是在提高盆腔局部控制率方面均有积极作用。
  • 摘要:神经内分泌肿瘤(Endocrine Tumors,NETs)是起源于不同神经内分泌器官的一组异质性肿瘤,包括从具有良好预后的经典类癌到高度恶性的未分化神经内分泌癌的广泛谱系.WHO关于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分类包括两大类:一类起源于内分泌腺体,另一类起源于弥散分布的神经内分泌细胞.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病率较低,但近年有所上升。根据形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为神经内分泌肿瘤一级、二级、神经内分泌癌三级、混合型腺一神经内分泌癌和增生性及肿瘤前病变。根据其特点可分为1,2,3,4型。在研究细胞起源方面联合应用杂合性缺失、微卫星不稳定、突变以及最新的比较基因组杂交等技术。SCGN被认为是优于CD56的神经内分泌标志物。血浆C醉水平与病变范围、肿瘤负荷或存在的转移之间有关系,并且基线水平高暗示预后不良,CgA水平可以用于预测临床治疗效果。
  • 摘要:该研究中观察到贝伐单抗治疗引起的致命性出血和鳞状细胞组织学间的关联,因此在后期的研究中入组标准排除鳞癌患者。随后的ECOG4599研究显示病理亚型对靶向联合化疗治疗选择的重要性,基于其结果,贝伐单抗联合化疗被推荐用于晚期非鳞型NSCLC。而EGFR突变的腺癌患者也对EGFR-TKI治疗非常敏感。临床绝大部分患者均能获得病理学检测结果,病理组织类型曾是一种理想的非小细胞肺癌疗效预测指标。但应该认识到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不仅在病理,且在遗传及基因表型等方面也具有异质性,病理类型可能仅是影响治疗选择的一项潜在的因素,病理类型结合分子生物学标记等预测指标,可更好地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肺癌的治疗正在经历一场新的变革,这场变革是分子靶向治疗引领的治疗策略的变革,乃至是以基因组学检测提供个体化治疗的新策略,这些新治疗策略的临床应用是提高肺癌治疗效果及改善生存的坚实基础,也使我们在治疗肺癌的斗争看到了新的曙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