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十届组稿会暨第三届急诊医学青年论坛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十届组稿会暨第三届急诊医学青年论坛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十届组稿会暨第三届急诊医学青年论坛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杭州
  • 出版时间: 2011-11-17

主办单位: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会议文集:《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十届组稿会暨第三届急诊医学青年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下呼吸道粘膜角化病误诊为支气管哮喘一例。方法: 男性,57岁,安徽人,农民工,无粉尘接触史,无烟酒嗜好。既往体健,仅有青光眼病史。病史:患者有慢性刺激性咳嗽、咳痰史一年余,近半午来斑现声音嘶哑,伴进行性呼吸困难。病程争有反复发热,无咯血。在当地医院考虑“肺部感染、支气管哮喘、肺痛待排”。给予抗感染及枪皮质激索、支气管扩张剂解痉平喘等治疗,但效桌不伟。主要体征:口唇无紫给,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外耳廓无特殊发现;呼吸较促,吸气相可见三凹征,胸骨上窝可及拼音;两肺呼吸音粗,可及哮鸣音和湿罗音,咳嗽时哮鸣音加重,咳嗽缓解后哮鸣音可明显缓解。余未见明显异常体征。结果: 本例患者以刺激性咳嗽、咳痰起病,继而出现进行性气急加重。患者气急加重时两肺满布哮鸣音,其临床表现与支气管哮喘相似,导致在当地医院被误诊为支气管哮喘。结论:临床医生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对于不明病因的进展性刺激性咳嗽、呼吸困难的病例应考虑到本病可能。目前本病的诊断仍依赖支气管镜及病理检查。而对本病的病因、治疗、预后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探讨以低钾血症为表现的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一例。方法: 患者,男性,25岁。因“双下肢乏力半月,加重3 d”入院。既往6岁起因相继出现颅骨多处突起,左股骨疼痛,在上海儿童医院、上海第九人民医院、上海口腔医院、上海肿瘤医院等多家医院就诊,诊断组织细胞增生症X(韩-薛-柯综合症),局部手术及长春新碱环磷酰胺等全身化疗治疗,九岁后未再复诊,遗有多饮多尿症状,现每日尿量6~10 L。吸烟6年,每日10支。结果: 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继发性尿崩症缺钾性低钾血症。入院后予积极口服静脉补钾、清除炎症介质、抗利尿、保肝等治疗,血钾恢复正常,肌酸激酶升高后下降至正常,肝功能恢复正常。肌力恢复至正常,尿量控制在3L左右,尿储留症状亦明显好转。结论: 对此症的诊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摘要:目的:提高对以弥漫性肺泡出血(DAH)为首发症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认识。方法: 报道一例SLE并DAH且以DAH为首发症状的患者I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通过病例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发病机制、诊断标准、治疗方法。结论: 以DAH为首发症状的SLE发病率低,但病情严重,早期诊断及强化治疗有望改善预后。
  • 摘要: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分离并发急性广泛心肌梗死一例。方法: 患者,男性,43岁,工人,已婚。因“上腹部疼痛约半小时”于20 : 07入院。患者约半小时前在做双杠运动时突感上腹部剧烈疼痛,不能忍受,恶心未呕吐,伴大汗,无胸闷、气短,无心慌,持续半小时左右,休息无明显缓解,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结果: 患者于20: 36血压波动较大,心搏呼吸骤停,抢救无效死亡。结论: 本病例诊断主动脉夹层分离明确,依据充分;但由于本患者因“腹痛”入院,且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心梗三项的动态变化强烈支持心梗,又未能及时行心超、胸腹部CT、冠状动脉造影等及时鉴别诊断,故早期诊断为“广泛急性心肌梗死”,综合分析本例急性广泛心肌梗死是夹层延伸冠状动脉导致其压迫堵塞形成,确诊需病理诊断。
  • 摘要:目的:分析以急诊科为中心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rt-PA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建立以急诊科为中心的多学科合作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rt-PA溶栓流程,对急诊室中溶栓患者进行评估总结,并与SITS的结果作一对照。结果: 2010年急诊抢救室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694名,共有81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获得rt-PA溶栓治疗,溶栓率约为11.7%,安全性和有效性与SITS的结果一致,但是患者来院到治疗的时间较SITS晚。结论:以急诊科为中心多学科合作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rt-PA溶栓治疗是安全的和有效的,能够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溶栓率,但应努力缩短患者来院到治疗的时间。
  • 摘要:目的:评价急诊手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I临床价值。方法:研究方法为回顾性分析。排除年龄小于70岁、陈旧性骨折、病理性骨折、多发创伤、入院时明显内科合并症患者。将2006年3月~2011年9月间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0岁以上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27例(男38例、女89例)纳入本研究。按是否采取急诊手术分为两组:(1)急诊手术组56例,入院8小时内行手术治疗。(2)非急诊手术组71例,入院8小时后行手术治疗。回顾性调查如下内容:1)住院期并发症:电解质紊乱、隐性失血、谵妄、深静脉血栓形成、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心脑血管意外、褥疮。2)预后:住院期死亡、随访期1年期死亡、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评分。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行统计学分析,按适合定量和定性数据分别采用t检验、x2检验,行两组间住院期并发症、预后的差异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急诊手术组主要住院并发症依次为隐性失血(39.28%)、谵妄(14.28%)、肺部感染(8.93%)、电解质紊乱(7.14%)、尿路感染(7.14%);非急诊手术组主要住院并发症依次为隐性失血(39.43%)、肺部感染(36.62%)、电解质紊乱(29.58%)、谵妄(26.76%)、褥疮(23.94%)。急诊手术组无住院期死亡病例。1年随访期1人死亡,非急诊手术组住院期4人死亡,1年随访期7人死亡。急诊手术组平均住院时间为9±3 d,低于非急诊手术组平均住院日的(17±8)d。骨折愈合时间均为(12±2)周。电解质紊乱、谵妄、深静脉血栓形成、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褥疮、住院期死亡人数、随访1年期死亡人数、住院时间在两组间的差别(P<0.05)有统计学意义。隐性失血、上消化道出血、心脑血管意外、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在两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问骨折入院8小时内的急诊手术可减少住院期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死亡风险。
  • 摘要:目的:探讨房间隔缺损微创封堵术最佳手术方式。方法:将21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16例患者采用经胸非体外循环房问隔缺损微创封堵术,对照组5例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介入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比较两组患者疗效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16例患者均一次性封堵成功并痊愈出院,并发症4例(25.00%);对照组3例患者封堵成功,成功率60.00%(3/5),并发症4例(80.00%),经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9,P=0.047;x2=2.83,P=0.047)。结论:经胸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微创封堵术优于介入术,为房间隔缺损封堵最佳手术选择方式。
  • 摘要:目的:探讨在局麻和DSA下应用“双管法”支架置入术急诊治疗气管良恶性狭窄和气管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11年间,在DSA监视和咽喉、气管局麻下,先经鼻或气管瘘口留置通气导管,予以2~4 L/min流量供氧,再经气管置入不同类型气管支架的18个典型病例。结果:18例患者行镍钛记忆合金网状支架均成功,共置入一体式倒Y型支架2枚,“子弹头”覆膜支架1枚,管状覆膜支架5枚,管状裸支架13枚。所有患者术后呼吸困难明显改善,气促评级由Ⅲ~Ⅳ级改善为0~Ⅰ级,脉氧饱和度(SPO2)由高流量吸氧时的70%~80%提高至自然呼吸时的90%~95%。结论:在局麻和DSA下,采用“双管法”置入气管支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操作简单,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卡维地洛在小儿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中的治疗作用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26例CHF患儿分为2组,卡维地洛治疗组(A组,n=15)及常规治疗组(B组,n=11),B组给予洋地黄、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常规治疗,A组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进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心率的变化、心功能指标的改善、患儿对卡维地洛的耐受性及不良反应。结果:A治疗后有效率为86.7%,B组63.6%,两组比较差异明显(x2=2.45,P<0.05);患儿心率减慢,左室射血分数(INEF)、短轴缩短率(LVFS)、心指数(CI)显著提高(P<0.01),左室收缩末期内径、舒张末期内径明显降低(P<0.01),A组较B组更加明显;卡维地洛治疗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卡维地洛可以明显改善CHF患儿的心功能;对CHF患儿卡维地洛长期治疗安全有效。
  • 摘要: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探讨急诊医疗3组常见矛盾:①急诊医疗风险的“高”与“低”;②急诊患者病情的“轻”与“重”;③急诊患者矛盾的“主”与“次”。指出:这些矛盾均可以依据自身规律和影响因素而发生转化。急诊医疗工作者应该客观、深入、动态地看待这些矛盾,积极创造条件,使矛盾向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方向转化。通过报道2例典型病例,说明诊断疾病不能看表象和强调不能忽略患者的次要矛盾。认为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分析急诊医疗常见矛盾,对于提高急诊医务工作者对矛盾本质的认识,进而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的特点、治疗策略和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本院收治的156例老年ACST患者的临床资料,内镜介人手术组62例,开放手术组53例,腹腔镜手术组41例。从手术时机、手术方式与病死率、残石率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治疗效果和临床经验。结果:12 h内手术组125例,治愈120例,死亡5例。12 h后手术组3l例,治愈20例,死亡11例,12 h后手术组病死率35.5%,高于12h内手术组5.0%。内镜介入手术组治愈率为96.8%,高于开放手术组84.9%和腹腔镜手术组85.4%,开放组与腹腔镜组治愈率无明显差异。结石残余率内镜组为57.8%,与后两者相比。开放手术组为19.2%,腹腔镜手术组为31.5%,有显著差异。结论: 老年ACST临床表现不典型、并存病多、病死率高,早期引流胆道是治疗的关键,首选内镜介入手术治疗,开放手术治疗引流效果可靠,结石残留少,而腹腔镜手术治疗为有益的补充治疗手段。
  • 摘要:近十年来,随着医疗诊断水平的提高、新药的开发及介入、微创治疗技术的开展,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策略有了显著的进步,文中介绍了脑血管急症和心血管急症的现状以及研究进展,指出急性心脑血管疾病起病急,病情危重复杂,一旦发病后只能就地抢救,而各地的医疗条件与医生的临床技能存在极大的差别。因此,提高医生对这些疾病的诊治水平,建立快速急救转运中心合作系统,汇集急诊影像、介入、手术、护理等多单元为一体的模式也是同等重要。
