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8届全国抗菌药物临床药理学术会议
第8届全国抗菌药物临床药理学术会议

第8届全国抗菌药物临床药理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0-09-04

主办单位:中国药理学会

会议文集:第8届全国抗菌药物临床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监测了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基础网)成员单位2009年度细菌耐药状况,为卫生部制定相关政策,指导我国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了依据。
  • 摘要:本文介绍了抗MRSA药物和新药开发,探讨了关于万古霉素地位的争议,阐述了MRSA感染的经验性治疗,提出了临床常见MRSA感染治疗英国新指南的推荐意见。
  • 摘要:本研究自2009年01月-2010年03月以深圳市海滨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注射用美罗培南为阳性对照药,进行随机、盲法、多中心临床试验,评价了珠海联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化学药品注册分类3.1类新药“注射用比阿培南”治疗下呼吸道感染和尿路感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摘要:目的:评价左氧氟沙星每曰一次给药与每日多次给药方案相比的疗效与安全性。rn 方法:对Cochrane图书馆、Medline等数据库进行检索,纳入相关临床研究,用RevMan 5进行meta分析。以临床有效率和细菌清除率作为疗效指标,以不良反应发生率作为安全性指标。rn 结果:本系统评价显示,左氧氟沙星每日一次给药与多次给药相比,其疗效安全性没有显著性差异。rn 结论:从研究结果看,左氧氟沙星每日一坎给药与多次给药的疗效和安全性相似,但考虑医疗成本及患者依从性,每曰一次给药具有优势。但由于纳入研究质量不高,病例数较少,其结论有待进一步证实。
  • 摘要:目的:研究注射用硫酸阿司米星多剂给药的药代动力学。rn 方法:合格的10名受试者恒速静脉滴注200mg硫酸阿司米星30min,每日2次,间隔12小时,连续7天。在第1天和第7天分别在不同时间取静脉血,收集尿样,给药第4-6天采取谷浓度。采用柱前衍生化—荧光HPLC法测定血、尿浓度。rn 结果:第1天与第7天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Cmax分别为(16.64±3.37)和(17.61±2.72)mg·L-1; t1/2β分别为(2.47±0.85)和(1.88±0.40)h;AUC0-t分別为(40.92±5.09)和(43.61±5.46)mg·h·L-1;AUC 0-∞分別为(41.66±5.48)和(41.96±3.36)mg·h·L-1;MRT0-t分別为(2.55±0.40)与(2.46±0.37)h;MRT0-∞分别为(2.78±0.55)与(2.57±0.42)h;Vd分別为(10.92±2.85)和(9.76±2.90)L;CL分別为(5.05±0.79)和(4.99±0.46)L·h-1;12h内原型药物经尿排泄累积百分比分別为(86.39±5.79)%和(86.09±8.52)%。第1天与第7天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n 结论:阿司米星多剂连续给药以后第1天和第7天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相似,药物在体内无蓄积。
  • 摘要:目的:对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腹腔内使用万古霉素进行监测,为万古霉素用药方案调整提供依据。rn 方法:6名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腹膜炎患者腹腔内使用万古霉素,采集不同时间点的血浆和腹透液样品,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药浓度和腹透液中药物浓度。rn 结果:万古霉素加入腹透液中给药的生物利用度为93.27%。给药10h(第一次腹透液放出来前)患者血药浓度约为21μg·mL-1,最低血药浓度(下次给药前)是11.39μg·mL-1。腹透液中药物谷浓度为5.62μg·mL-1。rn 结论:万古霉素加入腹透液中给药,能够确保万古霉素有效吸收,且使腹腔局部保持有效的抑菌浓度,目前的治疗方案未造成万古霉素蓄积。
