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国抗癌学会肺癌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全国肺癌学术大会
中国抗癌学会肺癌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全国肺癌学术大会

中国抗癌学会肺癌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全国肺癌学术大会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武汉
  • 出版时间: 2011-10-27

主办单位:中国抗癌学会肺癌专业委员会

会议文集:中国抗癌学会肺癌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全国肺癌学术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淋巴结转移是恶性肿瘤进展的标志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认为肿瘤新生淋巴管形成和淋巴结转移之间有密切关系.了解调节淋巴结转移和淋巴管生成的信号通路,有可能成为抑制肿瘤的新方法.近年来,近期陆续有报道认为血管内皮抑素(endostatin,ES)有抑制肿瘤新生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的作用,但其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将对这一过程做一综述.上述研究提示ES主要通过下调VEGF-C的表达,抑制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这一通路被认为是经典途径。目前ES抑制肿瘤新生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鳞状细胞癌和肺癌等肿瘤模型中,原因可能是这类肿瘤中,肿瘤细胞经淋巴结转移比血行播散更重要,而传统的手术、放化疗等方法尚不能达到完全抑制肿瘤转移的目的。除了下调细胞因子外,ES还直接作用于LECs表面的相关受体,抑制新生淋巴管形成和淋巴结转移。淋巴管形成和淋巴结转移之间有相辅相成的作用,促进肿瘤细胞转移。ES能抑制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无疑给“抗血管生成治疗肿瘤”这一传统方案上锦上添花,未来应该是加强ES抑制肿瘤形成和转移机制的更深入了解,构建合理的基因治疗载体,以及联合放、化疗等多种治疗方案上,更好的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背景:肺癌是我国城乡居民因癌死亡的第一杀手,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肺癌治疗的基本策略,其中"手术+术后辅助化疗"是最为普遍应用的治疗模式.rn 目的:探讨"化疗+手术+化疗"模式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效果,并与"手术+化疗"模式进行对比.rn 方法:2006年7月-2010年12月,共纳入235例确诊的可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63例接受"化疗+手术+化疗"的治疗模式,称为围手术化疗组;另172例接受"手术+化疗"的治疗模式,称为术后化疗组.化疗采用含铂两药方案,设计实施累计4个周期;手术实施进行肿瘤根治性切除及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rn 结果:两组基线特征无显著差异.围手术期化疗组中累计完成3-4周期化疗的患者比例达到98.4%,显著高于术后化疗组的89.0%(p<0.05).34度严重胃肠道及血液毒副反应的发生率,围手术期化疗组与术后化疗组相比明显下降(19.05%vs.33.72%,p<0.05;14.29%vs.31.40%,p<0.05).生存期对比,围手术期化疗组的中位生存期较术后化疗组延长了近7个月(49个月vs.42个月,p<0.001);前者的中位无病生存期也较后者显著延长了近12个月(41个月vs.29个月,p<0.001).rn 结论:围手术期化疗模式在NSCLC患者中耐受良好,可以显著延长NSCLC患者的生存时间.
  • 摘要:目的:①应用双向凝胶电泳分析比较L9981、L9981-nm23-H1、L9981-pEGFP及NL9980细胞株蛋白质表达特点,筛选差异表达的蛋白质;②应用质谱及生物信息学技术鉴定L9981与L9981-nm23-H1和L9981与NL9980间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发现与肺癌转移相关的特异性蛋白,为阐明nm23-H1基因在"肺癌转移抑制级联"中的功能和nm23-H1基因调控"肺癌转移抑制级联"的分子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机制提供理论基础。rn 方法:以人高转移大细胞肺癌细胞株L9981,L9981-nm23-Hl、L9981-pEGFP),以及NL9980为研究对象,应用双向凝胶电泳、质谱鉴定及生物信息学三大技术,比较L9981与L9981-nm23-Hl、L9981与L9981-pEGFP, L9981与NL9980细胞之间蛋白质表达的差异,鉴定差异表达的蛋白质。rn 结果:(1)有8个蛋白点仅在L9981肺癌细胞株中表达;有8个蛋白点仅在NL9980肺癌细胞株中表达;在L9981与NL9980中都存在,但在L9981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在NL9980的蛋白点有9个,在NL9980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在L9981的蛋白点有10个。(2)质谱鉴定和数据库查询观察到丙酮酸激酶(PK)仅存在于人高转移大细胞肺癌细胞株L9981:热休克蛋白前驱物(HSPP)、线粒体热休克蛋白(MTHSP)、谷肤甘肤合成酶在人高转移大细胞肺癌细胞株L9981高表达。rn 结论:(1)不同转移潜能的人大细胞肺癌细胞株间蛋白质组存在显著差异。(2)nm23-Hl基因转染人高转移大细胞肺癌细胞株后,蛋白质表达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蛋白质主要涉及细胞骨架蛋白、信号传导蛋白、细胞代谢相关蛋白、发育增殖相关蛋白及肿瘤侵袭相关蛋白。(3)nm23-Hl基因转染引起的人高转移大细胞肺癌细胞株蛋白质组的变化可能是该基因调控“肺癌转移抑制级联”,逆转肺癌侵袭转移的生化基础。
  • 摘要:目的:(1)探讨不同组织学类型的人肺癌细胞株和正常人成纤维细胞株MRC-5中KAI1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2)不同转移潜能的人大细胞肺癌细胞株中KAI1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3)探讨去甲基化药物5-Aza-CdR对L9981、GLC-82和NCI-H460肺癌细胞株KAI1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以及5-AzaCdR对L9981、NCI-H460和GLC-82肺癌细胞株细胞形态和体外增值能力的影响.rn 方法:(1)应用real-time RTPCR技术,检测正常人肺成纤维细胞MRC-5和L9981、NL9980、L9981-nm23-H1-pEGFP、A549、GLC-82、A2、SPCA-1、NCI-H460、SH-77、NCI-H446、LTEP--2、YTMLC-9012个人肺癌细胞株KAIl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2)应用real-time RT-PCR技术检测去甲基化药物5-Aza-CdR对L9981,GLC-82和NCI-H460肺癌细胞株KAIl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3)应用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观察去甲基化试剂5-Aza-CdR对人肺癌细胞株L9981,NCI-H460和GLC-82体外增值能力的影响。rn 结果:(1)L9981细胞株KAI1基因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NL9980细胞株和L9981-nm23-Hl-pEGFP细胞株(P=0.000);但NL9980细胞株与L9981-nm23-Hl-pEGFP细胞株间KAIl基因mRNA表达水平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P=0.892)。(2)MRC-5细胞株KAIl基因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12个人肺癌细胞株(P=0.002-0.000);rn 结论:(1)不同组织学类型人肺癌细胞株中KAI1基因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肺成纤维细胞株MRC-5;(2)不同转移潜能人大细胞肺癌细胞株中KAIl基因mRNA表达水平有明显差异,nm23-Hl基因转染能显著上调人高转移大细胞肺癌细胞株中KAIl基因mRNA表达水平;(3)5-Aza-CdR能显著上调人肺癌细胞株L9981和NCI-H460 KAI1基因mRNA表达水平,并抑制其体外增殖能力。
  • 摘要:目的:目前对于EGFR外显子19、21突变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GFR-TKI明显有效,但对于EGFR突变阴性和EGFRT790M突变的继发性耐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通过EGFR-TKI和EGFR单克隆抗体联合应用探讨治疗EGFR突变阴性和EGFRT790M突变继发性耐药的NSCLC的疗效.rn 方法:应用EGFR突变阴性和EGFRT790M突变继发性耐药的非小细胞肺癌原代培养及药敏技术检验EGFR-TKI和EGFR单克隆抗体联合应用的疗效.rn 结果:检测特罗凯和西妥昔单抗联合应用对于15例EGFR突变阴性和8例T790M突变阳性的继发性耐药的NSCLC患者原代细胞的影响,应用浓度分别为50μg/ml和1μM的西妥昔单抗和特罗凯作用于EGFR突变阴性的NSCLC患者原代细胞,结果显示这三组间T/C值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于T790M突变阳性的继发性耐药的NSCLC原代细胞这三组间T/C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联合用药组疗效明显好于单药组.rn 结论:进一步验证了特罗凯和西妥昔单抗联合应用对于EGFR突变阴性的NSCLC患者无效,但对于T790M突变阳性的继发性耐药的NSCLC患者有效.