  • 摘要: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跨专业综合性临床学科,是对各种急性病及危重症、慢性病急性发作、急性伤害和急性中毒等诊治的学科。急诊与危重病质量管理的核心是加强急诊医学内涵建设和强化落实相关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急诊与危重病质量管理学组将进一步强化落实与急诊医疗质量密切相关的核心管理制度,制定并完善急诊常见症状的诊治流程和突发应急事件处理预案等,使急诊工作更具有规范性和科学性,促进急诊医学事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急诊医学特别重视时效性,要求建立畅通抢救生命的绿色通道,挽救病人生命。介绍了急危重病(症)的特点,发病急骤、进展迅速,预后凶险。最后对医生的工作提出了要求,提高急诊医疗服务质量、保证急诊医疗安全,促进急诊医学事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 摘要:目的: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对过氧化氢(hygrogenperoxide,H2O2)氧化损伤的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lveolar epithelial type Ⅱ cell,AEC-Ⅱ)凋亡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p53表达的影响。方法: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均予腹腔麻醉并取肺,分离纯化AEC-Ⅱ以1~2×106个/mL接种于培养板,原代培养24 h,将同批次AEC-Ⅱ细胞等量分为四组:正常组,H2O2组,HO-1组,抑制组(锌原卟啉Ⅸ)。采用H2O2(0.5 mmol/L)刺激AEC-Ⅱ,复制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攻击损伤AEC-Ⅱ细胞的体内情况,建立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用HO-1(0.2 μmol/L)或锌原卟啉Ⅸ(20 μmol/L)于同时间处理给予保护或损伤。按照Annexin V-FITC Apoptosis Detection Kit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操作,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应用Western blot法观察凋亡相关蛋白Bcl-2、p53的表达。结果: H2O2组细胞凋亡率增加(P<0.05),且随H2O2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凋亡率增加;Bcl-2蛋白的表达减弱而p53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强(P<0.05)。与H2O2组比较,HO-1组AEC-Ⅱ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Bcl-2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强、p53蛋白的表达减弱(P<0.05)。与HO-1组比较,抑制组细胞凋亡率增加(P<0.05);Bcl-2蛋白的表达减弱而p53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强(P<0.05)。结论:HO-1降低H2O2氧化损伤大鼠AEC-Ⅱ凋亡率,其调节相关凋亡蛋白Bcl-2、p53表达与其抗凋亡效应有关。
  • 摘要:急性中毒临床急诊中较常见,其发病急、变化快、危害大,是人类生命的一大威胁。及时而正确的诊断、有序而有效的院前急救及早期处理,是有效控制中毒症状、降低中毒死亡率的根本保证。
  • 摘要:院前急救是急救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具有通讯器材、运输工具和医疗基本要素所构成的专业急救机构,在患者到达医院前所实施的现场急救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本文介绍了精神疾病院前急救的现状,指出现代医疗机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精神疾病院前急救系统的建议。
  • 摘要:目的:探讨突发性公共事件急诊环节管理规范和流程,提高各级人员应急反应能力和整体救护效能。方法: 考察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反应中所存在的问题,通过PDCA确立、改进突发性公共事件分诊管理、人员管理、物品准备管理、患者身份识别等环节管理规范和流程。结果:各级人员临床决策能力及整体救护效能明显提高,管理参与率达到100%。结论:制定“突发性公共事件急诊环节管理”,明确组织框架、管理规范,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级医护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
  • 摘要:目的:拟通过建立家猪ARDS动物模型,测定胸内压、食管压以及胃内压,计算跨膈压。比较ARDS形成前后跨膈压的变化以及其与胸内压的相关性。方法: 5只小家猪,通过置入食管囊管、胃囊管以及胸管,测定食管压力、胃内压以及胸内压,计算跨膈压。以ARDS形成前所测压力为自身对照,研究ARDS形成后跨膈压、胸内压的变化,并分析跨膈压与胸内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ARDS形成前食管压、胃内压以及胸内压分别为(7.3±1.9),(25.5±2.4),(-1.23±0.21)cmH2O;ARDS形成后其压力为(4.7±1.4),(31.1±3.1)和(-1.79±0.28)cmH2O;跨膈压B相应的由ARDS形成前的(18.2±1.6)cmH2O增加为形成后的(26.4±2.1)cmH2O,这些变化均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ARDS形成前胸内压与食管压和跨膈压(A为胃内压与胸内压相减所得,B为胃内压与食管压相减所得)的r值分别为(0.93±0.025)、(0.88±0.023)和(0.87±0.37),相关程度很高(P均小于0.01);ARDS形成后胸内压与食管压和跨膈压(A、B)的r值分别为值分别为(0.82±0.21)、(0.81±0.20)和(0.78±0.31),虽较ARDS形成前有所下降,但仍有极高的相关度(P均小于0.01)。结论:ARDS形成前食管压、跨膈压与胸内压均有较高的相关性;ARDS情况下两者与胸内压的相关程度较ARDS形成前有所降低,但仍有很高的相关性;ARDS形成后跨膈压增加,呼吸做功增加,容易出现呼吸肌疲劳。
  • 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是否对肠屏障功能具有保护作用。方法: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为3组,复制Ⅲ度烫伤模型后分别给予不同处理,于烫伤后1,3,5 d检测血浆D乳酸水平的变化,同时观察肠组织的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烫伤后各组D乳酸相对于对照组含量增高(P<0.01),第1 d时烫伤组与GH组D乳酸含量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在3 d、5 d时GH组的血浆D乳酸的含量低于烧伤组(P<0.05);光镜下可见GH组肠黏膜损伤较轻。结论:重组人生长激素可能对肠屏障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急性代偿失调期视网膜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全身和眼部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回顾性分析47例(49只眼)确诊为视网膜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部分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结果:47例中单个大动脉瘤者44例,有多个大动脉瘤者3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32例。38例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17例心脏病史。5例合并糖尿病,3例合并分支静脉阻塞,1例合并分支动脉阻塞。年龄大于70岁20例。多平面的出血是本病的一个显著特点,出血累及视网膜前,视网膜下甚至玻璃体积血。这种动脉瘤多位于颞侧视网膜动脉第3分支以内,常表现为出血灶中一个黄色斑样瘤体。渗出多呈环状围绕瘤体。所有患者均可见不同程度的视网膜动脉硬化。结论:视网膜大动脉瘤常发生在视网膜动脉第1~3分支,局部扩张如瘤样,伴有视网膜动脉硬化。急性代偿失调期视网膜出血、水肿和渗出。高血压、心脏病是视网膜大动脉瘤的全身风险因素。女性比男性发生视网膜大动脉瘤的危险性高。
  •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回顾分析了2010年1月~2010年9月,我院EICU病房共收治86例老年重症肺炎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86例中治愈14例,好转20例,死亡45例,放弃7例。结论:老年重症肺炎具有起病隐匿、病情危重、进展迅速、死亡率高的特点,若及时有效救治,可以挽救生命。
  • 摘要:目的:评价CT/MR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序列对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0例无颅脑疾病者和82例急性SAH患者在发病3天内行头MRI检查。观察急性SAH在FLAIR序列上的信号表现及CT表现,将两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对颅脑正常者和SAH的FLAIR图像进行双盲分析,以评价FLAIR对SAH的诊断价值。结果: MR FLAIR序列对急性SAH的显示率为97.5%(80/82),明显高于CT显示率(79.3%,65/82)。结论: MR FLAIR序列对急性SAH的诊断优于CT,应作为常规检查方法。
  • 摘要:目的:寻找适合在我国急诊科应用的肺栓塞(putmonary embolism,PE)筛查方法。方法:采用随机、交叉、前瞻性研究的方法,比较分析Wells和修正Geneva临床评分对167例疑似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APTE)患者的预测评估效果。结果: Wells评分急诊筛查APTE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7±0.022),P=0.000,最佳分界值为6.25分;修正Geneva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7±0.020),P=0.000,最佳分界值为6.5分。Wells和修正Geneva评分对AFFE可能性判断的一致性较差(kappa值=0.276);二者对APTE可能性分层判别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373,P=0.2000),相较而言,Wells评分判断APTE低度可能的例数少,中、高度可能的例数多。两种评分方法判断为低度可能的病例全部排除了PE;判断为中度可能的病例中,Wells评分的APTE诊断准确率为9.264%(8/83),修正Geneva评分为32.284%(22/67)。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2469,P=0.2000);判断为高度可能的病例中。Wells评分的APTE诊断准确率为67.224%(39/58),修正Geneva评分为86.221%(25/29),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2576,P=0.2059)。结论:修正Geneva评分比Wells评分更适宜在我国急诊科筛查可疑APTE患者。
  • 摘要:目的:观察对比普通肝素钠或国产低分子肝素钠抗凝联合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5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普通肝素钠组(25例)和低分子肝素钠组(25例),分别在常规瑞替普酶(10MU+10MU)静脉溶栓基础上接受普通肝素钠或国产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治疗,观察溶栓后48 h内两组患者的溶栓再通率、出血发生率及出血相关死亡率。结果:48 h内,两组溶栓再通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普通肝素钠组出血发生率为100%,出血直接导致的死亡率为20%;低分子肝素钠组出血发生率为4%,无1例因出血并发症死亡。结论:低分子肝索钠联合瑞替普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疗效确切,在降低出血并发症方面较普通肝素钠有明显的优势(P<0.05)。
  • 摘要: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在急诊四肢Ⅱ类手术创面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VSD组38例,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对照组34例,采用常规手术及引流方法治疗。观察患者伤口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率、脓毒症发生率、行植皮或皮瓣转移手术率、换药次数、伤口愈合时间、伤口愈合等级(甲级/乙级/丙级)比率、住院天数以及治疗总费用(不含内置物)等。结果: 两组患者在换药次数、伤口愈合时间、住院天数以及不含内置物的治疗总费用四个计量指标在VSD组均明显低于未应用VSD的对照组(P<0.05),患者伤口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率、脓毒症发生率在VSD组均明显低于未应用VSD的对照组(P<0.05),伤口愈合等级(甲级/乙级/丙级)比率VSD组也明显优于未应用VSD的对照组(P<0.05)。结论: 在处理四肢Ⅱ类手术创面时,早期、急诊应用VSD具有吸附坏死组织和创面渗出物、持续创面主动引流和预防感染等作用,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脓毒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减轻经济负担。
  • 摘要:目的:建立人血浆中百草枯质量分数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为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评估、治疗方案选择提供方法学支持。方法:样品处理采用35%高氯酸处理。流动相为0.1 mol·L-1磷酸缓冲液(含75 mmol·L-1庚烷磺酸钠)-乙腈(88:12,三乙胺调pH=3.0);流速:1.0mL·min-1;柱温28℃;检测波长258 nm。结果:所采用方法在0.2~500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绝对回收率为100.6%,RSD均小于3%;平均相对回收率为101.31%,RSD均小于6%。日内和日间RSD均小于6%,冻融及冻存后百草枯样品质量分数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该法快速,准确、血液中杂质无干扰,适用于百草枯中毒患者血药质量分数的分析测定。