  • 摘要:目的:开展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耐药状况调查以及耐药机制、传播机制的深入研究,为控制细菌耐药传播、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rn 方法:采用标准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测定“2007-2008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中心监测”项目收集肺炎链球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进行临床常用药物敏感性分析和大环内酯类耐药表型分析;通过PCR检测特异基因片段确定肺炎链球菌血清型;通过对肺炎链球菌7个管家基因的测序,将测序结果提交MLST数据库(http://www.mlst.net),来确定菌株的ST型;通过脉冲场电泳(pulsed-field gelelectrophoresis,PFGE)进行菌株的同源性分析;针对目前常见的大环内酯类耐药机制,分別设计引物,以PCR进行耐药基因及可能相关转座子检测;根据以上测得的菌株表型及ST型,对菌株分类,每类挑选代表菌株,对耐药基因及所在转座子测序,以确定耐药基因所在转座子;通过接合试验考察耐药基因的传递情况。rn 结果:本研究对2007-2008年全国13座城市14家医院的237株肺炎链球菌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测定,其对大环内酯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率达到90%左右。耐药表型、血清型及ST型测定结果显示:大环内酯耐药肺炎链球菌表型以cMLSB为主,占96%。主要血清型为:19F型,占35%。共检测到91个ST型,其中56个为新ST型,最主要的克隆组为CC271,占28.5%。54株CC271克隆组细菌的同源性分析显示存在2个克隆,其中A克隆又存在7个亚型,以A1型为主。耐药基因检测显示,42.5%的耐药菌同时携带两种大环内酯耐药基因。rn 结论:我国三甲医院患者分离的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率很高,其中最主要的流行株是ST271克隆株,在9座城市均有检出。其特点为:血清型为19F,表现为对大环内酯、克林霉素、四环素、头孢菌素类耐药,携带erm(B)和mef双耐药基因且同时存在于转座子Tn2010上。此克隆株推测由Taiwan19F-14克隆株获得erm(B)基因产生,由于其多重耐药性,对此克隆株的播散应引起高度重视。
  • 摘要:目的:研究急诊科患者临床分离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的耐药性及分子流行病学特点。rn 方法:收集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急诊科临床分离的VRE,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不同抗菌药物的MIC,采用多重PCR法鉴定细菌万古霉素耐药基因型,采用SmaI酶切染色体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rn 结果:共分离出8株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均为vanA型屎肠球菌且均为多重耐药。PFGE结果显示8株vanA型屎肠球菌间没有同源性。rn 结论:急诊科中VRE以vanA型屎肠球菌为主,需要进一步研究符合我国国情的急诊科VRE防治措施。
  • 摘要:目的:分析97株临床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特点及OXA碳青霉烯酶分布。rn 方法:采用国际标准平皿二倍稀释法明确研究菌株的耐药表型;使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对其进行分型并使用PCR的方法检测OXA碳青霉烯酶。rn 结果:97株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均为多药耐药菌株,其中2株为泛耐药菌株。主要存在7个流行克隆株。有78株菌携带blaoxa-23基因(80.4%),2株菌携带blaoxa-58基因(2.1%),未发现携带blaoxa-24基因菌株。rn 结论:在我国,亚胺培南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中,OXA-23仍为主要分布的碳青霉烯酶。
  • 摘要:目的:研究广州地区携带blaCTX-M-15的质粒的分子特征。rn 方法:以2007年到2008年期间来源于广州9家医院确证产CTX-M-15 ESBL的38株大肠埃希菌和47株肺炎克雷伯菌为研究对象,PFGE和MLST了解blaCTX-M-15阳性株的同源性,MIC检测菌株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血清凝集试验确定大肠埃希菌血清型。接合实验了解携带blaCTX-M-15质粒的可接合性,限制性内切酶分析质粒的同源性。PCR分析大肠埃希菌的系统发育群,流行质粒的不相容群和耐药基因构成。rn 结果:blaCTX-M-15阳性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別用PFGE确定为28个和30个基因型。携blaCXT-M-15大肠埃希菌的系统发育群以D群(67.8%)和A群(21.4%)为主。大肠埃希菌血清型呈散在分布,未发现O25:H4血清型。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ST型无明显集中趋势,大肠埃希菌中发现非O25血清型的ST131,肺炎克雷伯菌中发现2个新的tonB基因和2个新的ST型。58个独立克隆的代表菌株中有40株可将携blaCTX-M-15的质粒传递给受体菌E.coli C600(Rif),其中大肠埃希菌有19株、肺炎克雷伯菌有21株。57.9%(11/19)的大肠埃希菌中携带blaCTX-M-15的质粒大小为65Kb,85.7%(18/21)的肺炎克雷伯菌中携带blaCTX-M-15的质粒大小为92Kb。通过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发现存在2种流行质粒,命名为p15-e和p15-k。通过PCR调查, p15-e上存在blaCTX-M-15和ISEcpI; p15-k上存在blaCTX-M-15,ISEcpI,aac(6’)-Ib,aac(3)-III,blaOXA-1,qnrB,qnrS,blaDHA-1,blaTEN-1。p15-k同时被证实属于质粒不相容群FII群。rn 结论:广州地区存在携带blaCTX-M-15流行质粒的传播,且流行质粒的大小和基因结构与国外报道不同:p15-k非常类似于加拿大发现的质粒pc15-1a,但pc15-1a来源于大肠埃希菌,而p15-k来源于肺炎克雷伯菌。