  • 摘要:目的:探讨整合素β1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获得性耐药中的作用及其参与耐药的相关信号转导通路.rn 方法:采用MNNG诱变吉非替尼敏感的人肺腺癌细胞株PC9并吉非替尼筛选获得耐药株PC-9/G.MTT比色法检测吉非替尼和/或LY294002、PD98059对细胞增殖抑制率的影响.细胞粘附实验观察细胞粘附状况,免疫组化法测定上皮-间质转化(EMT)标志蛋白及CogagenⅣ的表达差异.流式细胞术进行细胞周期分析及凋亡检测.Western Blot检测EGFR、磷酸化EGFR;Akt、磷酸化Akt的表达.巢式-PCR扩增产物测序检测EGFR基因突变.基因表达芯片检测PC9和PC9/G的基因表达差异.RNAi转染肿瘤细胞株,抑制整合素β1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前后整合素β1的表达水平及MTT检测转染细胞对吉非替尼敏感性,TUNEL法检测转染细胞凋亡.rn 结果:与PC-9相比,吉非替尼耐药细胞株PC9/G对吉非替尼的耐药倍数约为140-241倍.两株细胞的倍增时间及细胞周期分布无显著差异.两株细胞的粘附性相似,细胞组化结果提示PC9细胞为间质型、PC9/G为上皮型.两株细胞的EGFR基因序列相同,磷酸化EGFR水平相似.PC9/G细胞存在整合素β1高表达,shRNA干涉整合素β1能够显著抑制PC9/G细胞的生长、促进调亡.ERK抑制剂PD98059不能恢复PC9/G细胞对吉非替尼的敏感性.PC-9/G细胞中吉非替尼对Akt的磷酸化的抑制作用显著弱于PC-9细胞.PI3-K抑制剂LY294002能恢复PC9/G细胞对吉非替尼的敏感性,RNAi抑制整合素表达后Akt的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rn 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活化的整合素β1通过PI3-K途径激活下游信号分子是一种重要的EGFR TKI耐药机制,整合素β1有望作为一个新的治疗靶点用于治疗那些EGFR TKI治疗不敏感的患者.
  • 摘要:背景与目的:细胞凋亡是细胞在细胞外或细胞内信号诱导下发生的主动自杀死亡过程.目前认为,肿瘤的发生发展不仅是细胞增殖失控、分化异常的结果,而且与细胞凋亡失衡有关.因此,研究肿瘤中与凋亡相关基因的功能及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BAG-1是一个多功能抗凋亡蛋白,它能与多种细胞内分子结合而调节细胞凋亡、增殖、转录、转移和活力等.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利用RNAi技术敲除BAG-1表达后对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初步研究BAG-1对细胞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rn 方法:(1)阳离子脂质体瞬时转染BAG-1-siRNA短双链片段,Western Blot及实时定量PCR进行验证BAG-1蛋白水平及mRNA水平干扰效率;(2)应用MTT及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分别比较转染BAG-1和negative contol-siRNA的A549细胞对顺铂敏感性的差异;rn 结果:(1)siRNA成功干扰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中BAG-1基因及蛋白表达; (2)MTT检测得出经不同浓度梯度(0-40μg/ml)顺铂处理后A549-siRNA肺癌细胞株细胞活力分别为(76.861±17.67)%,(47.94±3.28)%,(45.82±2.48)%,(32.94±3.9)%和(28.16±1.8)%;A549-BAG-1-siRNA肺癌细胞株细胞活力分别为(44.37±22.49)%,(37.15±9.79)%,(33.33±6.81)%,(26.54±8.32)%和(20.81±4.24)%,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0);rn 结论:(1)短片段干扰RNA能有效沉默目的基因,引起该基因的基因和蛋白水平降低;(2)BAG-1基因沉默后可增加人肺癌细胞株A549对顺铂的敏感性,而不会影响细胞周期;(3)人肺癌细胞株A549中,BAG-1可能参与MAPK等信号通路的调节;(4)BAG-1参与EGFR、LYN、JCJN、HRAS和HSPAlA等基因的表达。
  • 摘要:目的:对92例Ⅲ期肺腺癌患者随机采用化放结合组(A组)与单化疗组(B组),观察两组的治疗疗效及毒副反应,并进行比较.rn 方法:A组(化放结合组)43例与B组(单化疗组)45例.rn 结果:A组的近期疗效为21/43(48.8%)明显高于B组的13/45(28.9%),差异有显著性(P值<0.05).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及放射性肺炎等A组的均明显高于B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值<0.05).随访结果显示,1、2年生存率A组均高于B组,但P值>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年生存率A组明显高于B组,P值<0.05,差异有显著性.rn 结论:采用化放结合对Ⅲ期肺腺癌治疗效果优于单化疗者,也增加了相关的毒副反应,毒副反应尚能够耐受.