  • 摘要:目的:探讨高脂血症性胰腺炎(HL-AP)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方法,寻找简便实用的检测指标。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1年7月期间收治我院的62例HL-AP患者,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组(MAP)32例与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30例两组,所有病例纳入及分组标准均参照《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分组后方差齐性检验两组具可比性。所有病例于入院后24小时内抽动脉血检测血气分析,静脉血检测肾功能、凝血功能等,提取碱剩余(base excess,BE)、肌酐(creatinine,CR)、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rin,FIB)和D-二聚体(D-dimmer,D-D)等值,入院48小时内均行胰腺增强CT检查,并予APACHEⅡ评分及Bathazar CT严重指数(CTSI)评分。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t检验法分析两组间BE、CR、CRP、FIB、D-D的差异性,Spearman法分析各项指标与APACHE Ⅱ评分及CTSI的相关性,同时设定BE<-4.5 mmol/L,CR>120μmol/L,CRP>100 mg/L,FIB>5.5 g/L,D-D>800 ng/mL为各阳性筛选标准,分析其单独和联合作为SAP诊断标准时的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灵敏度与特异度。结果:SAP组的BE、CR、CRP、FIB、D-D值均较MAP组明显升高(BE为负升高),P<0.001。所有指标与APACHE Ⅱ评分及CTSI有良好的相关性,P<0.01,以BE与D-D为明显。各指标单独诊断SAP均具有较高的PPV与NPV,且特异度高,但灵敏度不高,联合检测BE、CR和CRP与联合检测FIB和D-D能提高PPV与特异度,但灵敏度下降。结论:BE、CR、CRP、FIB、D-D等指标能直观快捷地反映高脂血症性胰腺炎的病情严重程度,为评估与预测病情严重程度的良好指标。
  •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非创伤急性胸痛患者短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建立非创伤急性胸痛危险性评估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0年北京安贞医院急诊以胸痛为主诉的5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分析病史、症状体征、化验检查中与患者30 d死亡相关的独立预测因素,建立非创伤急诊胸痛危险性评估表。结果:入选的急诊胸痛患者年龄为55.7±12.7岁,其中45例在30 d内死亡,病死率为8.4%。高血压病史、胸痛持续时间延长、呼吸困难、心率增快、白细胞、D二聚体增高是患者30 d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而用药物可缓解的胸痛,SaO2,HCT增高可降低30 d的死亡风险。死亡组和存活组相比,非创伤急性胸痛危险性评分较高(P<0.001)。不同评分区间患者死亡率也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非创伤急性胸痛危险性评分可以快速、有效地判断急诊胸痛患者的预后,评价其30 d的死亡风险。
  • 摘要: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在纵膈移位致心搏骤停中的应用。方法: 患者,女,45岁,体质量50 kg,因左侧肾上腺增生并结节在本院行左侧肾上腺肿物切除,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生化检查排除了嗜铬细胞瘤可能性。余未见异常。患者在全身麻醉下右侧卧位下行手术治疗。患者行右颈内静脉穿刺成功置管。手术过程顺利,麻醉复苏后返回病房。12 h后,患者诉呼吸困难并发给,紧急行气管插管送ICU治疗。结果: 患者辅助时间24 h,生命体征和射血分数(EF)逐渐恢复,意识清醒无神经系统并发症。无器官并发症,各器官功能正常。治疗过程中乳酸逐渐恢复正常,BNP逐渐恢复正常。9d后患者成功出院。结论: 患者放置胸管以后引流减少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病情。患者右侧大量的血液,血凝块压迫右肺,血压下降后的加压输血加剧了左胸的高压,胸腔高压状态,挤压纵隔,使大动脉、心脏摆动扭曲造成呼吸循环衰竭,心搏骤停死亡,大量的失血及贫血加剧了这一发生。患者在发生心搏骤停后立即建立ECMO改善心脏氧合和负荷,使心肌受损较小。体外膜肺氧合在缓解纵膈移位致心搏骤停中有很高的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小剂量(1μg/1.73 m2)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刺激实验在儿童危重症相关性肾上腺皮质障碍(CIRCI)评估中的意义。方法:对收入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患儿24h内测定血液基础皮质醇(T0)后,静脉注射ACTH(1μg/1.73m2),30 min后测定刺激后血液皮质醇(T1)水平,根据T0和皮质醇增值(△max=T1-T0)判断肾上腺功能,以T0<10μg/dL或△max≤9μg/dL为判断肾上腺功能障碍指标。结果: 95例患儿中,大手术患儿30例,严重感染35例,非感染重症患儿30例。总病死率为12.6%(12/95)。CIRCI发生率53.2%(41/95)。其中大手术组、重症感染组、非感染重症组患儿CIRCI发生率分别是43.3%、48.6%和3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手术组、重症感染组、非感染重症组T0和T1分别是(28.61±17.45)μg/dL、(42.41±13.56)μg/dL,(37.17±47.35)μg/dL、和(50.26±48.21)μg/dL。(31.52±52.78)μg/dL、(58.56±73.21)μg/dL,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RCI组和正常反应组患儿病死率分别是7.5%和19%(P>0.05)。T0和T1水平与儿童危重病例评分(PCIS)有关(P<0.05)。结论: 儿童危重症患儿存在肾上腺功能障碍,CIRCI发生率较高,小剂量ACTH刺激实验可以作为肾上腺功能功能判断的依据。本组实验未发现危重病患儿CIRCI与病死率的显著相关性。
  •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血尿酸水平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2005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2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血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血症组(119例)和正常血尿酸组(38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和预后。结果: 血尿酸水平与甘油三酯水平呈正相关(r=0.11,P=0.018),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高尿酸血症组高脂血症多见(43.7%vs.33.7%,P=0.047)。甘油三酯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血尿酸组(2.11±1.24vs1.78±1.38,P=0.014)。血尿酸水平在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高尿酸血症组左室舒张末径显著大于正常血尿酸组(53.52±6.19 vs.52.18±4.89,P=0.041),左室收缩功能、舒张功能减低的发生率显著增加(36.4%vs.15.1%,P<0.001;68.2%vs.55.8%,P=0.023)。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血尿酸组(P<0.05)。结论: 血尿酸水平与甘油三酯水平密切正相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高尿酸血症组左室收缩、舒张功能减低的发生率增加,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增加。
  • 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患者中的变化及其在诊断和病情评估方面的价值。方法: 选取2007年1月至2011年3月期间确诊为急性PTE的患者48例为研究组;对照组选取同期来我院查体的正常人50例,其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等因素与研究组相匹配,分析急性PTE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右心室内径,栓塞面积,是否合并肺动脉高压和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同时分别检测两组对象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容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17DW),比较两者血小板计数、MPV、PJDW的差别,并与其它观察指标作相关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急性PTE患者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后者[(183.5±34.8)g/L vs.(245.8±55.4)g/L,t=-3.104,P=0.003],MPV则明显高于对照组[(11.0±0.8)fL vs.(9.9±0.8)fL,t=5.195,P<0.001];简单相关分析发现急性m组血小板计数与右心室内径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r=-0.383,P=0.027),MPV与右心室内径之间有显著正相关关系(r=0.659,P=0.004);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研究组患者MPV与右心室内径独立相关(B=0.629,P=0.021)。结论: 急性PIE发生后患者血液中血小板计数减低。而MPV明显升高。且与右室内径明显相关,测定血小板参数对急性FTE的诊断和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均有参考价值。
  • 摘要:目的:探索在经皮气管切开困难实施患者中的一种安全、有效、无创的实施方法。方法:采用超声定位气管环预定穿刺位置和进针穿刺点、深度;联合应用光索避开气管穿刺切开部位的血管影、适当退出气管导管。结果:显著出血患者1例,占3.3%(1/30);从皮肤穿刺至气管套管成功置人时间为(3±1.5)min;穿刺针进针一次成功率28例,占93.3%(28/30);进针深度和超声测量值符合27例,占90%(27/30);发现1例患者气管环畸形;发现4例患者定位穿刺点有明显血管影走形通过,无气胸、异位置管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在经皮气管切开困难实施患者中应用超卢联合光索引导实施是一种安全、无创具有可行性的方法。
  • 摘要:目的:增加对急诊科夜间就诊的腹痛患者流行病学特点的认识,提高诊断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家医院急诊科夜间(晚17:30至晨08:00)收治的4548名急诊腹痛患者的年龄、发病季节、病因等临床资料。结果: 非创伤性急性腹痛为首发症状的急诊患者中,收住院治疗比例为12%,患者中外科占70.4%,内科疾病占26.9%,妇科疾病占2.7%,其中最常见病因:内科疾病为急性胃肠炎(占23.21%),外科疾病为泌尿系统结石(10.09%);腹痛就诊全年均可出现,高峰分别是秋季(9~11月)和夏季(6~8月);就诊年龄集中在15~44岁年龄段,占就诊总数的72.7%。结论:急性腹痛患者中青壮年居多,夏秋季多发,表现多样,急诊医生重视其鉴别诊断,依据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可提高诊断准确率,并应根据季节发病特点适当进行工作安排。
  • 摘要:目的:调查宁波市院前急救的现况,探讨干预策略。方法:对宁波市急救中心在2010年1月~2010年12月的全部病例共计18030例进行流行病学特点分析。结果: 院前急救平均每天出诊49.40次,男女之比为1.10:1,以46~64年龄组病人为多,占53.94%;呼救-救护车到达时间为(10.41±1.62)min;发生率最高的前5位疾病依次是创伤(56.78%)、脑血管急症(9.44%)、心血管急症(7.15%)、呼吸科急症(4.46%)、各种中毒(3.88%);院前死亡患者217例,脑血管和心血管急症是院前急救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院前急救心搏骤停情况:心搏骤停患者122例,男女之比为2.30:1.00,平均年龄61.97岁;94.26%的心搏骤停发生在家中;第一目击者呼救反应时间(患者发病到呼叫120的时间)平均为12.87min;仅有2例患者在急救车到达之前由第一目击者实施了心肺复苏,最终有1例患者恢复自主循环;70例(57.38%)的心搏骤停患者有明确的原发病史,其中,54例(77.14%)患有一种原发疾病,16例(22.86%)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发疾病。结论: 院前急救应该立足于社区.通过多种途径,强化院前急救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现场急救的自信心和现场急救的实施率,从而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
  • 摘要:目的:探讨“三无”患者的管理与救治经验,以进一步维护患者健康权益,提高社会效益。方法:回顾性总结526例“三无”患者的收治、诊疗、护理与安置资料,分析其特点与我中心的救治管理方法。结果:经急救中心迅速、有效的救治和科学、规范的管理,“三无”患者治愈与好转率88.4%,妥善安置率95.8%。结论:通过制定并落实科学、规范的救治制度,协调相关主管部门,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为社会“三无”患者的救治与安置提供一个较为理想的途径与模式。
  •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方法的临床应用进展。方法: 在英国一个区级综合医院调查了709例急诊入院患者,采用MEWS对患者进行评估发现,评分≥5分与患者病死率、ICU或HDU入住率密切相关。Burch等,在南非一家公立医院对790例急诊患者进行MEWS,探讨MEWS评分在鉴别患者是否需要收入院和评价患者存在高风险病死率中的价值。结果: 归为高风险的患者入住病房或ICU的机率为56.6%,死亡率为42.4%;而归为低风险的患者入住病房或ICU的机率为37.4%,死亡率为2. 5 %。多元回归分析表明:评分≥5分的患者入住ICU的机率是评分<5分患者的1. 95倍。归为高风险的患者死于急诊和病房的机率是归为低风险的患者的35倍和14倍。M Cei等在意大利一个公立非教学医院调查了1107例老年急诊患者,采用MEWS评分发现:与评分为0的患者相比,MEWS分值越高,患者病死率、ICU或HDU人住率越高。结论: MEWS能够较准确地鉴别急诊科中潜在危重病患者,并评估其是否需要入住ICU及住院病死率。MEWS在识别普通病房中潜在危重病患者,预测患者院内转运风险以及提高医护人员记录重要生命体征的意识等方面亦有一定价值。