  • 摘要: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外膜通道蛋白OprD2蛋白的表达减弱或缺失,以及OprD2蛋白自身突变是否会影响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性。rn 方法:收集分离自临床的对亚胺培南(IPM)的MIC值22≥8ug/ml铜绿假单胞菌共101株,采用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对比阿培南(BPM)、美罗培南(MEM)、帕尼培南(PEM)的MIC值;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铜绿假单胞菌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的表达量情况;针对OprD2相对表达量正常,并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普通PCR的方法扩增OprD2全长基因并测序。rn 结果:根据铜绿假胞菌的OprD2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将101株铜绿假单胞菌分成两组,Group1为OprD2相对表达量降低组;Group2为OprD2相对表达量正常组;Group1中与Group2相比,对IPM、BPM、PEM、MEM的MIC值≥16ug/ml的菌株比例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0.05)。Group1中,28株同时对四种药物的MIC都≥16ug/ml,其中有25株的OprD2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减低(<0.4);外膜孔蛋白OprD2转录水平与四种碳青霉烯类药物MICs之间呈负相关趋势。Group2中,有16株OprD2基因发生突变,按照突变的类型主要分成四组;与PAO1相比,这些菌株对IPM、BPM、MEM、PEM的MIC值有不同程度的增加。rn 结论:OprD2外膜蛋白的表达量减少或缺失是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机制,可能也与其它三种碳青霉烯药物耐药有密切关系;铜绿假单胞菌的OprD2基因发生突变,可能会降低铜绿假单胞菌对这几种碳青霉烯类药物的敏感性。
  • 摘要:目的:研究对唑类药物交叉耐药的烟曲霉临床分离株及其相关的耐药机制。rn 方法:自一例侵袭性曲霉病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一株烟曲霉,分别利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M38-A2中的微量液基稀释法和E-test法测定伊曲康唑(ITC)、伏立康唑(VRC)、两性霉素B(AMB)、泊沙康唑(POS)和卡泊芬净(CAS)对该烟曲霉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有效浓度(MEC);并对该菌株中唑类药物靶酶基因Cyp51A进行克隆和序列测定分析。rn 结果:微量液基稀释法显示,对于该菌株,ITC、VRC、AMB的MIC分别为≥16μg/ml、8μg/ml、1μg/ml,CAS的MEC为0.5μg/ml;E-test法显示,ITC、VRC、AMB、和POS的MIC分别为:≥32μg/ml、≥32μg/ml、12μg/ml和≥32μg/ml,CAS的MIC为0.047μg/ml;在对cyp51A基因克隆后、测定其序列并分析后发现:1、该菌株的Cyp51A序列中存在启动子区-288到-322位间34bp的串联序列的插入,以及该基因编码区364位碱基的点突变(T364A),导致了编码区98位亮氨酸的置换(L98H);2、该菌株的cyp51A基因编码区还存在137位碱基(A137T)、585位碱基(G585A)、814位碱基(C814A)、836位碱基(G836C)、991位碱基(T991C)、1350位碱基(A1350G)的突变,并分别导致编码区46位酪氨酸(Y46F)、72位缬氨酸(V172M)、248位苏氨酸(T248N)、255位谷氨酸(E255D)、307位亮氨酸(L307P)和427位赖氨酸(K427E)的置换。rn 结论:分离到对唑类药物交叉耐药的烟曲霉临床株;该菌株的cyp51A基因存在启动子区34bp的串联序列插入和编码区98位亮氨酸的突变(L98H),这种变化可以导致烟曲霉对ITC和VRC耐药;该菌株cyp51A基因编码区还存在一些其它的点突变,并可以导致相应部位的氨基酸置换。
