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感染性疾病中青年学术会议
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感染性疾病中青年学术会议

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感染性疾病中青年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长沙
  • 出版时间: 2011-04-16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湖南省医学会

会议文集: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感染性疾病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75例确诊为VAP患者的痰及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VAP患者占同期施行机械通气(MV)的26.7%,75例VAP患者中16例为混合感染,单一细菌感染者59例,共培养细菌94株,G-菌63.8%(铜绿假单胞菌14株(14.9%),鲍氏不动杆菌9株(9.6%),肺炎克雷伯菌9株(9.6%);G+菌27.7%(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5株(16.O%),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9株(9.6%));真菌8.5%(假丝酵母菌属7株(7.4%)),耐药监测结果显示G-菌均出现较强的耐药性。结论:临床医生应了解当地的流行菌株及其耐药性,合理选择、切忌滥用抗菌药物,以免造成耐药菌株的选择性生长或造成二重感染。
  •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措施。方法:应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2009年所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病例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多发生于3岁以下的儿童,农村患儿多见,临床表现除皮疹外,多有发热及头痛、呕吐、肢抖、易惊等症状,外周血WBC总数轻度升高,血糖略高,脑脊液压力增高,多呈病毒性脑炎改变。重症患儿均为EV71病毒感染。结论:及早筛查出重症患儿并参照指南积极治疗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 摘要:目的:了解广州地区儿童患者细菌性脑膜炎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耐药状况,为临床进行及时有效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细菌性脑膜炎病例的脑脊液病原菌分离培养结果及其药敏试验情况。结果:五年来我们共从细菌性脑膜炎患儿的脑脊液标本中检出病原菌33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15株(64.18%),革兰阴性菌109株(32.54%),真菌11株(3.28%),主要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agulase-negativeStaphylococcus,CNS,115株,占34.33%)和肺炎链球菌(81株,占24.18%)。新生儿的病原菌主要是CNS.耐甲氧西林凝固酶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ce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us,MRCNS)发生率达55.65%。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超过70%,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烷敏感;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为8.64%,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耐药率较高(>60%);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及阿米卡星敏感率较高,但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beta-lactamases,ESBLs)发生率为22.86%和27.59%。结论:儿童细菌性脑膜炎主要病原菌是CNS和肺炎链球菌,早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和及时采用敏感的抗菌药物治疗是降低其后遗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重要手段。
  • 摘要:肝衰竭(liver failure)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严重肝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黄疸、肝性脑病和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症候群,病死率高。其预后常与病因、发病年龄、病程、治疗时间及治疗应答等多种因素。目前,肝衰竭的处理仍是世界性难题。本文对肝衰竭的发病机制、并发症、防治对策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激紊联合核苷类药物治疗、保肝抗炎治疗、肝干细胞移植、原位肝移植四种肝衰竭的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研究microRNA(miRNA)在HBx缺失突变体致人肝细胞异常增殖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试图探讨HBx致癌变新的机制。材料:脂质体lipofectmine2000和Trizol(Invitrogen),2100生物分析仪(美国Agilent公司),芯片杂交系统(Agilent),All-in-oneTM miRNA qRT-PCR(GeneCo-poeia),miRNA-模拟物(mimics)及阴性对照(GeneCopoeia),鼠抗E2F1抗体(Bioworld);兔抗cy-clin G1抗体(santa cruz),鼠抗cyclin D1抗体(santacruz);鼠抗β-actin抗体(Abcam)。