  • 摘要:目的:观察恩度(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含铂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并与单纯含铂化疗方案比较.rn 方法:选择69例晚期NSCLC住院患者,随机分恩度联合化疗组33例和单纯化疗组36例,分别观察客观有效率(RR)、疾病控制率(DCR)、疾病进展时间(TTP)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rn 结果:治疗2周期后恩度联合化疗组和单纯化疗组的有效率分别为27.3%和1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控制率分别为90.9%和8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期后,恩度联合化疗组和单纯化疗组的有效率分别为13.0%和1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2.6%和50.0%,有显著性差异(P<0.05).恩度联合化疗组与单纯化疗相比,中位TTP提高了1.8个月(分别为6.5个月和4.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毒副反应方面,两组均没有出现致死性不良反应,无治疗相关性死亡,也没有因不良反应而中止治疗,两组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乏力及骨髓抑制,骨髓抑制以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为主,经G-CSF升白治疗后可恢复正常.除窦性心动过速外,两组间不良均无统计学差异.rn 结论:恩度和含铂化疗联合应用,能显著提高晚期NSCLC的中位TTP及4周期后的疾病控制率,且安全性较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摘要:目的:探讨康莱特注射液(KLT)联合化疗(NP、TC、DC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客观疗效及安全性.rn 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前瞻性观察,应用SAS 9.1.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rn 结果:总计纳入156例患者,联合治疗组(治疗组)115例,单纯化疗组(对照组)41例;1、治疗组的肿瘤缓解率和总生存期较对照组有改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后治疗组全部中医症状总积分较对照组有所改善,无统计学差异,p=0.14;在各单症状比较中,治疗组在纳谷少馨、胸胁胀满、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这五种症状较对照组改善明显,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3、治疗后治疗组KPS评分提高比例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4、在治疗后体重下降及化疗所伴发的毒副反应发生率方面,治疗组较对照组为优,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rn 结论:KLT联合化疗治疗晚期NSCLC,在稳定、提高生活质量和减轻毒副反应方面存在明显优势,并且表现出一定的化疗增效趋势,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
  • 摘要:目的:应用中医及西医两种疗效评价方法评价肺瘤平膏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比较其差异和特点,同时评价肺瘤平膏的作用特点.rn 方法:共纳入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35例,随机分为2组:单纯化疗组67例采用通用的化疗方案治疗,疗程6周,化疗+肺瘤平组68例采用通用的化疗方案治疗同时合并服用肺瘤平膏,疗程6周.以包含临床症状、瘤体、卡式评分、体重、免疫功能评价的"中医治疗中晚期肺癌患者临床受益(疗效)评定标准"和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同步进行疗效观察.rn 结果:按照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价,二组疗效无差异;按照"中医治疗中晚期肺癌患者临床受益(疗效)评定标准"评价,化疗+肺瘤平组疗效优于单纯化疗组(P<0.05),两种评价方法结论存在差异.化疗+肺瘤平能够改善化疗引起的白细胞、粒细胞降低、减少肺部症状(P<0.05),并能显著改善便秘症状(P<0.01).rn 结论:"中医治疗中晚期肺癌患者临床受益(疗效)评定标准"与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相比更能反映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特色与优势,益气养阴活血解毒中药肺瘤平膏在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方面具有增效减毒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全胸腔镜联合腹腔镜治疗食管癌手术的可行性和近期疗效.方法:全麻双腔气管插管,先用胸腔镜游离胸段食管并清扫区域内淋巴结.腹腔镜游离胃.并作剑突下小切口将胃制成管状经食管床移至颈部吻合.结果:全组患者无中转开胸及死亡,手术时间4~7h,术中出血100~300ml,术后出现吻合瘘1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近期随访均无复发.结论:胸腔镜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食管癌可行,近期疗效满意.
  •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EGCG处理A549细胞对乏氧条件下IKKβ/NF-κB信号通路及顺铂化疗疗效的影响.rn 方法:不同浓度EGCG加入A549细胞2h后于200uMCoCl2化学模拟缺氧环境中培养24h,westemblot检测人肺腺癌A549细胞中NF-κBp65、Iκκβ/磷酸化-Iκκβ的表达,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NF-κBp65蛋白的核移位,Heochst33258单染法观察EGCG对乏氧状态下A549细胞核的形态,Annexin V-FTTC/PI双染法结合流式细胞仪测定EGCG单独或联合顺铂对乏氧条件下A549细胞的凋亡率及应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顺铂作用时A549细胞存活率、IC50.rn 结果:westernblot检测显示EGCG预处理A549细胞2h再于乏氧环境下培养24h后,A549细胞核中的NF-κBp65蛋白及细胞中磷酸化-Iκκβ蛋白的表达较单纯乏氧组A549细胞呈EGCG浓度依赖性减少(p<0.01).163.6uM EGCG预处理A549细胞2h后,乏氧环境中A549细胞出现典型的凋亡改变,A549细胞的凋亡率由0.603±0.106%上升至2.307±0.523%(p=0.00),与10uM顺铂联合时,A549细胞的凋亡率由8.885±1.773%上升至17.829±3.334%(p<0.05),当不同浓度顺铂作用时,乏氧状态下A549细胞的存活率均下降(p<0.05),IC50由107.01±10.65uM下降至28.28±3.85uM(p=0.001).rn 结论:EGCG预处理A549细胞可能通过抑制乏氧条件下Iκκβ磷酸化,阻止NF-κBp65入核并逆转A549细胞顺铂耐药.
  • 摘要:文章对非小细胞肺癌综合治疗创新性探索点进行讨论,介绍了非小细胞肺癌的巩固性治疗,对非小细胞肺癌维持化疗周期数进行探索,并通过对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手术指证与放疗指证,指出徽创技术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作用,讨论了中医药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是否获益,探讨了如何用好分子靶向药物。在临床实践中初步体会到,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每位患者,在循证医学指引基础上,加上以上所述的6项“创新性探索点”,结合具体病情进行中西医结合的个体化治疗,可望改善总生存期。期望逐步地把非小细胞肺癌变成慢性病。
  • 摘要:背景:最新研究表明,陡脉冲技术杀灭肿瘤细胞的机制为高能脉冲电场使肿瘤细胞发生不可逆性电穿孔,从而导致肿瘤细胞的直接死亡,其独特的生物电效应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展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但陡脉冲不可逆电穿孔技术作用于肺癌的研究尚未见报道.rn 目的:(1)验证陡脉冲不可逆电穿孔技术对大细胞肺癌细胞株L9981的有效性,并筛选其对大细胞肺癌细胞株L9981最佳的治疗参数;(2)研究陡脉冲不可逆电穿孔技术杀灭大肺癌细胞株L9981的作用机制:(3)陡脉冲不可逆电穿孔技术杀灭大肺癌细胞株L9981的作用机制;(4)研究不同参数下陡脉冲不可逆电穿孔技术作用于大细胞肺癌细胞株L9981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筛选陡脉冲作用于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的最佳参数,并在组织水平上探讨其作用机制;(5)通过陡脉冲作用于大细胞肺癌细胞株L9981后,应用细胞凋亡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检测、细胞内PH值变化的检测以及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检测,探讨陡脉冲的分子作用机制。rn 方法:(1)通过陡脉冲作用于大细胞肺癌细胞株L9981后,应用细胞凋亡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检测、细胞内PH值变化的检测以及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变化;(2)通过设置不同的3组陡脉冲治疗参数,作用于肺癌细胞株L9981后,应用Vi-Cell细胞活力分析、MTT,检测L9981细胞的死亡率、细胞抑制率以及细胞增殖能力;rn 结果:(1)陡脉冲不可逆电穿孔技术对大细胞肺癌细胞株L9981具有较好的杀灭作用,不同的陡脉冲治疗参数下有明显差异:(2)细胞凋亡检测结果表明,经陡脉冲电处理的L9981细胞主要经历坏死和凋亡,随着电参数的增大,坏死细胞的比例迅速增加;(3)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表明,陡脉冲作用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发生去极沁,导致细胞死亡和凋亡;细胞内PH值变化的检测表明。rn 结论:(1)陡脉冲不可逆电穿孔技术对大细胞肺癌细胞株L9981有较好的杀灭作用,电压幅值2000V1cm,脉冲宽度100us,脉冲频率1Hz,脉冲个数10个,重复次数6次对肺癌细胞株L9981为最佳的治疗参数,在这组参数下,能最大程度杀灭肿瘤细胞;(2)陡脉冲通过细胞的凋亡而导致肿瘤细胞的死亡,从而杀灭肿瘤细胞;(3)陡脉冲不可逆电穿孔技术对大细胞肺癌细胞株L9981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有较好的抑瘤效应;(4)陡脉冲引起肿瘤组织的凝固性坏死,可能通过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引起肿瘤组织的坏死。
  • 摘要:目的:探讨磁流体热疗对肺癌A549的治疗作用.rn 方法:体外将不同浓度的Fe3O4纳米磁流体和人肺癌A549细胞共培养,在交变磁场中作用30min,采用MTT法细胞计数、流式细胞术、倒置显微镜、透射电镜等方法观察磁流体热疗对人肺癌A549细胞活细胞数的光密度值、杀伤率、细胞形态、细胞周期及凋亡情况的影响.体内建立人肺癌A549裸鼠背部皮下建立移植瘤模型,当肿瘤长至直径(6~8mm)时,在预实验的基础上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67.5mg/ml)组、中剂量(90.0mg/ml)组、高剂量(112.5mg/ml)组;三个实验组在注射0.2ml磁流体后24小时,分别在交变磁场作用下作用30min,光纤传感器测量肿瘤内部和肛门的温度,每周测量肿瘤体积,观察磁流体热疗后肿瘤体积的变化、瘤体的病理变化,对肿瘤生长影响.rn 结果:在体外,磁流体热疗后人肺癌A549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活细胞数的光密度值下降;杀伤率增加;细胞凋亡率逐渐增强;细胞周期停滞S期,S期细胞和G2期增加,与磁流体浓度呈明显依赖关系.电镜观察肺癌细胞呈凋亡样改变,高温时呈坏死样改变.在体内,中、高剂量组瘤体内部温度可以上升至有效治疗温度(>42℃),热疗后第21天,与对照组比较,中、高剂量组瘤体的增长受到明显的抑制(P<0.05),抑制效果与剂量呈剂量-效果依赖关系.组织学检查肿瘤细胞呈凋亡、坏死样改变.rn 结论:在体外,磁流体热疗能明显抑制人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诱导凋亡,阻滞细胞S期,在体内,磁流体热疗能明显抑制人肺癌A549裸鼠移植瘤的生长.
