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2010国际高峰论坛
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2010国际高峰论坛

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2010国际高峰论坛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0-06-18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会议文集: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2010国际高峰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2010)国际高峰论坛北京召开,针对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会专家指出宏观环境不确定性增大,短期经济多变数。要破解制度难题,需促经济长期稳定增长,面对后危机时代,创新基本经济制度。总之,与会专家学者把经济学分析的理性注入宏观经济分析和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问题上来,中国经济增长由于货币正常化速度在加快,整个紧缩机制开始发生作用,可以预期的经济增长按季回落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只要经济不被过度地行政管制,不过度地压制发展,中国正处于一个有活力、持续增长的阶段已成为共识。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经保持了30年的高速增长.在未来的二三十年里,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有多大,还能否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回答是肯定的.本文从产业结构的优化;城镇化率的提高;区域发展的协调;“人口红利”的发挥;技术进步的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转轨阶段的制度变革八个方面分析一下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 摘要:本文拟对虚拟经济下的货币供给量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并结合中国的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并对中国现象进行分析以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1)加入虚拟经济后货币供给量将被配置到实体和虚拟两个部门,传统货币经济学货币量变化引起实体经济量和实物商品价格变化的机制将发生一定改变。(2)随着金融结构的演进,金融资产持有量的增加,资产价格对利率和汇率的敏感性增强,因此,通过变动利率和汇率的刺激经济增长或反危机的货币政策措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它会通过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促进资产泡沫的扩大和破裂及金融危机的形成。(3)中国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中,应注意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在政策上鼓励金融结构的调整与实体经济相适应。
  • 摘要:通过相对价格体系动态调整而顺次实现的经济资本化,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表现为实体经济中的资本形成,21世纪以来伴随人民币升值、资本市场向国际接轨、土地、矿产品要素价格重估。经济资本化对于经济的规模扩张和效率改进有正面激励效应,但对于内生的技术创新却可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随着机器设备、土地等不断进入资本化流程,中国经济面临的约束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当前经济资本化出现偏移,资源向资产部门过快集中,出现了资产价格快速上涨、过度贴现未来现金流、产能过剩和实体经济创新不足等问题,使得实现内生的技术创新,转变发展方式,成为未来的必然选择。本文结构如下:第一部分提出一般性的理论框架,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资本化过程对投资、技术进步的影响机制;第二部分通过对中国资本存量和TFP进行测算,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源泉的性质;第三部分分析中国资本化过程及特征,对资本化与投资、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第四部分探讨资本化扩张的可持续性问题;第五部分是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摘要:导致中国消费长期低迷、人力资本结构始终难以升级的原因有很多,收入分配不平等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本文详细考察了收入分配不平等影响经济增长的具体作用机理,结合中国的数据,对当前阶段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增长效应进行了定量识别,在此基础上从完善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的视角为重塑中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机制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议。
  • 摘要:本文总结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路径依赖”理论,指出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西部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解决的“路径依赖”问题。即要防止“资源依赖”陷阱和“政策依赖”陷阱。