  • 摘要:目的:研究新型氟喹诺酮类药物盐酸安妥沙星(AntofloxacinHydrochloride,ANTO)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持续效应:抗生素后效应(PAE)、抗生素后亚浓度抑制效应(PASMEs)和亚抑制浓度效应(SMEs)。rn 方法:采用宏量肉汤稀释法测定MIC。细菌暴露于10×MIC抗菌药物2h后用稀释法去除抗菌药物,以活菌计数法计数作生长曲线,计算PAEs、PASMEs和SMEs。rn 结果:盐酸安妥沙星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均呈现明显的PAEs、PASMEs和SMEs,且PASMEs和SMEs均呈现明显的浓度依赖性特点。rn 结论:盐酸安妥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均产生明显的PAEs、PASMEs和SMEs,提示在制定给药方案时可以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时间,减少给药次数,仍可维持抗菌效果。
  • 摘要:目的:通过体外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确定头孢曲松/舒巴坦(4∶1)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作用特点,评价其组方的合理性。rn 方法:建立体外PK/PD模型,模拟人体单剂静脉注射头孢曲松、头孢曲松/舒巴坦(4∶1)(同步与非同步消除)、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1∶1)药代动力学过程,比较药物对肺炎克雷伯菌ATCC 700603(产SHV-18型酶)、大肠埃希菌EC-1和EC-2(分别产CTX-M-3、TEM-1型酶)的药效学特征。rn 结果: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单药对肺炎克雷伯菌ATCC 700603具有缓慢杀菌作用,三种复方模型显示出相似的杀菌活性,杀菌效果在6h最为明显;对大肠埃希菌EC-1,头孢曲松、头孢哌酮杀菌效果不显著;复方制剂中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曲松/舒巴坦非同步模型杀菌效果不彻底;头孢曲松/舒巴坦同步模型杀菌效果最明显;对大肠埃希菌EC-2,5种模型均有明显杀菌活性。rn 结论:对产ESBLs肠杆菌,头孢曲松/舒巴坦(4∶1)复方同步消除具有协同抗菌作用,非同步消除协同作用不明显;头孢曲松与舒巴坦复方制剂,可能临床价值有限,不具有发挥协同抗菌效果的基础。
  •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剖宫产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物情况,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rn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2009年12月至2010年5月207例剖宫产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207例剖宫产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率为100%,给药途径均采用静脉滴注,疗程3~8天,抗菌药物应用频率最高的是头孢替安,单用抗菌药物31例;二联76例,术前给药2例,占0.97%,术后100%给药。rn 结论:我院剖宫产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存在不合理之处,主要表现在药物的选择、给药时机不当及用药时间过长,应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原则加以干预。
  • 摘要:临床路径的实施是解决我国目前存在医疗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对实施临床路径以来的病例回顾分析,探讨了在外科实施临床路径是否有利于促进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并展望了药师如何参与临床路径的工作。
  • 摘要:本文阐述了乌干达抗疟药的市场、药品种类、可使用性、可负担性、监管、价格、质量等内容,可全面了解其抗疟药使用情况,可为其他国家抗疟研究及在非洲医疗救援提供参考。
  • 摘要:目的:了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探讨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rn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期刊全文库中氟喹诺酮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病例和我院同期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报表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氟喹诺酮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涉及到不同的年龄,性別上男多于女,其中静脉注射最容易引起ADR,发生ADR的氟喹诺酮类药物以左氧氟沙星最多,其中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rn 结论:导致氟喹诺酮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因素很多,临床使用时应该注意不良反应的监测,合理用药,以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减少ADR发生。