  • 摘要:目的:miR-21在非小细胞肺癌耐药细胞株A549/DDP中的作用及初探其可能的机制.rn 方法:应用Real-time PCR技术分别检测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及其耐药株A549/DDP中miR-21的表达;使用lipofectamine2000将miR-21 mimic转染至A549细胞株中,加入一定浓度的顺铂孵育后,在不同的时间点使用MTT检测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仪Annexin-FTTC检测细胞的凋亡;使用lipofectamine2000将miR-21 inhibitor转染至A549/cDDP中,下调其miR-21的表达,在不同的时间点使用MTT测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仪Annexin-FITC检测细胞的凋亡.rn 结果: miR-21在A549/DDP细胞株的表达显著高于A549中的表达,其倍数约为3倍左右;在A549细胞株中转染miR-21孵育,加入顺铂后,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凋亡减少,增殖能力提高在A549/DDP细胞株中转染miR-21 inhibitor孵育,加入顺铂后,与对照组相比,其凋亡增加,增殖能力降低.rn 结论:miRNA-21参与A549/DDP对顺铂的耐药,其可能机制为miR-21抑制PTEN,进而影响顺铂的敏感.
  •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ERCC1和BAG-1基因mRNA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rn 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85例肺癌组织及34例癌旁组织中ERCC1及BAG-1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并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相结合进行分析.rn 结果:ERCC1和BAG-1在肺癌和癌旁组织中均有表达,BAG-1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7.6%(32/85)和82.4%(28/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ERCC1与肺癌的TNM分期(P=0.006)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P=0.01),而与性别、年龄、民族、组织学分型及分化程度无关;BAG-1的表达与各临床病理等特征均无关.生存曲线之间比较,ERCC1和BAG-1阴性表达者生存期均明显长于阳性表达者(P=0.001).多因素分析提示ERCC1和BAG-1与患者的预后相关(P=0.027vs.P=0.022).rn 结论:ERCC1和BAG-1可用作预测肺癌患者预后的分子标记物,其二者的阳性表达可能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
  • 摘要:目的:有相关实验结果显示,BRCA1基因的过度表达提示对多西他赛敏感、顺铂耐药,RRM1基因的过度表达提示对吉西他滨耐药.本研究为临床Ⅱ期非随机性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BRCA1及RRM1基因mRNA水平对化疗结果的影响,以对比个体化治疗与非个体化治疗结果的优劣.rn 方法:从新鲜的肿瘤组织中提取RNA进行检测.入组患者依据其BRCA1及RRM1基因的mRNA水平,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具体如下:1.两基因均低表达,以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P)化疗;2.两基因均高表达,以长春瑞滨联合顺铂(NP)化疗;3.BRCA1低表达RRM1高表达,以顺铂联合多西他赛(TP)化疗;4.BRCA1高表达RRM1低表达,以长春瑞滨联合吉西他滨(GN)化疗.rn 结果:从2005年12月至2008年11月,本研究共入组94例晚期远处或局部转移的NSCLC患者.所有患者中位年龄为58岁.其中,21例接受GP治疗,30例接受TP治疗,43例接受NP治疗.GP组与其他两组相比,有效率更高,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及中位生存时间(OS)更长.GP、TP及NP组的有效率分别为42.9%、36.7%及27.9%(P值=0.568),三者的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分别为5.6月、5.0月及4.8月(P值=0.975);中位生存时间(0S)分别为125月、11月及9.7月(P值=0.808).rn 结论:基于BRCA1及RRM1 mRNA表达水平进行的个体化治疗研究结果显示:GP组获得更高的有效率,更长的TTP及OS.这一结果表明,BRCA1及RRM1 mRNA表达水平可能作为将来NSCLC个体化治疗的分子标记.
  • 摘要:目的:探讨联合检测EGFR基因及CYP1A1基因多态性同EGFR-TKI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的相关性。rn 方法:运用测序及PCR-RFLP法检测115例接受EGFR-TKI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GFR Intron1 (CA)n,R497K多态性及CYP1A1*2A, CYP1A1*2C基因多态性,联合分析EGFR及CYP1A1多态性同EGFR-TKI疗效的相关性.rn 结果:单变量分析显示EGFR Intronl(CA)n和CYP1A1*2A多态性同EGFR TKI疗效具有相关性((P=0.046;P=0.011);CYP1A1*2A同时也是接受EGFR TKI靶向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预后的预测因子(P=0.001);当联合二者检测显示了更好的预测EGFR-TKI疗效的作用:CYP1A1*2A为TAI'型同时EGFR Introni(CA)n为短序列CA重复个数(CAs16)的患者较其它基因型患者有更好的EGFR TKI治疗疗效(P=0.002)。EGFR R497K及CYP1A1*2C多态性则同EGFR-TKI临床疗效之间没有相关性。rn 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EGFR Intronl(CA)n及CYP1A1*2A基因多态性均同EGFR TKI临床疗效有相关性;联合检测二者多态性能更好的预测临床接受EGFR TKI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疗效,是一个潜在的疗效预测指标。
  • 摘要:目的:探讨肿瘤直径大于5厘米的非小细胞肺癌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治疗的可行性.rn 方法:2001年5月至2010年5月本中心共施行肺叶切除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564例,其中肿瘤最大径大于5cm病例114例,在这114例患者中男性79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63.6±10.5岁(29~81岁),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全胸腔镜肺叶切除组(V组)和开胸手术组(T组),回顾性分析两组病例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病变部位、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淋巴结清扫情况、术后病理分期、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及生存复发数据.rn 结果:全部114例肿瘤最大径大于5cm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肺叶切除72例,复合肺叶切除18例,全肺切除24例,手术过程顺利,无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围手术期死亡2例(T组病例,均为肺部感染至呼吸功能衰竭).V组病例共34例,T组病例共8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及术前合并症无差异,肿瘤大小相当,病理类型、病理分期与病变部位分布均相似,手术时间V组明显短于T组(208.2±57.0minvs256.4±70.3min,P=0.001),术中出血量V组明显少于T组(269.1±176.2mlvs591.9±169.7ml,P<0.001),并发症发生率(13.3%vs21.3%,P=0.232)、术后引流时间(8.6±3.9天vs9.0±5.0天,P=0.693)、住院时间(11.7±6.8天vs12.8±7.1天,P=0.431)、淋巴结清扫站数(5.0±2.2vs5.1±1.1,P=0.885)、枚数(18.5±9.6vs19.2±9.1,P=0.714)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局部复发率V组略低于T组(3.5%vs4.2%,P=0.857),总生存率(1年90.0%vs80.3%;2年76.9%vs62.9%;3年65.9%vs55.3%; P=0.163)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两组无差异,进一步分层研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仍显示Ⅱ期(73.5%vs63.4%,P=0.673)和Ⅲ期(59.3%vs50.9%,P=0.179)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无明显差异.rn 结论: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治疗部分肿瘤直径大于5厘米的非小细胞肺癌是合理可行的.