  • 摘要:急危重症在人类死因顺位中排名前3位,是目前公共卫生领域最受关注的健康问题之一。而急危重症导致的脑损害具有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四高”特点,是影响人民健康的最大危害因素之一;每年发患者数约200万,而死亡人数约150万。在我国居各类疾病死因首位。更多的全身系统疾患引发的脑损害已呈明显上升趋势,为此,急诊重症患者继发性脑损害救治中脑保护已不容忽视。本文就急危重症患者继发性脑损害救治中如何更好的脑保护作一综述。
  • 摘要:急性中毒死亡率很高,中毒后多死于急性肺损伤、肺纤维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cute respiratorydistress syndrome,ARDS),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病死率高达60.0%~87.5%,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本文就PQ中毒的临床治疗现状及进展做了研究。
  • 摘要:百草枯属于联吡啶类,能迅速被植物绿色组织吸收,使其枯死。百草枯对人毒性作用极大,且无特效解毒剂,对常规治疗效果差,死亡率高。本文就百草枯在免疫抑制、血液净化、中药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摘要:内科急重症患者脑损害具有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四高”特点,是影响人民健康的最大危害因素之一;引起的继发性脑损伤已呈明显上升趋势;在我国居各类疾病死因首位,是目前公共卫生领域备受关注的健康问题之一。各种内科急重症症状重且复杂,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性损害、血脑屏障破坏、大脑组织迟发性组织坏死、脑白质脱髓鞘等;同时各种急症疾病复杂、诊治困难,医生对疾病的复杂性和脑损伤的认识程度不足,无疑加重了脑损伤程度及救治的最佳时机;早期或超早期了解脑组织灌注情况,尽早改善脑组织能量供应,遏制脑组织损伤、脑功能衰竭,对不同病况急性期继发性脑损伤患者实施相对特异性的急诊救助方案、降低病死率势在必行。为此,本文就内科急症患者继发性脑损伤监测与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 摘要:重症医学科(ICU)的患者安全问题目前已引起学术界以及卫生组织的关注和研究,当前的共识是ICU的患者安全问题不仅与医务人员个人的临床水平和责任有关,而且与科室管理以及团队合作等因素密切有关。本文介绍了患者安全流行病学,阐述了影响患者安全的因素,并提出加强患者安全的应对措施。
  • 摘要:目的:探讨De 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一例的临床研究。方法: 患者女,57岁。因“发作性疼痛2d,加重17h”于2010年l0月18日入院。2天前于静息状态下出现牙痛及咽痛,伴左肩部疼痛,持续约半小时,就诊于当地医院,应用硝酸醋类药物后症状缓解。入院前17小时出现胸骨后疼痛,心前这紧缩感,伴后背部放散痛,急诊入我院。无头晕、黑蒙及晕厥。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结果: 镜手术治疗,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结论:本例心肌梗死的原因系升主动脉夹层撕裂致假腔使右冠状动脉开口闭塞所致。本病例提醒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要提高警惕,遇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应认真分析临床资料,尤其对并发主动脉瓣听诊区舒张期杂音,或遇到一些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不符的临床症状或体征时,更要想到主动脉夹层的可能,应及早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 摘要:目的:探讨肾积气-气肿性肾盂肾炎一例。方法:患者,女性,62岁,患有2型糖尿病,于2011年5月31日21时来我院就诊,该患者糖尿病史15年,1年前在当地开始口服中药控制血糖,平素未监测血糖。2d前出现心悸、恶心、呕吐、发热、寒战,未治疗。来我院前10 h出现意识不清,伴抽搐,在当地县人民医院按照“脑梗死”治疗,效果差,转入我院。结果: 6月2日患者意识转清,应用抗生亲治疗效果差,反复高热。6月5日彩超显示右肾集合系统低回声,右侧拍尿管扩张,左侧未见异常。6月7日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显示:右侧肾盂、肾盏、输尿管扩张,肾盏内小灶气体影。血培养出大肠埃希氏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头抱他吮、庆大霉素等敏感。改用亚胺培南控制感染,考虑气肿性肾孟肾炎诊断明确。6月12日复查血浆白蛋白升高至21g/L,在我院泌尿外科行经皮肾孟造痊术治疗。6月13日患者休沮迅速降至36.5℃,6月16病愈出院。结论:本例患者具有意识不清或者休克、血小板减少,肾功能衰竭和严重的低钠血症,较为罕见。及时行外科手术引流脓液以及抗生素治疗是治疗气肿型肾盂肾炎的最佳策略。该患者经过积极支持治疗、有效的抗生素应用以及恰当的外科手术引流脓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气肿性肾孟肾炎的早期诊断以及恰当的手术治疗至关重要,其中影像学CT检查显示肾盂肾炎合并有肾积气,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需要引起重视。
  • 摘要:目的:探讨手足口病(HFMD)死亡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病原体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分析2例感染肠道病毒71(EV71)HFMD病例的临床资料及尸检病理结果,并对EV71的PCR结果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死者年龄均<3岁,病程短,临床表现不显著,但病情进展快。最终出现肺水肿和肺出血死亡。尸检显示:病变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肺脏以及肠道。大脑及脑干可见明显充血、水肿、炎症、坏死及软化灶等,脑脊膜炎症明显;肺脏显著充血,主要为水肿和出血,肺间质及小血管周围少量炎细胞浸润;肠黏膜充血,空肠及回肠部分区域肠黏膜、黏膜下层、平滑肌层、浆膜均坏死,细胞核消失,胞质及间质溶解,肠壁变得菲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肠系膜及肠黏膜下淋巴滤泡增生,生发中心坏死;心肌纤维细胞结构正常,心肌间质充血,心肌细胞水肿,心外膜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肝、脾、肾、胰腺病理改变不明显。肠内容物及总肠道组织EV 71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阳性。EV 71病毒全基因共7,414个碱基,该2株EV71均为CA亚型。结论:危重型HFMD(EV 71感染)患者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病变明显,严重的脑干脑炎、脑膜炎和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是死亡的主要原因;C4亚型EV71感染的重症HFMD患儿肠道的损害亦极为显著,肠道功能的保护不容忽视。
  • 摘要:《急诊医学》更名为《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的时候,多少华发苍苍的急诊人为之动情,十年的寂寞与坚守,十年的努力与汗水,伴着急诊医学学科一同成长了十年的《急诊医学》杂志终于迈出了最重要、最坚实的一步。而今,《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又走过了十个春秋,有着前辈的关爱、同道的支持,我们倍感温暖,亦发奋图强。本文介绍了十年间《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所经历的社会重大事件、期刊的改革、人员的储备等,对该杂志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 摘要:那是1987年的春天,在杭州西子湖畔,医学王国的一个圣婴——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学会在那里呱呱坠地。弹指一挥间,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学会已是24岁壮实的青年了,在过去20年的发展历程,宛如昨天的率,历历在目。《急诊医学》在创刊10周年后,在2001年更名为《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并由双月刊改为月刊;今年又是一个十周年。学科的发展,有赖于这一学科正确的逻辑理念的创新,而正是广大的读者、作者、编者为杂志和急诊医学理念的发展和创新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也正是这样正确的逻辑理念,将影响和指引着急诊医学学科的发展和前进。我衷心祝愿,我热爱的急诊医学事业蒸蒸日上!
  • 摘要:《急诊医学》在2001年更名为《中华急诊医学杂志》,至今已经10周年,期间经历了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如今已被认为是中国医学领域高等级的杂志,并在世界医学杂志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这些在创刊伊始就参与审阅及编辑工作的人,在这值得纪念的时刻感慨万千!首先我们要感谢老一辈医学家为《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所耗费的大量心血,亦感谢编辑部同仁的辛勤劳动。我们为《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的发展而高兴,同时能为《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感到由衷的欣慰。
  •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世界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进而推出心血管疾病在我国急诊科也是个最常见的重症疾病之一,分析我国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采用相应的措施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
  • 摘要:近20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和交通的高速发展,以及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创伤呈不断增多之势。就近10年严重创伤救治中的严重创伤伤情评估策略、院前与急诊室液体复苏策略、重视创伤凝血病,强调损伤控制复苏、多学科协作,提高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救治水平和探索与推进严重创伤的专业化救治等进行了阐述,传统的各外科专科协调救治模式已经远不能满足目前需求,应探索与推进严重创伤的专业化救治。各地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发展院内专业化救治模式,并逐渐建立区域创伤救治体系,核心是组建一支专业化的队伍并能连续提供高效、优质的创伤生命支持。
  • 摘要:目的:探讨以腹痛就诊的重症心肌炎伴主动脉瘤破裂致顽固性休克一例。方法 :患者,男,23岁,因“上腹部不适、全身乏力伴纳差4~5 d”于2011-8-22凌晨急诊。患者4~5 d前起觉上腹部不适、全身乏力,于8月21日上午因出现上腹隐痛内科门诊,查血常规:WBC10.1×199·L-1,N72%,HBl33 g/L,PLT 340×199·L-1。 B超提示:肝光点粗,肝左叶血管瘤,胸片正常,未予特殊处理,回去后觉恶心、呕吐、胸闷,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呕血,未有处理,继至上腹痛加重,无腹泻,于8月22日凌晨急诊。结果:患者由急诊拉出转ICU时,患者心搏呼吸骤停。经抢救无效死亡。尸体解剖结果:主动脉内膜炎,主动脉辨关闭不全,主动脉辨坏死,主动脉瘤破裂破入右心房,急性心肌炎,两肺多发灶性梗死。结论: 本例患者同时有重症心肌炎症和主动脉瘤破裂及右心房梗阻症状,病情交集在一起,病理生理错综复杂,判断不易,并出现许多的病理生理和治疗矛盾,因此,同一患者有病理生理和治疗矛盾,需考虑二元疾病同时并存可能。
  • 摘要:目的:探讨经抽吸导管冠状动脉内早期给予维拉帕米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术中无复流现象的疗效。方法:168例AMI患者进行直接PCI术,先行抽吸导管抽吸血栓后,随机分成两组,A组(n=86例):经抽吸导管向靶病变远端给予维拉帕米100-200 ug/次,总量不超过600 ug;B组(n=82例):支架植入发生无复流现象后再通过指引导管向冠状动脉内给予维拉帕米100-200 ug/次,总量不超过600 ug。造影评价给药前后冠状动脉血流TIMI分级和TIMI心肌组织灌注分级(TMPG),评价术后1h心电图ST段下降情况。结果:术后A组TIMI3级血流比例明显高于B组:91.86%比80.49%,P<0.05;术后A组TMPG3级比例明显高于B组:88.37%比75.61%,P<0.05;A组心电图ST段迅速下降比例明显高于B组:80.23%比65.85%,P<0.05。结论:早期经抽吸导管向靶病变远端给予维拉帕米较传统方法进一步减少了AMI患者P-PCI术中无复流现象的发生。
  • 摘要:目的:对老年急诊患者常见病进行分析,为老年病的预防和救治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老年急诊科就诊的4062例老年患者,根据年龄分组,60~79岁为普通老年组,≥80岁为高龄老年组,比较两组间常见病按系统及按疾病分类的差别。结果 :按系统分类总体排名前五位的是呼吸系统、心血管病、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及外伤,普通老年组与高龄老年组相比,排名顺序大体一致。按疾病分类总体排名前五位的疾病分别是上呼吸道感染(上感)、外伤、胃肠炎、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心绞痛,普通老年组排名前五位的疾病是上感、胃肠炎、TIA、外伤、心绞痛,高龄老年组排名前五位的疾病是上感、外伤、肺炎、TIA、心绞痛,按系统分类比较,呼吸系统、代谢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疾病,高龄老年组显著高于普通老年组。按疾病分类进行比较,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肺炎、脑梗死,高龄老年组显著高于普通老年组,胃肠炎普通老年组显著高于高龄老年组。结论:老年患者应重视呼吸系统疾病及外伤的预防,对≥80岁的高龄老年患者,更应加强对呼吸系统、代谢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疾病,尤其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肺炎、脑梗死等疾病的预防和救治。