  • 摘要:本文试图基于新古典增长理论对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消费率长期持续下降的趋势进行解释。通过构建一个单一部门无限期存活的竞争性市场增长模型,利用1993-2007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的特征表现对模型进行校准后,基于模型所进行反事实(counterfactual)分析及预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资本报酬率的变化对居民消费率的长期动态特征有重要影响。较高的资本报酬率可能是导致居民消费率不仅偏低而且长时期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②2004-2007年中国居民消费率的实际均值为39.6% (PPP,2005年美元价格),低于模型估计的47.5%。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大幅下降是导致实际消费率大幅偏离现阶段应有的消费率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③降低资本报酬率,例如下降到40%,并通过改善社会保障体系等,促使不断下降的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逐步回升,可以遏制消费率的下降态势,并使其在2020年转向逐步上升。
  • 摘要:本文结合全国各区域城乡人口和城镇及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依据,运用广义嫡指数全面测度与分析中国区域间收入差距的状况、来源构成,以及跟与剖析和减缓路径等予以分析和阐释。并提出了有效缩小中国区域收入不均等的路径选择:切实进一步深入贯彻区域均衡发展战略,为区域收入不均等状况改善提供基拙保障;以缩小城乡差距为重点,提高缩小区域收入差距政策的实效;进一步分析区域收入格局特点,寻找事半功倍的政策突破口;注重财政金融政策对区域发展战略的配合与协调,为促进低收入区域注入发展动力;加强农村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作用,发挥财政转移性支出对提高农村收入水平。
  • 摘要:当前国际金融环境的变化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机会和可能性。人民币国际化是大理念,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点,需要制度上的创新,但是更需要打造制度的基础—市场。中国在全球分工的相对弱势地位,人民币的不完全可兑换性、金融市场发展的滞后、人民币汇率决定的非市场化特征,导致人民币价值的稳定性与可测性,可获得性、广泛的交易网络得不到充分的保证,这样,只在制度上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将会面临较大风险。保证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中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要内容。中国需要抓住这次全球经济调整的机会,积极调整国内的经济结构,提高中国在国际分工网络中的地位,完善人民币国际化的宏观条件,夯实人民币国际化的微观基础。
  • 摘要:为了进一步改进对后起经济体金融体制选择问题的分析,本文拟从“供给导向”和“需求导向”的金融发展互补性角度出发,结合运用信息经济学和内生经济增长方法,将政府主导型金融体制选择内生化,特别强调后起经济体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初始条件,即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欠发达陷阱在其中的决定性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这一体制运行效果及其发展前景。为此,本文借鉴Niloy Bose和Richard Cothren (1997)的分析方法,运用了一个引入资本品生产不对称信息和金融约束的干中学世代交叠模型。本文结构如下:第二部分是模型的构建,并得出政府主导型金融体制的适用条件和运行机制。第三部分运用该模型并结合政府干预金融发展的比较研究,更有针对性的分析后起经济体在经济起飞时期选择政府主导型金融体制的成因、效果和发展前景。第四部分得出结论。
  • 摘要: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研究最重要的主题之一.20世纪80年代经济增长的复兴,主要是因为经济学家们意识到了长期增长所具有的巨大福利含义.相对于平抑波动而言,来自长期增长的政策被认为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一旦你开始思考它们,便无暇顾及其他问题"(Lucas,1988).作为一个迅速成长的领域,周期性的回顾前期成果并加以展望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主要选择了经济增长手册和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2007年以来的部分工作论文进行评述。本文之所以选择政策这个主题,首先是因为经济增长研究具有明显的政策性(为此新出版的经济增长手册还专门设置了两章来研究增长的政策与战略问题),其次是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已经到了新阶段,如何能在尽量实现社会公平和福利改进的条件下,尽量保持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是政策制定者必须面对的新问题。
  • 摘要:为了就减排目标的经济意义进行比较系统的观察,本文尝试着建立了一个含有环境要素的增长核算框架,而经典增长核算框架中的劳动力、资本、技术进步等要素也同样被这个框架关注,以便于进行较为深入的比较性说明。基于这样的思路和数据分析,给出了低碳经济约束下中国未来10年潜在增长的情景,认为现有低水平增长模式不足以承受这样的减排压力,而技术进步和结构转型在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作为现有文献基础上的一个扩展分析,本文组织如下:第二部分是文献及笔者的评述;第三部分是方法和数据说明;第四部分是长期增长实证分析和预测;第五部分是对实证结果的现实检验;第六部分是结论和建议。