  • 摘要:原发性肺混合癌(简称肺混合癌)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肺癌类型,表现为同一病例甚至同张切片中可以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组织病理类型的混合.近年来随着肺癌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电子显微镜的应用和免疫组化日益普及,发现各种肺混合癌在全部肺癌中的比例有逐渐增高的趋势,而有关肺混合癌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及生存预后的资料尚少.为了进一步探讨肺混合癌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预后等,我们对1999年1月-2008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确诊的肺混合癌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从本院1999年1月-2008年12月确诊为原发性肺癌的1842例住院患者中,筛选出92例临床资料完整的肺混合癌患者病历,回顾性分析其性别、年龄、吸烟情况、临床症状、解剖学位置、诊断手段、治疗方法、生存时间等临床资料.研究结果发现我院原发性肺混合癌占同期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比例为4.99%,病理类型以腺鳞癌为主(75%,69/92),其次为腺癌合并肺泡癌(6.3%,6/92).男性75例,女性17例,男女比例为4.41∶1.发病年龄为29~74岁,平均年龄56.1岁,主要集中在50~59岁及60~69岁年龄段.吸烟指数>400年·支者为62例(67.4%),其中男性占绝大多数(98.4%,61/62).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的比例最高(64.1%,59/92),其次为咯血、胸痛、胸闷气促.肿瘤多位于上肺尖后段及下肺背段.55例患者为手术确诊,其中47例患者术前均曾行支气管镜活检、痰细胞学检查或CT/B超引导下肺穿刺活检,32例未找到癌细胞,15例只找到一种病理学类型的肿瘤依据.病理分期:Ⅰ期1例,Ⅱ期15例,Ⅲ期53例,Ⅳ期23例.有转移者70例,转移率76.1%,其中淋巴结转移(53.2%,49/92)最多见.84例随访成功患者,总1年生存率为51.2%,2年生存率为16.7%,3年生存率为7.1%.综上,原发性肺混合癌有以下临床特点:1.患者多为长期、大量吸烟的中老年男性,提示其可能为吸烟相关性肺癌;2.病理类型以鳞腺癌为主,其次为腺癌合并肺泡癌,其它类型比例较低;3.肿瘤好发部位为肺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4.肺混合癌恶性程度高,易发生转移,治疗效果不佳,预后差,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是年龄、临床分期、优势病理类型及是否经手术治疗;5.由于目前取样手段及病理学诊断方法有限,其临床检出率极低,远低于其真实值.故诊断上应提倡大切片病理组织学检查及采用电镜和免疫组化方法以提高肺混合癌的检出率,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以期获得满意疗效.
  • 摘要:目的:1.研究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手术中不同淋巴结清除方式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2.探讨肺叶特异性淋巴结清扫的方式及其应用指证.rn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2005年上海市胸科医院病理Ⅰ期且符合肺癌完全性切除病例379例,其中符合系统性巴结清扫组(以下简称系统清扫组)者148例,符合肺叶特异性淋巴结清扫组(以下简称特异清扫组)者150例,术后病理均为Ⅰ期(T1a~2aN0M0).统计手术相关病史资料及5年随访结果,对两种淋巴结清扫方式进行手术相关因素对比及预后分析.采用t检验分析定量资料,采用X2检验分析两个总体率或构成比,采用Kaplan-Meier乘积法和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rn 结果:两组资料在临床病理特征诸方面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总体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总体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79.9%和71.1%,其中系统清扫组分别为79.1%和73.6%,特异清扫组分别为80.7%和68.7%.系统清扫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胸管引流量、拔管时间、住院天数上与特异清扫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系统清扫组手术并发症共20例(占本组13.5%),特异清扫组7例(占本组4.6%),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组数及纵隔淋巴结清扫组数对生存率无影响(P>0.05).rn 结论:1.病理分期、病理类型和肿瘤直径是影响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2.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未延长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3.肺叶特异性淋巴结清扫可明显减少手术并发症并降低围手术期风险.
  • 摘要:背景与目的:有报道称对于Ⅰ期非小细胞肺癌肺段切除(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比肺叶切除有更高的死亡率和局部复发率,认为肺叶切除是此类患者的合适选择.高龄肺癌患者常伴有肺功能低下,肺叶切除是Ⅰ期高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最好选择吗?本研究旨在探讨Ⅰ期高龄非小细胞肺癌的标准化术式.rn 方法:前瞻性对比研究不同肺功能下,肺叶切除和肺段切除与不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组合之间,围手术期引流时间、引流量等观察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肿瘤局部复发率和远期生存率等无统计学差异.rn 结果:共184例患者入选,平均年龄72岁,第一秒末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小于1.5L(甲组)的患者有64例,大于1.5L的患者(乙组)有120例.合并有基础病患者63例,术后并发症发生55例,手术死亡0例.统计结果显示,FEV1<1.5L患者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T3)明显长于FEV1>1.5L的患者,呼吸相关性并发症(包括肺不张、肺部感染、呼衰等)发生率有甲组高于乙组,结果有统计学差异(21.9%vs8.3%,P=0.009).肺段切除术后复发率比肺叶切除高但无统计学差异,远期生存率方面肺叶切除和肺段切除无统计学差异.肺段切除加区域淋巴结清扫和肺段切除加选择淋巴结清扫术后3、5年生存率有统计学差异(77.8%vs51.7%,P=0.042;55.6%vs27.6%,P=0.034).rn 结论:肺段切除加区域淋巴结清扫可作为Ⅰ期高龄NSCLC的标准术式.
  • 摘要:目的:探讨癌性大气道梗阻内冷冻及支架置入术的护理体会.方法:33例癌性大气道梗阻患者行气道肿瘤腔内冷冻切除和/或带膜钛合金网状内支架置入术,术前充分准备、术中密切配合、术后精心护理.结果:28例气道梗阻、呼吸困难及两肺感染完全缓解;5例气道梗阻部分缓解;呼吸困难及两肺感染减轻.术后结合抗肿瘤治疗,33例患者平均生存期为10.7个月.结论: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充分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术中注意病情观察、协助医师完成操作,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预防并发症发生,是保证手术安全的必要措施.