  • 摘要:目的:探讨由本院急诊科医生对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实施床旁紧急临时心脏起搏术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本院急诊科自2009年3月至2011年2月共15例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在抢救室通过Seldinger穿刺技术。于体表心电监护下,床旁应用漂浮电极导管,无X线透视条件下实施紧急临时心内起搏,通过体表心电图(Ⅱ导联)QRS波形态判定电极位置,术后行床旁胸片确认。记录放置电极导管所需的时间,观察临时起搏疗效及操作并发症。结果:114例患者紧急临时心脏起搏成功,1例失败,成功率达93%(14/15)。放置电极导管迅速,操作时间(14±6.1)min、电极顶端经X线证实均位于右心室,起搏效果稳确切。一例穿刺过程中出现右侧气胸(压缩20%)未及时发现,起搏电极置入右侧胸腔,因起搏失败,行X线检查确诊。除一例气胸外,无出现术区局部血肿、起搏导管所致心律失常、心内膜穿孔、心包填塞、导管扭结等并发症。结论:急诊科医生对深部静脉穿刺术经验丰富,成功率高。经培训后行经右颈内静脉放置临时心脏起搏器成功率高,疗效肯定。床旁漂浮电极导管临时心脏起搏术无需X线辅助,不需搬动危重病患者,操作简单、起搏迅速。急诊科医生对此技术应常规培训掌握,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气道保护在床边胃镜诊治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ICU 49例床旁胃镜诊治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资料,其中气道保护组25例,均在床边胃镜诊治前采用气管插管(经口或经鼻)气道保护。非气道保护组24例。分析比较两组病人的胃镜操作时间、误吸及窒息情况。结果: 气道保护组床旁胃镜操作时间有明显的优势,而误吸、窒息率明显减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气道保护可防止床旁胃镜诊治上消化道大出血过程中出现误吸、窒息,保证呼吸道通畅,方便胃镜操作,提高胃镜诊治效果,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 摘要:目的:观察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急诊筛查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epsis-associated encephalopathy,SAE)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对符合条件的脓毒症患者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部应用MoCA进行测试,初步筛查SAE,随后根据相关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进行会诊讨论,综合分析后确诊和排除SAE。结果: MoCA急诊筛查SAE的灵敏度为0.776,特异度为0.963,漏诊率为0.223,误诊率为0.037,阳性预测值为0.943,阴性预测值为0.844,Youden指数为0.739。MoCA急诊筛查SAE与综合分析诊断的一致率为0.880,经kappa检验,kappa值=0.753±0.048(P=0.000),二者的诊断一致性较好。MoCA认急诊筛查排除SAE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9±0.019(P=0.000),最佳分界值为25.5分,对符合条件的急诊脓毒症患者,以25.5分预测SAE,其灵敏度为0.962,特异度为0.779。结论: MoCA测试适于在急诊科筛查SAE。
  • 摘要:目的:探讨脑局部亚低温治疗对重症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46例重症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联合脑局部亚低温治疗。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组。两组治疗后HsCRP浓度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降低,以治疗组降低幅度更大,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sCRP浓度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正相关性。结论:脑局部亚低温治疗对重症急性脑梗死患者可能通过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和改善机体神经功能,提高重症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了解重症三光气、光气中毒患者红细胞压积与心肌酶学动态演变过程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重症中毒患者入院及住院过程中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心肌酶学变化情况,并结合其部分临床资料做出比较分析。结果:(1)18例重症患者中13例入院时既有红细胞压积显著升高,并且升高程度与动脉血氧分压负相关(r=-0.679 P=0.002),出院时红细胞压积恢复正常。(2)所有重症患者血清LDH均不同程度升高,12例患者CKMB及肌钙蛋白I升高。CKMB持续升高与脱机困难相关。结论:三光气及光气引起的重症中毒患者会导致除了肺部表现外,红细胞及心肌酶学增高并不少见,针对性的监测和治疗能有效降低死亡率。
  • 摘要:目的:介绍一种体表软组织金属异物定位和取出的方法。方法:对于体表软组织金属异物病例局麻下多平面插入3~6枚5 mL或1 mL注射器针头作为定位针,插入点在异物入口周围。采用三维CT检查,通过金属异物与定位针的关系,判断异物的位置。在定位的基础上,沿距离最近的定位针处切开,局麻下取出异物。结果:2011年1月至8月共有8位患者体表金属异物残留。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全部病例中的金属异物均得以准确定位,在此基础上异物均成功取出。共中3枚金属片,3枚金属钉,1枚鱼钩,1枚医用注射器针头。操作用时为40~50 min,实际手术时间15~25 min。伤口均一期愈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CT三维重建定位技术快速、准确,副损伤少,是一种体表软组织中金属异物定位的有效方法,可作为软组织微小金属异物定位和取出的首选方法。
  • 摘要:目的:动态观察严重多发伤患者外周血中Thl7细胞的变化特点,并探讨其与多发伤患者继发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 符合诊断的40名严重多发伤患者作为病例组,根据有无继发感染将其分为脓毒症组(14例)及非脓毒症组(26例)。创伤后的第1、3、5天无菌抗凝抽取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Th17%(Th17/CD4)。第5天采用双抗免疫荧光法定量分析40例患者血浆中PCT浓度。同时选取来自我院查体中心的健康查体者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多发伤患者第1天的Th17%水平和ISS评分、APACHEⅡ评分均呈正相关(均有P<0.01)。严重多发伤患者伤后第1、3、5天均有Th17%显著升高(均有P<0.01),且最高峰为第3天。第5天继发脓毒症组的Th17%、PCT显著高于非脓毒症组和对照组(均有P<0.01)。非脓毒症组和对照组相比,Th17%、PCT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多发伤患者Th17%显著升高,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和PCT相似,高水平的Th17%可有助于判断多发伤患者继感染的发生。
  • 摘要:目的:观察早期应用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continuous venous-venous hemofiltration,CVVH)治疗在脓毒性休克早期容量复苏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09.1~2010.12入住ICU诊断脓毒性休克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按照脓毒性休克早期目标指导治疗(EGDT)标准进行治疗,治疗组早期(<6h)行CVVH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12 h、24 h的液体出入量、血管活性药物用量、治疗24 h前后两组APACHEⅡ评分、血乳酸水平、氧合指数变化及28天病死率。结果: 治疗组12 h及24 h复苏液体入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比较两组12 h及24 h液体总出量,治疗组液体出昔均多于对照组(P<0.01);比较两组血管活性药物用量,治疗组12 h及24 h去甲肾上腺素用量均少于对照组(P<0.01);两组血乳酸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在治疗24 h后均降低(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组氧合指数在治疗24 h后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无明显改变;治疗组氧合指数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8天病死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CVVH治疗能够明显减少脓毒性休克液体入量及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减少患者大量液体正平衡所导致的副作用,改善APACHEⅡ评分、血乳酸水平及氧合指数等指标,为脓毒性休克进一步救治创造有利条件。
  • 摘要:目的:呼吸衰竭是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但一部分患者在治疗好转过程中突发死亡,推测与心脏损伤有关,但其机制仍不明确。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就诊我科的急性敌敌畏中毒患者92例。根据入选标准,最终入选41例,在急诊监护室接受阿托品和氯解磷定等规范治疗,检测入院第1,3,5天和出院前血清CK-MB、CTNI、胆碱酯酶、乙酰胆碱和儿茶酚胺代表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隔日ECG检查;入院当日、心肌酶学升高峰值(急性期)、出院前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查和部分患者心肌核素扫描,出院3月后随访,复查ECG、心脏多普勒超声。结果: 37例存活,4例死亡;窦性心动过速37例,28例ST-T改变;CK-MB和CTNI呈现先升高,第3天达到峰值,后逐渐降至正常;胆碱酯酶入院时最低,后逐渐恢复接近正常值。血清乙酰胆碱在第l天最高然后下降,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从第1天最高值,至出院前下降至正常;心脏多普勒提示急性期室间隔和左心室不同程度运动减弱,左室射血分数和VE、VA下降,出院前或随访时均恢复正常;心肌核素扫描证实急性期左室心肌缺血明显。结论:重度急性敌敌畏中毒可导致心脏损伤,以室间隔和左心室受损明显,其损伤可逆。儿茶酚胺类分泌增加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
  • 摘要:目的:对鼻内镜下陈旧性外伤性歪鼻畸形进行矫治。方法:本组11例病例,年龄18岁~36岁,平均年龄28岁。外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22个月,主诉为鼻塞,伴随症状有头痛、流涕,鼻骨CT及三维表面重建均证实为不同程度的鼻骨骨折伴移位及鼻中隔偏曲。分别采取手术治疗。结果:出院后两周,患者诉双鼻腔通气畅,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可冲洗出少量枯性及血性分泌物,鼻内镜检查见鼻中隔无血肿及脓肿形成,双鼻腔粘膜肿胀明显,表面较多痴皮及分泌物;出院后2月复查冠状位及水平位CT扫描见伴有鼻窦炎患者鼻窦炎症明显好转。鼻内镜检查见鼻中隔无穿孔,鼻腔通杨,粘膜肿胀明显消退,鼻甲无肿大;在平均14个月的随访时间内,9例外形恢复正常。疗效评估为优;2例外形改善,疗效评估为良。鼻塞、头痛等症状明显缓解。鼻内镜复查见双侧鼻腔通畅,鼻中隔无穿孔,鼻甲无肥大。外鼻无疤痕形成,且未出现再次偏斜。结论:本研究在鼻内镜下经梨状孔切口治疗陈旧性外伤性歪鼻畸形,可以完全在直视下进行,并且取得满意的美学效果和功能恢复,适用于单纯性骨性鼻锥体畸形。
  • 摘要:目的:分析出血型烟雾病病例的临床特征,探讨烟雾病出血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出血型烟雾病临床表现、脑血管造影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 68例病例以脑出血破入脑室居多,合并动脉瘤10例,3例行动脉瘤央闭术,4例行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15例一侧大脑半球脉络膜前动脉异常扩张合并后交通动脉扩张,8例行硬脑膜颞浅动脉血管融通术;28例手术病例未再出血,内科保守治疗40例中,3例再发出血死亡。结论 :烟雾病应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部分烟雾病伴发动脉瘤足造成烟雾病出血的原因之一,位于Willis环的动脉瘤可行显微外科手术或血管内栓塞治疗;脉络膜前动脉合并后交通动脉扩张是造成烟雾病出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可行硬脑膜颞浅动脉血管融通术。
