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
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

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广州
  • 出版时间: 2010-07-30

主办单位:中国针灸学会;广东省针灸学会

会议文集: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观察急性期采用毛刺,恢复期采用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对临床观察确诊的4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在急性期予以毛刺治疗,恢复期采用电针治疗,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电生理指标。rn 结果:4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31例获得临床痊愈,总有效率97.83%,46例患者治疗后的电生理检测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或p<0.01)。rn 结论:急性期采用毛刺,恢复期采用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能够明显缩短患者病程,提高临床疗效。
  •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结合超短波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治疗的临床效果。rn 方法:52例患者取针刺地仓一颊车互透和患侧阿是穴为主穴,配穴取双侧合谷,采用电针留针20分钟;结合超短波置于患侧关节疼痛处与患侧耳后翳风处,每次15分钟。rn 结果:52例患者治疗10次后,治愈率为83%,总有效率为100%。rn 结论:电针结合超短波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疗效好、疗程短。
  • 摘要:术后尿潴留为临床上常见症状,主要是因为支配膀胱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很细,对麻药敏感,阻滞后恢复较晚,而且加上术口疼痛和病人不惯卧床排尿等因素造成。此外还跟麻醉方式有关,最常见的导致术后尿潴留的麻醉方式是蛛网膜下腔阻滞和硬膜外阻滞。腰椎管内麻醉术进针及给药部位正是腰骶部(常在L3 4间隙),故骶髓易受损伤且支配膀胱的骶神经被阻滞后恢复较晚。针灸的作用主要在于帮助恢复神经损伤,消除神经阻滞,从而促使膀胱肌肉恢复正常的反射。
  • 摘要:司徒铃教授(1914—1993),祖籍广东开平县,1931年考入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五年勤奋攻读,多次获得奖学金,1936年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工作,在附属医院担任住院医师,1948年开始兼任教学工作,自1956年起在广州中医学院任教。其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学验俱丰、桃李天下,堪称一代针灸大师,在中医针灸教学、医疗、科研工作等方面成绩卓著。作为岭南针灸专家、广东省名老中医,他数十年如一日,在针灸临床中,坚持运用经络脏腑辨证理论指导循经取穴,疗效显著,吸引了无数外国友人、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前来就诊。1980年出访泰国,曾参加抢救中风昏厥等危重病者。司徒老以医德高尚见称于世,其先进事迹曾多次登于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日报等报刊报导。1958年荣获卫生部奖状和银质奖章。司徒将毕生精力贡献于针灸事业,并先后当选为广东省第四、五届政协委员,曾任广东省针灸学会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理事、卫生部针麻学术委员会委员、高等医药院校针灸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
  • 摘要:《灵枢·刺节真邪》:“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而下之。”就是说针灸治病之前,必需明确经络辨证,然后取准腧穴进行治疗。在长期从事针灸临床工作中,笔者体会到:腧穴检查简便易行,实用可靠,对诊治疾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在颈肩腰腿痛的诊断和治疗中更具临床价值。腧穴俗称穴位、穴道等,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腧穴各归属于菜一条经,而每一条经又各隶属于某一脏腑,其作用与经络、脏腑有密切关系。在病理上,腧穴是邪气出入的门户,作为疾病的的反应点而存在,当机体罹病时,常在体表的某些穴(部)位出现病理性反应。这些反应,每随疾病的不同和疾病的消长而发生变化,在可作为诊断疾病的又一依据。临床上应用亦常以寻找敏感点来作为针灸取穴的一种方法,而在穴位上施以针或灸,就能够防治所属脏腑的相关疾病。所以,腧穴又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
  • 摘要:针灸治病,古往今来,以毫针运用最为广泛。毫针刺法的基本操作方法,与其辅助手法不同,乃是运用毫针刺法过程中的一些基本动作,通过运用不同的操作方法,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作用。毫针刺法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进(入)退(出)、提插、捻转、针向、留针等五种。本文就这些操作方法的概念、动作、运用及临床意义,参考前之经验,结合本人研习针灸多年的体会,作初浅之探讨。一、进(入)退(出)针法进(入)退(出)针是毫针刺法操作中的两种相反的动作。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指针尖刺过皮肤和把针退出皮肤的动作,前者是针刺的开端,后者是针刺的收尾;第二,指针尖刺过皮肤后,依据事先确立的不同刺法,将针进一定深度行针,以及施术完毕将针退到一定深度乃到皮下的动作。
  •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早期干预对婴儿脑性亚健康的防治作用。rn 方法:2~6个月围产期中重度脑损伤临床治愈出院后的脑性亚健康婴儿60例,以通督益肾健脾按摩结合中医五行音乐疗法为主的中医早期干预,配合运动训练等,疗程为3个月;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和18个月远期随访时,用Gesell发育商作为评估指标进行前后疗效对比。rn 结果:治疗3个月后及18个月后随访,Gesell各项发育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18个月随访时45例发育商>70。rn 结论:对婴儿脑性亚健康进行中医早期干预可有效降低脑性瘫痪、智力低下等围产期脑损伤后遗症的发生率,并可积极促进患儿运动、认知、语言、社交等功能的发育,其机理可能与促进脑发育、促进损伤神经元修复有关。