  • 摘要:目的:探讨全肺切除在晚期肺癌治疗中的地位、意义、临床疗效和长期生存.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胸外科在过去二十年间实施全肺切除420例,并进行临床总结.rn 结果:全组420例全肺切除,占同期肺癌手术总量的19%.术后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4.8%,围手术期死亡19例(4.5%).401例手术病人痊愈.术后1,3,5年生存率为83.8%(352/420),51.7%(217/420),33.8%(142/420).rn 结论:通过本组420例全肺切除的临床体会认为合理的手术适应征的甄选,良好的手术中外科操作处理,完善的术后围手术期管理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和长期生存.全肺切除术在晚期肺癌临床治疗中仍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 摘要:目的:胸腔镜肺叶切除用于肺良性疾病及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已得到公认.与胸腔镜肺叶切除相比,胸腔镜肺段切除手术技术更为复杂,限制了该技术的广泛应用.本研究将探讨胸腔镜肺段切除治疗肺部疾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rn 方法:本科于2006年5月开始开展单向式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部疾病.2009年11月完成第1例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至2011年7月共完成该类手术20例.回顾性分析该20例手术结果.rn 结果:20例中男性3例,女性17例.年龄32-81岁,平均年龄53岁.其中原发非小细胞肺癌12例(细支气管肺泡癌5例,肺腺癌6例,鳞癌1例),肺良性疾病7例(支气管扩张症3例,炎性假瘤2例,硬化性血管瘤1例,结核瘤1例),肺转移瘤1例.12例原发肺癌除肺段切除外均行系统淋巴结清扫,平均清扫淋巴结11.5±4.3枚.原发肺癌术后病理分期(UICC,2009) Ⅰa期(T1aN0M0,9例;T1bN0M0,1例)10例,Ⅰb期(T2aN0M0)2例.切除部位包括:右上肺后段3例、右上肺尖段4例、右下肺背段2例、右上肺前段1例,左上肺舌段5例、左上肺尖后段及前段切除3例、左下肺背段2例.其中3例支气管扩张患者同时行肺叶切除(右上肺叶+右下肺背段切除1例,左下肺叶+左上肺舌段切除2例),1例左上肺舌段肺腺癌患者同时行胸腺切除术.全组中位手术时间155min (120-235min),中位术中失血50ml(10-600ml),中位术后住院6d (3-9d),中位引流时间3d (1-6d).全组无围术期死亡.围术期并发症包括:术中出血1例,出血600ml,胸腔镜下完成止血,未输血;咯血痰2例,口服止血药好转;持续漏气(引流时间≥5d)1例,给与50%葡萄糖胸腔灌注后愈合;皮下气肿1例,未作特殊处理.rn 结论: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治疗肺部良性肿瘤及早期肺癌从技术上可行,手术时间可以接受,术中失血少,并发症少,术后住院时间短.由于临床应用病例数有限,且解剖性肺段切除并非目前公认的原发肺癌的标准手术方式,本研究的结果及其中原发肺癌患者的远期预后需进一步观察.
  • 摘要: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RARβ甲基化和p53突变的相互关系.rn 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PCR和直接测序分别检测198例原发性NSCLC组织RARβ基因5'CpG岛甲基化及p53基因第5-9外显子突变状况.rn 结果:NSCLC组织RARβ甲基化率为58.1%,RARβ甲基化状态与吸烟史、性别及TNM分期有关(P值均<0.05),与患者年龄、病理组织类型无明显关系(P值均>0.05).肺癌组织p53突变率为36.4%,p53突变与吸烟史、性别及病理组织类型有关(P值均<0.05),与患者年龄、TNM分期无明显关系(P值均>0.05).RARβ甲基化与RARβ非甲基化肺癌组织相比,前者p53G:C→T:A型突变率高于后者(P<0.05),该差异在吸烟患者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非吸烟患者中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NSCLC中,RARβ甲基化及p53突变与吸烟均有关联.吸烟者肺癌形成过程中,RARβ甲基化与p53 G:C→T:A型突变存在相关性,提示逆转RARβ甲基化可作为检出RARβ甲基化的吸烟者预防肺癌的重要手段.
  • 摘要:肺癌外科治疗术式从最初的全肺切除逐渐走向肺叶切除.与此同时,淋巴结清扫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就目前来看,肺叶切除十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成为了目前肺癌手术的标准术式.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和相关专业技术的进步,治疗观点更是在不断更新.随着临床检查、检测技术的提高,早期肺癌的比例越来越高,因此早期肺癌外科治疗相关问题是肺癌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局部切除还是肺叶切除,其最可靠的依据不是肿瘤的影像学表现,而应是病理学的改变(资料未发表)。在课题组前期关于术后病理与影像学的研究中发现:有些周围型肺癌尽管肿瘤直径较小,即便小于2cm的肿瘤,在病理镜下检查中却发现有朝向肺门的支气管、淋巴管血管的微小侵犯,这些都将会导致肿瘤病理“切缘”不足。因此,判断病变是否可行局部切除不应仅从病变部位、大小、形态来判断,更应该应考虑到病理的镜下侵犯情况。这些镜下的微小侵犯不仅发生在那些影像学上有脉管引流的患者,也会出现在无明显影像学改变的患者。而目前的研究就是期望将这种镜下病理学上的侵犯与术前影像学的表现结合起来,找出不同的影像学改变与病理改变的关系。随着研究证据的增多,针对不同肺癌患者的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案也会逐渐增多,最终进一步提高肺癌患者术后生存。
  • 摘要:目的:淋巴道是肺癌最主要的转移途径,也是影响肺癌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现有研究认为上叶肺癌较之中、下叶肺癌更倾向于发生区域性纵隔淋巴结转移.本文拟研究影响ⅠB期上叶肺癌预后的相关因素,探讨ⅠB期上叶肺癌最佳的淋巴结清扫方式及范围.rn 方法:147例行肺上叶完全性切除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左肺上叶71例,右肺上叶76例.术后病理均为ⅠB期(T2N0M0).术中共清扫淋巴结925枚,其中纵隔淋巴结491枚(上纵隔组266枚,下纵隔组225枚).采用Kaplan-Meier乘积法和Log-Rank检验对患者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rn 结果:全体患者3年及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6.2%和70.7%.其中右肺上叶患者分别为80.2%和73.5%;左肺上叶患者分别为71.8%和67.6%.两组间生存率总体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240).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年龄、肿瘤直径及上纵隔淋巴结清扫站数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而性别、原发灶部位、病理类型、肿瘤分化程度、脏层胸膜侵犯、淋巴结清扫总数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数等因素与患者预后无显著相关.rn 结论:对ⅠB期上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而言,年龄、肿瘤直径及上纵隔淋巴结清扫站数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采取肺叶特异性淋巴结清扫或许是更为高效的手术方式.