  • 摘要:本文从世界角度分析城市化率与投资率和消费率间的关系,对中国城市化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提供经验。城市化过程是城市规模化和市民化两个阶段组成,在这两个阶段,城市化与投资率和消费率呈现出不同的关系。城市规模化阶段向市民化阶段过渡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由中国城市化率与投资率和消费率间的关系可知,中国城市化由城市规模化阶段向市民化阶段过渡,平稳的房地产市场发展、社保和户籍改革等都会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 摘要:本文根据当前世界和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走势指出了世界和中国经济复苏中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要破解中国经济结构失衡困局就必须进行综合治理与制度建设。为此,提出以“稳政策、调分配、拉两头、优中间、扩内需、促出口”为导向的18字宏观综合治理方针。当然,根本的根本还在于加强长效制度建设,在此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好以上提到的“十大”关系,其中最关键的是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促进政府从与民争利的发展型政府向公共利益服务型政府转变,从行政干预过多的全能政府向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的有限政府转变,从而建立有效政府和有效市场,使之能同时达到效率、公平与和谐发展。最后,从更深层次的角度看,迫切需要在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同时,不断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实现更深层次的改革突破和发展创新。
  • 摘要:本文利用具体的城乡居民收入及其他GDP核算的数据,重点分析2000年以来居民家庭收入分配结构的变花。从整体上看,近年来我国居民家庭收入分配变化,显现出以下四个特征: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异继续扩大;城镇居民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差异扩大得更为显著;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差异的变化远远小于城市;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局面有所改善。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迅速.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较高的储蓄率,以及人们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等,都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必须高度重视的经济问题,城乡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促进了劳动力资源的转移,从而有利于改善城乡间的资源配置。但从目前来看,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我国总体和分地区的统计数据为样本,通过实证分析表明,目前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已经对经济效率的提高产生抑制作用,并在不同类型地区程度不同地表现出来。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在经济发展的所有阶段,粗放式增长模式未必不能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2)由于我国各地区的资源察赋存在差异,经济发展并非同步,因而实施什么样的经济政策、什么时候实施应该有所不同,避免搞“一刀切”。
  • 摘要:中国经济自1978年后一直表现优异,但经济增长在地区间却表现出非一致性,地区差距问题也日益成为中国政府关注的焦点。学者们对此问题也非常关注,但对于技术进步究竟在多大程度可以解释目前中国地区差距问题,学者们似乎很难达成一致,很多文献都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基于以上考虑,本文选取技术进步与地区经济增长差异为研究主题,对两者的关系给予理论上的支持,并针对中国的研究进行文献的梳理,力图找到更好的研究视角。这在党中央提出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崎形消费与投资结构的再现,总结了崎形消费与投资结构的成因,并提出了调整投资与消费结构的几点建议:进一步端正发展经济,发展生产的目的;在重点扩大消费的今天,最好重新提出“重工业如何更好地为农业和轻工业服务问题”,“重工业如何更好地为人民生活服务”的问题,以及按农轻重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问题;在投资方面一是改善投资结构,二是提高投资效果。
  • 摘要:本文介绍了经济运行周期与通货膨胀周期的基本情况,如果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仅从经济周期的运行规律以及通货膨胀与经济波动的相关关系来看,可以预期,在2010年以及今后的几年中,经济稳步增长和低通胀将是中国经济运行的主旋律。其次介绍了通货膨胀预期与实际通货膨胀的基本情况,得出了只要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调控目标正确,就可以避免人们产生普遍的和较高的通货膨胀预期,进而避免通货膨胀的发生。
  • 摘要:本文介绍了通胀还是通缩是矛盾的判断,警惕房地产绑架中国经济,以及为什么反复出现农产品价格引发的通胀几个问题以图理解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选择,避免出台过激的宏观调控政策。要密切关注国民经济对房地产业的过度依赖。同时尽快将农业产业化。
  • 摘要:本文介绍了经济增长路径转变和新增长机制,对未来经济增长情景进行模拟。并对纠正长期以来经济非均衡赶超的增长模式和结构,并指出战略重点应该放在稳速增效均衡发展上,突破的方向是:①以提高城市化空间要素集聚度和推进工业现代化并举作为新的发展动力;②发挥实体经济的竞争优势,加强科技创新;③扩大就业,提高劳动者报酬,以人为本提高社会分享水平,继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和谐;④以深化体制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为激励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保证机制转型;⑤坚持对外开放,继续内外需并举的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的制定,主动防范国际经济波动的风险,建立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⑥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夯实三农基础,统筹城乡发展;⑦以全球低碳经济发展为契机,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改变生产和生活模式,保持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平衡;⑧以继续纠正经济结构失衡为主线,努力克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发展的失衡,如内外需失衡、消费投资失衡、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关系失调,区域不平衡,收入差距过大等失衡现象。