方法:研究发现了肝癌组织中HBx变异频发,并发现了相关的缺失突变体(命名为HBx-d382),之后建立T稳定表达HI3x-d382及HBx的肝细胞株(L02/ HBx-d382和L02/HBx),并发现HBx-d382促L02细胞恶性转化作用可能与其增强G1期调控相关基因如CyclinD、 CyclinGl、 E2F1的表达相关。本研究以L02/HBx-d382和L02/HBx为研究对象,L02/pcDNA3. 0为对照,利用miRNA芯片技术检侧L02细胞系中miRNA的表达,之后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上述miRNA进行验证。选取在L02/HBx-d382和L02/ HBx细胞中均表达明显下调的两个miRNAs miR-338-3P,miR-551b进行功能研究,合成相应的模拟物.通过 qRT-PCR,筛选最佳浓度;分成三组进行功能研究:①实验组(转染miR-338-3P-mimics和miR-551 b-mimics) ,②对照组(转染miR-mimics-NC) .③空白组(单加转染试剂Ii-pofectamin) ,通过脂质体转染到细胞中,MT'I'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Real-timePCR和Western Blot检测CvclinDl、CvclinGl和E2F1的改变。结论:①HBx及其缺失突变体能影响L02细胞的miRNA表达谱,②miR-338-3p和miR-551b在转染野生型及突变型X基因的细胞中均明显下调,其低表达与Cyc1inD1,CyelinGl及E2F1的表达成反比,miR-338-3p和miR-551h可能通过调控上述基因而调节了细胞的生长。根据靶基因预测网站:miRbase、Targetscan,Pic-tar和miRanda,我们发现miR-338-3p可与CyclinDl的3' UTR结合,因此 CyclinDl极可能为。iR-338-3p的目的基因,后续实验将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检测系统进一步确认miR-338-3p的靶标。本研究从miRNA人手,从一种新的角度探素它们在HBx相关性肝癌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也为今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摘要:目的:异常增高的免疫激活状态是艾滋病的主要免疫病理改变之一。近年研究提示异常免疫激活可能是独立于病毒复制之外的致病机制。本研究通过对HIV-1感染后长期无进展者(Long Term Non-progressors,LTNPs)的动态随访探讨异常免疫激活在HIV/AIDS疾病进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14例HIV-1感染者纳入本研究。入选标准如下:既往有偿献血途径感染,感染HIV-1,10年以上,从未接受过抗逆转录病毒治疗,CD4+T细胞计数大于500/mm3,无艾滋病相关的临床症状和疾病。结果:基线筛查显示所有研究对象均不存在CCR5 D32突变,Ps和NPs两组在血浆病毒载量、CD4十T细胞计数、CD8+T细胞激活亚群比例及Gag、 Nef特异性CD8十T细胞应答强度等方面均未见显著性差异。在两年随访过程中,Ps组CD4十T细胞计数自人组时的540/mmg降至3851mmg (P< 0.001),NPs组CD4+T细胞计数维持平稳,而两组血浆病毒载量在人组时及24个月末均未见显著差异。相反Ps组CD8十T细胞的CD38表达水平自63.0%增加至78.9% (P=0.031). HLA-DR水平也呈现出增加趋势(17. 2%至38. 4%)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而NPs组的激活水平则维持平稳。至24个月末Ps组CD8+T细胞激活亚群比例,即CD38和H LA-DR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NP:组(P值分别为0. 020和0. 037)。结论:较低的T细胞激活水平在维持HIV-1感染者长期无进展状态中发挥重要作用,异常增高的免疫激活水平可能是引起HIV/AIDS疾病进展的原因之一。
  • 摘要:为了解甲型H1N1流感普通型和重型患者的临床特征。我们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我院收治确诊的150例普通甲流和38例重型甲流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普通型患者主要表现为季节性流感样症状,并发症少,重型甲流症状则以持续高热、咳血痰、气促、呼吸困难为主,并可出现呼吸衰竭、ARDS等并发症。重型甲流患者肥胖及存在基础疾病比率明显高于普通型,差异有显著性(P<0.05)。肥胖及存在基础疾病者是重型甲流的高危人群。普通型甲流患者均治愈出院,病程5~11天。重型甲流34例症状好转出院,4例死亡,病死率10.5%。
  • 摘要:目的:了解我国HIV母婴传播及其影响因素,探讨HIV阳性母亲子女的生存情况。方法:2000年至2009年发现的HIV阳性母亲389名及其感染HIV后所生育或接受其母乳喂养的子女447人。结果:369名HIV阳性母亲(442产次,5对双胞胎)中,产前感染HIV 319产次(3对双胞胎),产后输血感染HIV 123产次(2对双胞胎)。共有86名H IV阳性子女已接受ART治疗,接受治疗时最小年龄为1.2岁。结论: 1.我国HIV亚型与感染途径有关,通过血途径(有偿供血及受血)传播的主要为B'亚型,通过性传播的以CRFOl-AE,CRF-BC等重组亚型为主。2.母亲产前感染及母亲产后输血感染HIV,HIV母婴传播率分别为34. 8%及35. 2%。较高的母乳传播率可能与产后感染HIV母亲在HIV急性感染期进行哺乳有关。3.母亲产前感染HIV时,母乳喂养持续时间,母亲感染HIV年限是HIV母婴传播的危险因素,即随着母乳喂养时间、母亲感染HIV年限延长,HIV母婴传播的几率随之增大。母亲产后感染HIV时,接受其母乳喂养的子女中,男孩HIV感染率C43. 5%)高于女孩(25.0%),4。产前感染HIV母亲的子女第一年内的病死率为5.6%,高于同时期当地基础婴儿病死率(中部地区2%,新疆4%)。故对HIV阳性孕妇所生子女应该早期诊断及治疗,以降低病死率,5.