  • 摘要:目的:为了提高我院医师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了解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以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rn 方法:随机抽查我院2007年3月-2008年2月出院病历908份中的284份进行分析评价。rn 结果:全院抗菌药物使用率45.1%,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40.6%,做病原学检查40.6%。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外科系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用药指征过宽,围术期使用不规范,忽视抗菌药物的毒副作用,抗菌药物的使用趋向高档化,病原学送检率低。rn 结论:定期对临床住院病人应用抗菌药物进行调查,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起到监督和指导作用。
  • 摘要:目的:研究注射用比阿培南在健康人群单次给药药代动力学特征,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rn 方法:采用分层随机、三交叉、拉丁方设计、空腹给药的试验方法,在12名健康受试者(男女各半)中单次静脉滴注150mg、300mg、600mg比阿培南,HPLC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的血、尿药物浓度,DAS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rn 结果:共12名受试者完成试验,结果显示静脉滴注比阿培南后药代动力学符合二室开放模型,受试者静脉点滴150mg,300mg,600mg)后,比阿培南血药峰浓度(Cmax)分別是8.49±1.02,16.31±1.83、34.51±3.74mg/L;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1.08±0.80;0.89±0.14;0.93±0.08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分別13.83±2.36,29.23±5.03,61.23±8.75 mg/L*h;清除率(CL)分别是11.09±1.58,10.54±1.85,9.98±1.39L/h/kg。12小时尿排出率分別为61.31%,62.82%,62.79%。男女受试者药代动力学参数差异不明显。受试者对注射用比阿培南的耐受性良好。rn 结论:注射用比阿培南药代动力学符合二室开放模型,药代动力学参数与剂量呈线性相关,受试者耐受性良好。
  • 摘要:目的:研究比阿培南注射剂在健康人群中连续给药药代动力学,为制定临床给药方案提供参考。rn 方法:健康受试者连续7天静脉注射比阿培南(300mg,每12h一次),HPLC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的血、尿药物浓度,DAS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rn 结果:受试者连续7天静脉点滴300mg的比阿培南注射液后,血药峰浓度为15.37±1.91mg/L;AUC(0-∞)为29.13±3.48 mg/L*h;消除半衰期为1.03±0.16h; 总体清除率为10.45±1.38L/h/kg;12小时尿累计排出率为57.6%,上述参数与单次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相似。安全性监测显示,受试者对比阿培南的耐受性良好。rn 结论:连续7天静脉注射比阿培南(300mg,每12小时一次)后药代动力学参数与单次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相似,体内无药物蓄积,受试者耐受性良好。
  • 摘要:目的:研究去甲万古霉素在肝肾功能正常的重症患者体内的药动学过程。rn 方法:9名肝肾功正常的SICU重症患者单剂量给予去甲万古霉素0.4 g静脉滴注,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患者血浆和尿中去甲万古霉素的药物浓度,并用WINNONLIN软件处理统计药动学数据。rn 结果:血药数据结果显示药物的平均t1/2 β为(4.79±2.61)h,t1/2α为(0.69±0.33)h,Vd为(0.41±0.44)L·kg-1,k10为(0.45±0.26)h-1,ρmax为(23.46±13.69)mg·L-1,Cl为(88.66±69.04)mL·min-1;尿药数据显示t1/2β为(3.48±0.92)h,k为(0.21±0.06)h-1,12h药物累积排泄率为(22.08±21.55)%。rn 结论:去甲万古霉素在SICU重症患者体内的药动学过程与文献报道的健康人群存在差异。