  •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硝基苯中毒的病例特征。方法:所有患者均为男性,既往均体健,年龄53~68岁,平均60岁,均因在工厂将废弃的化工原料倒于垃圾场时接触硝基苯,先后发病,一人先来我院,后五人同时来院,门诊均以急性硝基苯中毒收入我科。结果:按职业性急性硝基苯化合物中毒诊断标准,从患者鞋上提取黑色粉末进行比对分析,确诊为硝基苯中毒后均脱掉污染衣物,彻底清洗全身皮肤,给予吸氧,亚甲蓝(美蓝)60mg静脉注射,2例昏迷者经亚甲蓝推注后清醒,并予维生素C 5g、地塞米松5 mg抗溶血、保肝、碳酸氢钠碱化尿液以预防血红蛋白在肾小管凝聚等支持治疗,经治疗1d后,4例轻中型患者症状和体征消失,2例重型患者症状体征有缓解,仍有紫给,后重复应用1次亚甲蓝后,症状体征渐渐消失。留院观察5~7d后,化验有异常者经复查后恢复正常好转出院。结论:治疗应彻底清洗皮肤是阻断毒物再吸收的关键环节,亚甲蓝(美蓝)是对硝基苯类中毒的特效解毒剂,可以作为电子传递,使高铁血红蛋白复原为正常血红蛋白,参加携氧,其在治疗硝基苯中毒引起的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方面,作用迅速、疗效确切,本组6例均经亚甲蓝、大剂量维生素C、补液等治疗好转。当然提高预防意识,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化学品的管理,提高作业工人个人防护意识,开展职业卫生知识的培训,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减少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是防范硝基苯中毒的关键环节。
  • 摘要:目的:对急性重度固体光气中毒临床进行分析。方法: 患者,男,46岁,既往体健,生活规律,无烟酒不良嗜好,无家族性及遗传性疾病史。患者3小时前在农药厂工作时吸入泄露的“固体光气”后出现咳嗽、胸闷、气急及眼结膜刺激症状,伴有头晕、头痛、恶心,当时未在意。3 h后患者咳嗽、胸闷、气急症状再次逐渐加重,咳大量白色泡沫痰,进行性呼吸困难,面部及四肢末梢紫缉,神志恍惚,烦躁不安,小便失禁。采用呼吸机气管插管进行抢救。结果: 发病后7d停用呼吸机并拔出气管插管。发病后28 d患者无胸闷、咳痰等不适。查体: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哆音。双肺CT示:双肺纹理增多、模糊,右下肺见少许索条影,肺门不大,气管、支气管通畅,出院。结论:急性光气中毒无特效解毒剂,主要采取综合性对症治疗,积极抢救肺水肿是抢救中毒的关键,其中早期、足量、短程应用糖皮质激素是治疗的关键,对于光气中毒所致的肺水肿和ARDS具有确切的预防和治疗效果。重肺水肿;应用脱水剂、利尿剂减轻肺水肿。对于重度固体光气中毒所致肺水肿,应及时采用机械通气,使用最佳PEEP治疗顽固性ARDS能显著降低患者的病死率,防止肺泡塌陷,使肺泡在呼气末保持复张状态,改善肺泡和肺间质水肿,保持功能残气量,改善通气/血流,增加氧和和肺组织顺应性,提高氧分压,另外也能防止肺泡的周期性塌陷和复张引起的剪切力,降低了发生气压伤的危险性。在本患者的治疗中我们采用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效果肯定。
  • 摘要:目的:总结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抢救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抢救时采取坐位、吸氧、使用吗啡、根据血流动力学状况扩张血管及利尿和/或强心、必要时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措施。结果:16例患者在15~30min内症状明显改善且病情趋于稳定;3例常规治疗效果不明显,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后20 min内症状开始缓解;2例死亡。结论:及时、果断的综合措施与个性化的抢救方案,使急性左心衰患者广泛受益。
  • 摘要:目的:快速消散的急性硬膜下血肿治疗及机制探讨。方法:男8例,女2例;年龄17~68岁,平均41岁;本组8例是车祸伤,2例是坠落伤;入院时意识按GCS评分,13~15分7例,10~12分3例;伤后到就诊时间均小于2h。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恶心,呕吐;有原发昏迷6例,持续时间10~30 min,脑脊液耳漏3例;入院时生命体征平稳,双侧睦孔等大等圆,光反应灵敏,病理征阴性。所有患者收住ICU病房,严密监侧意识、瞳孔变化,生命体征,做好术前准备;甘露醇降颅压、抗炎、止血、脑保护对症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无手术,恢复良好出院,无神经系统功能缺失;5例2~3h内复查CT血肿明显消散好转。中线移位好转;5例8h内再次CT复查血肿消散.中线恢复;3例24 h复查消散;2例48 h复查消散。结论:在基层医院神经外科没有设置返ICU,患者常收住ICU病房,更应该严密监测意识、瞳孔和生命体征变化,颅脑CT动态复查。因此在短时间内复查更有利于掌握病情进展,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而快速消散的硬膜下血肿通常预后良好,通过严密的神经和生命体征监测,动态头颅CT的监测,可以采取保守治疗达到满意的效果,避免开颅带给患者的创伤及心理阴影,本组病例也证实了以上观点。
  • 摘要:目的:探讨动车追尾事故发生后灾害现场急救的特点及成批伤员医院内早期救治、检伤分类及分级转运。方法:参照四等级国际分类标准,根据新的分类方法,对事故现场和急诊伤员进行简单分类,分为轻微伤、一般伤、严重伤和死亡,危重伤员优先转运。结果: 事故发生后现场共转送伤员191人,分别转送至温州各大医院,其中康宁医院接收伤员39人,死亡3人;我院接收伤员14人,急诊手术2人,术后收住监护病房。非手术患者入院后根据伤情特点收住专科进一步治疗。结论:四等级国际分类标准是灾害救援中检伤分类的主要方法,合理高效的检伤分类是安全救治和转运的关键。早期及时合理的救治和多学科协作能有效提高救治水平。全面总结和评估救治过程和效果将为灾难医学提供有用的救治经验。
  • 摘要:目的:探讨赴巴基斯坦救援时一起空难应急救治的体会。方法: 在巴基斯坦执行空投救援物资联合国粮农组织直升机,发生机械故障,发动机停机,坠入湖中。机上有12人,4名骨折(胸腰椎骨折2例,胫胖骨骨折2例),头面部外伤1例,余7人为四肢软组织损伤。其中,两名伤员由于坠机惊吓而发生肢体运动障碍。将所有受伤机组人员,进行X拍片检查,并将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坠机伤员精神受到严重的惊吓,明确诊断后,进行心理疏导的同时,实施外科治疗。结果: 经过我们的精心护理和心理疏导下,肢体恢复正常。所有伤员均给于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和芬太尼0. 1 mg静脉注射镇痛。用于超前或术后镇痛,镇痛效果良好,安全性强。使他们脱离生命危险。结论: 空难伤员受伤后带来的极度恐慌、悲伤、抑郁、创伤疼痛、身心失调症和其它各种不良反应。会引起机能短暂的功能障碍。医疗队的医生还要学会心理安抚,使伤员对我们产生信任,坚定治疗的信心,为后续治疗提供可靠的保障。在这次坠机应急救援时,充分展示了我们这支训练有数的医疗队队员快速反应能力,有序高效的救治水平。
  • 摘要:目的:了解我国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院前救治的综合水平、院前急救模式以及影响ACS院前急救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采用目标人群的横断面研究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用自制的ACS院前救治效果调查表收集13家单位的272个病例资料。结果:通过对四种急救模式院前处置分析,指挥型出车距离短于依托型,指挥型呼救反应时间短于院前型、依托型,指挥型的呼救到达时间长于独立性、依托型。四种急救模式现场处置分析发现在建立静脉通道、阿司匹林、硝酸酯、心电图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院前急救的总有效率为48%,而独立型有效率最高达70%。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包括:院前型(OR=4.097)、指挥型(OR=5.158)、使用硝酸酯类药(OR=3.045)和口服给药(OR=8.215)。结论: 独立型在ACS的院前急救中的治疗效果最好,院前型的现场初步处置做的最好;给予硝酸酯类药物和口服给药方式对治疗效果的帮助最大。
  • 摘要:目的:对矿难透水事故后低血糖病例的救治进行探讨。方法:患者男性,46岁,于2010年3月28日13时40分在王家岭煤矿井下工作,因透水困于井下,立于高台上,口渴饮极少量污水,尿量逐渐减少,4日小便约300 mL, 8 d未大便。采取复温、加强生命体征监护、建立静脉通道、肾功能监护等措施。结果:患者在住院期问病情明显好转,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等基本纠正。由于长期饥饿导致微绒毛萎缩,引起肠壁上皮细胞刷状缘形态和功能异常,可致双糖酶明显降低,甚至连单糖吸收也发生障碍。虽仍偶发低血糖,但鉴于上述可能原因,升糖不可操之过急,需要缓慢恢复,应随访以进一步观察血糖恢复情况。结论:在以往发生的矿难中伤情主要以严重外伤为主,而本次矿难伤情特点较轻,但在8天9夜中基本处于禁食状态,给我们提出一个重要的救治关键——防治再喂养综合症。以低磷血症为特征的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症状,通常在营养治疗后3~4d内发生。忽略了再喂养综合症可能进一步加重伤情。
  • 摘要:目的:分析台州市医疗急救体系形式实验后影响台风伤害事故中临床急救反应时间、灾害病人的生存率和患者的满意度的作用。方法:以台州市新医疗急救体系作为研究对象。对台州市医疗急救体系,台风伤害的一般情况、临床急救反应时间、生存情况和患者对新急救系统的满意度等回顾性比较分析,分别组成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现场调查。结果:两组台风伤害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与国内同类研究结果类似,职业构成以外来民工为最,对照组和实验组外来民工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台风伤害临床急救反应时间,病死率降低(P<0.01)。病人对新医疗急救体系满意度提高(P<0.01)。结论: 利用台州市新医疗急救体系的优势,医院通过医疗资源整合、启动重大群体伤的应急预案,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现代救护,促进了台风伤害患者的救治。
  • 摘要:院前急救调度是院前急救医疗全过程的组织者,是患者(呼救者)-急救人员-医院生命链的中枢。院前急救调度行为既具有医疗行为特征,又兼有行政行为的属性,在院前急救各部门中,院前急救调度既是整个院前急救流程的开始和工作枢纽,又是院前急救工作的指挥系统。本文就如何保证调度质量进行了阐述,并对安全性提出了要求。
  • 摘要: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危重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流行病学研究发现ALI/ARDS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明显的种族差异,非洲裔和西班牙裔美国人ALI/ARDS死亡率远远高于白种人群,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死亡率也高达52.0~70.4%。本文介绍了ALI/ARDS分子遗传学研究现状,对ALI/ARDS分子遗传学研究进行了展望。
  • 摘要:目的:本研究以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了急症高血糖状态对NT-proBNP与组织多普勒(TDI)测定的心功能指数相关性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包括连续62例急诊ACS患者,分为急症高血糖组(空腹血糖(FPG)≥6.1mmol/L)和正常血糖组(FPG<6.1 mmol/L),两组均常规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并应用TDI测定所有患者的Tei指数,比较两组TDI-Tei指数与NT-proBNP的相关性。结果: 急症高血糖组(27名)TDI-Tei指数较对照组(35名)显著延长(0.68±0.14 vs.0.61±0.10,P=0.03),相关收缩指数与舒张指数也显著延长(0.29±0.07 vs.0.26±0.05,P=0.045;0.38±0.08 vs.0.35±0.05,P=0.05);两组TDI-Tei指数与NT-proBNP自然对数值均呈直线关系.高血糖组TDI-Tei=0.175+0.068 Ln NT-proBNP,R2=0.702,回归系数检验t=7.675,P<0.001。正常血糖组TDI-Tei=0.185+0.060 Ln NT-proBNP,R2=0.405,回归系数检验t=4.738,P<0.001。结论:(1)ACS伴急症高血糖状态患者的左室整体功能更差;(2)急症高血糖状态下,NT-proBNP与TDI-Tei指数评价心室功能的具有显著的直线回归关系,可以用于准确评价心脏功能。
  • 摘要:急性脑卒中的处理应遵循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原则;目前全球范围内脑卒中发病率约为200 ~250/10万,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所占比例高达85%。尽管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基本稳定,但由于自然人口增加和老龄化等因素,脑卒中的发病数在未来20年内将会由目前的200余万上升到550余万,对社会和家庭经济及人力资源构成巨大负担。因80%~90%的超早期脑梗死是血栓堵塞脑动脉所致,只有早期溶栓、再通闭塞的脑血管,才能挽救缺血半暗带中的脑组织,避免缺血脑细胞的坏死。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国内外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现况,就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通过急诊绿色通道(卒中单元)进行溶栓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摘要: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早期阶段,此时肾小球滤过率和尿量通常尚未发生明显的改变。急性肾损伤在住院病例的发病率为1~7%;在ICU病房AKI的发病率为25%,5%的病人需要肾脏替代治疗。本文通过研究肾损伤的发病机制,探讨诊治治疗方式的新进展进行了概述。