母亲产后感染的HIV阳性子女(仅通过母乳喂养感染)生存时间长于产前感染母亲的HIV阳性子女(通过宫内、产时或母乳喂养感染),提示出生后婴儿的免疫系统能够避艾滋病的快速进展,或产前及产时感染HIV子女接触HIV几率及数量大于产后感染HIV的子女,其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摘要: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作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疾病,曾经成为政府与医疗机构工作重点;长期以来,从事传染病诊治与防控的医务人员,不惧个人安危,不计个人得失,为传染病控制作处理巨大贡献。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患者数量急剧减少,传染病学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传染病科也处于病员不足、人才匮乏、学科萎缩、发展受限的尴尬局面。面临困境,如何开展学科建设是刻不容缓的工作,必须对学科建设进行深入思考与彻底改革。本文主要从传染病学科改革,专业人才培养、疾病防控体系以及学科交叉发展几个方面对传染病学科发展进行了阐述。
  • 摘要:细胞免疫功能在人体抗病毒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各种病毒感染性疾病的转归与细胞免疫功能尤其是与T淋巴细胞功能密切相关。应用FCM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评估细胞免疫功能已成为各种感染性疾病诊断及治疗监测的一项重要手段,能帮助临床医生提高对疾病的诊治水平,需进一步在临床上广泛开展。此外,T细胞免疫功能与其它疾病,如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和器官移植等关系也非常密切,更需做进一步的研究和观察。
  • 摘要: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CSF)蛋白质组变化,筛选疾病关键蛋白质分子,为研究结脑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的线索。方法:应用多重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fication,iTRAQ)标记结合二维液相色谱-串联Q-STAR质谱(LC-ESI-Q-MS/MS)技术对结脑者和健康对照者CSF中蛋白质表达量进行比较分析,鉴定差异表达蛋白质。结果 共鉴定到置信度在95%以上的蛋白质208种。以正常健康组为对照,结脑患者CSF中蛋白表达量上调1.0倍以上的蛋白质有10个:载脂蛋白AⅣ(ApoAⅣ)、载脂蛋白B100(ApoB)、血清类粘蛋白1((DRM1)、al-抗糜蛋白酶(SERPINA3)、IGHM、CD14、Cathelicidin抗菌肽(CAMP),β肌动蛋白(ACTB)、成髓细胞蛋白酶(PRTN3)、S100钙结合蛋白A8(S100A8);蛋白表达量下调1.O倍以上的蛋白质有8个:载脂蛋白E(ApoE)、Calsyntenin 1(CLSTN1)、人前列腺素D合成酶(PTGDS)、半乳糖凝集素3结合蛋白(LGALS3BP)、激肽释放酶6(KLK6)、APLP1、神经细胞粘附分子(CHL1)、Mimecan(OGN)。结论:准确鉴定了18个结脑CSF相关差异表达蛋白质,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质主要涉及到钙离子结合、脂质代谢、炎性免疫反应、信号传导、细胞凋亡、细胞骨架形成等生物学过程,在结脑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到促进或抑制作用。同时我们的研究表明,iTRAQ联合LC-MS/MS能迅速发现疾病特异性变化的差异蛋白质群,是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 摘要:目的: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混合感染的流行特征、临床特点和转归。方法:对1997年~2008年12月收入院的131例混合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HFRS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混合感染以农村居住的男性青壮年为主,发病集中在9月~次年2月,鼠及鼠蚤的接触史并不明显。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误漏诊率高。主要表现有持续发热(131,100%),头痛(131,100%)、醉酒貌(101,77.1%)、蛋白尿(131,100%)和血小板减少(109,83.2%)、肝功能受损(131,100%)等。流行性出血热抗体、OX19阳性有助于诊断。结论:在特定流行地区,HFRS和地方性斑疹伤寒能够并发致混合感染,早期及时诊治,减少误漏诊尤为重要。
  • 摘要:目的:研究HBV干预后小鼠肝脏树突状细胞p-IRF3及其下游I型干扰素表达的变化。方法:免疫磁珠分选法分离肝脏树突状细胞,并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介素4在24孔板中诱导培养。采用超离心技术获得HBV病毒,并用q Realtime-PCR检测。第5天将培养的树突状细胞分为两组:一组与HBV共培养为HBV组,另一组加入等量的细胞培养液作为正常对照组。24h后,两组均加入Poly I: C刺激,收集不同时间点细胞和上清,用western blot检测p-IRF3表达,用ELISA法检测上清中IFN-β浓度。结果:Oh时HBV组培养液上清IFN-β浓度(12.38±3.71pg/ml)与正常对照组(10.83±4.11 pg/m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398,P>0.05)。Poly I:C刺激后6h,HBV组培养液上清IFN-β浓度(88.67±9.01 pg/ml)与正常对照组(137.68±12.28 pg/m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53,P<0.01)。Poly I:C刺激后24h,HBV组培养液上清IFN-β浓度(69.89±5.80 pg/ml)与正常对照组(72.25±8.61pg/m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20,P>0.05).MOI值25时,HBV组2h时p-IRF3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弱。结论:HBV干预后小鼠肝脏树突状细胞p-IRF3及其下游I型干扰素表达均下调。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