对此类患者的用药应注意药物浓度的监测,适时调整给药方案,以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 摘要:本文利用人源结肠腺癌Caco-2细胞单层模型评价了P-糖蛋白抑制剂酮康唑对安妥沙星转运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安妥沙星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其表观渗透系数(Papp)。结果显示,在加入P-糖蛋白抑制剂酮康唑后,安妥沙星浓度为100μmol/L时,Papp(B-A)/Papp(A-B)由4.12降至1.23(P<0.01),浓度为500μmol/L时,Papp(B-A)/Papp(A-B)由3.54降至1.22(P<0.01)。研究表明,安妥沙星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中的转运机制以主动转运为主,P-糖蛋白可能参与其从基底侧向管腔面的分泌。
  •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稳定的LC-APCI-MS/MS测定人血浆中伏立康唑浓度的方法。rn 方法:采用液液提取血浆样品,以芬太尼为内标,采用Agilent XDB C18(4.6 mm×50 mm,1.8μm)为色谱柱的等度洗脱进行分析。采用多反应监测(MRM)正模式方式对样品进行测定。选择性反应检测离子为m/z350.2(R)281.2(伏立康唑),m/z 337.3(R)188.2(芬太尼)。rn 结果:血浆中伏立康唑线性范围为50-10000 ng×mL-1;所需血浆样品体积为100μL,样本分析时间仅为1.5min。曰内和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5%。rn 结论:本试验建立了快速测定人血浆中伏立康唑浓度的方法,可应用于伏立康唑的治疗药物监测。
  • 摘要:目的:了解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耐药性及基因多态性分型情况,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流行病学依据。rn 方法:参照2009年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标准,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3年1月~2009年6月各种临床标本中分离的188株MRSA,用K-B法对10种抗菌素进行的敏感性检测;微量稀释法对万古霉素、利奈唑烷的敏感性进行检测;利用随机引物PCR(AP-PCR)对MRSA基因多态性进行分型,应用Bionumer图像分析软件分析其同源性。rn 结果:188株MRSA利奈唑烷、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对敏感率均为100.0%,对氯霉素、利福平的敏感率为71.8%及70.7%,其他被检测的抗菌素的敏感率均低于50.0%。AP-PCR方法将188株MRSA分为20个基因型,其中A型43株,B型33株,C型18株,D型3株,E型2株,F型17株,G型12株,H型12株,I型12株,J型6株,K型6株,L型及M型各5株,N型、O型及P型各3株,Q型2株,独立基因型3株。rn 结论:MRSA对利奈唑烷、替考拉宁、万古霉素敏感性高,而对临床常用的其它抗菌药物呈多重耐药性;某因分型以A、B、C型为主。
  • 摘要:目的:以左氧氟沙星和肺炎克雷伯菌为研究对象,在动物体内验证突变选择窗(MSW)理论。rn 方法:体外测定左氧氟沙星对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的防突变浓度(MPC)和MSW值;建立小鼠肺部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模型,给予不同剂量左氧氟沙星进行治疗,测定血浆中左氧氟沙星浓度与不同剂量组细菌的突变率和耐药程度,考察血药浓度与耐药性的关系。rn 结果:当左氧氟沙星血药浓度位于MSW内时,易筛选出耐药菌株;随着药物浓度位于MSW内位置的不同,细菌出现的耐药程度不同。当药物浓度位于MSW下部时,细菌主要选择低水平突变,当药物浓度位于MSW中上部时,细菌主要选择高水平突变。rn 结论:抗感染治疗过程中需尽量维持药物浓度位于MPC以上。
  • 摘要:目的:探讨曲霉生物膜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及其耐药的分子机制。rn 方法:利用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22株曲霉游离孢子对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和伏立康唑的敏感性;同时建立22株曲霉生物膜的体外模型,用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联合甲基四氮盐(XTT)减低法来评价曲霉生物膜对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和伏立康唑的敏感性;并进一步通过Real-Time RT-PCR测定烟曲霉生物膜形成过程中药物外排泵基因及唑类药物靶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rn 结果:对于曲霉的游离孢子,两性霉素B的MIC范围是0.5~2μg/ml,卡泊芬净的MEC范围是0.125~0.25μg/ml,伏立康唑的MIC范围是0.5~1μg/ml;对于曲霉生物膜,两性霉素B的SMIC50和SMIC80范围分別是2~>32μg/ml和8~>32μg/ml,卡泊芬净的SMIC50和SMIC80范围分别是32~>256μg/ml和256~>256μg/ml,伏立康唑的SMIC50和SMIC80范围分別是4~>256μg/ml和32~>256μg/ml。