  • 摘要:急性肝损伤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引起急性肝损伤的原因很多,主要有感染、药物、食物添加剂、乙醇摄入过多、接触或食入有毒物质、肝脏外伤和放射性损伤等。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s)是一种水的分子通道,是在细胞膜上具有高选择性和高效转运水分子的特异孔道;自从Agre等于1992年从红细胞膜发现第一个水通道蛋白(AQP1)以来,有关水通道蛋白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取得了迅速进展;肝细胞、胆管细胞、胆囊上皮细胞和肝内血管壁均有AQPs表达。本文就AQPs在急性肝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 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提压法抢救高处坠落伤并发心脏骤停复苏成功一例。方法: 患者男性,41岁,主因“高处坠落后头痛、胸痛半小时”入院。既往体健。入院后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肺挫伤、血气胸、多发肋骨骨折(右侧),已排除腹部脏器损伤,在诊治过程中突发心脏骤停,立即应用腹部提压法进行复苏。结果: 腹部提压法进行复苏成功。复苏后再次行床旁腹部彩超检查未见腹腔脏器损伤。病情稳定后收入监护室继续治疗。结论: 腹部提压的器械轻便,负压效果好,操作省力,对循环和呼吸均有支持作用,对于合并有胸肋骨骨折的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在院内抢救,尤其是院前条件受限或气管插管连接呼吸器之前,腹部提压都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心肺复苏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阿托品中毒致横纹肌溶解症一例。方法: 患者,男,18岁,因“突发烦躁不安2 h”于2011-06-13凌晨入院。患者入院前2 h因突发胸闷在当地卫生院就诊,心率60次/min,予阿托品治疗,误静脉一次性注射阿托品10 mg,其后患者出现烦躁不安,面色潮红,四肢舞动,立即予新斯的明1 mg肌注,但患者仍烦躁不安,遂转至我院。结果:予留置导尿、降温、充分补液、支持、碱化尿液、应用利尿剂、镇静等治疗,6h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心率波动在70次/min左右,停用镇静剂,患者神志逐渐转清,诉肢体乏力,无明显肌痛。2011-06-14复查肌酶谱:CK 6859 U/L, CK-MB 82 U/L;肾功能、电解质未见异常。继续予补液、碱化尿液、应用利尿剂等治疗。于2011-06-15日复查肌酶谱:CK 3581 U/L, CK-MB 52 U/L;肾功能、电解质未见异常。患者及家属要求回当地医院治疗,予出院。结论: 临床上应避免医源性阿托品中毒,一旦确诊阿托品中毒应立即停用,并积极处理,同时高度重视高热、肢体过度运动引起RM风险。针对RM须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措施,避免急性肾功能不全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 摘要:目的:探讨重叠综合征(OS)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PHD)急性加重期患者经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治疗前后血浆B型脑钠肽(BNP)及肺动脉压(PAP)水平的变化。方法:入选OS合并PHD急性加重期患者共84例,随机分为BiPAP治疗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44例),检测治疗前、治疗后1 d及治疗后5 d血浆BNP浓度,与健康志愿者(n=41)作为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测定治疗前、治疗后5 d PAP值,并将治疗前后患者血浆BNP浓度与PAP差值作线性回归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OS合并PHD急性加重期患者与健康对照组间,在年龄、性别比例、体质指数、血红蛋白浓度、血肌酐水平、左心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和右房内径者等方面具有可比性。与健康对照组比较,OS合并PHD急性加重期患者右心室内径明显增大,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097.5±65.6 vs.23.2±1.4 pg/mL,P<0.001)。OS合并PHD急性加重期患者常规治疗组与BiPAP治疗组治疗前PAP值和血浆BNP水平具有可比性。常规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前后PAP值和血浆BNP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BiPAP治疗组患者治疗后PAP值显著下降28%(36.0±2.0 vs.49.7±2.4 mmHg,P<0.001),与常规治疗组间(43.9±2.1 mmHg)比较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3);血浆BNP水平亦下降77%(248.2±37.4vs.1101.5±94.0 pg/mL,P<0.001),与常规治疗组间(929.6±78.1 pg/mL)比较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OS合并PHD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疗5 d后血浆BNP水平与PAP值呈显著正相关性(r=0.388,P<0.001),治疗前后△BNP值(492.0±50.5 pg/mL)与△PAP(9.5±0.8mmHg)呈显著正相关性(r=0.402,P<0.001)。结论: OS合并PHD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浆BNP水平升高,且与PAP的升高呈正相关。OS合并PHD急性加重期患者经BiPAP治疗后PAP值下降,同时血浆BNP水平也显著降低,治疗前后△BNP与△PAP值呈正相关性,BiPAP治疗对PAP及BNP水平下降均有益。本研究提示,血浆BNP水平可作为反映0S合并PHD急性加重期患者缺氧和右心功能改善的客观检测手段,与PAP值一起作为评估该类患者疗效和预后的敏感指标。
  • 摘要:目的:探讨外伤致直肠破裂一例。方法: 患者男,21岁,汉族,安徽人,修理工,以“下腹部疼痛1 d”入院。患者自诉于2011年7月11日夜间出现上腹部不适,呈持续性钝痛,腹痛逐渐转移到右下腹部并固定,但可以忍受。同时伴有恶心,无呕吐,腹痛持续并逐渐加重,伴有便血(患者描述便血为便外包裹新鲜血液,考虑痔出血),遂来我院急诊外科门诊就诊。结果: 术后诊断为“直肠破裂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给予二代头抱“头抱孟多”2g静点,以覆盖革兰氏阳性菌,给予“奥硝唑”1g静点,以覆盖厌氧菌。结论:本例的疑点在于患者肛周及肛内未见破损及出血,与患者提供的病史仍有不符之处,但患者因外伤致直肠破裂是明确的。值得考虑的是在特殊性行为导致的肛管直肠损伤中,患者多编造致伤经过及部位,单独就诊或非家人陪伴下就诊,本例的可能性大。综上所述,下腹痛合并便血的患者在除了常规检查之外,经治医师应及时加以识别,及时进行必要的直肠指诊、直肠镜检或X线检查,防止漏诊和误诊,并根据客观检查结果进行及时的外科处理。
  • 摘要:目的:探讨昏迷、心搏呼吸骤停、心室纤颤3 h的救治。方法: 患者男,61岁。晨起时突发晕厥、大汗,家属送我院。入院时患者神智不清,面色发绀,全身大汗。无心跳,呼吸1~3次/min,BP:0/0 mmHgP:0 次/min,进抢救室后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给氧,心电图:室扑、室颤。360焦耳电击除颤。气管插管,上呼吸机控制呼吸,肾上腺素1mg iv共4次,阿托品1 mg iv 3次,利多卡因100 mg iv,利多卡因400 mg加入NS 250 mL中ivgtt,患者仍室颤,改用胺碘酮150 mg iv,胺碘酮300 mg加入NS250 mL中ivgtt,利多卡因400 mg加人NS 250 mL中ivgtt,患者仍室颤,改用胺碘酮150 mg iv,胺碘酮300 mg加人NS250 mL中ivgtt。并用NS 250 mL+Dopamine160 mg ivgtt, 4%碳酸氢钠250 mL ivgtt,病情仍无改善。结果: 患者心电图及血肌钙蛋白(-)均不支持急性心肌梗死。CTPA亦不支持肺梗死的诊断。影像学主动脉弓管壁内见局限性突出影,大小约3. 2cm×1. 8 cm,并以狭窄的颈部与主动脉腔相通,表明患者起病是因为主动脉弓管壁主动脉瘤急性形成,且主动脉瘤较大,影响了主动脉根部出发的冠状动脉的血供,从而导致心室颤动及昏迷。结论: 此病例心搏呼吸骤停、复苏成功后约4h确诊为急性主动脉瘤形成。从资料分析此病例是因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主动脉弓真性主动脉瘤。治疗上不考虑急性手术,因患者心肺复苏后重要脏器的损伤需要时间修复,另手术需要主动脉的置换,此时主动脉因心跳呼吸骤停缺血损伤较碎,此时手术会导致主动脉缝合处不容易缝好。需ICU进一步治疗行支持,对症治疗,稳定后才考虑手术。
  • 摘要:十年岁月“弹指一挥间”,不知不觉《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已走过十年。10年沧桑岁月,《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也和我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一样,乘着高速列车高歌猛进,迅速成为中国科协的精品期刊。《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在短短十年内取得如此大的进步。究其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我国急诊医学的快速发展是有力的助推器;显著的临床特色;强烈的使命感;关注急诊医学学科建设与发展;杂志的时代性、包容性,鼓励中青年专家脱颖而出。
  • 摘要:十年岁月,《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从一棵新苗成长为专业领域的权威杂志,我也从一名刚走进急诊医学殿堂的毛头小伙成长为小有成就的中青年学者。当我开始凝神思索《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在我心中的位置时,发现它仿佛是一棵茁壮的小白杨,伴随着每一个急诊人的成长,长成参天大树。由《急诊医学》更名为《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标志着急诊医学从此有了自己的国家级专业刊物,这对加强人才培养、促进学术交流、推广治疗经验、展示我国急诊医学水平,以及促进急诊学科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2001年《急诊医学》杂志更名为《中华急诊医学杂志》,迄今已过去10年,而这10年,也是我国急诊医学高速发展的10年。作为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的会刊,我刊的办刊宗旨就是要实现杂志与学会的互动发展。本文通过分析2001-2010年间《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所有刊登的论文,分析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情况,并结合我刊的发文情况与国际科研评估数据对未来急诊医学的研究热点方向作一展望。
  • 摘要:创伤是与人类同时出现在地球上的一个最古老的医学课题,随着社会文明和经济的发展,创伤不仅没有消失,反而与日俱增,被称为发达社会疾病。本文主要介绍了道路交通事故伤、爆炸冲击伤、多发伤,阐述采用损害控制手术、康复治疗的方式进行救治,并提出了创伤的预防。
  • 摘要:中国的院前急救发展到21世纪,经历过SARS、“5·12”汶川地震等公共卫生事件后,政府及社会对公共卫生的关注和重视程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走向了更加开放、文明和与世界同步,带动了中国的院前急救的迅猛发展。近十年来,中国的院前急救发展的最明显特征就是从单一职能的急救中心发展成为能够应对日常急救、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应急医疗保障等多种功能的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地院前急救的内涵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所以中国的院前急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院前急救的未来应该是一个全民参与的“社会化急救”,应该是一个法制健全、标准化的“规范化急救”,应该是一个信息通畅、网络覆盖全面、自动响应的“信息化急救”,应该是一个反应迅速、机动性强、人员梯队合理、资源储备充足的“准军事化急救”。我们共同努力,为中国院前急救更加美好的明天共同努力。
  • 摘要:目的:探讨JNK3信号通路在亚低温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性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具体机制。方法:采用四动脉阻断法诱导大鼠全脑缺血,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对照组、亚低温处理组、SP600125(JNK3抑制剂)处理组及溶剂组;采用亚甲基蓝染色检测大鼠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神经元的损伤情况;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脑组织中JNK3及c-jun蛋白的磷酸化水平。结果:亚低温处理组、SP600125(JNK3抑制剂)处理组与缺血再灌注对照组相比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明显减轻,蛋白JNK3、c-jun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通过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JNK3的磷酸化激活参与了对海马CA1区神经元的保护性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外源性磷酸肌酸(CP)对大鼠心肺复苏(CPR)后脑保护的作用。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160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A组)、常规复苏组(B组)、小剂量CP组(C组)、大剂量CP组(D组),各组再分别按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B、C、D组)或气管切开后(A组)0.5 h、3 h、6 h、12 h、24 h时间点分为5亚组(n=8)。B、C、D组采用窒息法建立大鼠心搏骤停(CA)和CPR模型,ROSC后即刻C组静注CP 0.5g/kg,D组静注CP 1.0 g/kg。A组仅施行麻醉、气管切开、血管穿刺等操作,不行窒息及复苏。各亚组在相应时间点取材大脑额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各组大鼠脑组织三磷酸腺苷酸(ATP)、二磷酸腺苷酸(ADP)、一磷酸腺苷酸(AMP)含量,并计算总腺苷酸(TAN)及能荷(EC)值;采用吸光度法测定脑组织钠钾腺苷三磷酸酶(Na+-K+-ATPase)、钙镁腺苷三磷酸酶(Ca2+-Mg2+-ATPaae)活性;HE染色观察光镜下大脑皮层病理变化。应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与A组比较,B、C组各时间点ATP、TAN、EC、Na+-K+-ATPase、Ca2+-Mg2+-ATPaae均降低(P<0.05或P<0.01),D组0.5 h、3 h、6 h、12 h时间点ATP、TAN、EC、Na+-K+-ATPase、Ca2+-Mg2+-ATPase均降低(P<0.05或P<0.01),B组各时间点AMP均升高(P<0.01),C、D组0.5 h、3 h时间点AMP升高(P<0.01);与B组比较,C、D组6 h、12 h、24 h时间点ATP、TAN、EC、Na+-K+-ATPase、Ca2+-Mg2+-ATPase均升高(P<0.05或P<0.01)。C、D组6 h、12 h、24 h时间点AMP均降低(P<0.05或P<0.01);与C组比较,D组6 h、12 h、24 h时间点TAN、Na+-K+-ATPase、Ca2+-Mg2+-ATPase以及24 hATP均升高(P<0.05或P<0.01)。大脑皮层病理变化B组严重,C、D组较轻。结论:心肺复苏后存在脑能量代谢障碍,CP可以增加CPR后脑组织中的ATP含量,提高Na+-K+-ATPase和Ca2+-Mg2+-ATPase的活性,减轻脑组织病理损伤,具有脑保护作用,在大剂量给药时作用更明显。