  •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五行体感音乐疗法对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的疗效。rn 方法:将2009年3月~2009年7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儿童康复科就诊的门诊及住院36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置于体感音乐床聆听中医五行音乐宫音、角音、羽音30分钟,分别于治疗前后测量三次内收肌角度、双侧胭窝角度、足背屈角度,取其平均值,评估肌张力,计算CSS痉挛评分。rn 结果:中医五行体感音乐治疗后受试患儿内收肌角度和胭窝角度明显大于治疗前,治疗后足背屈角度均小于治疗前,其关节活动度改善明显,治疗后肌张力、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均比治疗前改善,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所有患儿均无不良反应。rn 结论:中医五行体感音乐治疗能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缓解肌肉痉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
  • 摘要:目的:探讨音乐疗法对自闭症儿童行为干预的作用,观察音乐治疗对改善孤独症儿童的注意力、社会交往、情感情绪方面的临床疗效。rn 方法:选取符合美国DSM-IV自闭症诊断的30例患儿。该组患儿1-3岁22例,3—7岁8例。应用被动聆听法、主动参与法、即兴法及暗示放松法的音乐治疗法,音乐治疗6次/周,每次课30-335分钟,持续做三周,休息7-10天,60次为一个疗程。对参与音乐治疗的30例自闭症儿童前中后行为发育、音乐发育、情绪情感交往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儿童行为发育水平、音乐发育水平、情绪情感交往水平在音乐治疗后均比治疗前分值提高,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治疗前儿童行为发育水平18.80±5.21,治疗中21.13±5.45,治疗后25.33±5.64;音乐发育水平治疗前8.87±3.18,治疗中12.50±3.51,治疗后19.23±4.94;情绪情感交往水平治疗前5.50±4.33,治疗中10.20±4.24,治疗后15.13±4.08。P<0.05,各时间点测量数据均存在统计学的差异性。rn 结论:音乐治疗可使孤独症儿童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延长、注意广度增宽,目光交流增多,增加语言表达能力、减少刻板行为及调动积极情绪。
  • 摘要:目的:对比观察分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恢复期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rn 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的方法,将中风恢复期以肢体功能障碍为主的患者60名,随机分为传统针刺组(对照组)和分期针刺组(治疗组)。两组分别接受传统针刺的辨证取穴治疗和现代康复理论指导下的分期针刺取穴治疗,并同时接受系统现代康复训练。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运动功能评定(FMA)、改良巴氏指数(MBI)以及步行能力分级(FAC)、偏瘫肢体Brunnstrom分期等量表,评定患者肢体功能的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rn 结果:治疗组治疗后NIHSS评分(13.73±7.16)显著低于对照组(16.84±7.65)(P<0.01);治疗组FMA评分(68.35±23.39)、MBI评分(78.84±25.31)及临床疗效(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60.46±22、58、69.65±26.53、60%)(P<0.01);且治疗组FAC及偏瘫肢体Brunnstrom分期情况比较,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rn 结论:分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中风恢复期患者的肢体功能活动,且分期针刺法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针刺方法。
  • 摘要:目的:腹针配合雷火灸治疗月经性偏头痛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将62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给予腹针和雷火灸治疗,治疗4个疗程后评价疗效。rn 结果:头痛消失,各项实验室检查正常,为治愈,计25例(40.3%);头痛减轻,发作时间缩短或周期延长,为好转,计30例(48.4%)。rn 结论:腹针结合雷火灸对治疗月经性偏头痛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 摘要:本文运用平衡针灸腰痛穴为主穴,根据腰腿痛的临床表现,下肢放射痛放射至臀部、膝部配臀痛穴、膝痛穴,放射至脚踝部、足底配踝痛穴、头痛穴,共治疗105例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根据VAS评定完全缓解69例,显著缓解21例,轻度缓解11例,总有效率为96.2%。
  • 摘要:目的:观察针灸综合疗法配合整体护理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rn 方法:选择就诊于针灸科门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65例,采用穴位针刺、电针、注射、TDP治疗仪、梅花针等综合的治疗方法,同时,结合实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整体护理措施护理病人。1次/日,5次为1疗程,共治疗4~6个疗程。然后,采用临床体征和症状的疗效判断标准,对疗效进行判断。rn 结果:治愈率达89%,总有效率为100%。rn 结论:针灸综合疗法配合整体护理治疗周围性面瘫能取得较好效果。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