  • 摘要: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冲击到中国,引起中国经济的增速下滑.为应对危机,中国政府及时出台了大规模的刺激措施,有效地抑制了经济增速的大幅下滑,使中国成为受危机冲击最晚,回升最早,回升幅度最高的世界主要经济体.但是,大规模的救市措施也产生了一系列负效应及其争论,其中,刺激措施是否引发了"国进民退",便是一个争论的问题.本文将从梳理这场争论出发,从短期的宏观经济政策与长期制度性因素两个角度研究引发这场争论的成因.并提出基本经济制度的与时俱进秉性和基本经济制度的创新的建议。本文提供新的对策性建议仅仅在于,应在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层面与时俱进的创新,真正确立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市场在经济宪法上平等地位,一方面,用以指导国有垄断行业渐进式的重组与改革;另一方面,将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落到实处。
  • 摘要:本文总结了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在于产业结构失衡并且经济增长质量受制于产业结构失衡这一现象。这就要求必须进行优化产业升级策略。并提出了优化产业升级的政策选择:提振消费需求,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完善要素市场,积极推进资源和要素价格改革;提升中高端制造业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宏观调控,避免资产价格剧烈波动;加决创新步伐,建立和完善产业结构升级激励机制;打破地方产业同构,促进产业组织结构优化。
  • 摘要:通过对国内外循环经济研究现状的分析,试图寻找可能的解决途径。并总结了国内对于循环经济研究的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虽然大部分研究涉及循环经济的相关概念界定及发展原则和方式的讨论,但真正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系统分析都不够深入、全面。(2)国内循环经济的定量研究起步较晚,至今为止大多数循环经济定量研究主要是对循环经济的相关评价研究,但仍停留在概念描述,其所提炼的相关评价指标体系也多以指标的定性描述为主。(3)循环经济被认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但对于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探讨很少涉及。
  • 摘要:结合海湾六国的实际情况,本文将探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经济周期的同步性和冲击的对称性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二是针对Eichengreen和Frankel的对立观点,本文的模型将检验到底哪种冲击更重要;三是前瞻性地给出未来海湾单一货币汇率制度选择的建议。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冲击对称性和经济周期同步性的理解,对于未来海湾单一货币的汇率制度选择具有重要的政策参考意义,同时对将来两岸四地的汇率合作、货币合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第三部分是计量模型、变量构造和数据来源;第四部分是实证结果;第五部分是未来海湾单一货币的汇率制度选择;最后是本文的结论与建议。
  • 摘要:本文在回顾已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研究成果基础上,对金砖四国经济增长方式及其特点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分析。本文认为,过去十多年,金砖四国虽然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但增长动力并不先进合理,增长质量不高,因而,其可持续性堪忧。是故,因应内外环境变化,适度调整赶超发展战略,及时转变增长方式,是能否保持赶超发展和超过崛起的关键。总结和借鉴发达国家以及其他金砖国家转变增长方式的经验,对于推进亟待转型的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
  •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稳步发展.世界经济格局中,美国、中国、印度、巴西以及俄罗斯这五个国家,国土面积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他们的经济发展尤其迅速.从这些大国经济的发展进程来看,大多数国家已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快速增长,其中不乏连续30年正增长的经济体.在这种持续快速增长的背景下,研究这些国家的经济周期问题,特别是对其当前的周期性波动特征进行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将从各大国的经济周期波动形态入手,通过对大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统计特征与内部特征的分析,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国经济的周期波动特征进行分析。通过以上分析,发现近30年来美、中、印、巴、俄等大国的经济周期特征有其自身的特点,也有一定的共同特征。从经济周期的波动形态上来说,不论是周期长度,还是波峰、波谷出现的时间,各国均存在较大的差别。然而,从经济周期的统计特征来看,这些国家的经济周期特征存在较高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①各国经济均维持高位增长;②经济周期长度有延长的趋势;③经济周期波动幅度较小,且有进一步平稳增长的迹象。从各国经济周期内部特征来看,由于各国进出口、消费、投资等主要指标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区别较大,各国经济周期的内部特征明显不同。但是要注意的一个趋势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各国经济周期波动受海外市场波动的影响在扩大。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