  •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动脉损伤的诊治方法。方法:2006年1月~2011年3月,对132例下肢动脉血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2例动脉损伤修补患者术后患肢血供正常,未见间歇性跛行及其他缺血症状;25例大隐静脉旁路转流患者中6例患者术后一年出现血栓形成及下肢缺血症状,8例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患者中4例胴动脉损伤者由于下肢严重缺血症状而行二期手术截肢,2例出现移植物感染而取出血管。18例结扎分支患者随访无特殊不适。结论:下肢动脉损伤应首选动脉吻合,万不得已不采用人工血管重建。妥善的术后处理是下肢血管损伤术后顺利愈合的保障。
  • 摘要:目的:分析重症中毒病例的临床特点,为规范救治重症中毒患者提供参考数据。方法:统计2008年2月至2010年3月期间,收治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监护病房所有中毒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和救治情况。结果:共138名患者,其中男性45例、女性93例;平均年龄39.2岁;自杀为第一位中毒原因(占76.8%),其次是饮酒(占8.7%)和乱服药(占5.8%);96.4%的患者为经口摄入毒物;45.7%的患者接受了洗胃治疗;15.2%的患者接受了血液净化治疗;死亡率3.62%。结论:这些数据提供了大型综合性医院重症中毒患者的临床信息和当前救治情况。
  •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LI/ARDS)患者呼出气冷凝液(EBC)中过氧化氢(H2O2)浓度的临床意义。方法:32例ICU中行机械通气的ALI/ARDS患者为研究组。研究组患者按AECC标准分为ALI组(23例)和ARDS组(9例);根据LIS评分分为LIS≤2.5组(22例)和LIS>2.5组(10例);根据顶后分为存活组(21例)和病死组(11例)。采用改进的Eeoscreen呼出气冷凝液收集器收集患者第1天和第5天的EBC标本。健康对照组为24例健康体检者,以常规自主呼吸的方式收集EBC。全部对象同步抽取静脉血离心留取血清。用ELISA法测定EBC和血清中的H2O2浓度。动态观察不同分组对象的EBC和血清中的H2O2的差异并作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①ALI/ARDS患者EBC-H2O2水平[(187.19±25.94)nmol/mL]高于健康对照组[(95.25±21.15)nmol/mL](P<0.01)。②24 h内EBC-H2O2水平ARDS组[(198.79±27.87)nmol/mL]高于Au组[(166.42±36.19)nmol/raL](P<0.05),第5天EBC-H2O2水平ARDS组[(169.12±33.50)nmol/mL]高于ALI组[(124.81±29.16)nmol/mL](P<0.01);AU组EBC-H2O2水平24 h内高于第5天(P<0.01),ARDS组EBC-H2O2水平24 h内与第5天无显著差异(P>0.05)。③24 h内EBC.H202水平LIS>2.5组[(201.08±22.50)nmol/mL]高于LIS≤2.5组[(180.88±25.35)nmol/mL](P<0.05),第5天EBC-H2O2水平LIS>2.5组[(158.41±29.45)nmol/mL]高于LIS≤2.5组[(123.40±26.15)nmol/mL](P<0.01);LIS≤2.5组及LIS>2.5组EBC-H2O2水平24h内分别高于第5天(P<0.01)。④24 h内EBC-H2O2水平病死组[(189.89±37.55)nmol/mL]高于存活组[(172.47±37.13)nmol/mL](P>0.05),第5天EBC-H2O2水平病死组[(150.97±32.33)nmol/mL]高于存活组[(125.63±27.85)nmol/mL](P<0.05);存活组EBC-H2O2水平24 h内高于第5天(P<0.01),病死组EBC-H2O2水平24 h内高于第5天(P<0.05)。⑤EBC和血清中H2O2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EBC和血清中H2O2均与A-a DO2、LIS、X片、PEEP、MEWS评分呈正相关,与PaO2、PaO2/FiO2、PaO2/PAO2呈负相关,EBC-H2O2与肺顺应性呈负相关。结论: 检测EBC中H2O2水平的变化,可反映ALI/ARDS患者肺部存在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可作为急性肺损伤诊断的辅助指标之一,在评估肺损伤程度、评价治疗效果和估计预后方面优于血清H2O2检测。
  • 摘要:目的:研究单一使用CT血管造影(CTA)诊断非动脉瘤性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PMSAH)的可行性。方法:回顾2001年1月至2007年3月之间收治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共342例,其中头颅CT检查表现为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PMSAH)33例,分析比较其(CTA)结果及6个月随访全脑血管造影(DSA)结果。结果: 33例PMSAH中32例CTA检查为阴性,1例为后循环动脉瘤,后循环动脉瘤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证实并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另32例CTA检查阴性者,出血后6个月复查DSA均未无阳性发现。结论:对于PMSAH患者,若CTA检查为阴性,既可诊断为非动脉瘤性PMSAH,可不行全脑血管造影,而在6月后复查CTA。
  • 摘要:目的:探讨阿斯匹林对高血压患者血尿酸的影响。方法:将2009年9月~2010年9月接受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和对照组。其中阿司匹林组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龄55~76岁,( 65. 36土5. O1)岁,体质量65~86 kg, (72. 71土3. 22) kg,血压185~150/105~96 mmHg,(165 ± 5/101 ± 2) mmHg。对照组42例,男23例,女19例。年龄52~79岁,( 73. 27 ±4. 12)岁,体质量63~87 kg,平均( 71. 24 ± 2. 21) kg,血压168~150/110~98mmHg , (158 ± 6/ 105 ± 2) mmHg,观察其血压,血生化变化,从中研究肠溶阿司匹林对高血压患者血尿酸的影响。结果: 肠溶阿司匹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血尿酸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肠溶阿司匹林组与对照组尿酸差值比较P0. 05 ),血生化全项其余指标均无变化(P>0. O5)。结论: 通过观察,证实了肠溶阿司匹林确实能使患者血尿酸增高,所以要高度重视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的预防与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半乳凝素3(Galectin-3)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连续入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2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和同期77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于入院第1天对患者心功能分级、检测两组心肌酶谱、肌钙蛋白、血浆Pro-BNP和血清Galectin-3水平。结果: ACS组Pro-BNP[147.5(112.0,323.5)pg/mL],Galectin-3[9.7(7.8,12.9)ng/mL]较稳定性冠心病组结果Pro-BNP[60.0(60.0,82.5)pg/mL],Galectin-3[6.0(3.9,8.1)ng/mL]显著升高(P<0.05);以年龄为控制因素行偏相关法分析血浆Pro-BNP、血清Galectin-3关系与心功能分级的关系,结果发现,Pro-BNP与心功能分级有关(r=0.194,P=0.006),而与血清Galectin-3(r=0.118,P=0.094)无关。ROC曲线分析表明Galectin-3比Pro-BNP诊断ACS具有更强的准确性,但这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联合诊断能进一步提高准确率。结论:ACS患者血清Galectin-3升高,血浆pro-BNP水平能较准确地反映心功能状态,联合检测Galectin-3、Pro-BNP可提高诊断敏感性,对ACS的风险评估、治疗等具有早期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对比穿支动脉区孤立性梗死与其他类型脑梗死经静脉rtPA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及神经功能结局的差异,明确穿支动脉区孤立性梗死静脉溶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我们回顾分析了本科前瞻性收集的2009.6~2011.4期间接受静脉rtPA溶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史、溶栓时间、基线NIHSS、血压、血糖、电解质、凝血谱、心电图、头颅MRI、颅内外MRA(或CTA)等,按照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标准予以病因分组。结果: 共75例患者接受静脉rtPA治疗,年龄67.4±12.7岁,女性25例,占33.3%;溶栓前NIHSS12.3±6.4分;发病至溶栓时间:239.6±97.5min;72(96%)例在24 h接受多模式MRI复查。共24例(32%)示溶栓后出血转化,4例(5.3%)为症状性出血。22例(29.3%)患者为穿支动脉区域孤立性梗死,仅1例(1.3%)发生出血转化。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穿支动脉区孤立性梗死明显降低溶栓后的出血转化风险(OR=0.075,95%CI:0.008~0.663;P=0.020)。并发现,82%的穿支动脉区孤立性梗死患者的1月mRS评分≤2,其神经功能结局较其它梗死好(P<0.01)。结论:穿支动脉区域孤立梗死患者相对于其他类型脑梗死患者在经静脉rtPA溶栓治疗后显示更低的出血转化率和较好的神经功能结局,对此类患者的静脉溶栓治疗可更积极。
  • 摘要:目的:分析危重症高血糖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探讨危重症患儿血糖水平与病情危重度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11月1日~2010年4月30日入住我院201例PICU患儿,根据入院24 h血糖监测结果的最大血糖值将其分为轻度升高组(n=134)和重度升高组(n=67)。并与148例血糖在正常范围内的危重症患儿进行对照,对其临床、生化及预后等指标与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重度升高组、轻度升高组和对照组的最大血糖平均值分别为16.98±7.08 mmoL/L、8.25±1.40 mmol/L和4.89±0.98 mmol/L(P<0.01)。重度升高组、轻度升高组和对照组PCIS评分平均分别为81.22±8.25、86.71±6.40和86.15±6.99(P<0.01);最大APACHEⅡ评分分别为28.34±7.23、22.60±5.17和22.67±5.21(P<0.01);最大SAPS Ⅱ评分分别为48.55±13.65、35.98±9.61和37.12±10.97(P<0.01);最大SOFA评分分别为7.29±2.56、5.93±2.65和5.55±2.74(P<0.01)。重度升高组、轻度升高组和对照组休克发生率分别为40.29%、7.46%和11.49%(P<0.01);MODS发生率分别为47.14%、22.73%和16.23%(P<0.01)。1个器官和两个器官衰竭时的血糖值分别为8.27±3.75 mmol/L和8.88±5.42mmoVL(P<0.05);2个和多个器官衰竭时血糖值分别为8.88 4.5.42mmol/L和13.09 4.8.23mmol/L(P<0.01)。重度升高组、轻度升高组和对照组患儿死亡率分别为47.76%、14.93%和10.13%(P<0.01)。结论:高血糖在PICU患儿中的发生较常见,其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疾病的严重程度,也是判断预后的间接指标;血糖水平与器官衰竭的数目、疾病的危重程度呈正相关,血糖越高,病情越危重,其预后越差。动态监测血糖变化有利于掌握病情变化及判断预后。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一期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可行性。方法:对519例拟诊为急性阑尾炎行腹腔镜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阑尾周围脓肿和其它急性阑尾炎病人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异,包括:手术时间、中转与否、住院时间、恢复正常饮食时间、手术并发症等。另外,对阑尾周围脓肿和其它复杂阑尾炎包括阑尾坏疽或穿孔病人的各项临床指标也进行了比较。结果:阑尾周围脓肿72例,其它复杂阑尾包括阑尾坏疽或穿孔91例,简单阑尾炎35l例,妇科疾患误诊为阑尾炎5例。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及中转开腹者。阑尾周围脓肿和其它阑尾炎比较,手术时间(65.2±12.5 m vs.42.5±10.4 m)和住院时间(4.5±1.2 d vs2.3±0.9 d)均明显延长,术后腹泻也明显增多(34.7%vs.12.9%);阑尾周围脓肿和其它复杂阑尾炎包括阑尾坏疽或穿孔相比,仅手术时间延长(65.2±12.5 m vs.54.3±10.7 m),其它临床指标无差异。结论:腹腔镜手术一期治疗阑尾周围脓肿技术上有一定难度,但对手术经验丰富者来说是安全可行的。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