  • 摘要:目的:探讨胸膜固定术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成功率、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53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后胸腔内注入3%滑石粉混悬液作胸膜固定术.结果:53例显效52例(52/53),存活时间6个月以上,最长达2年.结论:3%滑石粉混悬液行胸膜固定术在治疗大量恶性胸腔积液时,是简便、快速、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能提高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可适当延长生存时间,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 摘要: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肺泡癌(BAC)及具有细支气管肺泡癌特征的混合型腺癌的临床特点、组织学特性、治疗模式及预后因素.rn 方法:对71例可手术的BAC及具有BAC特征的腺癌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BAC及具有BAC特征的腺癌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模式、影响预后的因素.rn 结果:本组患者男女之比为1:1.37,本组患者无症状体检发现占42.3%;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胸痛、痰血、胸闷气急和声嘶,症状无明显的特异性.根据影像学分型,孤立结节型60例(84.5%),多结节型3例(4.2%),肺炎型8例(11.3%).病理分型为单纯BAC12例(16.9%),BAC伴局部浸润13例(18.3%),具有BAC特征的腺癌46例(64.8%).治疗模式为单手术治疗46例(64.8%),手术+术后辅助化疗20例(28.2%),手术+术后辅助放化疗5例(7.0%),手术+术后辅助放疗1例(1.4%).总体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0%、77%、64%.Ⅰ+Ⅱ期与Ⅲ+Ⅳ期患者术后五年生存率分别为69.7%和21.4%(p<0.05),单纯BAC、BAC伴局部浸润、有BAC特征的混合型腺癌五年生存率分别为91.7%、76.9%、54.6%.肿瘤直径≤3CM组5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期均高于肿瘤直径>3CM组,p值均<0.05.患者无淋巴结转移组(N0)与有淋巴结转移组(N1+N2)中位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术后辅助化疗、辅助放疗与患者生存无关(p>0.05).rn 结论:细支气管肺泡癌症状无明显的特异性,早期可无症状.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法,术后辅助化疗、辅助放疗患者未见生存获益.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是否单纯型BAC是影响预后的因素.
  • 摘要:目的:利用RNA干扰(RNAi)技术,构建ABIN-1siRNA表达载体,探讨其在体外对肺腺癌细胞(A549)生长的影响.rn 方法:合成ABIN-1siRNA,以脂质体法转染至肺腺癌A549细胞中建立稳定细胞系,并分成3组,即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ABIN1siRNA组.采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观察ABIN-1siRNA转染后A549细胞ABIN-1基因和相应蛋白表达的变化;用MTT方法检测转染细胞的增殖变化.rn 结果:ABIN1siRNA组的ABIN-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两个对照组明显下调(P<0.05).ABIN-1基因沉默抑制肺腺癌细胞的增殖.rn 结论:ABIN-1siRNA表达载体能抑制肺腺癌A549细胞的增殖,为肺癌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有益的实验依据.
  • 摘要:目的:研究青蒿琥酯(artesunate,ART)体外诱导人肺腺癌A549细胞凋亡及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ATP结合蛋白级联转运体家族成员2(ABCG2)的影响.rn 方法:ART处理A549细胞,MTT检测细胞增殖抑制情况,流式细胞计数(Flow Cytomet ry,FCM)检测细胞凋亡,westemblot检测EGFR、p-EGFR和ABCG2蛋白的变化,real-time RT-PCR检测EGFR和ABCG2 mRNA的变化;用1×106个细胞/只接种3组裸鼠成瘤,待肿瘤平均直径达100mm3后开始灌胃给予ART治疗,每两天测肿瘤直径一次,两周后处死裸鼠,取移植瘤测大小,并用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中EGFR,p-EGFR和ABCG2蛋白的表达情况,real-time RT-PCR检测EGFR和ABCG2 mRNA的变化.rn 结果:MTT结果显示ART对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FCM显示A549细胞随药物浓度增加凋亡率增加,ART 25μM、50μM及100μM引起A549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8.3±3.45、18.4±3.55和41.6±12.8.Western blot显示A549细胞经不同浓度(25μM、50μM、及100μM)的ART作用48h后EGFR,p-EGFR和ABCG2的表达降低.real-time RT-PCR显示A549细胞经不同浓度ART作用48h后EGFR,P-EGFR和ABCG2 mRNA的表达均呈浓度依赖性降低(P<0.05).异种移植瘤实验提示青蒿琥酯对A549细胞移植瘤的生长抑制具有剂量依赖性,而且能显著降低肿瘤组织中EGFR,P-EGFR和ABCG2的表达.rn 结论:青蒿琥酯可通过抑制EGFR及其下游信号通路的活性诱导A549细胞凋亡及抑制肿瘤生长,同时具有抑制ABCG2的作用,是一种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理想药物.
  • 摘要:目的:探讨Lunx-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rn 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34例良性肺部病变及56例NSCLC患者的外周血中的Lunx-mRNA表达情况.rn 结果:NSCLC患者的外周血中的Lunx-mRNA表达率为57.14%,而对照组均无表达.外周血Lunx-mRNA表达率与NSCLC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民族等临床特征无关,与肿瘤部位、病理类型等病理特征无关,而与NSCLC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有关.rn 结论:Lunx-mRNA可作为检测NSCLC患者的外周血微转移的良好的分子标志物,其阳性表达与癌组织的分化程度、临床病理分期有关.
  • 摘要:目的:通过开展优质护理示范病房,增加晚期肺癌患者的服务满意度,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通过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优质护理示范病房患者和普通病房患者进行抽样问卷调查,由患者逐项填写当场收回.结果:优质护理示范病房患者基本都能坦然面对疾病,对护士满意度较高.而普通病房患者面对疾病心态消极,对护士满意度较低.结论:构建优质护理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还提升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 摘要:目的:评价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治疗术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近期疗效.rn 方法:选取82例Ⅰb-Ⅲa期NSCLC患者,经手术治疗后随机分为两组,常规化疗组和CIK细胞治疗联合化疗组,每组41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及外周血CD3+、CD4+、CD4+/CD8+比值、自然杀伤(Nature-Killer)细胞比率以及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rn 结果:生活质量:CIK细胞治疗联合化疗组和常规化疗组生活质量总提高率分别为90.0%,73.2%.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免疫功能指标:CIK细胞治疗联合化疗组于CIK细胞治疗后2周,外周血CD3+、CD4+T细胞、NK细胞和CD4+/CD8+的比值、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 IL-2)、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1),于治疗后4周达高峰,此后逐渐回落;而Th2细胞因子于CIK细胞治疗后2周下降,治疗后4周降至低谷.CIK细胞治疗联合化疗组于CIK细胞治疗后2、4、8周CD3+、CD4+、CD4+/CD8+、NK细胞、IL-2、IFN-γ、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10(IL-10)与常规治疗组各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CIK细胞免疫治疗联合化疗能增强NSCLC患者术后的免疫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