烟曲霉生物膜形成过程中药物外排泵基因及唑类药物靶酶基因相对表达量测定显示,与Oh相比,7个待测基因在4h时表达量没有变化;8h时AfuMDR1,CYP51A,CYP51B表达量升高,CYP51A表达量升高的最明显;12h,16h,24h时AfuMDR1,AfuMDR2,AfuMDR4,CYP51A,CYP51B表达量升高,其中CYP51A表达量升高的最明显;AfuMDR3和atrF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表达量没有明显变化。rn 结论:与游离的孢子相比,曲霉生物膜对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和伏立康唑的敏感性明显下降;烟曲霉形成生物膜以后,药物外排泵基因和唑类靶酶基因的表达量升高,可能与烟曲霉生物膜对药物敏感性降低密切相关。
  • 摘要:本文对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抗菌药物PK/PD进行了研究。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是治疗产β-内酰胺酶耐药菌感染的药物之一。在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研究开发与使用,除单纯考虑克服细菌产β-内酰胺酶耐药机制外,还应考虑β-内酰胺类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相互关联问题。对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T>MIC是其主要PK/PD参数,用于确定给药方法、给药剂量,预测药物临床治疗效果,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组成的复方抗菌药物仍然为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酶抑制剂在于提高抗菌药物活性,本身并不发挥抗菌作用,复方制剂中需要抗菌药物T>MIC超过给药间隔的40%至50%;由于复方的特殊性,需要注意复方制剂两组分之间的药代动力学是否具备良好的同步性,即两者人体组织内有效的浓度、排泄途径能否匹配,以充分发挥增效作用。
  • 摘要:目的:总结肺曲霉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制定合理治疗方案。rn 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0年3月诊断为肺曲霉病的6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rn 结果:64例(97.0%)患者有基础疾病,长期使用抗生素22例(33.3%),机械通气6例(9.1%),给予抗真菌方案有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卡泊芬净+伏立康唑,卡泊芬净,伊曲康唑,米卡芬净,其中死亡12例(18.2%),自动出院27例(40.9%),治愈或好转27例(40.9%)。rn 结论:肺曲霉病患者多有基础疾病,且有多种感染危险因素,诊断主要依据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确诊有赖于组织病理学学检查及真菌培养,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药物进行治疗。
  •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尿路感染临床特点、危险因素、耐药情况以及治疗转归,指导临床诊断和合理使用抗菌药。rn 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9年3月到2010年3月尿培养为产ESBLs大肠埃希菌尿路感染70例,整理分析相关的病史资料和实验室数据。rn 结果:70例产ESBLs大肠埃希菌尿路感染患者中,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20例,尿路刺激征19例,腰背部酸痛12例,双下肢水肿10例,恶心呕吐和肾区叩击痛各5例等,多为合并基础疾病的老年女性且具有多种易感因素,主要分布于泌尿外科(23例),肾内科(12例)和内分泌科(8例),对对亚胺培南100%敏感,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西丁及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对其他几种常用抗生素耐药率较高。rn 结论:产ESBLs大肠埃希菌尿路感染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发生与患者基础疾病和危险因素等有关,因此临床上对疑有尿路感染且伴有基础疾病和相关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尽早做尿培养以及药敏试验,选择合理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难治性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PA)的诊断及补救治疗。rn 方法:根据临床、胸部放射影像学及病原学特点,结合文献复习,讨论1例伏立康唑初始治疗失败、伊曲康唑静脉滴注及序贯治疗获部分缓解的难治性IPA的诊断及治疗经过。rn 结果:1例IPA患者,伏立康唑静脉滴注治疗7天,发热、气促症状未缓解,肺部渗出、空洞病灶无明显吸收,符合难治性IPA诊断标准。患者痰培养分离出烟曲霉菌,药敏试验提示对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敏感。伊曲康唑200mg静脉滴注2/日(疗程14天)及伊曲康唑口服液序贯治疗获部分缓解,未观察到显著不良反应。rn 结论:对伏立康唑初始治疗失败的IPA,如药敏试验提示不存在交叉耐药,补救治疗可选择伊曲康唑。应警惕伏立康唑药代动力学变异性对临床疗效的影响,尤其对于体外药敏敏感而临床疗效不佳的侵袭性真菌感染。
  • 摘要:目的:报道一例发热待查患者的抗菌治疗。rn 方法:回顾和分析一例发热患者的检查、诊断和治疗经过。rn 结果:患者经过抗结核和抗真菌联合治疗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rn 结论:发热待查患者病因极其复杂,应综合分析,正确诊断,合理用药。
  • 摘要:本文通过对1例使用α 2b-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患者导致急性间质性肺炎(AIP)患者的临床、影象学、病理学、免疫学和治疗转归分析,并复习了相关文献。
  • 摘要:本文介绍了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一些监测项目,并提到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及优势。从中可以看到,依据监测目的的不同,监测研究采用的方法,规模,监测对象不尽相同。但耐药监测也存在一定问题,如多个单位参加的细菌耐药监测存在方法标准化和实验室标准化问题。目前,多数监测研究尚没有涉及到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以及量化研究。因此,仍应进一步努力提高耐药监测的质量,努力建立通用的标准。
  • 摘要:磷霉素为磷酸盐衍生物,最早在1969年于链球菌属种分离所得,此后很快即可人工合成。本文介绍了磷霉素氨丁三醇的作用机制和药代动力学特性,阐述了其体外抗菌活性和临床应用。
  • 摘要:本文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药物治疗进行了探讨。呼吸机的应用在ICU病房是十分普遍的,尤其是对于那些不能自主呼吸的患者。机械通气主要通过提高氧输送,从而改善内环境、保护机体各器官脏器,避免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发生。与此同时,随着人工气道的建立,不论是有创的或者是无创的器官插管均有较高的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的风险,我们把机械通气所致的医院获得性肺炎称之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国外文献报道VAP发发率为9%~70%,死亡率高达50%~69%。国内报道VAP发生率为43.1%,死亡率为51.6%。
  • 摘要:氨基糖苷类药物作为治疗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重要抗菌药物,在临床上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随着近年对其药效学及药动学研究的深入,氨基糖苷类药物的给药方法逐渐由每隔8或12小时一次优化为每日一次给药。本文从临床实际问题出发,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给药频率的理论依据、临床实际情况、研究证据,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讨论。
  • 摘要:目的:探讨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药物头孢匹胺的合成工艺。rn 方法:以4-OH-6-CH3-2-吡喃酮为原料合成(2R)-2-[(4-OH-6-CH3-3-吡啶)甲酰胺基]-2-(4-羟基苯基)乙酸,再与侧链(6R,7R)-3-[(-CH3-1H-四唑-5-基)硫基]-7-氨基-8氧代-5-硫杂-1-氮杂双环[4.2.0]辛-2-烯-2羧酸(7-ACA-MMT)反应合成最终产品头孢匹胺。rn 结果:反应总收率为19.4%,化合物经过核磁共振氢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Spectroscopy,H-NMR)、红外图谱(Infrared Radiation,IR)、快原子轰击质谱(Fast Atom Bombard-ment-Mass Spectrometry,FAB-Ms)确证结构。rn 结论:对头孢匹胺的合成工艺研究进一步研究可以增强产率,提高生产效率。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