  • 摘要:本文2例经胃镜检查均侵及戮膜,病理证实为鳞癌。原发性肺癌早期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以肺外症状首诊可导致肺癌的误诊或漏诊。本文2例均以吞咽困难,经胃镜检查病理证实为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而误诊为食管癌首诊入院,术前再经全面常规检查而明确诊断。有人报告首发吞咽困难2例而误诊,手术证实为肺癌和淋巴结转移压迫浸润食管所致。因此,首诊食管癌病人,即使病理证实,也应常规行胸部CI或MRI检查,以及其他相关检查,避免误诊或漏诊,同时以明确TNM分期、侵犯器官的范围,便于选择治疗方法,设计手术方案。LANSCLC的治疗方法可分为“可切除”和“不可切除”两类。对“可切除”的部分选择性局限性进展期肺癌,在以肺叶切除为主的基础上,施行受侵组织和器官的扩大切除,可获得较好结果。本文例1为“可切除”病例,同期行右肺下叶和食管次全切除,胃代食管经胸骨后颈部吻合术;例2为“不可切除”病例,建议化疗。
  • 摘要:原发性肺平滑肌肉瘤(primary pulmonary leiomyosarcoma,PPL)是一种非常罕见的恶性肿瘤.报道的这例是一位52岁的中国籍女性患者,主因发热、刺激性咳嗽9月,加重3月入院。入院后,强化CT检查示右肺门区有一较大不规则包块,约6.4cm×5.8cm×8.5cm大小.考虑肺动脉源性恶性肿瘤,肉瘤可能性大.行右肺中上叶切除、肺动脉干袖式切除重建术,术后诊断为原发性肺平滑肌肉瘤.随访28个月,患者身体状况良好,无复发或转移。PPL非常罕见,生长较快,因无特异性表现,故而与其他肺部肿瘤难以鉴别。术前通过支气管镜检查、痰培养及肺组织活检诊断该病较为困难。发现和诊断PPL的方法主要包括胸部影像学检查和术后病理学检查。随着近年来研究的深入,认为早期诊断、外科治疗、联合治疗可以提高PPL的预后。
  • 摘要:目的:探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对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rn 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159例完全性切除术后Ⅰ~Ⅲa非小细胞肺癌患者,x2检验分析研究临床病理特征与TAMs的相关性,单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多因素Cox比例模型分析TAMs对术后总体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和无瘤生存时间(disease free survival, DFS)的影响.rn 结果:(1)TAMs与肿瘤是否远处转移、TNM分期、N分期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层分析表明:N1及N2期患者中,TAMs表达与隆突下淋巴结是否转移、淋巴结阳性率、淋巴结阳性站数有关(P<0.05),而与淋巴结阳性个数无关(P>0.05).(2)单因素分析发现间质中TAMs明显影响OS(P=0.0006)和DFS(P<0.0001),Cox比例模型分析提示:对于总体生存期(P=0.010,HR=2.106,95%CI1.199~3.698)和无病生存期(P<0.0001,HR=2.783,95%CI 1.582~4.897)TAMs均为独立预后因素,而TNM分期与N分期仅对于总体生存期为独立预后因素.分层分析在不同的TNM分期中,TAMs高表达者较低表达者总体生存及无病生存明显降低(P<0.001).rn 结论:肺癌中TAMs对肿瘤的进展有促进作用,促进了肿瘤侵袭与转移.为研究肺癌的发生、演进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早期NSCLC的高危转移复发患者的预防提供了一定依据.
  • 摘要:目的:本研究前瞻性研究135例接受吉西他滨联合铂类药物化疗的初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RCC1基因C8092A和C118T密码子多态性与疗效的关系.rn 方法:全部患者均接受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P方案)或卡铂(GC方案)联合方案化疗,GP方案85例,GC方案50例,采用等位基因特异-PCR技术对患者基因型进行分型,比较不同基因型与疗效及恶心/呕吐的关系.rn 结果:ERCC1 C8092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CC60例(44.4%)、CA58例(43.0%)、17(12.6%),C118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CC62例(45.9%)、CT62例(45.9%)、TT8例(5.9%).ERCC1 C8092A CC基因型3度及以上恶心、呕吐发生率与CA、AA基因型有统计学差异(10%vs24%,P=0.035).C8092A CC基因型有效率与CA、AA基因型无统计学差异(28.3%vs29.3%,P=0.90),ERCC1 118 CC基因型患者有效率与CT和TT基因型无统计学差异(32.3%vs26.0%,P=0.43).C8092A CC基因型患者与CA和AA基因型PFS无统计学差异(5.8个月vs5.9个月,P=0.62),ERCC1 118CC基因型患者与CT和TT基因型PFS无统计学差异(5.7个月vs6.0个月,P=0.58).rn 结论:ERCC1C8092ACC基因型3度及以上恶心、呕吐发生率较低,但ERCC1C8092A、118多态性可能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铂类化疗疗效无明显相关性.
  • 摘要:目的: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 C677T多态性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的关系.rn 方法:收集经病理学确诊的晚期NSCLC病例13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铂类药物联合吉西他滨的方案化疗.用等位基因特异-PCR技术检测患者MTHFR基因型.rn 结果:135例晚期NSCLC病例中,MTHFR C677T T/T,T/C,dC基因频度分别为22.2%,40.0%,37.8%.C/C型与T/C型+C/C型在化疗有效率及PFS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41.2%vs19.1%,P=0.03;7.6月vs5.0月,P=0.003).未见各基因型与消化道及血液学毒性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rn 结论: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对预测晚期NSCLC含铂方案化疗疗效及PFS有临床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RNA干扰(RNAi)抑制肺腺癌A549细胞DJ-1基因的表达及观察其细胞效应、对肺腺癌细胞移植瘤模型的抑制作用.rn 方法:设计合成特异性针对人DJ-1基因的小干扰RNA(siRNA),脂质体法转染A549细胞后检测siRNA对A549细胞效应.成功构建裸鼠皮下人肺腺癌A549细胞移植瘤模型2周后,局部瘤体多点多处多时间点注射DJ-1靶向siRNA,同时设立脂质体及空白对照组组,记录移植瘤体积和实验终止时的肿瘤重量.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并对移植瘤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及TUNEL检测.rn 结果:本实验设计合成的特异性siRNA能明显从mRNA和蛋白水平不同程度地抑制DJ-1基因及蛋白的表达,转染靶向DJ-1特异性siRNA组能诱导A549细胞凋亡,与非特异性siRNA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瘤模型构建成功,病理证实移植瘤为腺癌,siRNA组和对照组之间肿瘤的体积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织切片TUNEL检测表明特异性si RNA组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rn 结论:转染特异性靶向DJ-1 siRNA组能有效抑制A549细胞增殖,诱导A549细胞凋亡,并明显抑制其移植瘤的生长.
  • 摘要:目的:介绍了发现的一个新基因FLJ20420,可调控BAG-1表达,在进化中具有一定的的保守性.FLJ20420可能是一个能上调BAG-1并参与肿瘤形成和控制肿瘤细胞凋亡的基因.目的研究细胞凋亡在肿瘤发生、发展和耐药方面的作用.rn 方法:应用Southwestern杂交技术,以BAG-1的启动子为探针筛选人类Hela eDNA基因文库.应用PCR技术构建表达载体,并转染入Hela、NIH3T3、293等细胞中.转染后细胞总RNA的提取和Northern杂交.rn 结果:以BAG-1的启动子为探针筛选人类Hela cDNA基因文库后发现一个调控BAG-1表达的新基因FLJ20420.这个基因的编码区与小鼠和大鼠的有着大约87%的同源性,提示其在进化中的保守性.应用NORTHERN杂交技术,发现FLJ20420在除心肌和骨骼肌外的大多数正常组织中低表达,而在大多数肿瘤组织和细胞株中高表达.用纯化的FLJ20420蛋白作胶移动试验,证实FLJ20420能与BAG-1启动子区特异性结合.通过免疫荧光技术,证实FLJ20420能定位于细胞浆和细胞核,进一步证实它可能是BAG-1的转录调控蛋白.rn 结论:BAG-1基因是一个多功能的抗凋亡基因,也和许多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为了探讨其在肿瘤发生中的确切的机制,将其启动子区筛选Hela细胞cDNA文库发现了这个cDNA,而这个cDNA编码一个新的蛋白,因此,FLJ20420可能是一个新型的调控BAG-1的基因.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